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营养级可对居民复杂的人类膳食结构进行统一量化,研究人类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利用2001—2016年贵州省遵义市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数据,对城乡居民营养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城镇居民的营养级由2.18增至2.29,农村居民的营养级由2.07增至2.16;蔬菜对城镇营养级贡献率最大,达28.2%,粮食对农村居民的营养级贡献率高达42.46%,动物性食品对城镇居民营养级的平均贡献率高于对农村居民营养级的贡献率;城镇居民营养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农村居民营养级呈现2种增速。由此看来,市场价格、人畜共患病和健康知识等对城乡居民营养级的影响存在差异,城镇居民营养级受人畜共患病等影响较多,而农村居民营养级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传统膳食营养结构及特点的角度,分析了传统中国膳食营养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阶段中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并从营养角度对改善传统膳食习惯中的营养及增进健康的角度提出了清晰可行的营养方略,以期为现阶段中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的改善做出理论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不同育苗方式对高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设置营养球、营养块、营养土撒播、直播4种高粱育苗方式试验,结果表明:营养球、营养块、营养土撒播、直播每667m2高粱实际平均产量分别为330.00kg、324.51kg、292.78kg和182.84kg。营养球、营养块、撒播每667m2高粱平均产量较直播(CK)增产80.5%、77.5%和60.1%。纯收益以营养块最高,为898.40元/667m2,其次为营养球,直播最低(465.40元/667m2)。净投产比以撒播最高(1∶6.19),其次为营养块,直播最低(1∶3.29)。综合4种育苗方式的产量、产值、纯收益、净投产比,营养块育苗是高粱理想的育苗移栽方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动物营养学研究的进展,蛋白质营养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由原来的粗蛋白营养发展到 氨基酸营养(必需氨基酸营养、可利用氨基酸营养等),进一步发展到现在的小肽营养。旨在就小肽的 降解和吸收、营养作用、生理活性、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动态及展望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5.
2010年4月26日,中国粮油学会营养分会、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等单位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了“营养强化大米”上市仪式,仪式上提出“营养强化大米”未来将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通化市水源地水体从水质现状分级及营养状态两方面进行评价,显示水源地水质全年为Ⅲ类,营养状态是中营养,处于贫营养到富营养的过渡期,提出了防止水体水质污染及富营养化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产品营养标准体系现状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日益关注农产品营养品质和膳食健康,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已是势在必行。农产品营养标准是营养导向型农业的技术支撑,是指导育种、种养殖管理等农业生产工作的总纲。如何运用标准化手段规范营养导向型农业的各个环节,研究和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产品营养标准体系,对于我国农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有积极推动作用。梳理和分析我国农产品营养标准现状的目的是构建我国农产品营养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与营养品质相关的标准发展现状,包括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绿色食品标准、中国好粮油标准、富硒农产品标准、农产品地理标志标准和有机食品标准。其次梳理了食品营养标准中涉及农产品的部分内容,重点分析了保健食品、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和食药物质相关标准。最后跟踪了国际上农产品营养标准制定的最新进展,包括生物强化定义草案、生鲜农产品营养标签与功能声称。通过梳理发现,我国农产品营养标准仍处在起步阶段,仅有部分农产品标准包含营养成分指标,未形成层次清晰、标准化对象明确的农产品营养标准体系。因此,文中提出了构建我国农产品营养标准体系的思路和发展建议。农产品营养标准分为基础标准、营养成分检测方法标准、营养品质评价标准、营养标签标识标准、产品标准、生产技术规程等6个方面。从营养角度将农产品划分为3类,即大宗农产品、特色农产品、营养强化农产品,并对此开展分类评价。构建农产品营养标准体系时应整合专业力量,完善组织保障;遵循科学合理、配套融合、动态开放原则;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合理制定标准。  相似文献   

8.
畜禽的总营养消耗包括生产性营养消耗和非生产性营养消耗,生产性营养消耗是指用来泌乳、产肉、产蛋、产毛等所消耗的营养,非生产性营养消耗是指用来维持正常的体温、血液循环、气体交换、消化分泌、组织更新等正常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营养。实际生产中,生产性营养消耗应多,非生产性营养消耗应少,在总营养消耗不变的情况下,减少非生产性营养消耗即增加了生产性营养消耗,我国是畜禽生产大国,减少非生产性营养消耗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那么如何减少非生产性营养消耗呢? 一、选择高产的畜禽品种 同一畜禽的不同品种,其非生产性营养消耗亦不相同,越高产的畜禽,其非生产性营养消耗占总营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营养水平对生长期特种野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对18头(80±1)日龄特种野猪分别进行了高、中、低不同营养水平日粮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中营养水平组日增重为(356±43.55)g,高于高营养水平组和低营养水平组,且与低营养水平组差异显著(P<0.05);中营养水平组料重比为4.18±0.50,低于高营养水平组和低营养水平组,且与低营养水平组差异显著(P<0.05);高、中、低不同营养水平组胴体长、胴体重、日增重、屠宰率、瘦肉率、背膘厚、眼肌面积等屠宰性能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福建农业》2009,(3):38-38
营养学者指出:儿童时期的营养至关重要,但是吃得“好”不一定吃得“对”,很多家长存在的营养误区会严电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妈妈了解的营养知识越多,孩子的营养才越有保证!  相似文献   

11.
氮胁迫下不同效率玉米基因型的生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控制光照条件下,采用水培方法,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基因型的根分泌物含量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氮胁迫条件下,不同氮效率玉米基因型根分泌物中可溶性总糖、氨基酸、酚类物质含量及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等差异极显著.在氮营养缺乏时,高效玉米基因型根系能比低效玉米基因型提供更多的分泌物.不同玉米基因型间硝酸还原酶的活性与氮营养效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明确不同耐盐碱型夏玉米品种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特征,挖掘盐碱地玉米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物学潜力。【方法】 以耐盐型玉米品种登海605、鲁单818和不耐盐型玉米品种鲁单981、连胜188为供试材料,在不同施氮水平下(0、180和360 kg·hm-2,记作N0、N1和N2),系统研究了施氮对不同耐盐碱类型玉米品种物质积累、氮素积累、氮素分配与利用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分析了氮肥水平和品种间的互作效应。【结果】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盐碱地夏玉米籽粒产量,高氮水平下能够提高不耐盐型玉米品种产量潜力。与N1处理相比,N2处理下耐盐型玉米品种产量无显著变化,不耐盐品种LD981和LS188 2年平均显著增产9.93%和16.31%,各品种氮肥偏生产力(NPFP)、氮肥农学效率(NAE)和氮肥利用率(NUE)均显著降低。互作效应分析表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是由品种、氮肥水平及品种和氮肥水平之间的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氮肥水平下,耐盐型品种比不耐盐品种分别增产7.78%—27.63%(N0)、7.40%—24.87%(N1)和0.32%—9.55%(N2);氮肥利用效率(NUE)分别提高26.65%—48.28%(N1)和1.20%—24.87%(N2)。【结论】耐盐型品种较不耐盐型品种具有较高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利用能力,在低氮下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而不耐盐型品种在高氮水平下有利于产量的发挥。施氮量、品种及其互作效应通过影响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氮素吸收转运影响氮肥利用效率,优化氮肥供应与品种匹配,能够实现盐碱地玉米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13.
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目前国内外氮素利用效率研究的现状,从氮素利用效率的含义、玉米氮素吸收和利用特性、提高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可行性、提高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分子遗传学研究方面阐述了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并对提高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高产玉米氮肥最佳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阳、祁县和文水3个试验点最佳经济施氮量分别为227,204,201 kg/hm2,施氮量增加到一定值时,产量便不再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3个试验点春玉米的氮效率呈下降趋势,N180,N270处理的氮效率要高于其他处理;玉米收获后的0~9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呈现出东阳N270之后的处理,30~90 cm土层的硝态氮盈余现象严重,祁县和文水试验点N180处理的硝态氮累积量适宜,之后的处理氮素盈余现象严重。参考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认为在中低肥力的东阳试验点,施氮量为225 kg/hm2时,在保证高产的同时又不会对环境构成威胁,在中等肥力的祁县和高肥力的文水试验点,可能由于土壤质地和气候的差异,氮肥推荐量为200 kg/hm2时可以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不同组分脲甲醛缓释肥的夏玉米肥料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探究不同组分的脲甲醛缓释肥在夏玉米上的肥料效应,为制备夏玉米一次性施用的专用肥料提供理论依据,从而简化施肥步骤,节省施肥成本,提高肥料效益,减少养分损失,保护生态环境。【方法】试验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材料,连续2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3种组分脲甲醛缓释肥处理(UF1、UF2、UF3)、常规施肥处理(CF)和不施肥处理(CK),研究不同组分脲甲醛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土壤无机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组分的脲甲醛肥效不同,UF1、UF2、UF3脲甲醛缓释肥均能够提高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尤其以UF2效果最佳,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UF2处理2年平均增产7.63%,氮肥利用率提高16.43个百分点;UF1效果次之,平均增产6.53%,氮肥利用率提高12.30个百分点;UF3平均增产4.98%,氮肥利用率提高0.82个百分点。不同组分脲甲醛缓释肥其氮素释放速率也不同,与常规施肥相比,脲甲醛缓释肥处理在玉米苗期0—20 cm土层无机氮含量均较高,其中以UF2处理最高,达80.09 mg·kg~(-1);UF1次之,含量为66.47 mg·kg~(-1),UF3处理最低,为51.18 mg·kg~(-1)。大喇叭口期常规施肥处理追施60%尿素,土壤的无机态氮含量有一定地提高,灌浆期含量为27.46 mg·kg~(-1)。20—40 cm土层中,UF1、UF2在大喇叭口期到灌浆期土壤无机态氮含量较稳定,灌浆期后含量下降,其中UF1处理收获期含量低至13.40 mg·kg~(-1),比CF处理低1.05 mg·kg~(-1)。UF2处理收获期土壤无机态氮含量为14.13 mg·kg~(-1),较CF处理降低0.32 mg·kg~(-1)。而UF3收获期土壤无机态氮含量略高于其他处理,较CF高出1.51 mg·kg~(-1)。因此,一次性施用的脲甲醛缓释肥处理均可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的养分需求。【结论】在不同组分脲甲醛缓释肥中,UF2处理获得了相对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可作为华北平原北部中低产土壤的玉米专用缓释肥。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处理对玉米养分吸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氮肥可以明显提高产量,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当尿素超过300 kg.hm-2时,玉米产量不再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不同氮肥处理玉米总吸氮量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处理3的玉米氮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不同玉米品种氮素利用率差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用辽单565、先玉335、郑单958、丹玉2166、丹玉39等5个玉米品种,每个品种设4个氮素水平处理。经农艺、生理性状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就同一玉米品种而言不同氮素水平对各个性状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同一品种株高、穗位变化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增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变化基本稳定。辽单565、郑单958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百粒重之间差异很大;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光合速率有上升的趋势;叶面积指数有下降趋势,不同氮素水平间其差异较大;不同品种的叶绿素含量不同,随氮素的变化,差异也较大;辽单565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其次是丹玉39,而先玉335、郑单958、丹玉2166不同的氮素水平间产量达显著水平,说明辽单565和丹玉39属于对氮素利用较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不同氮高效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0~2001年,对陕西省近几年推广的玉米杂交种进行氮营养效率的初步鉴定,选出了氮营养效率有代表性的3个品种,在2004年对其品种间含氮率差异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在吐丝期前吸氮量大的陕单9号,在生育前期地上部各器官均具有最高的含氮率,而吐丝期前吸氮量少的豫玉22和掖单19,则具有相反的结果。吐丝期后,氮再转运能力强的陕单9号地上部各器官的含氮率下降幅度最大,而氮运转能力弱的豫玉22和掖单19则下降幅度较小。吐丝期后吸氮能力最弱的陕单9号在吐丝期时具有最高的含氮率。[结论]叶是最重要的吸收同化氮素的器官,穗在吐丝后是氮素再转运能力最强的器官。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措施对夏玉米产量和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夏玉米生产上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偏沙型和偏粘型2种土体质地构型上研究了等氮量的不同施肥措施(习惯施肥、玉米专用肥、100%缓控释肥、30%尿素+70%缓控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土壤硝态氮淋失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30%尿素+70%缓控释肥处理单季玉米增产9.36%,习惯施肥措施不仅会造成根层土壤剖面中硝态氮的累积,还会进一步引起硝态氮向深层地下水的淋失;2种土体质地构型下,30%尿素+70%缓控释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较习惯施肥提高了35.65%和23.02%。用尿素代替30%缓控释肥(30%尿素+70%缓控释肥)的新型施肥措施,既能保证夏玉米苗期速效氮素的供应,又能明显降低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在不同氮素水平条件下,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的物质积累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差异。[方法]采用水培方式,选用氮高效玉米品种郑单958和氮低效玉米品种鑫鑫1号为供试品种,设置5个施氮浓度(N_1~N_5),分别为0.04、0.80、2.00、4.00和8.00 mmol/L,揭示不同品种氮效率差异的生理机制。[结果]随着施氮量增加,玉米幼苗的干物质积累不断升高,叶面积、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逐渐增加,当施氮量为4.00 mmol/L(N_4)时,以上指标达到最大。2个品种相比,氮高效品种郑单958效果好于鑫鑫1号。施氮量为8.00 mmol/L(N_5)时株高最高。随着施氮量增加,硝酸还原酶(NR)和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逐渐升高,但N_3、N_4和N_5这3个处理相同品种的酶活性增加幅度较小。谷氨酸合成酶(GOGAT)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先上升后下降,N_3处理时,2个品种活性最高。[结论]氮高效品种郑单958在不同的氮水平下有较高的氮代谢酶活性,这有利于氮肥的转化吸收和利用,从而有利于植株生长和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