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病害种类复杂,其中病毒病害存在极大威胁,可能会导致玉米产量损失惨重,当前病毒病的有效防治手段主要是利用高抗性品种,但该技术耗时费力,且依赖性高;在田间及时发现病毒病,尽早处理田间病株,是控制病毒病发生的有效手段,因此准确地识别玉米病毒病害,尽早进行检测鉴定并做出相关防治措施,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损失。本文归纳了我国玉米上的主要病毒病害,主要包括引发国内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玉米红叶病、玉米鼠耳病以及玉米褪绿斑驳病的病原,归纳国内侵染玉米并造成危害的主要病毒,如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大麦黄矮病毒(BYDV)、黄瓜花叶病毒(CMV)等病毒,简述这些病毒的传播介体及主要传播途径,从源头上为预防玉米病毒病提供参考;同时整理相关病毒的基本信息,如病毒分类、病毒粒子特性、病毒基因组结构、病毒侵染植物后引发的症状等;旨在加深人们对生产上常见的玉米病毒病的认识和理解,以期为准确快速识别玉米病毒病提供参考,为田间防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一、玉米病毒病的发生特点玉米病毒病是广泛发生的世界性病害,已经从原来的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该病是由病毒侵染所致,目前世界上报道的侵染玉米的病毒种类已达40多种。在中国,常见种类是粗缩病和矮花叶病两种,有时混合发生,其中粗缩病为害尤为严重。1993年,以掖107等自交系为亲本的制种组合在辽西大面积发生粗缩病,造成重大损失。但是,这也对玉米病毒病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玉米病毒病有粗缩病和矮花叶病两种,一旦发生,很难防治,应以预防为主。行唐县玉米病毒病以玉米粗缩病为主。玉米粗缩病俗称"坐坡",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侵染越早危害越重。玉米粗缩病病毒主要在小麦和杂草上越冬,也可在灰飞虱体内越冬。当春播玉米出苗后,隐藏在麦田和杂草上的带毒灰飞虱即迁入玉米田取食传毒,引起玉米发病。1玉米病毒病重发生的原因1.1播期对病毒病的发生有决定性影响。玉米粗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水稻主要病毒病中的黄矮病、普通矮缩病、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疣矮病、黄萎病、锯齿叶矮缩病、东格鲁病等识别方法,同时介绍了这8种病害的病原、症状、药剂防治技术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种子处理、加强田间管理等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5.
病毒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种类多,危害损失重。本文就广西近年发生的水稻黑条矮缩病、锯齿叶矮缩病、南方黑条矮缩病、普通矮缩病的病原、传播途径、症状特点进行介绍,并提出以治虫防病为关键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 R D V)引起的病毒病,从苗期到抽穗期都可感染该病。玉米一旦染病,可减产30%~60%,甚至绝产,可见这是一种严重威胁玉米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一、病害症状染病的玉米叶色浓绿,植株矮缩,节间缩短,顶部叶片簇生,叶片浓绿对生,宽短硬直,状如君子兰。病株  相似文献   

7.
中国水稻黑条矮缩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重要的病毒病,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该病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国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传毒介体、病害流行以及防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中国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一、玉米苗期主要病害玉米苗期病害主要有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玉米白化苗、玉米根腐病、玉米除草剂药害等。(一)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病毒引起的玉米病毒病,近几年春播玉米、麦垄套种玉米发病重,铁茬抢播玉米发病轻。在玉米出苗至7叶期感病,3~5叶期开始显症。症状病株节间缩短密集,植株严重矮化,叶片宽短、硬脆,叶色浓绿,上部叶片密集丛生、呈对生状,玉米不拔节,不结果穗。  相似文献   

9.
正玉米病虫害种类众多,主要病害有病毒病、青枯病、大斑病、小斑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玉米螟、红蜘蛛、地下害虫等。现笔者总结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及其防治方法,以期为提高玉米产量提供参考。1玉米病毒病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1.1症状。玉米矮花叶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能感病,从出苗至七叶期为易感染期。苗期自心叶基部出现褪绿条点状花叶,逐渐扩展到全叶,叶肉组织失绿变黄,形成明显的黄绿相  相似文献   

10.
<正>一、玉米主要病害1、玉米病毒病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1)识别与发病规律。玉米矮花叶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能感病,从出苗至七叶期为易感染期。苗期自心叶基部出现褪绿条点状花叶,逐渐扩展到全叶,叶肉组织失绿变黄,形成明显的黄绿相间条纹症状。重病株不能抽雄结穗或提前枯死。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矮化,被侵染玉米呈暗绿色,叶肉粗厚僵直,呈弓状弯曲。叶背面、叶鞘和苞叶的叶脉上发生隆起的短条纹,病株高度不到健株的一半,不能抽雄结穗。玉米矮花叶病可以汁液摩擦接种。主要由蚜虫传播,蚜虫除传播病毒外,对玉米的危害亦很严重。蚜虫刺吸的同时吐出一种唾液,影响生长和扬花授粉,造成空苞和秃顶。玉米粗缩病毒主要由灰飞虱传播,为持久性传毒。该病毒可在灰飞虱的若虫体内越冬,也可以在冬前受侵染的小麦苗中越冬。  相似文献   

11.
水稻矮缩病是近几年常见于南方地区的病毒性的病害,在水稻的病株苗期较难及时发现,在水稻的成株期矮缩症状才会比较明显,此时一旦发病,水稻的产量会遭受严重的损失,给水稻的种植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文章借助雷州市典型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实例,介绍了矮缩病的状况、发病规律、发病原因,重点阐述了水稻矮缩病的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2.
星子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首先发现的以白背飞虱作为主要传毒媒介的病毒新种,近几年危害日益严重。阐述了星子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概况以及该病的发生症状及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促进星子县水稻丰产。  相似文献   

13.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示范应用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沿海地区主要种植的粮食品种,近年来,灰飞虱、水稻的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的大发生已成为水稻生产获得高产优质的严重障碍,推广和应用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技术。通过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保证了水稻的安全生产,保证了农民的丰产丰收,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已成为近年来危害中国南方稻区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由于该病害的发现时间较短,目前对该病害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简述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症状、病原及病原介体、发病特点、流行原因及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概况,为今后有效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不同防控措施的防效及效益,为生产上提供经济有效的防控技术参考。[方法]通过大田试验比较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不同防控措施的防效及效益。[结果]不同防控措施试验表明,秧田期全程覆盖防虫网育秧,本田关键期及时防控白背飞虱,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效高达94.13%,防控效果和稻谷产量与其他防控措施相比差异显著,可提高种粮效益,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农田生态,是有效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危害经济有效的防控措施组合。[结论]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措施上要秧田和本田防控并重,应采取"治虫防病,防前控后,治秧田保大田"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6.
灰飞虱传水稻病毒病控害减灾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10多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相继在江苏盐城流行,为此,我们较全面、系统、深入调查研究了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灾变规律和防控技术。摸清了灰飞虱发生、传毒和病毒病的流行致灾规律,明确了一些水稻品种的抗耐病性,以及防虫网阻隔、适当迟播、耕翻灭茬等农业、物理措施在控制灰飞虱发生和传毒的作用,筛选出一批化学农药品种,为有效防治灰飞虱、预防病毒病提供了高效、低毒的对路药剂。集成一套适合本地现行种植方式,易于操作,可持续的灰飞虱传水稻病毒控害减灾技术,供各地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7.
蔬菜病毒病是镇平县蔬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其症状复杂,难于识别,影响防治。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调查、总结、归类,总结出镇平县蔬菜病毒病的田间主要症状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指导了犬田防治。  相似文献   

18.
潘仁秀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1):11-12,14
对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等玉米常见病害的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核桃腐烂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桃腐烂病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真菌性病害。该文通过介绍该病的发病症状,分析其发生规律、侵染及发病条件,进而总结综合防治技术,以为核桃腐烂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山东省玉米粗缩病流行强度不同地区药剂有效防治。[方法]该研究在山东省玉米粗缩病流行强度不同地区,分别进行了玉米苗期病毒抑制剂类农药单施和与其它药剂复合施用的防治效果。[结果]同一施药方式,在玉米粗缩病重发区和轻发区,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病毒抑制剂类药剂在玉米粗缩病轻发区单施,即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为76.59%,增产率158.21%,而在该病重发区,单施病毒抑制剂类药剂防效和增产率都很差;病毒抑制剂类药剂与其它类药剂复合施用时,在病害重发区,最高防效达71.38%,由绝产转为有一定经济产量。[结论]对玉米粗缩病轻重不同的地区,应因地制宜采取有所区别的施药方式,该病害的药剂防治才会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