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亚玲 《现代农业科技》2010,(2):351-351,354
介绍了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趋势,分析了其发病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蚕血液型脓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福尔马林液配焦糠防治蚕血液型脓病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型脓病多见于蚕3龄后,特别是在5龄中期至上蔟前后发生较多。蚕感染该病后会给养蚕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我乡从1992年起,连续8年试验使用福尔马林配焦糠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防治蚕血液型脓病,效果较好。主要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丘陵老蚕区秋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蚕农做好秋蚕控病、防病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近几年,中晚秋蚕的产量一直不稳。究其原因,主要是发生了血液型脓病。蚕农反映,脓病多了,张产低了,收入少了,中晚秋蚕越来越难养了,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现将中晚秋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症状、发生原因、预防办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卉 《农技服务》2008,25(11):103-103
分析了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常州市金坛区中肠性脓病、细菌性败血病、血液型脓病、白僵病、病毒性软化病、微粒子病等常见蚕病的发生与防治,以期为蚕病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家蚕血液型脓病又称细胞核型多角体病、体腔型脓病,是一种病毒性蚕病。近年来施甸县家蚕血液型脓病逐年增多,已成为该县家蚕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在各个蚕期均有发生,随着养蚕批次的增加发生  相似文献   

8.
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发展蚕桑产业是农业增收、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栽桑养蚕已成为各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项主导产业,但蚕病是养蚕生产的大敌,由于农户对蚕病的防治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蚕病暴发流行,特别是家蚕血液型脓病,导致生产受损、农民收入减少,严重挫伤养蚕户的积极性。本文阐述了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提出了蚕病诊断方法,并从严格消毒、提高饲养技术等方面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养蚕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蚕业生产中,每年因蚕病的发生而造成的减产和质量降低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家蚕血液型脓病,该病传染性极强,一旦感染,迅速蔓延甚至暴发,造成蚕户颗粒无收以至绝产,严重影响蚕户的经济收入和种桑养蚕的积极性。笔者通过介绍血液型脓病病原特点,病征识别诊断,发病机理与规律,分析发病原因,讨论具体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控措施,为蚕茧稳产、高产、优质提供保证,确保蚕农蚕茧收益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对原种繁育中经常出现的蚕病,如微粒子病、血液型脓病、细菌性败血病、白僵病、曲霉病、农药中毒病等病的病症、发病规律进行阐述,并根据蚕病发生条件及各类蚕病特点,提出了以消毒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王进 《云南农业》2001,(8):23-23
一、蚕病发生的种类和为害 我县蚕区蚕病有真菌病、病毒病和细菌病,以真菌病和细菌病最常见,以真菌病、病毒病等传染性蚕病为害严重,其中以血液型脓病和白僵病最多.春季蚕发病少、为害轻,夏秋高温多湿,发病严重,各种蚕病都有,严重时几乎无收.中、晚秋蚕发病倒蚕已成部分农户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2.
2007年秦家沟村晚秋蚕在饲养过程中部分农户的蚕发生中肠型脓病现象,我们对其发生原因进行了调查,发现是由于天气干旱,桑叶叶质老化;气温低,没及时升温;前后蚕期消毒不彻底等原因所致,针对这一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晚秋蚕防治中肠型脓病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家蚕血液型脓病俗称脓病、脓蚕,是对陆良县桑蚕生产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蚕病,在陆良县蚕桑技术力量较薄弱的中枢镇、芳华镇、小百户镇发病较严重,每年因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千万元以上。现将陆良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家蚕脓病主要是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的病毒病,是养蚕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分为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3种类型。1.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及症状在整个养蚕过程中,如饲养处理不当,都容易发生血液型脓病。根据病毒寄生在家蚕的部位不同,血液型脓病传染途径分为病毒经口食入和从蚕体伤口侵入  相似文献   

15.
血液型脓病是家蚕脓病的一种,可造成蚕体大量死亡。本文分析该病的发生特点和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万飞 《湖南农业》2009,(7):21-21
1.血液型脓病各季节的各龄蚕和蛹都有发生.外观症状;小蚕发病,初期无病症表现,病重的在当龄不能就眠,皮肤张紧发亮,举动不安,继而死亡腐烂.壮蚕发病,举动狂躁,爬行于蚕座四周;无静止时间,最后皮破流出乳白色脓汁而死亡.传染途径:游离态病毒经口或创伤传染,主要是食下传染,脓病病毒附着在桑叶上,随蚕食桑进入体内而发病,或从蚕皮肤伤口侵入而致病.脓病的病原存在于病蚕的血液、脂肪和体皮等各种敏感组织细胞核内寄生增殖,故血液呈混浊的乳白色.由于皮肤真皮细胞被破坏,所以蚕的皮肤易破裂,流出白色脓汁.因此,若发现病蚕,在皮破流脓前拣出,可杜绝再次感染.  相似文献   

17.
家蚕血液型脓病又叫细胞核型多角体病、核型多角体病、体腔型脓病、血液型脓病,生产上俗称脓蚕、水白肚、拖白水、爬边蚕、高节蚕等,该病在中国古已有之,早在宋代陈鼻编著的<农书> (公元1149年)已有记载.近年来,家蚕血液型脓病已经成为隆阳区多数蚕区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18.
夏焱 《吉林农业》2011,(8):54-54
柞蚕脓病和空酮病(软化病)是影响柞蚕产量与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脓病和空酮病在生产上发生非常普遍,在每年的开始见茧期均有发生,尤其是前一年发病较为严重的蚕场进行放蚕时,该病的发生率会更高,给柞蚕的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传统的防治方法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而且费时费力、且投入成本比较高。为了将脓病和软化病的大发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黑龙江省佳未斯市蚕业技术指导站引进了沈阳农业大学新药保蚕宁,在室内小区试验的基础上,在山上进行了蚕场试验示范,为进一步推广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2001,(7)
1.病症诊断家蚕病毒病根据病原及病症表现可分为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空头性软化病三种。其中血液型脓病的症状较易识别,病蚕的体躯或节间膜处明显肿胀,体色乳白,常爬伏在蚕匾边缘,体皮易破常流出乳白色混浊血液。中肠型脓病发病后群体发育不齐,病蚕个体小,胸部呈  相似文献   

20.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通过污染桑叶被蚕食下或由体表创伤进入体内而引发的一种亚急性传染病.家蚕血液型脓病在各龄蚕均有发生,一般小蚕感染病毒后3~4 d、大蚕感染病毒后4~6 d发病死亡,感染严重的当龄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