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啤麦苗情与产量和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其生产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各生育阶段的苗情与亩产量,有效穗数,粒数,粒重以及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分析;得出了我市啤麦生产前中期影响产量的主要气象条件是冬前温度偏低,雨水少发棵不足;冬后温度偏高,雨水多生长过旺,暖冬冬季分蘖过多等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生产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肇庆地区玉米适宜播种期及为合理安排生产提供依据,通过玉米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光照、温度和降雨量对玉米生育期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的有效积温及生育期有不同程度差异。低温有延缓生长和延长生育期的作用,高温有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和缩短生育期的作用;在冬春季种植,有效积温越少生育期越长,有效积温越多生育期越短。分期播种对穗数、穗粒数影响最大,在冬季种植对粒重影响也大。日照时数、温度和降雨量均直接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在灌溉正常的情况下,提高有效积温和增加日照是使玉米增产的有效措施。春种和冬种玉米遭遇低温阴雨是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试验结果显示,肇庆地区玉米的适宜播种期在2月20日-10月20日,即节气上在“雨水”之后至“霜降”之前。春种可以采取措施适当早播,但山区要视实际情况而定(春种适当迟播、冬种适当早播)。  相似文献   

3.
播期和播量对滴灌冬小麦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给滴灌冬小麦种植选择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 以两个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和新冬27号为材料,设置2个播期(9月27日和10月7日)和3个播量(150、225和300 kg·hm-2),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播量对滴灌冬小麦的群体性状、产量以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总茎数、返青后总茎数、成熟期收获穗数和主茎穗比重均随播量的增大而增加,且不同播量间差异显著;播期推迟,出苗数、冬前总茎数和返青后总茎数均降低。各处理均在孕穗期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且孕穗后10月7日播种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下降比较慢。适当晚播有利于花后同化物和花前贮藏同化物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播期和播量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影响显著性,在10月7日播种、播种量为225 kg·hm-2处理下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北疆超晚播条件下,冬、春性小麦品种间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差异,采用田间试验(10月31日播种,冬前不灌水),比较了6个冬性和5个春性小麦品种的生育特性及产量。结果表明,春性品种出苗率明显高于冬性品种,春性品种平均生育期(91.8 d)比冬性品种(95.0 d)短约3.0 d;春性品种总茎数平均峰值(869.3×104·hm-2)明显高于冬性品种(772.4×104·hm-2);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平均值在春、冬性品种间差异不明显;新冬41、新春6号、新春43号的产量较高,为7 581.6~7 935.6 kg·hm-2,获得高产的穗数为431.7×104~515.8× 104·hm-2,穗粒数 31.6~36.3,千粒重46.8~52.8 g。综合考虑产量、出苗率、成熟期等因素,初步认为新春6号、新冬41号、新春43号适合在北疆超晚播。  相似文献   

5.
不同大麦品种生育特性及产量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在江苏大丰地区进行比较种植试验的几个啤酒大麦新品种的生育特性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大麦品种间生育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申川0989冬前苗比对照多23.6%,冬前分蘖性较强,苏啤5号的高峰苗比对照多72.6%,春季分蘖性较强;各品种产量要素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扬农啤7号穗数较多,但穗粒数较少,苏啤3号和申川0989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要素协调平衡,产量水平稳定。  相似文献   

6.
玉米瘤黑粉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玉蜀黍黑粉菌冬孢子萌发和双核菌丝生长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冬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pH为3,碳源为蔗糖、麦芽糖和葡萄糖,氮源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和甘氨酸;双核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pH为8,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氮源为天冬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光照条件对冬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冬、春性小麦品种早播(9月30日)、适播(10月30日)的总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及结实粒数均极显著高于晚播(3月2日)。晚播对春性品种小花分化发育与结实的不利影响小于冬性品种。穗粒数的多少与可孕小花数及其结实率密切相关,而与总小花数及其结实率无明显联系;同时大穗多粒基因型也以较高的可孕小花结实率为生理基础。孕穗期小花数均与叶面积、叶片重、叶鞘重和总干物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茎高的相关不显著。此外,冬、春性品种的结实粒数均与成熟期茎叶重、总单茎重、结实小穗数、穗长和穗粒重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良好、协调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是改善小花发育质量、提高穗粒数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大豆对温度、雨水等生态因子反应较敏感,采用育苗移栽后,大豆根系发达,肥水吸收功能增强,叶片变小,叶面积指数稳定在4.5左右,有利于通风透光,生殖生长提前,荚粒数增加,大豆株型矮化,生育期缩短3~5 d,产量增加24.1%,而且达到省工、省种,提高密度和便于茬口调节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古文毛尖产于湖南古丈县城镇,该地重峦叠障,山青水秀,松杉葱郁,溪泉潺流;气候温和,夏少酷热,冬无严寒,云雾多,雨水充沛,空气湿度大,土壤肥沃,土层深厚,为古丈毛尖的原料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古丈毛尖采制工艺十分精湛,一般在清明前后6  相似文献   

10.
小麦分蘖数和单株穗数QTL定位及上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小麦分蘖性状和单株穗数的遗传基础,以中国春(母本)和兰考大粒(父本)杂交获得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169个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将F2:3家系分别种植于陕西乾县、岐山和杨凌三地,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方法对小麦冬前分蘖、春季分蘖和单株穗数进行多环境联合QTL分析,共检测到21个相关的加性QTL位点。其中,6个冬前分蘖QTL位于2A、2D、5D和7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1.38%~6.73%的表型变异;7个春季分蘖QTL位于1A、2D、4B、5D、7A和7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1.97%~32.60%的表型变异;8个单株穗数QTL位于1A、2B、2D和4B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2.29%~41.21%的表型变异。共检测到30对加性×加性上位性QTL。其中,控制冬前分蘖的为1对,可解释21%的表型变异;控制春季分蘖的为20对,可解释0.59%~48.7%的表型变异;控制单株穗数的为9对,可解释0.08%~22.18%的表型变异。控制冬前分蘖、春季分蘖和单株穗数的加性QTL存在差异,同一QTL在不同性状中的遗传贡献率也不同;基因间上位性效应以春季分蘖最大,单株穗数次之,冬前分蘖最小,且不同性状涉及的QTL位点具有差异。小麦分蘖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本研究初步定位到的一些重要QTL可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基因挖掘和高产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灰色系统理论在小麦超高产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1998 ̄1999年河南省超高产小麦良种区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顺序,冬水组为:株高>千粒重>最高蘖数>穗数/667m^2>成穗率>穗粒数;春水组为:株高>千粒重>穗数/667m^2>最高蘖数>穗粒数>成穗率。参试品种(系)中,冬水组以96中672表现最好,其次为临953与周麦13;春水组以济麦1号表现最好,其次为偃展2号与内乡188,并初步探讨了灰  相似文献   

12.
LED光萎凋对乌龙茶雨水青的光响应及对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乌龙茶阴雨天难制茶,茶叶品质低的问题,试验以LED蓝光为萎凋光源,通过设置5个不同萎凋温度,探讨LED蓝光对雨水青萎凋过程的光响应变化规律和理化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比无光照的CK,LED蓝光萎凋有利于提高乌龙茶雨水青的净光合速率、萎凋叶水浸出物、可溶性总糖含量,并能降低酚氨比,提高毛茶品质。其中LED蓝光在萎凋温度为30℃和35℃时,雨水青光响应较好,净光合速率大于其他温度的处理,萎凋叶生化品质较优,毛茶感官审评得分较高,不仅加速了在制叶萎凋进程,而且促进了乌龙茶优异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学者对冬春性小麦在遗传、生理上的差异,对春化和光周期的反应,生长发育规律及生育阶段的划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研究将来自全国各地的冬性、半冬性、春性小麦品种进行分期播种,对生育期、主茎叶片数、株高、穗长、实粒穗数、幼穗分化进程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就冬春性划分标准及生育阶段划分和光温效应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冬、春性小麦品种早播(9月30日)、适播(10月30日)的总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及结实粒数均极显著高于晚播(3月2日)。晚播对春性品种小花分化发育与结实的不利影响小于冬性品种。穗粒数的多少与可孕小花数及其结实率密切相关,而与总小化数及其结实率无明显联系;同时大穗多粒基因型也以较高的可孕小花结实率为生理基础。孕穗期小花数均与叶面积、叶片重、叶鞘重和总干物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茎高的相关不显著。此  相似文献   

15.
小麦冬前主茎叶龄数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多年多点的小区试验和高产示范,对冬小麦冬前主茎叶龄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主茎叶龄数主要受播种期的影响,同时又受品种和栽培条件的制约。各因素对冬前主茎叶龄数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播期>肥水>稀密>品种。并对小麦冬前主茎叶龄在生产上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旱地小麦自然降水和肥料利用效果以实现稳产高产栽培,通过3个不同降水年型田间试验,研究了晋南旱地麦田休闲期深翻时间和氮、磷施用方式对小麦群体、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降水量及其分布、深翻时间和施肥方式共同影响旱地小麦播前0~200 cm土壤蓄水量、产量、水肥利用效率。休闲期丰水年较平水年和枯水年分别增产75.29%和170.39%,播前0~200 cm土壤贮水量分别多42.77 mm 和116.91 mm,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2.94和8.77 kg·mm-1·hm-2,氮、磷利用效率也较高。8月中上旬深翻蓄水效果较好,可促进小麦植株和籽粒对氮、磷的吸收,增加冬前茎数和穗数,8月中旬深翻较7月中旬深翻增产5.43%~18.15%,播前0~200 cm土壤贮水量增加12.12~18.45 mm,水分利用效率和磷素利用率也较高。与播种前配施氮、磷肥相比,8月中上旬深翻时配施磷肥,播种前施入氮肥,可提高冬前和拔节期茎数、穗数和穗粒数,促进氮、磷积累和转运,从而增产,同时提高收获期0~200 cm土壤贮水量和水分利用率。在当前气候、栽培条件下,晋南丘陵旱地不同降水年型下均以8月中上旬深翻配施磷肥,播种前施入氮肥可提高土壤渗水特性,最大限度纳秋雨蓄墒,增加小麦冬前和拔节期茎数和穗数,提高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用三种不同水质配制培养基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1 前 言马铃薯茎尖脱毒试管苗扩繁培养是一项投资大、成本高的工作。在脱毒种薯的生产中 ,我地区主要以扦插移栽为主 ,这样需要数以万株的健康茁壮的试管苗。以往我们采用蒸馏水做培养基 ,这样不但用量大 ,也浪费水。本着降低生产成本 ,又能生产壮苗的目的 ,我们进行了用雨水 (雪水 )、自来水 (开水 )、蒸馏水配制不同培养基对试管苗影响的试验 ,以蒸馏水为对照。通过观察与比较 ,找到了用雨水配制培养基最有利于试管苗生长的根据。2 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内薯 7号。( 2 )培养条件 :培养温度白天为 2 1℃ ,夜间为 16℃ ,光照强度 2 0…  相似文献   

18.
为给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的水氮运筹提供依据,以小麦品种临优2069为材料,研究了山西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冬灌时间和施氮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冬前灌水时间的推迟,小麦总茎数、单株分蘖数、成穗数、产量、籽粒水分生产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11月25日冬灌的最高。在施氮量相同条件下,氮肥一次性底施(N10∶0)的拔节期总茎数、成穗数、产量、籽粒水分生产率和氮素吸收量、表观利用率高于氮肥70%底施+30%拔节期追施(N7∶3)处理,冬前总茎数、单株分蘖数则相反。冬前灌水时间提前和氮肥一次性底施有利于提高小麦前期单株干重;冬前灌水时间推迟和后期追氮则有利于灌浆期穗部和总干物质的积累。因此,山西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采取一次性底施,并于11月25日冬灌,可实现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不同生态环境下减少灌水次数对冬性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冬性强筋小麦品种农优3号和中麦998为材料,分别在冀中北生态区的徐水区和冀东生态区的昌黎县进行大田试验,设3个灌水次数处理(CK:越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_2:越冬水+拔节水;W_1:越冬水),研究了不同灌水次数对冬性强筋小麦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减少,两个供试小麦品种孕穗期叶面积系数呈下降趋势,W_1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减少灌水次数导致2个冬性强筋小麦地上部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而对收获指数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其中农优3号收获指数呈上升趋势,而中麦998以W_2处理最大。减少灌水次数使冬性强筋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导致产量显著降低。灌水次数减少造成冬性强筋小麦籽粒容重和蛋白质含量提高,稳定时间延长,但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下降。本研究条件下,徐水点农优3号的产量较高,而昌黎点中麦998的产量较高;相同灌水处理下,同一品种在昌黎点的品质指标优于徐水试验点。综上,在河北冬性强筋小麦种植区可以选用灌越冬水和拔节水协调其籽粒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0.
以西藏各地征集的26份青稞品种(品系)为材料,在西藏林芝地区春播种植,对苗期生长习性、叶片颜色、幼穗分化、田间总茎数、生育时期和成穗率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同一播期、同一年内,在青稞的生长发育特性中。叶片颜色和叶片生长的角度发生变化,随着春性减弱叶片颜色逐渐变深绿色,叶片生长角度逐渐加大;春性强的品种(品系)分蘖少、幼穗分化的伸长期早、生育期短、成穗率高;随着冬性的增强,幼穗分化伸长期的主茎叶片数逐渐增多、生育期长、成穗率低;冬性比春性生态类型品种(品系)的主茎叶龄多1~2片叶;幼穗分化少一个分化时期;据此提出,在西藏林芝气候条件下,青稞的冬性、半冬性、春性品种(品系)春播都可以正常抽穗结实,都能获得良好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