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粉孢子进行品种间杂交试验,结果证明:粉孢子与粉孢子、粉孢子与担孢子间的杂交组合在菌丝生长速度、结实能力、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与常规的担孢子与担孢子间交配无显著差异。因为从双核菌丝体获取无性粉孢子与从子实体获取有性担孢子比较,有简便、快速等优点,故建议在金针菇杂交育种中优先采用粉孢子作为杂交材料。  相似文献   

2.
山杨叶锈病广泛分布在欧洲及亚洲各国。病原菌为松山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tremulae Kleb.],性孢子及锈孢子产生于各种落叶松上,夏孢子生在山杨叶背面,冬孢子埋生在叶下表皮下,担孢子萌发后产生次生担孢子,后者还能产生次生担孢子和小型孢子。各种孢子的萌发适温:锈孢子为12℃,夏孢子8—12℃,冬孢子12—15℃,担抱子9—18℃。各类孢子萌发都需100%相对湿度。过冬后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为侵染落叶松的初侵染源,落叶松上产生的锈孢子是侵染山杨叶的初侵染源,过冬后的夏孢子均不能萌发,因而无侵染力。在人工接种的条件下,各类孢子的繁殖期:性孢子为10日,锈孢子10日,夏孢子6—12日。担孢子侵染兴安、长白、日本、华北、西伯利亚落叶松叶,锈抱子侵染白杨派的种和变种、派内杂交后代、以白杨派为母本的杂交后代,但不侵染黑杨派、青杨派以及二派内或派间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3.
豇豆锈病由豇豆属单胞锈病和豇豆单胞锈菌引起。系单主寄生锈菌,能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是专性寄生菌,只为害豇豆。我国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日均温度21~28℃,具水湿及散射光条件,经3~5天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产生芽管,侵入豇豆叶片为害,同时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  相似文献   

4.
以食用菌栽培生产过程中为害大、传染性高的木霉、青霉和脉孢霉3种竞争性病菌孢子作为测试对象,以丙酮为提取溶剂分别对小蓟、柴胡、白鲜皮、金银花、黄柏、徐长卿、苦参、大黄、荆芥、黄芪、板蓝根、土荆皮、石榴皮、黄连和大蒜共15种中药材中的脂溶性成分进行浸渍提取,采用平板涂布法考察了15种中药材提取物对3种病菌孢子萌发生长的影响,并与山梨酸钾和多菌灵对照比较,结果显示这些药材提取物对3种病菌孢子萌发生长的抑制性能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大蒜对3种病菌孢子均呈强抑制作用,抑制性能及抗菌谱强于山梨酸钾和多菌灵;徐长卿对青霉孢子和脉孢霉孢子呈高效抑制,但对木霉孢子无抑制作用却能明显促进木霉孢子的萌发生长。小蓟对3种病菌孢子均有效,对青霉孢子和脉孢霉孢子效果较好,但对木霉孢子效果差;金银花仅对青霉孢子和对脉孢霉孢子有抑制作用,但能显著促进木霉孢子的萌发生长;黄柏、土荆皮和石榴皮提取物仅对青霉和脉孢霉孢子抑制性能好;黄芪和黄连提取物仅对木霉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青霉和脉孢霉无抑制效却能促进其萌发生长。阳性对照山梨酸钾仅对青霉孢子抑制性能好,对木霉孢子效果差,对脉孢霉孢子几乎无效;多菌灵对木霉和脉孢霉孢子抑制性能好,但是对青霉孢子几乎无效。  相似文献   

5.
豇豆锈病由豇豆属单胞锈病和豇豆单胞锈菌引起。系单主寄生锈菌,能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是专性寄生菌,只为害豇豆。我国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日均温度21~28℃,具水湿及散射光条件,经3~5天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产生芽管,  相似文献   

6.
正一、小麦锈病症状条锈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桔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  相似文献   

7.
小麦锈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农业》2005,(5):23-23
为害症状:条锈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橘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三种锈病病部后期均生成黑色条孢子堆。…  相似文献   

8.
对卫星搭载对凤仙花SP1代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畸变和不同单株四分孢子期的小孢子数目、小孢子大小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花瓣呈紫白相嵌者的诱变株,在减数分裂中易产生分散和落后染色体、染色体环,而浅粉色花与顶部花呈盘状者多出现分散染色体,盘状和浅粉色花者容易出现染色体桥。在四分孢子期则容易形成多分孢子,其中有四个单株(Ⅳ9-2,Ⅰ9-1院,Ⅰ7-1)均发现有九分孢子及其以上。同时,四分孢子期还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联体二分孢子、三分孢子,尤其少见的是出现了一株花萼为双距单株的四分孢子不分离现象。小孢子的大小和形状也有差异,主要是诱变株小孢子的中小型小孢子偏多,甚至高达69.52%,同时小孢子的育性降低,不育小孢子多达87%。  相似文献   

9.
该文研究了灵芝孢子萌发的影响因素,为灵芝孢子药用成分的提取及孢子育种奠定基础。采用玻片压片培养法计算孢子萌发率。着重研究了灵芝孢子在不同温度、pH、氧气以及金属离子存在条件下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灵芝孢子在28℃、pH值5、供氧、黑暗条件下培养48h萌发率可达70﹪;0.1mg/ml浓度范围的MgSO4、CaCl2、FeC13能促进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0.
枣锈病初侵染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测定了外来菌源与发病关系、冬孢子及转主寄主、越冬夏孢子的侵染和发病。自7月1日~9月22日捕捉空中夏孢子、夏孢子的始见期为病害零星发生期。此后,随病情增长,空中夏孢子数上升,表明枣锈病无外来菌源。在越冬后的病叶上刮取的大量夏孢子中,混有少量冬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比约为214.55:0.77,冬孢子平均萌发率为27.48%,用与枣林混生的杂草及小灌木上的锈孢子接种于枣叶上,未见发病。因此,至今未发现转主寄生,冬孢子作用不明。在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萌发率0.98%~7.11%,平均萌发率为3.15%。用越冬夏孢子接种大枣可以导致发病。因此初步明确枣锈病无外来首源及转主寄主,冬孢子数量极少,作用不明,其主要的初步侵染源为当地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