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河南棉花生产目标已经从夺取优质高产转向了实现棉田高效,棉花生产模式逐渐发展为多熟套种高效种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河南省初步形成了小麦-西瓜-棉花、小麦-甘蓝-棉花、甘蓝-西瓜-棉花等多熟套种一系列成功的棉田高效栽培模式,现已成为实现提高复种指数和增加植棉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针对长江下游棉花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十五”期间长江下游棉花栽培研究的4个重点领域。即棉田多熟立体种植高效、持续关键技术的研究,多熟复种下棉花机械化地膜直播技术体系的研究,早熟、优质、高产协调栽培的生理生化机制及其调控技术,长江下游棉花主要气候灾害及综合减灾技术的研究,并探讨了各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棉田立体种植在句容市丘陵地区有广泛基础。本文通过几种立体种植的主要模式与传统植棉模式的比较分析,阐述了棉田立体种植的产量和效益优势,以及它的良好社会生态效应,论证了实行立体种植是实现丘陵棉花生产稳定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棉田间套立体栽培的演变与发展陈柏清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杭州310004浙江省要稳定发展棉花种植面积,除努力开发黄土丘陵和新垦海涂植棉外,主要途径还是应该积极推行棉田间套立体栽培。90年代以来,除保持麦棉两熟的耕作制度外,每年全省有40%以上...  相似文献   

5.
推广棉田多熟高效种植,要立足于棉区耕作制度改革和棉田综合技术的创新,着力于确定立体模式,开发主导产品,划定主推区域,落实主要技术,并逐步形成生产布局区域化,多熟种植规范化,模式栽培规模化。总结武汉市郊近几年的生产实践,现提出以下几个较佳间套模式:1大...  相似文献   

6.
浅谈棉花立体种植防“残毒”问题张统亮范作轩山东邹平县棉花生产办公室256200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植棉效益较低,邹平县一熟制棉田逐年减少。为了提高植棉效益,广大棉农选择了棉花立体种植路子。这一种植制度的改革,无疑对提高植棉效益、稳定棉花生产起到了积极...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大丰市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市)和产棉大市,棉花生产是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为稳定发展棉花生产,提高棉田综合效益,增加棉农收入,大丰市全力推广棉田高效立体种植,在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同时,十分重视推进规模农业高效化。大丰市棉田立体种植虽起步早,但发展不快,主要原因是适宜间套作物种类不多,栽培技术配套不完善,而且冬套形式主要以棉麦套种为主,效益不高。为此,笔者2007年对大丰市主要棉田立体种植类型进行了调查,以筛选适合大丰市的高效立体种植的作物、间套方式、组合、栽培技术等,为全市棉田高效立体种植的发展提…  相似文献   

8.
棉田“双百双千”的技术实践①郁寅良吴玉珍江苏省苏州市农业局苏州215006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按照发展高效农业的总目标,坚持走立足棉花主熟,主攻提高单产,实行棉田立体种植,提高全年综合效益的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1995~1996年,全市累计植棉5万...  相似文献   

9.
屈佳君  曾圣娥 《中国棉花》2000,27(11):29-30
近 5年来 ,麻城市棉花生产立足资源 ,面向市场 ,依托科技 ,围绕实现棉田高产高效的目标 ,大力推广了以棉田多套多熟模式栽培为核心的棉田高效种植技术 ,有效地缓解了棉花降价减收的矛盾 ,提高了植棉综合效益 ,为棉农增收 ,棉田增效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1 棉田高效种植技术推广应用概况1 .1 面积不断扩大自 1 995年起 ,麻城市棉田高效种植推广面积逐年翻番。 1 995年仅为 1 67公顷 ,1 996年为 333公顷 ,1 997年发展到 667公顷 ,1 998年扩大到 2 0 0 0公顷 ,1 999年全市达到 3333公顷。1 .2 综合效益高麻城市因推广棉田高效种植技术 …  相似文献   

10.
棉花与大蒜、花生的间套种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皮棉价格的下调 ,使植棉的效益下降 ,如何提高棉田的整体种植效益 ,必须在棉田的立体种植上做文章。海门市农田的复种指数较高 ,但棉田的间套种模式不多 ,且效益不高。从 1995年起我们重点研究了棉田的立体种植技术 ,并总结出了许多棉田间套作模式 ,其中以大蒜套作棉花间作花生的效益较好 ,推广面积较大 ,自 1998年以来累计推广面积 1 5khm2 。现将该种植模式介绍如下。1 经济效益大蒜是一种营养丰富 ,味道鲜美的蔬菜 ,深受人们的喜爱。大蒜植株矮小 ,秋播夏熟 ,大蒜套种棉花 ,在株型、群体、季节上都有很好的互补作用。大蒜与棉花…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由于棉花产量稳定,加之收购价格高,棉农收入大增,种植业效益一直偏低的农民朋友从植棉中尝足了甜头,这样极大地刺激了棉农的植棉积极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植棉热”。安乡县农业局对6个乡镇12个村19个组91个农户的备耕调查,这些农户计划2004年种植比2003年增加20.6%。植棉面积将超历史,同时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全国的植棉形势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扩棉趋势。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抗虫棉在棉田立体种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立华 《江西棉花》2002,24(6):14-16
本文简述了我国主产棉区棉田种植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分析了棉田立体种植后产生的问题,提出了抗虫棉在棉田立体种植中的应用前景,即抗虫棉的高抗虫性,为减少棉田用药,保护生态环境创造了条件,抗虫杂交棉在棉田立体种植中的应用,为实现棉花高产、优质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黄梅县小池镇顾家村五组村民张广荣,2009年种植棉花面积为0.7 hm2,其中屋后连片地植棉0.2 hm2.经测算,植棉的平均密度为21 735株/hm2,单株成铃61.0个,总桃数达到1 325 790 个/hm2,实收籽棉产量6 649 kg/hm2,成为湖北省有调查记录以来棉花单位面积产量第一的高产农户.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植棉始于1788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原先棉花是作为奶牛业的饲料副产品种植.近代植棉的发展几起几落.现兴盛起来也有30多年,是由于纳莫伊河谷土地肥沃、价廉和水资源丰富,1961年美国加州两农场主来此地开垦种植棉花成功后推开,植棉业也向低成本、高效益方向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1998~2003年在湖北植棉区通过育种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示范鉴定了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种KC9704的主要性状表现。结果表明,KC9704皮棉生产潜力大,多年稳定在1468.20~1680.45公斤/公顷,增产幅度达20%,居多组试验产量第一位;产量结构好,铃型一致,铃重高达5.70~6.62克,衣分高,小样衣分41.88%,大样衣分40.29%,成铃以内围铃、中部铃为主。生产上表现出十大优势:子粒饱满好拿苗;主茎出叶快,现蕾早;伏桃上桃集中,秋后长势强,不早衰;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红铃虫、造桥虫、玉米螟;杂交优势强,植株高大,适于稀植;功能叶持续时间长,耐高温、干旱、瘠薄;群体通透性好,适于间作套种;吐絮畅,朵絮肥大,好捡花;原棉不孕籽率低,光泽好,售棉级别高。  相似文献   

16.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自然环境条件优越,适合优质棉花的生长。但当地棉花品种退化严重,农具和栽培技术落后,棉花单产较低。笔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其实际情况和多年在当地技术服务的经验,介绍了团队在马达加斯加开展产学研合作,制定并落实马达加斯加棉花生产技术方案,集成符合该国当前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现状的植棉技术体系等措施,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通过从事十多年棉花栽培工作经验,针对安乡棉区植棉土壤存在质地的差异,要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选择适当的棉花品种、施肥时期、数量、种类、栽植密度以及化调、除草等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棉花的移栽密度一直是棉花生产上争论的主要栽培指标.随着品种的不断更新、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栽培制度的变革,棉花的种植密度也随之改变,现阶段究竟种植多大的棉花密度为适宜,很值得探讨.为此2007年作者开展了不同移栽密度的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运胜 《江西棉花》2003,25(3):30-31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业大户不断涌现 ,并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力军。安乡县农业人口人均仅有耕地 0 1hm2 左右 ,而焦圻镇张家村 14组农户魏传发 ,从 2 0 0 0年起 ,连续 3年种植棉花在 6 7hm2 左右 ,是安乡县棉花种植第一大户。本文就他的情况作一些总结与分析 ,供研究“三农”问题的有关部门及广大棉农参考。1 魏传发当植棉大户的背景1 1 有一定的植棉经验魏传发 195 9年 10月出生 ,和妻子 2人在家务农 ,2个孩子在外读书。他所在的这个村历来以种植棉花为主。他在长期的棉花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经验 ,这是他当好植棉大户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棉花与水稻种植效益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晔  顾桂华 《江西棉花》2001,23(2):27-30
研究农作物比较效益,对指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三年来对棉花和水稻进行系统跟踪调查,从物质费用及其构成、用工作价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比较分析,棉花每公顷净产值2000年高达13405.65元、种植效益达5458.05元,均为水稻的2倍多,为稳定发展棉花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