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内3处广场的边缘空间为调查对象,选择夏季典型天气(雨后、多云和晴天),监测不同空间的风速、湿度、温度等数据,通过分析探讨气候监测数据及人体舒适度指数在不同构成类型边缘空间中的空间变化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从不同天气条件下看:各测点温度湿度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晴天、多云天人体舒适度指数表现为不舒适,雨后天气人体舒适度指数表现为舒适;(2)不同空间反馈出:植物构成为主且有乔木遮荫的边缘空间调节能力最强,下垫面为硬质铺地且无树木遮荫的监测点调节能力最弱;(3)不同类型边缘空间具有不同功能,其与相邻空间小气候环境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选择2月中旬晴朗天气,通过对冬季福州市3个兰花专类园(分别位于远郊、近郊、市中心)6个监测点的温度、湿度、风速、热力指数、湿球指数、露点温度等数据的采集,采用综合舒适度指数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研究了3个兰花植物园温度、湿度、风速及舒适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区位条件下的对比变化,并对兰花植物园与福州市背景气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兰花专类园的温度、湿度呈"U"字型变化,温度在13:00~15:00时较高,7:00时最低;湿度在7:00时最高,13:00左右最低;风速呈不规则式变化;综合各下垫面,人体感觉舒适的时间呈U字型变化;冬季3个点皆为林缘舒适度高于园内;3个兰花植物园的舒适度对比为远郊近郊市区;与市区背景气象数据相比得出,3个兰花植物园的相对湿度大于市区,平均温度及平均风速明显小于市区。  相似文献   

3.
园林绿地在调节环境温湿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选择不同植物种类组成的校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将绿地对校园小气候的改善作用进行定量化研究。2015年1月14-23日,每天8:00-18:00,每2h1次分别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校园内具有代表性的6处样地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进行同步测定。结果表明:校园绿地相对于无绿化地面均表现出增湿效应,在温度调节方面表现为减小温度的变化幅度,并对人体舒适度均有一定的改善。将晴朗天气14:00的温湿度进行多重比较(Bonferroni’s多重分析,p0.05)分析发现,冬季常绿植物构成的校园绿地对校园小气候的调节和人体舒适度的改善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于2020年夏季以晴天、晴转多云为主的10 d,选择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公园5处不同植被配置及对照点(CK)进行环境指标监测,分析5处监测点及对照点(CK)的人体舒适度、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空气负离子质量浓度及噪音状况,研究各因子日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并分析比较不同监测点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敕勒川公园7:00-10:00人体舒适度为较舒适;总悬浮颗粒物(ta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TSP)、PM10质量浓度呈现由早到晚波动状态,PM2.5、PM1.0质量浓度日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性;负离子质量浓度呈“V”形变化,风速与温度显著影响空气负离子质量浓度,噪音极显著影响空气负离子质量浓度(P=0.91);噪音日变化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变化趋势,乔草型(S1)处噪音分贝相对较小。敕勒川公园绿地内不同植被配置间人体舒适度、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空气负离子质量浓度及噪音等表现存在差别,乔草型(S1)的夏季环境效应最高,乔木型(S3)最低,夏季影响城市公园不同植被配置环境效应的主要气象因素为湿度以及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为主。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依托优质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气候变化对森林康养基地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适宜的气候条件是选择森林康养基地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太平沟森林康养基地空气温度、湿度、风速进行长期固定监测,计算气候舒适度指数,研究气候舒适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太平沟森林康养基地适宜开展森林康养活动的月份是6—8月,并根据这3个月的日变化规律,提出了太平沟森林康养基地开展森林康养活动的适宜时间为13:00—15:00。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业大学小广场是师生游玩、休憩的重要空间节点,为研究它的微气候以及舒适性,通过Envi-met软件对此空间的小气候进行模拟,选用了空气温度、风速,结合热舒适性分析了此环境。结果表明:小广场的整体温度呈上升到下降的趋势,风速呈先增大后减小在增大的趋势。硬质区域从8∶00到23∶00,环境温度逐渐增大,15∶00左右到达顶峰,之后又逐渐降低。风速从10∶00左右基本呈下降趋势,19∶00之后有缓慢的回升。人体的舒适度在10∶00-20∶00的时间段内基本呈热-炎热-热的状态。小广场环境温度高的时候,风速反而下降,舒适度不合适。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掌握文成猴王谷森林康养基地环境因子和气候舒适度的变化规律,于2017年9月—2018年8月间采用ZK-FO系统,对基地的林内空气温度、湿度、风速、PM2.5质量浓度等环境因子进行连续原位和定位监测。结果表明: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仅温度季节变化明显,其他几个因子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环境因子的日变化中温度、湿度都比较明显,但各自变化趋势不同,风速和PM2.5质量浓度没有显著的日变化规律。该基地气候舒适度整体水平较高,气候舒适度指数呈现明显的月变化,1年中4—10月共7个月气候舒适度指数低于6.95,属于很舒适或舒适。气候舒适度的日变化没有统一的规律,夏季全天的舒适度值最低,平均值为3.03,且全天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
选择6处不同的遮荫环境(4处为植物遮荫环境,2处为建筑遮荫环境),通过实地监测样地内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等数据,揭示不同遮荫环境对温湿效应及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8:00-18:00各样地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温湿指数(THI)均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其最高或最低值出现在12:00或14:00。6种遮荫环境下,遮荫度越高,样地内空气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高;但建筑遮荫环境的相对湿度显著低于植物遮荫环境,而下垫面类型或植被种类的差异对THI没有明显影响。6处样地日间平均THI由大到小为稀树草地(26.1±0.09)、疏林草地(25.8±0.07)、铺装场地(25.2±0.06)、草坪(25.1±0.06)、阔叶林(24.6±0.05)、针叶林(24.5±0.05),THI越高,人体越不舒适,表明夏季气温偏高引起了人体的不舒适,但是与其他环境相比,遮荫度较高的针叶林和阔叶林可明显改善人体的舒适度。相关性分析表明,遮荫度与THI、空气温度之间具有极强负相关性(-1.0<r≤-0.8,P<0.01)。遮荫度每提高10%,空气温度降低约0.5 ℃,THI下降0.35。因此,提高环境的遮荫度可以显著降低空气温度与THI值,从而改善人体舒适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我国西北地区夏季油松挥发物的主要成分、日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为构建生态保健型城市森林和人们合理选择游憩时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7月上、中、下旬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连续3d在08:30,10:00,11:30,13:00,14:30,16:00和17:30,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采集样品,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油松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鉴定,分析其日变化动态;同时利用LI-6400XT光合仪测定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并记录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分析油松总挥发物(TVOC)含量与上述光合生理指标和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油松挥发物成分包括8类62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萜烯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挥发物成分。(2)夏季油松总挥发物含量日变化曲线呈"两峰三谷"型:13:00和16:00出现高峰,08:30、14:30和17:30出现低谷;一天中,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萜烯类成分含量下午高于上午,对人体有害的芳香烃化合物主要出现在08:30-10:00和13:00-14:30,但含量较低。(3)温度高、湿度低且光照强时油松释放的挥发物总量较大,反之挥发物总量较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的日变化规律与总挥发物含量的日变化一致性较强;总挥发物含量变化与温度、光照和湿度的相关性不显著,与气孔导度相关性显著,与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相关性极显著。【结论】夏季一天不同时段中,由于气象因子改变引起油松生理活动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其释放的总挥发物量不同,具体成分及相对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但各时段主要成分皆为萜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石家庄近地层垂直温度梯度、湿度和风速为研究对象,根据石家庄污染气象观测点2011年冬季1月和夏季7月所观测的02∶00温度、湿度和风速资料以及加密观测采样数据08∶00和14∶00的近地层风速资料,对对流层垂直温度梯度、湿度、近地层风速随高度的变化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研究。从中得出石家庄对流层150hPa以下大气温湿变化的气象特征的认识,为河北省开展城市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哈尔滨城市森林小气候状况及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哈尔滨城市森林3种不同林型的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定点观测,用温湿指数(IT,H)表征人体舒适度这一生物气象指标,评价了不同林型对人们户外活动舒适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夏,气温的日变化呈单峰型,清晨最低1,4:00达到最高值;相对湿度的变化呈U型,与气温的日变化相反。3种不同林型对周围环境均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作用,白桦林的平均降温率(6.69℃)最大,而且降温效应以午后14:00前后最为显著;蒙古栎林的平均增湿率(44.78%)最高,且也以午后14:00前后增湿最为明显;在一日中对人体舒适度感觉最好和感觉舒适时间最长的是白桦林(22.13%1,2 h)和樟子松林(22.17%,10 h)。  相似文献   

12.
翁玲  姚正兰  陈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651-14654
根据赤水市气象站1971~2000年气象资料,对赤水市旅游景区部分景点的气象资料进行订正,分析与人体舒适度有关的气温、水汽压、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基本气候特征,研究赤水市人体舒适度的分布特征。景区各点地形遮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根据气候指数可知:赤水景区可全年开展旅游业;4~10月是旅游的舒适季节,其中5、6、9月是旅游的最佳季节。赤水景区优异的自然生态环境,景区负氧离子含量高为旅游提供了有利的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0—2014年气象站点数据(月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对黔江区以及重庆主城区各项气象要素15年间的年际、年内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对温湿指数(THI)和风效指数(K)的定量计算,综合评价了黔江区、重庆主城区的旅游气候舒适度。结果表明,黔江区多年来年均气温变化波动较大,总体呈现略微下降趋势,全年日照时数较少,相对湿度大,风速较小,一年中共有6个月为气候舒适月,包括春季(4、5月)、夏季(6、8月)、秋季(9、10月);重庆主城区的气候舒适月分别为春季(3、4、5月)、秋季(9、10、11月)。相较于重庆主城区而言,黔江区在夏季旅游气候更清凉舒适,具备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影响猪舍热舒适性的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和热辐射,猪体的热舒适感是由这些因素以及猪体新陈代谢综合作用的结果。传统温湿度指标难以精确地表达猪体的热舒适感。在人体平均预测投票(predicted mean vote,PMV)指标的基础上用类比方法提出了猪体PMV指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对夏季湿帘作用下的猪舍建立温湿度模型场,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猪体PMV场仿真模型,将模型数据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进行对比,误差波动在6%以下。夏季湿帘作用下,模拟猪舍内部温度场在整体上降低了4 ℃左右,风速呈现出两边高中间低,靠近墙壁的地方和猪舍角落的地方呈现出一定面积的气流死区,猪体PMV指标在湿帘作用下的波动范围在-0.5~+0.5之间,属于舒适的指标范围内。该方法可以获得猪舍生活区猪体热舒适感的精确场分布情况,为猪舍环境控制的优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冠顶式步道秋季微气候效应研究——以福州“福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内首条冠顶式步道——福州“福道”为对象,比较分析了线性栈道、观景平台、休憩平台中5种不同空间下10个测点的秋季微气候变化特征,并采用舒适指数来评价不同空间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福道”整体微气候效应好于裸露的水泥地面,各测点日均降温强度为0.5℃~4℃,日均增湿强度为1.5%~9%,步道中两侧有树、单侧有树、观景平台2的舒适度效果最佳,日均舒适度值均处于17.0~25.4,人体感觉“舒适”;观景平台1、休憩平台类与两侧无树类舒适度效果差,日均舒适度值处于25.5~27.5,人体感觉“热”,秋季1 d中最适合在步道中进行活动的时间段为8:00-10:00,该时间段内在各类空间中人体均感觉“舒适”,最后针对研究结果与各类测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冠顶式步道的建设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选择杭州市具有代表性的郊野森林、森林公园、社区绿地3种类型的城市森林样地及城市中心对照点共4个监测点,建立定位监测站对气温、相对空气湿度、风速、CO2浓度、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噪声值等6项指标进行全天24 h不间断连续监测,并对周边的植被状况设置样地进行调查。综合监测数据和调查资料分析了城市森林生态保健功能的动态变化规律及群落结构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森林具有良好的调节户外舒适度、降低CO2浓度、增加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降低噪声等生态保健功能;2)除噪声外,城市森林的其他多项生态保健功能的日变化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式。舒适度指数的最高值出现在5:00-6:00,最低值出现在12:00-14:00。CO2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5:00-8:00,最低值出现在13:00-14:00。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15:00-16:00,最低值出现在21:00-22:00。郊野森林和森林公园噪声日变化波动性不大,均处于较低值;3)城市森林调节户外舒适度的功能在3种类型的城市森林均表现为冬季最低,而其他季节的次序并不一致。降低CO2浓度和增加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功能均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秋两季次之。降低噪声的生态保健功受季节的影响不明显。本研究还探讨了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对所体现出来的城市森林生态保健功能的差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盛花期游览路线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盛花期游客游览路线选择及森林公园管理建设改善方案,选择杜鹃盛花期晴朗天,以普底景区8个游憩地为监测点,通过研究不同监测点大气颗粒物浓度、人体舒适度指标及美景度值等因子的变化,为游客、管理者提供参考。结果表明,8个监测点大气颗粒物日均浓度皆低于Ⅰ级标准,日变化规律均为上午高、中午低、傍晚略有回升;园内人体舒适指标总体较高,仅在7:00时,监测点S2、 S3和S8感觉不舒适,其余时段各监测点皆处于舒适或很舒适状态;美景度平均值从高到低的区域依次为杜鹃林林缘、空旷地、杜鹃林林内和无花针阔叶混交林,且因太阳高度角及光线强度变化,各监测点在不同时间段美景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1990~1991年,观测了杭州风景区天然常绿阔叶林内的温度和湿度,并以此与杭州市气象台的同期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表明:天然常绿阔叶林对林内地表温度的调节效应最为显著,林内年平均温度比市区下降2.6~3.3℃,年平均最高温度下降12.1~13.2℃,年极端最高温度下降25.3~29.4℃;使年平均最低温度上升1.2~1.4℃,年极端最低温度上升7.9~8.0℃;使平均日较差下降13.3~14.6℃。对林内5~20cm深度地中温度的调节作用也甚为明显,可使年平均温度比市区下降2.0~3.0℃。对地表、地中温度的降温效应都以盛夏午后14:00前后最为显著,在严冬季节具有一定的增温效应。对林内近地层气温的调节趋势与地温基本一致,但调温幅度比地温小。可使林内近地层空气的年平均绝对湿度比市区提高0.5~0.6hPa,年平均相对湿度上升7%~8%,且都以午后14:00前后增湿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满城县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董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776-8780
[目的]为用科学的可持续的方法来开发地质公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等级评价标准,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满城县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单项定量评价,利用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满城县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总体评价。[结果]满城县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有4级生态旅游资源1处,3级生态旅游资源11处,2级生态旅游资源7处,1级和未获等级的多处;将该地质公园划分为5个旅游区域—刘家台、曹家峪、白龙、神星、满城镇。综合评价结果值为满城镇〉曹家峪〉白龙〉刘家台〉神星。[结论]根据总体评价结果,结合政府部门、旅游景区经营者和社区代表的意见认为:满城镇由于拥有抱阳山和满城汉墓景区,资源品位及组合条件好,距县城和顺平很近,交通便利,可首先开发;曹家峪以北方独特的规模比较大的温带溶洞风光见长,位居第二;白龙第三;刘家台、神星位居其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