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贺晓华  王文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107-5109
以石棉县大气污染物基本情况调查为基础,预测了全县2010年和2015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再利用A值法和culpuff模型计算大气环境容量,并根据污染物的排放量和环境容量的分析,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规划工程方案,保证全县大气环境质量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2.
兰州市大气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登  贾瑞丽  张钦凯  张明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000-17002,17011
以A值法计算兰州大气环境容量,以PM10、SO2和NO2为测算污染因子,考虑大气环境中污染物平流输送扩散、干湿沉积和化学转化过程,计算出兰州市区不同季节PM10、SO2和NO2的大气环境容量。文中模型在计算大气环境容量时体现了污染因子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能够反映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1-2014年咸丰县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环境统计数据,在分析咸丰县大气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利用A值法对咸丰县大气环境容量和承载力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2011-2014年SO2、TSP、NO2的排放量呈现持续增长,年均浓度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的一级标准;2011-2013年SO2 、TSP、NO2的环境容量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15.94%、1.84%、5.73%,2014年反而上升,但其环境容量并未达到饱和,仍有较多的剩余环境容量;2011-2014年3种污染物的承载力指数均小于-0.700 0,说明大气承载力处于高承载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海安县的LANDSAT5—TM影像为研究对象,用于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提取,但由于大气辐射使卫星遥感数据引起畸变从而影响提取精度,为消除该影响,采用黑暗像元减法(DOS)、大气辐射传输模型法FLAASH、ATCOR2、6S等四种大气校正方法进行大气校正并对各种方法进行验证比较,从综合方面考虑得出最优大气校正方法。利用40个主要农作物的样本点的NDVI值与经过大气校正MODIS地表反射率的NDVI值比较,同时利用农作物的反射率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对比,以及结合各类主要农作物分类结果精度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大气校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真实地表反射率,使得农作物的反射率更加精确,分类精度较原图像也有较大提高,因此提高了主要农作物各类面积提取的精度,综合计算效率和效果等指标得出在面向农作物面积遥感提取的大气方法中,采取FLAASH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陈涛  王文勇  余文馨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651-5652
根据复杂山区地形的特点,以箱模式为基础,引入地形修正系数,建立梯形模型。通过山区地形内混合层以下大气污染物执行标准,在理想状态下,将箱体内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浓度可以看做处处相等且为执行标准值,通过环境现状监测值,估算出复杂山区地形内的理想大气环境容量,并以竹马工业园区为例计算说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杭州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方法】基于1957-2016年(缺失1965—1972年数据)的监测数据,利用均值计算、Ridit值分析、累计百分比等方法对杭州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1957—2016年平均大气能见度为10.05 km,变化趋势为-0.231 km/a;(2)大气能见度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而春、秋两季的大气能见度处于夏、冬季之间且监测均值较为接近,处于夏季与冬季之间;(3)"好"(≥20 km)和"差"(<4 km)的大气能见度出现频率展示出了不同的变化特征;(4)杭州市在1956—1987年,Ridit值均大于0.5,在1987—1995年,Ridit值接近0.5,1996—2015年Ridit值处于0.5以下,而2016年Ridit值大于0.5;(5)20%、50%和80%位数的大气能见度在1957—2016年均处于下降趋势。【结论】整体而言杭州市大气能见度处于下降趋势,而2010年以后出现了下降放缓,在2016年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表明近年来杭州市对大气污染物的治理起到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成都市青白江区大气容量核算个案,构建环境大气容量的模型。阐述了城市区域在一定的环境标准下,某一环境单元大气所能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归纳了污染源调查和市区域环境容量测算方法以及基于环境容量进行总量分配的基本方法,提供了具体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8.
毛竹快速生长期的水势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在快速生长期从笋长成幼竹这一动态过程与成竹之间是否存在水分供给关系以及水势是否是驱动新竹快速生长的关键因子,以浙江农林大学毛竹生理生态定位监测站为依托,利用PSYPRO多露点水势系统配套的L-51A叶水势探头和PCT-55土壤水势探头,在毛竹快速生长期测定毛竹样株叶水势及土壤水势。结果表明:1在快速生长期内,不同竹龄毛竹(新竹至6年生)的叶水势变化规律均为:随年龄增大,水势值也越大,且竹龄对水势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生长中期同一竹龄毛竹叶水势值均低于生长前期和生长后期,且在生长中期成竹之间的叶水势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在毛竹快速生长期内母竹向新竹输送水分,且这种传输作用在生长中期更加强烈。2在快速生长期水分横向传输均为成竹传送给新竹,纵向传输均为土壤—下层叶—中层叶—上层叶—大气,正午土壤与叶水势梯度、不同竹龄之间叶水势差增大,土壤—大气水势差1~3个数量级。强大的水势差的存在表明:母竹将水分传输给新竹主要依靠水势梯度的作用。3在快速生长期内土壤—叶、叶—大气、土壤—大气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在快速生长期土壤水势、叶水势、大气水势相互影响,形成统一连续体。水势是驱动毛竹快速生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适合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季节性河流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式及预测模型。【方法】以山西省涑水河为例,基于河流分段(上游(横水铁路桥断面以上)、中游(吕庄水库断面至横水铁路桥断面)、下游(吕庄水库断面以下))和分季节(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原则,在传统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涑水河流域现有的水文资料、环境资料及生态、经济等资料,探索影响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河流生态环境容量的主要因素,构建涑水河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式与自适应调整粒子群-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用涑水河流域监测数据、历史资料进行验证。【结果】水体原污染物质量浓度、当前水环境的质量标准、河流距离、河流流量、排放污水量和排放时间是影响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河流生态环境容量的主要因素。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涑水河3个断面之间水环境容量计算值与预测值均非常接近,计算值相对误差为0.12%~1.47%,预测值相对误差为0.09%~2.02%,可见计算方法和预测方法的精度均较高。【结论】涑水河水环境容量预测值可用于指导涑水河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环境污染控制,对推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广西大明山森林旅游资源评价及环境容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西大明山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及大明山本身的承受能力出发,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运用面积容量法、卡口法、游道法测定了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容量和旅游环境容量,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计算结果进行误差修正,得出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年生态环境容量为100万人/年,年旅游环境容量为74.5万人次,年;并对其旅游环境容量测算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提出大明山生态旅游区的年接待游客合理容量不宜超过65万人次。  相似文献   

11.
根据水功能区水质标准计算河段水环境容量是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依据。考虑河段的功能区划及河段的流量、流速等条件,依据实测资料建立了河段水环境容量的一维模型。模型为水体纳污能力相对模型,体现了水体对不同污染物的容纳空间。模型应用于天津外环河段,上下断面污染物的CODcr、NH3-N、TN、TP预测值与实测数据拟合较好,该模型可以用于河段水环境容量计算。  相似文献   

12.
海南省地表水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阳生  邢巧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550-5553
分析海南省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状况和污染物排放量,提出海南省地表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原则、设计水文条件、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和水质保护目标,利用一维水流水质数学模型进行地表水环境容量测算。根据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3.
论土壤环境容量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静  靳孟贵  程天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95-7896,7953
介绍土壤环境容量的概念、静容量和动容量的含义,强调这些概念和定义仍处于发展之中。论述土壤自净作用,土壤环境容量影响和确定因素,土壤环境容量在区域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土壤环境质量的标准的制定、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污泥农田施用标准等方面的应用。并建议以污染物总量表示的土壤环境容量应该参照土壤中污染物的有效态、长期效应和相互作用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海南畜禽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粪尿氮磷养分流动情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为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和畜禽养殖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数据,定量估算1988—2018年海南岛畜禽粪尿养分产生量、单位耕地面积养分承载量,并利用畜禽粪尿耕地负荷预警值和环境风险指数深入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当畜禽粪尿耕地负荷预警值<0.4时,可认为对环境无威胁,而当环境风险指数在1.00以下时,对环境的风险可忽略,在安全数值以上即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1988—2018年间,海南岛畜禽粪尿产生量变化经历了3个阶段,1988—2005年整体上升,2006—2008年下降较多,此后缓慢发展并趋于稳定,到2018年畜禽粪尿产生量为10.50×106t,就养分产生量来看,粪尿氮磷年际间变化趋势相似,2005年产生量最多,2006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到2018年粪尿氮产生量为7.41×104 t,粪尿磷产生量为1.01×104t。单位耕地面积氮磷负荷量也经历了先增加后稳定的过程,到2018年耕地氮负荷168.80 kg·hm-2,耕地磷负荷为23.05 kg·hm-2。2018年区域间差异较大,东部和北部地区单位耕地面积氮磷负荷量较高,西部和中部地区偏低,其中氮和磷负荷最高的是定安(分别为288.50和40.35 kg·hm-2),最低的是东方(分别为61.66和8.83 kg·hm-2)。就环境效应来看,1988—2018年海南岛畜禽粪尿耕地负荷预警值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大多数年份在1.0—1.5,分级标准中达到Ⅳ级,对环境有较严重的威胁。2018年,定安和澄迈等地预警值分别为2.66和4.59,预警分级达Ⅵ级,对环境有很严重的威胁,仅东方处于安全水平,数值为0.36,为Ⅰ级。就环境风险评价结果来看,海南岛耕地上畜禽粪污环境风险较高,近年随着养殖总量的控制有所降低,2018年环境风险指数下降到1.99(以氮计)和1.32(以磷计)。在区域水平上,就氮素的环境污染风险,2018年定安环境风险指数最高,为3.39,东方最低,为0.73;对于磷素的环境污染风险,东方环境风险指数最低,为0.50,可认为磷素对环境潜在威胁较低,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是定安,风险值高达2.31。总的来说,畜禽粪尿耕地负荷预警值和环境风险指数均表明海南岛畜禽粪污潜在环境风险大,从空间分布看,定安、万宁等东部市(县)环境风险要高于临高、东方等西部地区,并且大多数市(县)对环境均有较高程度的威胁。【结论】受养殖规模和耕地面积影响,海南岛单位耕地面积氮负荷较高,区域潜在环境风险不容忽视。因此,未来海南岛畜禽养殖发展规划更应着眼于污染物的控制以及区域优化布局和管理上,并通过减少畜禽粪尿环境排放和循环利用模式以实现海南岛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水环境容量是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理论基础,也是进行水环境规划的工作基础。阐述了水环境容量的概念以及规划环评中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并以普洱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为例,采用控制断面法进行了应用分析,并提出总量控制建议。结果表明,控制断面法对提高该园区水环境质量有指导作用,并能达到保护区域环境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应用运筹学的方法对污染物总量(TSP)控制的治理方案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实例分析,具体说明了运用优化的数学模型在保证环境管理部门命令的削减TSP目标既定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控制污染费用,从而实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此外,还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该数学模型的可靠程度。由此可以得出:运用此数学模型在达到TSP削减目标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控制污染费用。该优化方案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一维水质模型研究了滹沱河山西段COD,BOD5,NH4-N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滹沱河山西段7个断面中,除乔儿沟和南庄2个断面的环境容量较大外,其余断面的环境容量值都很小,济胜桥和定襄桥2个断面的环境容量值为负值,且绝对值很大。  相似文献   

18.
论土壤环境质量重金属标准的独立性与依存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壤环境质量重金属标准的独立性与依存性是指其土壤环境标准赋值时的依据。依据土壤背景状况所建议之土壤自然质量保护基准值或目标值,视为赋值的独立性;而将土壤作为资源利用或健康与生态风险评估时所规定之元素的限量值,称为赋值的依存性。文中讨论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与方法,论述了独立性、依存性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赋值的独立性是主动保护土壤资源的需要,通常以背景值为依据获得土壤自然质量保护基准值,它不以土壤资源利用的差异而改变,是保护土壤自然环境质量的目标值;可以土类为单元制定全国标准,土壤重金属可用总量标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赋值的依存性是土壤作为资源利用的需要,基准或标准受制于多种因素,因而具有依存性和相对性,很难给出一个全国的统一标准,可由产业部门和地方单位制定,以重金属总量或可提取态标示均可。就农产品产地而言,可从食品污染物限量或其他合适的指标推导土壤临界值。在全面考虑土壤环境质量的独立性和依存性的基础上,建议土壤环境质量的保护应该从简单的依靠质量标准,过渡到以污染物负载容量为依据的管理模式——一个新的土壤环境质量的管理思路,它强调了外源物质的动态平衡,以切实保障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