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棉田立体多熟种植是以实现棉花多层次利用光、热、水资源,集技术、劳动力、物资为一体,密集型高集约的棉田耕作新技术,解决了棉花比较效益差的问题,是稳棉增效的一条有益途径。棉田多熟种植秋冬春三季田间农事繁忙,各个生产环节紧密相连,管理工序多,投入劳动力多,因此要求棉花栽培中通过合理运筹尽量来简化栽培,提高栽培质量,从而获得节本省工,提高棉田立体多熟种植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
1棉田多熟高效栽培主要配套模式适宜于城郊棉区推广的多熟高效栽培配套模式共有三大类型。第一类:夏收作物与棉、菜套种型,其中有小麦—棉花—叶菜;小麦—棉花—根菜;大麦—棉花—叶菜;大麦—棉花—根菜;油菜—棉花—叶菜;油菜—棉花—根菜;蚕豆—棉花—叶菜;蚕...  相似文献   

3.
根据长江下游棉区的土壤、气候、种植制度等因素,提出了长江下游麦(油)棉两熟区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优质高产栽培适用的品种、育苗移栽、施肥、化学调控、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棉花牧草两熟栽培模式能最大限度利用气候和土壤资源,不仅经济效益提高,而且还凸显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棉花牧草两熟模式的研究,探讨了发展棉花牧草两熟种值模式需要关注的问题,研究总结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棉花牧草两熟配套技术,对于稳定棉花生产,发展生态农业、机械化农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山西发展粮棉两熟,从技术上必须解决棉花晚熟、操作难和倒茬难的问题。我们试图在原有种植技术基础上,通过筛选适合两熟栽培的品种,研究解决棉花促早熟高产技术,使小麦稳定在4500公斤/公顷(300公斤/亩),棉花达到1125公斤/公顷(75公  相似文献   

6.
<正>棉花冠层设计栽培方法是根据长江下游地区9、10月自然气候条件优越的特点,通过栽培措施的设计,显著提高棉花顶部的经济性,最终实现棉花中后期丰富光温热等的充分利用。2013年利用该项技术,实现本省棉花小面积公顷子棉7500kg的高产纪录;2014年在大灾之年,继续显示了该项技术的增产效果,在盐城市盐都区丰产示范片,公顷子棉产量达到6487.5 kg,比全省平均增加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河南棉花生产目标已经从夺取优质高产转向了实现棉田高效,棉花生产模式逐渐发展为多熟套种高效种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河南省初步形成了小麦-西瓜-棉花、小麦-甘蓝-棉花、甘蓝-西瓜-棉花等多熟套种一系列成功的棉田高效栽培模式,现已成为实现提高复种指数和增加植棉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是棉花栽培措施上的革新,是盐碱地区棉花增产的保证,它的推广有效地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作为间作套种上的一项配套措施,棉花由一年一熟变为麦棉一年两熟,或棉麦瓜菜一年多熟,提高了经济效益,缓和了粮棉争  相似文献   

9.
在麦套春棉两熟栽培中,棉花往往出现晚熟迟发、品质差、综合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为此,我们采取边示范推广、边总结提高的方法,重点围绕提高麦棉产量,促进棉花壮苗早发,实现优质高产这一核心,进一步研究、探讨、完善了两熟栽培的配套技术,取得  相似文献   

10.
棉花“千斤子棉”栽培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长江下游里下河地区开展千斤子棉(每公顷7500kg,下同)的创建实践,是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探索长江下游在现有的生产水平条件下棉花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并由此形成稳定的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及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1.
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发展麦棉两熟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麦棉关系,二是棉花产量与品质的关系。棉花育苗移栽是协调这两种关系的有效途径。其主要栽培经验如下。1、选好棉麦品种。生产实践正明,选用早熟棉花品种,小麦产量高,而棉花产量低;采用中熟棉花品种,预留套栽棉行,棉  相似文献   

12.
稻棉两熟齐跨千斤1958年中共波阳县委工作组在跃进人民公社乐丰大队与群众合做稻棉连作两熟试验七亩五分五厘田,棉花通过营养钵育苗移栽及一系列内科学植棉技术管理,获得了稻棉两熟丰产丰收。前作早稻亩产840斤,连作棉花亩产666斤。其中,高额丰产田1.14亩,早稻亩产1,006斤,连作棉花亩产1,021斤;为充分利用稻田和有利的自然条件,创造了稻棉连作两熟高产的新经验。这种稻棉两熟栽培技术不仅证明了早稻田迟栽棉花能获得高额丰产,而且又是解决粮棉争地矛盾的主要途径,是实现粮棉齐增长的一种新的栽培制度。因此,总结与推广稻棉连作两熟丰产的经验,对于促进粮棉齐增长,以大量供给国家棉纺工业原料,有着十分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1997年转基因抗虫棉在中国推广以来,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笔者于1998~2003年连续6年,分别在黄河中下游棉区和长江下游棉区进行抗虫棉超高产栽培研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小麦和棉花都是需肥量大,生长期长的作物。多年麦棉连作的地区,有机质大量消耗,肥力趋向下降。1978年在沙丰棉场进行了麦棉两熟两肥栽培研究,经过四年定位试验和全县多点示范,取得了明显的养地作用与麦棉两熟增产的效果。1981年已在全省大面积试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5.
《江西棉花》2003,25(2):37-37
棉田多熟间作套种主体种植是在两熟栽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种植制度 ,经过多年的发展 ,其集约栽培技术日臻完善。我国棉区幅员辽阔 ,生产条件、市场需求各异 ,在各种作物、品种搭配、茬口衔接、植物保护、保护地栽培、化学调控技术运用等方面都各具特色。通过改变生产条件 ,提高复种指数 ,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来提高棉田的总体经济效益 ,符合我国人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现选择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棉田多熟间作套种主体种植技术介绍如下 :(1)油菜、豆类、棉花三熟制 油、豆、棉三熟制是在油菜…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湖南棉田综合效益、创新棉田种植模式,建立了棉花-荷兰豆一年两熟高效栽培模式。从茬口相接、品种选择、直播技术、肥料运筹、化学调控、病虫害防治、采收、秸秆还田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应用该技术可在保证棉花和荷兰豆稳产的前提下,简化管理、减少用工、减轻劳动强度,促进该地棉田生产方式的变革及棉花生产向多元化、轻简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繁吕县棉花面积2.8kha,年皮棉总产2.5~3.0kt。棉田集中分布在沿江洲地一带,人均耕地630m~2。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年降雨量1284mm,无霜期234天。为了提高农民经济收入,1986年,我们开始进行棉、菜多熟栽培试验示范,从而使当地农民走上了棉花、蔬菜共同发展的道路。如今全县推广棉、菜二熟或三熟面积占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70年代,湖南省棉花一般采用露天直播栽培,由于用种量大和播种后常遇到低温、阴雨、寡照天气,造成棉花难早播、难全苗、难高产、劳动力消耗多、产量低.20世纪80年代后,湖南省各地开始摸索棉花育苗移栽技术,并在棉花苗期田间管上,做好查苗补缺、排涝防渍、中耕除草、早施、巧施、轻施提苗肥等管理技术,力保全苗、争匀苗、促壮苗早发.通过不断完善和提高育苗技术水平,使棉花获得稳产和高产,一般皮棉产量达到1 500~2 250 kg/hm2.下面着重介绍湖南省棉花栽培中曾使用过的几种育苗技术,可缓解棉地两熟矛盾,实现粮棉油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9.
我省位于长江下游,秋雨多,烂铃重,一般年份烂铃率在10%左右,严重年份达20%以上,对产量、品质有较大影响。为了探讨减少烂铃的损失,我们在1984~1986年组成了棉花烂铃综合防治技术协作组,着重研究了棉花烂铃发生规律及采用不同杀菌剂、采摘黄桃和调节棉花生育期等方法,探索防治烂铃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我社属两熟棉区,常年小麦茬约9000亩,占棉田总面积的67.5%。为了解决麦棉两熟栽培中的矛盾,促进棉花早发,多年来采取了棉花营养钵塑膜育苗,麦林套栽的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