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巴氏钝绥螨对截形叶螨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Ehara)是玉米害螨的优势种群,在我国北方玉米产区大面积发生危害[1]。由于玉米植株高、种植密度大,危害盛期药剂防治几乎无法实施,筛选和利用捕食螨控制叶螨的危害是拓展害螨防治的有效途径。为明确巴氏钝绥螨对截形叶螨的控制潜能,本试验测定了巴氏钝绥螨Amblyseius barkeri(Hughes)对截形叶螨各螨态的捕食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病害的长期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作者根据湖北省云梦县1980~1989年油菜菌核病的历史统计数据,建立了灰色系统 GM(1:1)灾变长期预测模型,并给出了油菜菌核病长期预测的时间函数模型:(?)~(1)_(t)=109.064679e~(0.1060258(t-1))-98.064679。经检验,模型的精度高;回测1980~1989年的结果,拟合率高;预测1990年和1991年为大发生年(灾年),1992年为常年。本文采用的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的灰色灾变预测模型,是基于一阶单变量微分方程建立的,该模型不依赖于气象因素及其预报数据,也不涉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测定了在8个玉米自交系上繁殖了3代的朱砂叶螨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多功能氧化酶(MFO)、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E)的活性。结果表明,8个不同抗虫性玉米自交系上的朱砂叶螨体内4种解毒酶活性存在一定差异。朱砂叶螨体内AChE和MFO以取食高抗玉米自交系HL6044时为最高,分别为(143.5±5.52)nmol/min·mg、(47.09±2.11)pmol/30min·mg;CarE比活力为(62.00±1.89)ΔOD/min·mg,显著高于取食其余7个自交系(P0.05);而GST比活力以取食中抗性玉米自交系HL8028时最高,为(42.64±1.53)ΔOD/min·mg,其次是高抗自交系HL6044,2者均显著高于其余6个自交系(P0.05)。  相似文献   

4.
在室内28℃条件下,采用离体叶片饲养,建立实验种群生殖力表的方法,评价了8个玉米自交系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的抗生性。结果表明,朱砂叶螨在玉米不同自交系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存在显著差异。取食自交系‘H1014168’的朱砂叶螨,雌成螨存活率最低,8 d后仅为10.7%,幼螨、若螨的平均发育历期最长,分别为2. 65d和4.23d,内禀增长力(rm)最小,为0.2054。而取食‘H1019005’和‘H1014603-1’的雌成螨8 d后存活率达85.2%和82. 7%,幼螨、若螨平均发育历期最短,分别为2. 05 d和2. 67 d及2. 18 d和3.34 d,rm最大,为0.250 9和0.320 5。由此可知,8个自交系对朱砂叶螨的抗生性存在显著差异,‘H1014168’对朱砂叶螨的抗生性较强,而‘H1014603-1’和‘H1019005’则较弱。  相似文献   

5.
木薯单爪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乃中 《植物检疫》1993,7(1):36-38
1 学名 Mononychellus tanajoa(Bondar,1938)2 异名 Tetranychus tanajoa Bondar,1938、Mononychus tanajoa(Bondor,1938)3 英文名 green cassava mite,green spi-der mite,cassava green spider mite.4 分类地位叶螨科 TetranychidaeDonnadieu,叶螨亚科 TetranychinaeBerlese,叶螨族 Tetranychini Reck,单爪螨属 Mononychellus Wainstein,1960.木薯单爪螨由 Bondar(1938)根据巴  相似文献   

6.
苹果是我国的重要出口水果,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和桃蛀果蛾(Carposinasasakii Matsumura)在苹果主产区广泛分布,严重威胁我国苹果出口。为确定溴甲烷检疫处理山楂叶螨和桃蛀果蛾的技术指标,本文系统测定了一系列温度条件下溴甲烷对山楂叶螨成螨和富士苹果中桃蛀果蛾老熟幼虫的毒力,确定在5℃、10℃、15℃、20℃和25℃下,溴甲烷熏蒸山楂叶螨死亡率达到机率值9所需浓度时间乘积(CT值)分别为126.66、84.35、59.15、45.23和40.33mg.h/L,溴甲烷熏蒸桃蛀果蛾死亡率达到机率值9所需CT值分别为128.05、81.80、52.91、41.56和36.43mg.h/L。根据上述结果,建议采用10.0~14.9℃40g/m3 2h、15.0~19.9℃32g/m3 2h、20.0~24.9℃24g/m3 2h和大于25.0℃20g/m3 2h作为出口苹果的溴甲烷熏蒸处理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7.
玉米种质资源对玉米红蜘蛛的抗性鉴定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红蜘蛛在我国主要是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和棉叶螨(T.cinnabarinus Boisduval),在华北、华东、华南、西北等玉米栽培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年份发生更重,被害玉米叶片变白、干枯,造成籽粒秕瘦,严重影响产量。该虫量。该虫还为害棉花、大豆等作物。 选育抗虫品种是防治此虫为害的有效措施之一。现已发现20多种作物对棉红蜘蛛  相似文献   

8.
玉米叶螨在山西忻州危害严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 ,玉米叶螨在山西忻州属偶发性害螨 ,2 0世纪 90年代后 ,发生频率显著增多。 2 0 0 1年 ,玉米叶螨在忻州市大发生 ,被害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棉花、向日葵、蔬菜、瓜类和花卉等 ,发生面积约 10万hm2 。其特点为发生早 ,危害时间长 ,螨株率高 ,螨量大 ,是 5 0多  相似文献   

9.
新疆棉叶螨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耕作栽培技术对新疆棉叶螨种群数量的影响.不同的土壤耕作技术、轮作、邻作、连作年限对种群数量均有显著影响.通过秋耕、冬灌,可破坏棉花害螨的越冬场所,消灭部分越冬害螨,减少越冬基数.连作年限越长棉叶螨的发生越重.前茬为小麦、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的棉田,棉叶螨发生晚而轻;凡是前作为油葵、豆类等双子叶植物,棉叶螨发生早而重.棉花邻作小麦比邻作苜蓿的棉田叶螨发生轻.灌溉、施肥对螨量也有不同的影响.提出了棉叶螨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阿克苏地区枣树叶片SPAD值(叶色值)与截形叶螨种群变动之间关系,为枣树截形叶螨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于2012年7月5日到8月25日对枣树截形叶螨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同时对枣树叶片SPAD值进行测定。研究发现,枣树截形叶螨种群变动与叶片SPAD值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当截形叶螨虫口密度为10~20头/叶时,枣树叶片SPAD值为30~40;当截形叶螨虫口密度达到20头/叶以上时,对枣树叶片叶绿素的危害最为严重,枣树叶片SPAD值为20~30。初步摸清了枣树截形叶螨种群变动与叶片SPAD值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玉米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Ehara(玉米红蜘蛛),是玉米产区的重要害虫之一。 此螨发生盛期往往在玉米植株封行以后,无法进去打药,即使在发生以后打了药  相似文献   

12.
几种花卉害螨及其检疫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艳 《植物检疫》2004,18(5):282-284
花卉害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危害叶部的叶螨(Tetranychids)、细须螨(Tenuipalpids)和跗线螨(Tarsonemids),还有危害球茎及根部的粉螨(Acarids).在叶螨中,以二点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最为普遍和危害严重,刘氏始叶螨(Eotetranychus lewisi Mc Gregor)对一品红等花卉植物危害严重;在细须螨中以太平洋须螨(Tenuipalpus pacificus Baker)对兰花危害最为严重;在跗线螨中以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最严重;根螨则以罗宾根螨(Rhizoglyphus robini Claparede)和刺足根螨[Rhizoglyphus echinopus (Fumouze et Robin)]为主.在这些重要害螨中,二点叶螨、侧多食跗线螨和刺足根螨在我国境内分布广泛,而刘氏始叶螨、太平洋细须螨和樱草狭跗线螨在我国大陆无分布.  相似文献   

13.
用杂交方法鉴定我国三种常见叶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通过杂交试验,连代隔离饲养观察和阳具端锤的形状区别将北京花卉上发现的绿色种叶螨、红色种叶螨和菜豆上发现的红色种叶螨作了鉴定。绿色种与两红色种之间均存在着生殖隔离,杂交产生不育后代或不能交配,因此它们是各自独立的种。绿色叶螨应是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连代隔离饲养证明雌成螨始终体呈绿色(滞育型除外),其遗传性是稳定的,这可以作为二斑叶螨和其近似种相区别的直观特征。从阳具端锤的形状差别可以区分两种红色螨分别是硃砂叶螨(T.cinnabarinus)(采自花卉)和截形叶螨(T.truncatus)(采自菜豆)。据此,作者对国内目前通行的有关棉叶螨(T.urticae)和红叶螨(T.cinnabarinus)的学名和中文名称的混乱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棉叶螨不是T.urticae,红叶螨不一定全是T.cinnabarinus。  相似文献   

14.
释放智利小植绥螨防治云豆上神泽氏叶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释放智利小植绥螨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Athias-Henrion)防治云豆上神泽氏叶螨(Tetranychus kanzawai Kishide)的效果。从结果可见:(1)塑料棚内释放智利小植绥螨防治云豆上叶螨效果迅速明显。(2)大田播种云豆释放同一数量的智利小植绥螨,以早期叶螨密度低时防治效果显著,达96%以上,又可节省释放螨数量。后期气温高。叶螨繁殖快,防治效果达88%左右.(3)盆播云豆释放不同数量的智利小植绥螨,益、害比例以1:10、1:20、1:30、1:40释放,经7天后叶螨虫口下降90%以上;益、害比例以1:50、1:60的释放,叶螨虫口下降85%左右。  相似文献   

15.
加州新小绥螨是世界商品化品种,近年在国内首次发现。本文在25℃,RH(80±5)%,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研究了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对朱砂叶螨3种螨态(卵、幼螨及若螨)的捕食喜好性,并与拟长毛钝绥螨对朱砂叶螨的功能反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朱砂叶螨卵(Ci为-0.09)与幼螨(Ci为-0.07),加州新小绥螨更喜食若螨(Ci为0.06)。当朱砂叶螨卵密度高于20粒时或若螨密度高于15头时,加州新小绥螨的捕食量显著高于拟长毛钝绥螨。两种捕食螨对朱砂叶螨3种螨态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Ⅱ型,加州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3种螨态控制能力(a'/Th值)均强于拟长毛钝绥螨。加州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卵、若螨的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比拟长毛钝绥螨的高出35.0%、37.1%;对幼螨的理论最大捕食量仅比拟长毛钝绥螨低8.0%。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s Ehara)抗性品系(RR)对杀菌剂阿维菌素的遗传方式。结果表明,截形叶螨抗性种群的杂交F1代(SS♀×RR♂和RR♀×SS♂)的显性度D值分别为0.479和0.636,均在0 D1范围内,表明抗性由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两个D值(DSR和DRS)95%置信限有重叠,并且经t检验,两个D值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证明截形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受母体或核外效应的影响不大,其抗性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回交F2代两个种群的(BC1SR和BC1RS)的实际死亡率和期望值经χ2检验,均差异显著,证实由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玉米叶螨是新疆和田地区玉米生产上危害性较重的害螨之一。90年代以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进,麦田春季套播玉米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地膜覆盖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玉米叶螨发生数量急剧上升,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新疆南部玉米生产的严重问题。笔者于1996~1998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室内选育出的截形叶螨敏感品系和抗哒螨灵品系的杂交和回交试验表明:所测得的截形叶螨正交F1SR(SS♀×RR♂)和反交F1RS(RR♀×SS♂)代的显性度DSR和DRS分别为0.40和0.60,表明抗性由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两个D值(DRS和DSR)95%置信限有重叠,并且经t检验,两个D值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证明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遗传为常染色体控制;回交F2代(BC1RS和BC1SR)的实际死亡率和期望值经χ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χ2=9.72,df=9,P0.05),表明抗性遗传由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9.
应用智利小植绥螨防治温室一串红上二斑叶螨的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3年12月到1984年4月间在北京中山公园温室盆栽花卉(一串红)上成功地进行了释放智利小植绥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 A.H.)防治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的试验。按益、害螨1:10或1:20的比例分别释放两次。每隔7—10天检查一次,释放后3—4周叶螨数显著下降,以后一直维持在大约每叶1头以下。对照区在叶螨高峰期每叶平均126头。施药区虽经6次农药防治,在高峰期平均每叶叶螨112头。释放区花卉色泽和花朵大小也较对照区和施药区的显著为好。  相似文献   

20.
明确天敌和防治对象的种类,是开展生物防治的基础工作之一。我国有关棉叶螨种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有的将棉花红色叶螨统归于二斑叶螨的名下;有的认为棉花红色叶螨是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截形叶螨(T.truncatus)的混合群体。多年从事棉虫工作者,也未发现过棉花上有绿色的叶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