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不同倍性广东桑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桑树形态倍性鉴定及品种间鉴别问题,研究广东桑不同倍性及品种之间孢粉学上的异同,为桑树多倍体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广东桑10个不同倍性品种花粉的形态、大小、萌发孔、外壁纹饰等孢粉学特性进行观察,并运用图片分析结合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其花粉形态进行研究。【结果】供试广东桑不同品种的花粉微观形态相近,均为小型花粉,近球形,花粉粒极轴长16.98~24.46μm,赤道轴长15.37~23.86μm,极轴长与赤道轴长的比值为1.01~1.12;供试不同品种花粉粒萌发孔1~3个,圆形,直径为2.11~3.51μm,部分花粉粒萌发孔外壁内陷形成漏斗形,按照额尔特曼 G 的 NPC(萌发器官的数目、位置及特征)分类系统属N3P3C4类型;不同倍性间广东桑花粉的赤道轴长、极轴长和萌发孔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均表现为四倍体>二倍体,但花粉粒的极轴/赤轴比值差异不显著(P>0.05);广东桑花粉外壁为分布不均的刺状突起-脑条纹复合纹饰,不同品种间花粉的表面纹饰有明显差别,根据外壁纹饰可将供试10个品种花粉分为细刺颗粒状突起-细条纹纹饰、细刺颗粒状突起-粗条纹纹饰、粗刺颗粒状突起-细条纹纹饰和粗刺颗粒状突起-粗条纹纹饰4种类型,花粉外壁纹饰体现了不同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不同倍性间广东桑花粉表面的刺状突起密度及大小差异不显著(P>0.05);供试四倍体广东桑品种花粉存在少数败育花粉粒,表现为干瘪而不充实,外形异常。【结论】供试广东桑不同倍性及品种间花粉形态特征具有差异,不同倍性间花粉粒和萌发孔大小存在差异,不同品种间花粉的表面纹饰存在明显差别,初步认为花粉的亚显微结构特征可作为广东桑倍性鉴定及品种间鉴别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
5个薄壳山核桃品种花粉形态电镜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详细描述薄壳山核桃花粉的形态特征,从而为其品种的分类鉴定及系统演化关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电镜扫描技术,对‘Western’、‘Caddo’、‘Sauber’、‘Stuart’、‘Mahan’这5个薄壳山核桃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5个薄壳山核桃品种花粉的外部形态为近球形或扁球形,其极面观为近三角形或近圆形,赤面观均为椭圆形;‘Sauber’的花粉体积最大,‘Western’的花粉体积最小;5个品种的花粉均有3个萌发孔,均匀竖排在赤道上;‘Western’、‘Sauber’、‘Stuart’和‘Mahan’的花粉表面纹饰较相似,均呈瘤状纹饰,而‘Caddo’为网状纹饰。文中根据花粉表面纹饰及花粉体积大小的演化规律判定,5个品种中,‘Caddo’和‘Western’为较进化的品种,‘Sauber’则为较原始的品种。  相似文献   

3.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胶东半岛6个主栽梨品种的花粉形态,比较极轴、赤道轴、P/E值以及外壁特征,旨在拓展花粉亚显微结构在种质鉴定方面的应用范围.试验结果表明:梨属植物花粉形态相似,呈长球形,萌发孔均为3条拟孔沟,沿极轴方向延伸至两极;花粉表面为条纹纹饰,有网状和平行两种类型,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条脊交叉与平行排列程度,穿孔大小、形态与数量也有所不同;‘红香酥’和‘巴梨’花粉外壁为网状条纹纹饰,而其他4个品种呈现平行型条纹状纹饰,推断梨花粉孢粉学信息呈现趋母本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4.
木瓜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品种分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郑林  陈红  张雷  臧德奎 《林业科学》2008,44(5):53-59
对木瓜属19个品种的花粉亚显微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其花粉属于N3P4G3型,为辐射对称的长球形至超长球形,大小为极轴长48.64~39.95 μm、赤道轴长25.28~20.97 μm,外壁纹饰为条纹状或皱波状纹饰,具覆盖层穿孔.花粉亚显微形态对于木瓜属品种分类具有很大价值,根据花粉形态编制品种分类检索表.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贴梗海棠、日本木瓜和傲大贴梗海棠的亲缘关系最近,而木瓜与其他种类的亲缘关系疏远,这与本属的经典分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胶东半岛6个主栽梨品种的花粉形态,比较极轴、赤道轴、P/E值以及外壁特征,旨在拓展花粉亚显微结构在种质鉴定方面的应用范围。试验结果表明:梨属植物花粉形态相似,呈长球形,萌发孔均为3条拟孔沟,沿极轴方向延伸至两极;花粉表面为条纹纹饰,有网状和平行两种类型,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条脊交叉与平行排列程度,穿孔大小、形态与数量也有所不同;‘红香酥’和‘巴梨’花粉外壁为网状条纹纹饰,而其他4个品种呈现平行型条纹状纹饰,推断梨花粉孢粉学信息呈现趋母本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6.
应用扫描电镜对10份油茶优良无性系的花粉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10份油茶优良无性系的花粉外部形态相近,为长球形,具3(拟)孔沟,花粉外壁纹饰分为皱波状、穴网状、脑纹状3种,存在差异。花粉的形状、大小和外壁纹饰不同无性系各具特征,可作为区别、鉴定品种的形态学指标之一;(2)本试验观测的油茶优良无性系花粉的形状、大小和外壁纹饰与山茶属红山茶组某些种的花粉较相似,表明它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山茶属短柱茶组植物花粉形态相差较远;(3)油茶优良无性系存在花粉败育,不同无性系之间败育花粉数量存在差异。败育花粉粒形状干瘪,外形异常。  相似文献   

7.
笃斯越桔是大兴安岭地区的重要经济树种。为给其遗传育种和引种栽培提供参考依据,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大兴安岭16个地区的笃斯越桔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并根据花粉的大小、萌发沟长、花粉壁纹饰等性状指标对不同地区的花粉进行了聚类分析。观测结果表明:大兴安岭16个地区的笃斯越桔花粉在其部分形态特征上保持了一致性,均为四合花粉、六条萌发沟、近球形等;同时,在花粉部分形态特征上也表现出了特异性,如花粉大小、萌发沟长、极面观及花粉壁纹饰等;其花粉直径在24.12~39.12μm之间,萌发沟长在13.86~26.76μm之间,极面观为圆形和三角形,花粉壁纹饰主要有疣状纹饰、颗粒状纹饰、波纹状纹饰等。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的笃斯越桔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植物花粉性状的稳定性和遗传保守性,对供试的梨属植物4个种的代表品种以及苹果梨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研究,并采用数量化的分析方法,对花粉形态7个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梨属植物花粉形态有其共同特征,而不同种和品种间在花粉粒的形状、大小和纹饰等方面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根据花粉数量性状进行的系统聚类分析,能将起源于欧洲的西洋梨与起源于中国的3个种明显区分开;从花粉粒大小及纹饰特征来看,苹果梨性状独特,有些性状与东方梨相似,有些性状又与西洋梨相近。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常用的观赏桃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利用扫描电镜对22个品种的花粉进行了微观观察。结果表明:观赏桃的花粉均为大型花粉,均具有三孔沟。外观形状有超长球形和长球形2种,仅二色桃花粉粒椭圆形接近圆形。品种间的外观形态、条纹宽度变化差异均较小,而纹孔密度变化较大,外壁纹饰差别也较大。经聚类分析,帚型、寿星型品种分别聚在一组内,直枝型和垂枝型品种较分散。品种间的花粉粒外壁纹饰可分为条纹状穿孔纹饰、穿孔条纹状纹饰、条纹状纹饰3种类型。每个品种群内都有进化程度不同的品种存在,垂枝类型进化程度最高,其次为寿星型类型,直枝型类型品种进化程度有高有低。因此,不同观赏桃品种的花粉形态反映了一些新的亲缘关系,对观赏桃的杂交育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板栗优良品种的鉴别和选育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对20个常见板栗品种的花粉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各测试板栗品种的花粉均为长球形,大小为13.08μm×9.07μm,花粉大小(极轴)与赤道轴之比(P/E)为1.45,花粉粒均具三孔沟,沟长平均为11.00μm,占极轴长度的84.19%;沟间距均为6.68μm;花粉极面观均为三裂圆形;各品种花粉的外壁纹饰不同;坚果鲜、干质量分别为14.14和6.56g;边果底座宽度为1.76cm,外侧弧长为5.21cm;板栗果实(坚果)大小与花粉大小(极轴)及其它花粉外形指标均无相关性;板栗果实(坚果)质量与花粉大小(极轴)无显著相关关系,却与花粉的沟间距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浙江润楠属植物花粉形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浙江润楠属(Machilus)植物11个分类群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润楠属花粉呈圆球形或近球形,大小为22.5~29.7μm,无极面、无萌发孔;花粉粒表面具三角形或乳突状小刺,通常刺小而密集;小刺基部有圆形垫状隆起或无,隆起边缘光滑或具一圈颗粒状或脑纹状小突起。花粉特征,特别是花粉外壁小刺基部垫状隆起的有无和边缘有无颗粒状突起及突起的形态差别可以作为种间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26种杜鹃属植物花粉形态及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中国四川西南山区的26种野生杜鹃花粉进行观察和比较研究,其中21种为首次报道.26种杜鹃分属杜鹃亚属(Subgen. Rhododendron)杜鹃组(10种),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 hes)常绿杜鹃组(14种),糙叶杜鹃亚属(Subgen.Pseudorhodorastr um)(2种).本属花粉均为四合体花粉,呈正四面体排列,单粒花粉球形或近球形 ,具三孔沟,极少数为四孔沟,表面粘丝多少不等.花粉粒外壁呈现大小颗粒、裂纹等不同纹饰,沟界区和极区与其他部位的纹饰并无明显差异.外壁纹饰和萌发孔长宽不宜作为亚属划分的依据,四合体直径可作为划分亚属的参考指标.在同一亚属内,花粉形态特征可作为划分组或亚组的辅助手段.花粉形态特征不宜单独用于种的鉴定,但结合组或亚组的划分, 孢粉学特征对种的确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对4个牡丹亚组间远缘杂交新品种及其亲本的花粉形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杂交种的遗传组成发生变化时,其花粉形态及外壁纹饰类型必然有一定的改变,但杂交后代中出现的外壁纹饰类型与双亲所具有的类型并无相关性,观察的4个杂交种中除‘夕阳’外,其余均出现了双亲所没有的类型,分别为皱波状、皱波—网状、皱波—粗网状。故仅从花粉形态及外壁纹饰推测牡丹园艺品种的起源还远远不够,必须结合外部形态的观察及细胞学、生化、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依据。此外,对4个亚组间远缘杂交品种及其亲本异常花粉出现的频率统计的结果表明:虽然在亲本中有异常花粉存在,但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不会影响到其有性生殖过程;而杂交品种的花粉异常率均超过50%,4个亚组间远缘杂种完全不育。  相似文献   

14.
几种梓属植物花粉形态及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梓属(Catalpa),紫葳科(Bignoniaceae),乔木,全世界约13种,分布于美洲及亚洲东部。我国包括引入种共5种及1变型(中国植物志编委会,2005),包括楸树(Catalpa bungei)、灰楸(Catalpa fargesii)、滇楸(Catalpa fargesii f.duclouxii)、藏楸(Catalpa tibetica)、黄金树(Catalpa speciosa)、梓树(Catalpa ovata),其中黄金树是引入种,滇楸是灰楸的变型。从形态构造、亲缘关系和开花结果规律分析,可将5个种分为楸树组和梓树组2个组,楸树、灰楸和滇楸属于楸树组,藏楸、梓树和黄金树属于梓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湖南蓝莓引种区不同品种的花器形体特征及花粉生活力,从而为南方地区蓝莓引种栽培和授粉树的配置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纤维素酶溶解法、联苯胺染色法和离体培养等技术,对‘莱格西’、‘布里吉塔’、‘夏普蓝’、‘密斯梯’、‘粉蓝’、‘梯芙蓝’等6个蓝莓品种的花粉特性、花粉量、花粉生活力、花粉萌发率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测定结果表明:1蓝莓花粉量在各品种间存在差异,‘莱格西’、‘布里吉塔’、‘夏普蓝’、‘密斯梯’、‘粉蓝’、‘梯芙蓝’的花粉数依次为162、250、178、166、141、170粒/花药,其中‘布里吉塔’的花粉数量最多,‘夏普蓝’次之,‘粉蓝’最少;2蓝莓花粉生活力在各品种中存在差异,‘莱格西’、‘布里吉塔’、‘夏普蓝’、‘密斯梯’、‘粉蓝’、‘梯芙蓝’的花粉生活力依次为30.87%、26.79%、31.34%、23.83%,18.80%、24.83%,其中‘夏普蓝’的花粉活力最大,‘莱格西’次之,‘粉蓝’最小;3 6个蓝莓品种花粉萌发所需的最适蔗糖浓度不尽相同,‘莱格西’、‘布里吉塔’、‘密斯梯’在蔗糖浓度为10%时其花粉萌发率均最高,依次为25.60%、9.10%、27.20%;当蔗糖浓度为15%时,‘夏普蓝’、‘粉蓝’、‘梯芙蓝’3个蓝莓品种的萌发率均达到最高值,依次为26.20%、21.20%、61.40%;4 6个蓝莓品种中,‘夏普蓝’花粉萌发所需的最适硼酸浓度为300μg·L-1,而其他5个品种花粉萌发的最佳硼酸浓度均为200μg·L-1;5 6个蓝莓品种花粉萌发所需的最适培养温度均为25℃。研究结果表明:6个蓝莓品种中,‘莱格西’和‘夏普蓝’均较适合用作授粉植株,其花粉量和花粉萌发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6.
华北落叶松传粉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研究了华北落叶松雌雄球花在树冠上的分布和树冠周围花粉密度变化规律、传粉机制、胚珠接收花粉量及结实状况等。雌球花主要分布在树冠中上部2-4龄枝上,雄球花分布范围较广,且常与雌球花混生;树冠周围花粉密度与雄球花的分布密切相关,中部最大,依次向上下两端减少。依据雌球花形态特征的变化,可将传粉期为5个阶段,整个期间无传粉滴出现,由球被顶端大裂片的珠被毛接收花粉。最佳传粉期约为2天。胚珠平均接收4粒花粉,虽然胚珠接收的花粉数与饱满种子的产量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造成空粒的主要原因。此外,讨论了不同授粉方式对种子产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Ailanthus altissima is a woody plant that has become invasively naturalized in many countries. Using nuclear SSR markers, we studied specimens of this species collected throughout Japan and found an individual (labeled Aa-1) that was not diploid. We examined pollen morphology and ploidy level of Aa-1 by optical microscopy and flow cytometry (FCM), respectively. Some pollen grains were morphologically abnormal and much larger than normal. FCM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Aa-1 was triploid. Formation of abnormal pollen indicates that Aa-1 may well have reduced fertility compared to normal diploids. If this were the case, vegetative progeny Aa-1 could be used as ornamentals without attendant risks of future naturaliz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翠竹(Pleioblastus pygmaeus)花期生物学特性、花粉形态等,完善竹子开花生物学相关研究及其理论体系。[方法]在开花翠竹林中选取样方进行连续观察记录,结合形态观察及扫描电镜等方法,探究翠竹花序生长规律,对花粉进行解剖观察,综合评估翠竹开花不同时期的群体与个体变化。[结果]翠竹属于成片开花类型,开花后部分竹秆死亡,在开花翠竹中,从笋芽到老竹均有可能开花,花芽在10月下旬开始分化,盛花期为次年3月下旬至4月初,一天之中上午时间段开花最多,开花顺序为一个小穗内由基向顶依次开花;小花为颖花,雌雄同熟,内、外稃各1,雄蕊3,浆片3,雌蕊1,果实为颖果;翠竹花粉粒外形近球形,外壁纹饰大多为细颗粒状,单个萌发孔。[结论]翠竹作为混生地被竹种,具有明显的成片开花特性,成花转变前期发育速度较慢,次年温度回暖后开花过程加快,成片开花后竹林趋于衰败,可结实且种子可育,具有一定的自然复壮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荧光显微镜对5个紫薇品种‘红蝶飞舞’、‘红蝶飞舞’×福建紫薇、‘红蝶飞舞’×南紫薇、‘红蝶飞舞’בRPN74C’及‘多花紫’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授粉后2~6 h内花粉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生长速度由快到慢;‘多花紫’自交授粉后不同时段均没有发现花粉粒的萌发现象,花粉粒全部干瘪而死,说明紫薇不接受同源花粉,自交不亲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