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月以来,黄淮海夏玉米区相继发生二点委夜蛾。截至7月10日,已有6省33个市(地)153个县发生,发生面积超过133万hm2。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来玉米田新发生的害虫,具有暴发性、幼虫聚集性、为害隐蔽性等特征,对夏玉米生产构成较大威胁。全国农技中心近日发出紧急通知(农技办[2011]41号文),要求有关省(市)植保机构迅速行动,全力开展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应急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
2012年二点委夜蛾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2012年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呈成虫发生量大、幼虫密度小、为害程度低的特点.分析了关键时期对二点委夜蛾不利的天气条件、人为因素恶化其生境、玉米苗期与其幼虫发生期吻合度差是2012年二点委夜蛾偏轻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验,就清洁田园等农业措施对夏玉米田二点委夜蛾的防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人为破坏二点委夜蛾成虫栖息、产卵和幼虫的适生环境,即在夏玉米播种前清洁田园,或在夏玉米播种并浇蒙头水后耙耧清理播种行麦残体,对二点委夜蛾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发生危害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二点委夜蛾是玉米田的新害虫,2011年在我国夏玉米产区暴发危害,给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本文报道了二点委夜蛾在河北省的发生危害情况,分析了幼虫发生危害特点,并提出了相关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2011年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2011年全国夏玉米区二点委夜蛾发生为害情况调查,明确了发生为害特点,分析了发生原因,并提出了田间防控技术及下一步防控技术研究应用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6.
二点委夜蛾为害线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属鳞翅目夜蛾科。2005年河北省发现该虫为害夏玉米幼苗以来[1],近年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共6省均发现侵害玉米[2]。尚未发现有为害其他作物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在田间的分布特点及其虫口密度与玉米受害率之间的关系,于山东省商河县玉米田采用网格式取样法调查了其发生为害情况,运用地统计学分析法拟合了其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变异曲线模型,并利用Arc Gis软件对其空间分布进行插值和模拟,分析了虫口密度与玉米受害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二点委夜蛾在田间呈聚集分布,符合高斯模型,空间相关范围(即变程)为4.00 m;在商河田间发生量较大,为48.67头/m2,其田间虫口密度与玉米受害率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二点委夜蛾对玉米的为害具有随机性。表明田间二点委夜蛾幼虫的调查应采取棋盘式(网格式)多样点取样,样点间距大于4.00 m;且田间虫口密度的大小并不能准确预测玉米苗受害率。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中国黄淮海夏玉米区一种新的重要苗期害虫,为摸清二点委夜蛾在山西省的发生规律及动态,在山西设置了4个试验点,通过田间定点调查与随机普查、性诱和灯诱等方法对二点委夜蛾的越冬、发生世代和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可在本地越冬;在山西南部冬小麦-夏玉米复播区1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羽化出土,第1代成虫高峰出现在6月中下旬,第2代成虫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第3代成虫高峰出现在9月中旬;根据调查和诱虫结果,绘制了二点委夜蛾在山西临汾的年生活史;二点委夜蛾的分布范围不仅在山西南部夏玉米区,在山西中北部忻州市的春玉米区也有发生,但种群数量很少,不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9.
二点委夜蛾化学防治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点委夜蛾是夏玉米区新发生的一种害虫.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而使其扩展迅速,为害渐趋加重,对夏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探索二点委夜蛾的有效防治方法,本试验通过不同化学防治方法对二点委夜蛾的防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9种供试药剂在二点委夜蛾2龄期进行田间喷雾试验总体防治效果较好,其中50%辛硫磷乳油防治效果高达95.03%,明显高于其他药剂;采取不同的施药方法研究表明,选用有效农药喷雾或配成毒饵、毒土顺垄撒施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毒饵、毒土效果最好,而顺垄喷淋灌根防治效果最差,仅为30.10%.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全国二点委夜蛾暴发概况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新发生的害虫——二点委夜蛾[ Proxenus lepigone (Moschler),异名Athetis lepigone ]2011年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暴发,呈现出分布范围广、发生面积大、虫量密度高、田块间差异大,幼虫发育不整齐、为害时间长等特点.总结造成二点委夜蛾暴发的原因,即虫源基数的积累是大发生的先决条件,小麦-玉米连作和小麦秸秆还田等栽培耕作制度营造了害虫的适生环境,黄淮海大部小麦收获期推迟,使得玉米苗期与二点委夜蛾幼虫为害期吻合度高,6月下旬和7月上旬降水较多,田间湿度大有利于该害虫的发生为害;提出了将二点委夜蛾列入重点监测对象开展常规测报,提高植保技术人员对新发害虫规律的认识,投入科研力量加强基础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明确了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小麦玉米连作区1年发生4代。1、2代幼虫以取食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主,3、4代幼虫转移到豆类、薯类等匍匐或有落叶的农作物造成的隐蔽潮湿处取食。该虫可在当地越冬、越夏。以成虫飞行或借风力进行扩散为害,未发现大规模迁飞为害习性。2代幼虫是为害夏玉米的主害代。通过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和高效成虫杀灭技术,幼虫期治早、治小,大龄幼虫应急防控,可以达到控制二点委夜蛾为害、减少产量损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郑兰 《植物医生》2016,(8):52-53
<正>二点委夜蛾,想必种玉米的农民们都不陌生,它是我国夏玉米区新发生的害虫。同时,如果没有及时地预防和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这种害虫的传播速度极快,严重时会导致大面积玉米地绝产。今年二点委夜蛾越冬代蛾量偏高,目前二点委夜蛾已经进入全年危害的主害代-2代发生时期。目前,二点委夜蛾已经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2011年二点委夜蛾在衡水市玉米田的发生、为害特点,分析了其发生原因,探讨了其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结合田间调查和室内研究,对2011年在夏玉米上突然暴发的二点委夜蛾的为害特点和暴发原因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二点委夜蛾食性多样、兼性腐生、幼嫩组织取食、地表为害、顺垄为害和聚集分布等为害习性。指出了虫源基数大、幼虫盛发期与玉米幼苗期相遇、气象条件和田间小环境适宜是2011年该虫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二点委夜蛾是2005年发生并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鉴定的玉米新害虫。由于该害虫易与黄地老虎在形态上混淆.因此目前的发生范围尚未澄清.且很易延误防治。为此,2011年冀州市各地加强了对二点委夜蛾的监测和研究.根据黑光灯诱测.6月10日各地蛾量骤增.进入第一代蛾高峰.6月下旬至7月二点委夜蛾为害玉米苗期.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为害程度重于2010年.为害范围扩大,对玉米造成减产,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二点委夜蛾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6.
二点委夜蛾的监测技术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点委夜蛾是我国夏玉米苗期的新害虫,危害性极强。准确、及时的监测和科学地预测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趋势,可有效地指导防治,控制其暴发为害。本文介绍了二点委夜蛾测报系统调查时间,调查工具,田间取样方法,统计方法,普查抽样比率, 范围和时间,以及二点委夜蛾发生时期和防治时期预测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二点委夜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Moschler)]是夏玉米苗上的新害虫,本研究综述二点委夜蛾的生物学习性、饲养技术、预测防治技术等方面研究现状,讨论二点委夜蛾迁飞的可能性,并为今后对二点委夜蛾的深入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二点委夜蛾是玉米苗期害虫,近年来对玉米为害严重,造成玉米减产。介绍该虫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并提出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摸清了二点委夜蛾在济宁市的年生活史及2代幼虫在玉米田的消长规律;通过2010—2015年的测报和气象资料,采取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组建了二点委夜蛾主要为害世代第2代幼虫的发生量、发生期的预测模型,经回验,发生量拟合准确率为93%,发生期的拟合准确率为100%。该预测模型经2015年实际应用,预测值与实际发生相符。  相似文献   

20.
2011年,二点委夜蛾在山东省暴发,遍及全省17个地(市)110个县(区),为害严重,导致枣庄、菏泽、临沂等地改种1.66万hm2。为摸清二点委夜蛾在山东省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结合田间调查数据,分析比较了2012—2014年二点委夜蛾在山东的发生规律和趋势变化,并分析了相关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