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2 毫秒
1.
进行不同混交造林模式对旱冬瓜幼林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冬瓜×红木荷、旱冬瓜×杉木混交模式、旱冬瓜纯林造林模式的树高和地径年均增幅为80.1 cm、93.2 cm、69.7 cm和0.95 cm、1.11 cm、0.92 cm,旱冬瓜×杉木混交模式的树高和地径分别比旱冬瓜×红木荷和旱冬瓜纯林造林模式提高14.06%、25.21%和14.41%、17.11%。旱冬瓜×杉木混交造林模式优于其他2种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进行红花香椿与杉木不同比例混交造林试验,对红花香椿与杉木混交林进行了平均单株材积分析,探索了红花香椿与杉木混交林营建合适混交比例,调查分析了三种不同混交比例。结果表明:以红花香椿×红花香椿1∶1混交造林模式生长最好,与红花香椿×杉木1∶2混交和红花香椿×杉木2∶1混交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该试验为营建红花香椿杉木混交林分,改善单一树种造林弊端,产生具有互利双赢的良好的生态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5年生、22年生不同混交比例、不同密度的米老排马尾松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进行生长分析,以选择最佳的米老排马尾松混交模式和造林密度。结果表明:22年生时,混交林分蓄积比纯林增长186%。营造米老排马尾松混交林最佳混交模式是按1∶1行间混交,造林密度采用2m×1.67m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榆林沙地矿区植被恢复造林模式推广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榆阳区小纪汗沙地矿区为例,选择樟子松、班克松、彰武松为主栽树种,通过多树种混交格状防风固沙林、块状混交防风固沙林、带状混交防风固沙林和常规造林不同造林模式的推广示范,达到改造沙地原有植被、增加防护植被类型、改变林分结构、探讨沙地矿区植被恢复造林模式的目的。提出多树种混交格状防风固沙林为最优模式,株行距5m×25m,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光皮桦不同混交造林模式对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混交造林模式对光皮桦幼林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模式造林中,光皮桦×楠竹、光皮桦×杉木和光皮桦纯林的树高和地径年均增幅为65.1cm和0.76cm、88.7cm和0.92cm、77cm和0.77cm,光皮桦×杉木混交模式树高和地径生长分别比光皮桦×楠竹和光皮桦纯林提高26.61%和17.4%、13.19%和16.3%。杉木×光皮桦混交优于其他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6.
笔者对晋西地区乔灌混交、针阔混交造林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从模式适宜条件、技术思路、造林技术措施、配置规格、造林效果5个方面,对刺槐+紫穗槐混交造林模式、侧柏+刺槐混交造林模式、油松+刺槐混交造林模式、侧柏+紫穗槐混交造林模式、油松+柠条混交造林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油松、柠条为主的乔灌混交造林模式,在成活率、保存率及其它各方面明显优于其它的混交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厦门城市生态风景林景观改造树种效果的调查,结果表明:香樟与海南蒲桃带状混交造林胸径与树高的生长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香樟生长适应性强、长势好,海南蒲桃表现一般。块状混交造林树种生长适应性从强到弱依次为南洋楹香樟刺桐高山榕木棉。从整体分析及样地调查来看,南洋楹、香樟混交造林长势较好,可以推广应用,刺桐表现一般,高山榕和木棉表现较差。3种造林方式中树高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带状混交造林方式与带状纯林、块状混交在胸径生长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4种珍贵阔叶树与马尾松进行混交造林试验,结果表明:4种针阔混交林中,不同珍贵阔叶树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高径比及林分蓄积量存在极显著差异,林分生长表现为枫香香樟闽楠红楠。不同珍贵阔叶树对马尾松生长有不同影响,马尾松林分蓄积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马尾松×闽楠混交林中的马尾松林分蓄积量最大,其余依次为马尾松×红楠、马尾松×香樟、马尾松×枫香。不同混交模式的林分总蓄积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马尾松×闽楠马尾松×枫香马尾松×红楠马尾松×香樟,但其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对11 a生光皮桦不同混交模式造林效果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4种混交模式中,光皮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单株材积及高径比、造林保存率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单位面积蓄积生长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中,以光皮桦×杉木混交林效果最好,其余依次为光皮桦×福建柏、光皮桦×木荷、光皮桦×马尾松。在混交林分总蓄积量上,光皮桦×杉木光皮桦×福建柏光皮桦×马尾松光皮桦×木荷,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在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上,按照不同沙丘部位,选择不同造林树种进行了杨树用材林模式、樟子松杨树针阔混交造林模式、阔叶树混交造林模式、乔灌混交造林模式、针针混交造林模式等5种更新模式造林,通过调查分析可知,樟子松混交林的生长量与生态效益显著高于樟子松纯林.在沙丘下部与丘间低地杨树的生长量明显高于樟子松.降低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11.
建水县是滇东南岩溶山地的典型地区,于2006年在建水县的闫把寺进行不同造林方法(直播、袋苗、裸根苗)对马鹿花、苦刺、新银合欢3个树种的造林试验,经过2006~2011年6年的观测结果表明,马鹿花直播造林的成活率较高;苦刺以袋苗造林效果最好,成活率达94.6%,保存率达86.7%;新银合欢3种造林方法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较高,造林成活率在86.7%以上,次年保存率在77.9%以上。3个树种造林的株高和地径生长排列次序均为袋苗〉裸根苗〉直播,均以袋苗造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建水县岩溶山地不同造林时间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水县具有代表性的岩溶山地,对马鹿花、苦刺、新银合欢、任豆等树种不同时间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马鹿花不同时间造林效果差异显著,以7~8月的造林效果较好;苦刺和新银合欢在不同时间造林效果均较好;新银合欢造林成活率在85.4~94.1%之间,保存率在48.3~61.7%之间;任豆的直播造林效果较差,到第2年基本死亡。  相似文献   

13.
瓦氏葛藤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瓦氏葛藤(PuerariawalichiDC.)是紫胶虫的一种优良寄主植物,也是木本蛋白饲料植物;可作为干热河谷地区恢复植被的造林先锋树种。经引种栽培试验以及生产推广应用已总结出成熟的瓦氏葛藤造林技术。文章从采种、育苗、整地、施肥、造林(直播、植苗造林)、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瓦氏葛藤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4.
道路景观植物滞尘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路景观植物作为消除大气颗粒污染物的重要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文选用绵阳市道路景观植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小叶榕、月季和女贞对影响植物滞尘量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叶榕树种的滞尘量极显著地高于月季和女贞(P<0.01);小叶榕与月季混种的滞尘量显著地高于小叶榕单独种植(P<0.05);景观植物与机动车道适当的距离和栽种密度对小叶榕的滞尘和滤尘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分别采用半球面影像技术和LAI-2000冠层分析仪对华南地区最常用园林树种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进行测定、比较和分析。研究表明,2种测量仪器所测LAI值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01);用半球面影像技术测量的LAI值与冠幅、胸径和树高之间也存在极显著一元线性关系,构建回归模型分别为:LAI=0.0444Cw+1.6526,LAI=0.0088D+1.8327,LAI=0.0543H+1.6404;通过模型可估测小叶榕单株的叶面积指数,达到95%的置信区间的估测值范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细叶榕不同时间扦插育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春天2月中旬扦插成活率最高,达95%,苗木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17.
抽样调查表明,福州市区常见行道树约有25科35属44种,以棕榈科最多,有8属8种,其次是桑科榕属5种,其中以常绿树种和乔木占优势。重要值分析表明,乔木种类以榕树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果,灌木种类以黄金榕占优势。胸径处于25~30cm和树高处于6~8m的树木最多。最后,针对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士壬 《广东园林》2020,42(3):55-58
榕树Ficus microcarpa是华南地区的乡土树种,在广州栽植历史久远,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榕树景观,但在适地适树栽植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破坏或影响了一些市政设施的使用功能。梳理榕树在广州城市园林绿化的应用,指出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榕树生长空间严重受限,支柱根和板根破坏力强,以及修枝整型不规范。基于适地适树原则,提出解决突出问题的相应技术措施:从根据特性选择合适栽植地、合理规划设计榕树生长空间、选择适合的栽植土壤、科学规范的适养措施。  相似文献   

19.
闽南沿海石材开采区不同植物配置模式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厚荚相思与马尾松单行混交,林下套种葛藤;巨尾桉与马尾松单行混交,林下套种葛藤;以及芒果纯林,林下套种类芦3种模式造林土壤侵蚀量小,与未造林地相比,土壤侵蚀量分别减少了65.57%、59.02%和55.74%,而且这3种模式地上部分持水能力和土壤渗水能力较大;而夹竹桃纯林和马尾松纯林2种模式造林土壤侵蚀量较大,与未造林地相比,仅分别减少37.70%和49.18%,且这2种模式地上持水能力和土壤渗水能力较小。石矿区采用针阔树种混交,林下套种草本或藤本植物有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佛山市禅城区205条道路的调查,结果表明,禅城区共应用了58种(含变种)乔木作行道树,其分别属26科44属,其中乡土树种占65.52%,常绿乔木占74.14%;47种生长良好;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芒果(Mangifera indica)、大叶榕(Ficus virens var.sublanceolata)、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垂叶榕(Ficus benjamina)、木棉(Bombax ceib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阴香(Cinnamomum burmanii)、白兰花(Michelia alba)以及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等10种乔木是禅城区行道树种群的骨干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