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产土壤条件下双季杂交稻施磷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完善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湖南省醴陵市高产稻田土壤-河沙泥为供试土壤,杂交早稻V402和杂交晚稻V644为供试作物,对不同施磷水平的杂交稻和土壤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产土壤条件下,施磷仍能促进水稻提早分蘖,增大水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纱量和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但对水稻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的吸收无促进作用。施磷处理水稻-生中地上部干特总量稻谷产量与不施磷处理无明显差异。施磷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不同类型的水稻土壤的供氮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水稻土壤的氮素矿化和水稻的吸氮量与产量关系密切,以施肥来协调水稻土壤供氮量和水稻需氮量之间平衡,可以使水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3.
稻田土壤氮素的矿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不同类型的水稻土壤的供氮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水稻土壤的氮素矿化和水稻的吸氧量与产量关系密切。以施肥来协调水稻土壤供氮量和水稻需氮量之间平衡,可以使水稻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4.
以宜香1577和II优838为材料,在四川南部地区根据不同水稻品种植株一生需氮量和土壤供氮能力对杂交水稻生产中的氮肥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播种到成熟过程中,不同水稻品种植株体内氮含量不断增加,一直处于吸氮过程.四川南部地区杂交水稻生产中所需氮肥除化肥供给外,土壤也能提供比较丰富的氮素养料.四川南部土壤营养成分十分丰富,供氮能力极强,适合于水稻等耐肥农作物的生产.在杂交水稻生产过程中,施氮肥水平不应设计太高,必须将土壤供氮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以免因氮肥过量而倒伏和减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施氮条件下的植株含氮率动态及土壤的供氮过程,结果表明水稻移栽后15~20d含氮量最高(3.0%左右),然后渐次下降并与移栽后的天数呈幂函数关系,早稻=17.6926 D~(-0.6231)(r=0.9159,n=10),晚稻=22.273 D~(-07356)(r=0.9940,n=12):早稻卵晚稻吸收的土壤氮占其吸氮总量的比例都接近60%;水稻生育过程植株累计吸氮量与高于15℃气积温及移栽后的天数均有极显著的直线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6.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晚稻田土壤供肥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稻草翻压和稻草覆盖免耕2种不同还田方式对晚稻田土壤供肥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翻压和稻草覆盖免耕,在晚稻移栽后18 d内与禾苗争氮作用都不明显,但在18 d后存在明显差异,稻草覆盖免耕处理土壤速效氮含量比稻草翻压高,土壤供氮能力强,有利于晚稻分蘖成穗;二种方式稻草还田的供钾效果十分明显,比较而言,稻草覆盖免耕处理土壤供钾性能较稻草翻压稳定持久,其供钾强度变化趋势同水稻吸钾规律大致相同,有利于水稻对钾的吸收,减少钾素流失.  相似文献   

7.
基于稻草还田的氮肥优化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在水稻秸秆还田环境下不同施氮模式对土壤N素供应、氮肥利用率及其对水稻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改善了土壤的供氮能力,不论在背景氮较低的砂性土壤上还是在背景氮较高的粘性土壤上,稻草还田配施减量氮肥(N1、N3处理全年施氮量180kg.hm-2,其中桃江主试验中N1处理早稻施氮80kg.hm-2,60%为基肥,40%为分蘖肥施用;晚稻施氮105kg.hm-2,50%为基肥,40%为分蘖肥,10%为穗肥施用;桃源氮替代试验中N1、N3处理早稻施氮81kg.hm-2,晚稻施氮99kg.hm-2,N1处理早、晚稻氮肥施用分配比例为基肥30%,分蘖肥30%,穗肥40%,N3处理早稻氮肥50%为基肥,50%为分蘖肥施用,晚稻氮肥50%为基肥,40%为分蘖肥,10%为穗肥施用)处理,相对于移走稻草 高量氮肥(N2处理其中桃江主试验早稻施氮量115kg.hm-2,晚稻施氮量为150kg.hm-2,分别以60%为基肥,40%为分蘖肥施用;桃源氮替代试验早稻施氮量为108kg.hm-2,50%为基肥,50%为分蘖肥施用,晚稻施氮量为132kg.hm-2,50%为基肥,40%为分蘖肥,10%为穗肥施用)处理之间稻田系统生产力无显著差异,但每年节约60~80kg纯氮化肥的投入,提高了其边际成本报酬率。分次施氮的效果表明,稻草还田下等量氮肥不同施氮模式(N1、N3)处理之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水稻吸氮高峰集中在分蘖旗至孕穗期,N1模式减少了基肥施氮量,防止了因作物未能及时吸收导致的土壤速效氮的损失,而适当增加作物后期施氮量又能有效缓减作物后期生长大量吸氮的要求与微生物分解稻草固持矿质氮之间的矛盾,改善了土壤的供氮状况,其效果最优。因此,在全年稻草还田量为7500kg.hm-2的红壤稻田系统,根据投入氮肥的边际收益,全年适宜配施氮量为180kg.hm-2,且各时期施氮量优化比例为基肥30%、分蘖肥30%、穗肥40%。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水稻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氮素,约有三分之二来自土壤.因此,研究土壤的供氮能力和模式及其与水稻生长发育的协调关系,对经济合理施用氮肥,夺取水稻高产稳产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初步研究了淮北几种不同类型稻田土壤的供氮性能,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的关系,并探索了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供氮能力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近年来江苏省广泛种植的19个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为材料,在11个县市区196个田块进行试验,研究江苏省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供氮能力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基础产量与其所能达到的最佳实际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不同土壤基础产量及其土壤基础供氮量(全生育期植株总吸氮量)变异范围都很大,但不同土壤基础产量和土壤基础供氮萤呈极显著正相关。获得相同基础产量时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供氮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100kg基础产量需氮量呈粳稻大于籼稻的趋势。不同基因型水稻100kg基础产量需氮量由大到小均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江苏省196个田块士壤碱解氮含量与基础供氮量呈现出线性正相关的趋势(R^2〈0.4000),但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缺磷土壤上进行定位试验,研究磷肥效应和土壤磷素的供应状况.试验在红黄泥和河沙泥两种土壤上进行,包括施(CK)、氮钾肥(NK)、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加稻草还田(NPK+RS)4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磷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平均增产率表现为严重缺磷土壤高于中度缺磷土壤、早稻高于晚稻、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高于单施磷肥处理;中度缺磷和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能够显著的提高作物产量,尤其在早稻上效果更明显;中度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早稻平均增产6.3%,晚稻平均增产6.1%;在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早稻平均增产达到17.9%,晚稻平均增产达到10.5%;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的水稻产量提高幅度略高于施用磷肥处理;土壤连续施用磷肥和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能够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且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效果最佳.中度缺磷土壤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处理连续两年试验后,土壤有效磷平均上升50.4%,严重缺磷土壤连续两年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处理连续两年试验后,土壤有效磷平均上升91.4%.在中度和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或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磷素吸收量和土壤的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杂交早稻吸氮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杂交早稻吸氮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早稻威优49亩产500千克左右,植株每亩总吸氮量平均为9.78千克,其中土壤供氮量占52.45%。杂交早稻一生中前期吸氮量占50.72%,中期占31.08%,后期占18.30%,以中期施氮对叶片含氮率影响最大。在高氮水平下,中期施氮导致茎鞘醣含量急剧下降。抽穗前植株吸氮量与每亩发育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但结实率受每朵颖花占有抽穗前醣量的影响。最适 LAI 为6.5~7.5。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绿肥、猪粪及稻草后的稻田土壤供氮过程。绿肥耕翻后,前一阶段矿化氮量变化符合二次方程=-1.70+0.629x-0.0164x~2,峰值出现在压青后第20d,后一阶段自水稻分蘖盛期开始,绿肥氮在水稻根系影响下矿化,并大部分被水稻吸收,吸氮过程可用直线方程模拟,猪粪氮的矿化是缓慢较长的持续过程,早稻一季矿化率20.9%,猪粪氮与稻草氮的矿化量与施用后的天数有良好的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13.
要想提高水稻氮的当季利用率,必须以土壤供氮能力为基础,结合水稻需氮特性,确定合理的三要素配比和适当的用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张家港市水稻土不同肥力水平下水稻无氮基础地力测定,结果表明:高肥力土壤水稻无氮基础地力产量平均为402.7kg/667m^2,土壤供氮量平均为9.53kg/667m^2;中肥力土壤水稻无氮基础产量平均为458.6kg/667m^2,土壤供氮量平均为10.46kg/667m^2;低肥力土壤水稻无氮基础产量平均为424.1kg/667m^2,土壤供氮量平均为8.84kg/667m^2。  相似文献   

15.
在双季稻种植条件下,红黄泥稻田淹水耕地之后,土壤的NH_4-N含量急速上升,在水稻分蘖时达最高值,然后逐渐减少直至水稻成熟,2个阶段均可用幂函数式模拟;种稻期间土壤水解氮数量较稳定,平均79.8ppm,土壤供氮量及土壤氮吸收率,早稻分别为5.22kg/亩和50.8%~63.1%,晚稻分别为4.76kg/亩和52.8%~62.1%:7~8月间土壤氮矿化强度出现3次高峰,各种施肥处理的水稻吸氮过程及土壤氮矿化累积过程,可以用直线和曲线多种方程来表示。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一生吸收的氮素营养主要来源于土壤.研究不同土壤的供氮容量和过程及其与水稻产量的相关,可以为综合评价土壤肥力和经济合理施肥提供重要的依据.我们于1982年初步探讨了本地区主要的四种不同类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在产量方面有差异的不同基因型水稻的氮利用特性及其影响因子,以便为氮高效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选取了10个基因型水稻品种和3个供试点,对水稻产量、氮累积、氮转运效率和转运量以及氮生理利用效率进行研究,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同一供试点不同基因型水稻间的产量和氮利用特性相关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基因型水稻在不同供试点也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基因型品种水稻和供试点间的交互作用亦可对氮利用特性发挥明显作用。水稻产量与总氮累积、齐穗期氮累积、氮转运量和氮生理利用效率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氮生理利用效率与总氮累积、分蘖期氮累积和齐穗期氮累积极显著(P0.01)负相关,而与氮转运效率和转运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因此,尽管水稻氮累积量增加对氮素吸收效率有促进作用,但可能导致氮生理利用效率降低;提高水稻齐穗期后的氮转运效率和转运量有利于提高水稻氮生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为高效提高超级早稻产量、肥料利用效率,以及指导相应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的研发,研究氮钾养分不同优化运筹条件下超级早稻的吸肥特性和土壤供肥特征,比较其产量与氮、磷、钾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T2(氮钾肥基追比为基∶蘖=3∶2)相比,氮钾优化运筹处理(T3和T4)能有效提高早稻稻谷产量、干物质累积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效率及农学利用效率。其中,T4(氮肥基追比为基∶蘖∶穗=6∶2∶2,钾肥基追比为基∶蘖∶穗=5∶3∶2)稻谷产量和氮、磷、钾吸收利用效率及农学利用效率最高,其稻谷产量、干物质累积量较T3(氮肥基追比为基∶蘖∶穗=6∶2∶2,钾肥基追比为基∶蘖∶穗=6∶2∶2)分别提高3.2%、8.8%;氮肥、磷肥和钾肥吸收利用效率较T3分别提高16.6%、63.5%和15.7%。T4水稻氮、磷、钾养分累积及相应土壤养分供应特征更吻合超级早稻的养分需求特征。  相似文献   

19.
宁梅新 《北京农业》2013,(12):98-99
水稻营养三分之二来源于土壤,在土壤营养不能满足水稻正常生长情况下,则需要通过施肥补充。通过对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早稻的"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对Y两优9918早稻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不同施肥下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连续4年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红壤丘陵区稻田上,土壤氮素来源以施肥带入为主,占土壤氮素总收入95%以上,氮素带出以作物吸收和氨挥发损失为主要途径;水稻对氮素吸收利用与氮素形态关系密切,早稻对无机氮吸收利用好于有机氮,晚稻对有机氮利用优于无机氮;对水稻4年产量统计分析,单施有机肥(M)处理与化肥(NPK)处理具有同等的产量效果,但有机肥料处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土壤生产力;单施有机肥(M)处理氮肥利用率达37.8%,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氮肥利用率为35.1%,而单施化肥(NPK)处理氮肥利用率仅为2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