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褐斑病是一种发生较为普遍的真菌性病害。从陕西安康蚕桑主产区收集桑褐斑病病样,结合科赫氏法则,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桑褐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确定桑褐斑病病原菌的主要类群;通过水合氯醛透明反应观察桑褐斑病病原菌在宿主桑树叶片中的定植状态。结果表明,侵染陕西安康桑树的桑褐斑病病原菌为桑新褐斑壳丰孢Neophloeospora maculans;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呈白色,生长速度缓慢,分生孢子为透明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有隔膜;菌丝主要寄生在桑叶的气孔与叶脉周边;病原菌rDNA序列全长5 512 bp, GC含量51.16%。上述结果确定了侵染陕西安康蚕桑主产区桑褐斑病病原菌的种类,为桑褐斑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测试桑断枝烂叶病病原菌对桑树的致病性,用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菌丝块对室内盆栽的桑树的枝叶片进行接种处理;用病原菌的菌丝块对人工气候室内水培保鲜的桑树枝梢不同部位的叶片和枝茎段进行接种处理。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0~25℃,湿度为95%~100%的条件下,接种新梢嫩叶、嫩枝,48 h就出现病斑,以后病斑不断扩大,接种后第3~5 d,病斑扩展最快;病原菌的易感染部位是桑树新梢;半年生成熟枝条和1年生老枝干难以被侵染;新梢顶端第4节位以上的嫩枝、嫩叶最容易感染发病。因此,清除病枝、病叶是减少初侵染源、防止病害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已报道的桑褐斑病的病原真菌有桑粘隔孢(Septogloeum mori Briosi et Cavara)和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Bereng.)Allesch]两种。在云南省不同蚕区选择感染桑褐斑病的桑树分离病原菌株,以待测病原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各菌株的r DNA-ITS序列。对菌株PCR产物测序后比对Gen Bank数据库中已提交桑褐斑病病原菌的r DNA-ITS同源序列,应用MEGA5.2软件和Neighbor-Joining法,分别计算遗传距离及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从云南省不同蚕区感病桑树分离的桑褐斑病病原菌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中登录桑褐斑壳丰孢P.maculans的r DNA-ITS序列(登录号:GU214670.1)、桑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ori(Fckl.)Wolf]r DNA-ITS序列(登录号:AB435069.1)的遗传距离很近,序列相似度达99%以上,聚为同一分支,其中编号BS、DY、ML、QJ的菌株与来自印度的桑球腔菌的序列相似度达到100%。由此认为,引起云南蚕区桑褐斑病的病原真菌为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有性态为桑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ori。  相似文献   

4.
胶孢炭疽菌侵染柱花草叶片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胶孢炭疽菌在柱花草叶片上的侵染进程和植株接种病原菌后的反应,用胶孢炭疽菌孢子悬浮液接种生长6周的热研2号柱花草幼苗,显微观察接种后炭疽菌在柱花草叶片上的侵染过程,统计植株病情指数。结果表明,接种4h时孢子开始萌发、少量形成附着胞;6h孢子大量萌发,12h时大量附着胞形成并形成侵染钉;36h时开始产生菌丝;48h时菌丝大量产生纠结成网状;60h时开始形成分生孢子梗;72h时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接种72h部分病原菌完成了一个侵染循环。同时柱花草发病症状为:叶片24h黄化,有侵染点细胞膜破裂,48h出现褐色病斑,72h病斑出现黑褐色坏死线、点状菌核、绒毛状菌丝,96h细胞崩解死亡,组织液外流。8d病情指数为54.52,11d有55%的接种植株死亡。  相似文献   

5.
掌叶大黄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礼县种植的二年生掌叶大黄根腐病发病部位分离纯化,然后利用根部离体接种法致病性测定,旨在明确导致掌叶大黄根腐病的病原物,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掌叶大黄根腐病株中共获得8种分离物,主要致病菌分别为粉红单端孢霉、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其分离频率随病原菌种类和植株发育进程而异,粉红单端孢霉和立枯丝核菌在不同生长期发病部位均可分离获得,分离频率分别为41.18%~55.56%和3.03%~44.44%,尖孢镰刀菌仅在生长后期获得,分离频率为9.09%。刺伤大黄幼根接种致病菌后,根腐病发病率均较无刺伤接种显著提高。尖孢镰刀菌潜育期最短,病斑面积最大,致病力最强,而粉红单端孢霉和立枯丝核菌潜育期长,病斑面积小,致病力相对较弱。以上说明伤口有助于掌叶大黄根腐病病原菌的侵染,建议掌叶大黄定植和栽培管理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植株的完整性,严防伤口产生。另外,利用根部离体接种法进行根腐病致病性测定操作简单,回接时间短,再分离率高,结果可靠,可在植物根部病害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广西蓝莓产区发现一种叶斑病,为明确该病害致病菌种类,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致病性测定,并结合其产孢细胞,分生孢子的颜色、大小、附属丝等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可致蓝莓叶片产生褐色病斑,边缘有深褐色晕圈,后期产生黑色分生孢子盘。该菌菌落呈白色,背面乳白色至淡黄色,产孢细胞无色透明,圆棒状。分生孢子21.5-25.8 μm×5.5-7.5 μm,中间3个色胞同为橄榄色,具2-3根顶端附属丝,长11.4-21.6 μm。结合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 Pestalotiopsis tranchicarpicola。这是Pestalotiopsis tranchicarpicola引起蓝莓叶斑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桑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怀平 《四川蚕业》2003,31(3):19-20
桑褐斑病俗称烂叶病 ,烂斑病 ,是桑树叶部主要病害之一 ,据笔者调查 :近年来 ,在各蚕区时有发生。桑树感染褐斑病较轻时 ,虽然叶质较差 ,但仍可养蚕 ;发病重时 ,整个叶片布满病斑 ,造成叶片枯萎脱落或腐烂 ,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今年春季 ,笔者所负责的草坝片区出现了大规模的桑褐斑病 ,造成全区 2 0多万株桑树不同程度得病 ,其中尤以新嫁接小桑园为主。笔者在防治过程中采取了以下的积极措施收到了立杆见影的效果 ,供同行参考。1 症状桑树感病初期 ,病斑为褐色 ,水渍状 ,呈芝麻粒大小斑点 ,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多角形。一般情况下病斑…  相似文献   

8.
题 目 期数 页数 ·栽桑、桑生理病理、桑保护·桑树紫纹羽病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接种 1(57)桑树矿质营养状况研究2(34)98朱砂叶螨为害桑树的观察及其防洽的研究2(48)112关于桑树细菌性黑枯病病原菌的研究3(152)从四边桑的重修谈养蚕布局3(159)桑虎天牛防治试验初报3(179)丰产桑园土壤调查4(e)多菌灵等药物防治桑褐斑病试验总结 二J,。。。条孤细菌病病原人工接种方法的改进4(215)关于桑树群体结构和光能利用的探讨4(218) ·蚕 种·家蚕品种“东34”的选育经过与体会1(5)关于夏秋蚕品种选育中若干问题的商榷1(9)家蚕品种抗体腔型脓病性能测…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发现了陕西省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一种苜蓿茎点霉叶斑病,为了准确鉴定该病害,开展了一系列病原鉴定试验。病叶片典型症状为叶尖上的深褐色斑点融合扩大呈“轮纹状”病斑;病原物的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圆柱形,无隔单胞,大小为7×1.25 μm;以病原菌rDNA-ITS(核糖体DNA 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的分析表明,病原菌与Phoma medicaginis var. Medicaginis(DQ109960)亲缘关系最近,NJ法中的相似性达到99%,UPGMA法中的相似性为98%;离体叶片接种验证病原菌具有致病性,结果表明: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 var. Medicaginis)。  相似文献   

10.
玉米穗腐病样品中黄色镰孢的分离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甘肃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于2009年9月在甘肃省四大生态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镰孢菌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以形态学为基础,参照Leisle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271株镰孢菌菌株中有105株经形态学鉴定为黄色镰孢,占分离镰孢菌的38.7%。分析发现黄色镰孢种群数量随采样区而异,陇东和陇南地区采集的样品中分离频率分别为52.0%,55.4%,本研究充分证明了黄色镰孢是甘肃省陇东和陇南地区玉米穗腐病的优势病原菌。按照柯赫氏法则用混合菌株接种法对沈单16和金穗96832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了黄色镰孢对玉米果穗的致病性。随机选取3株黄色镰孢菌株进行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将PCR产物回收测序后在GenBank 上比对,菌株3-1-1与GenBank 中登记的黄色镰孢菌株K1004和K216、6-4-1和21-2-1与黄色镰孢菌株CBS122.73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利用DNAStar 软件绘制其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表明,菌株3-1-1与K1004和K216、菌株6-4-1和21-2-1与CBS122.73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聚为一类,与形态学的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是对无土栽培桑树的方法和悬浮桑青枯病原菌液接种方法西方面进行研究。在温室中用泡沫塑料板槽加增氧滤水器,使营养液在槽内进行间歇性循环流动的设备中试验无土栽培桑树。同时研究以无土栽培桑树,在营养液里添加桑青枯病原菌的悬浮菌液中进行接种,使桑树诱发青枯病。结果表明,在温室中用泡沫塑料板槽加增氧滤水器,使营养液在梢内进行间歇性循环流动的设备,能使槽内的营养液均匀,液温较为稳定,液中氧气充足,桑树生长良好。经无土栽培的桑树不同品种,待其成活后,再在营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桑青枯病病原细菌,使营养液成为悬浮菌液,经这样自然接种,能诱使桑树发生青枯病,并能较准确和快速地测定各桑树品种的抗病性能。  相似文献   

12.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6,43(4):71-71
答:这种是桑褐斑病。此病嫩叶较易发病,呈圆形或多角形褐色病斑,病斑周围叶色变黄,叶片枯黄易脱落。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真菌,以分生孢子盘在未腐烂的病叶上越冬,翌年春暖时越冬病菌产生新的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到幼嫩叶片上,引起初次侵染。如条件适宜,会多次循环侵染,短期内流行成灾。低温多湿有利于病菌繁殖,因此雨水多的年份常流行。地势低、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四周为河港、池塘等多湿环境的桑园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13.
柱花草种质对炭疽病原菌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植株接种和离体叶片接种试验,研究45份柱花草种质对中国两种类型炭疽病原菌生理小种CATAS292(A型)和CATAS100(B型)的反应。结果表明,37.8%的接种植株对A型生理小种有抗性,31.1%的对B型有抗性,64.4%的对两种类型炭疽病原菌均易感病。柱花草植株抗病,其离体叶片不一定抗病。感病与抗病柱花草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其感染和脱落叶片数、菌核数量及病斑扩展方面。  相似文献   

14.
由真菌类病原菌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感染桑树根部引起的桑树根腐病是广西蚕区桑园新发现的一种桑树根部病害。调查该病害发生与桑树树龄、桑品种及根部受根结线虫危害的关系,结果表明:桑树树龄越大,病害发生越严重;桑树对该病害的抵抗能力在品种间存在差异,桑品种抗青283和强桑1号的抗病能力较强;感染该病的桑树根部都受到根结线虫危害,但部分受根结线虫危害的桑树未见根腐病症状。研究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器与分生孢子形成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与黑暗条件下的L.theobromae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无显著差异,但持续光照有利于分生孢子器形成和分生孢子产生。加强田间管理、防治根结线虫及栽培对病害抵抗能力强的桑品种,可以有效减轻这种新的病原菌引发桑根腐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2011年秋季,浙江省淳安县的桑园大面积发生一种罕见的桑叶特大病斑病害。病叶呈现菌核病的典型症状:叶面形成灰褐色轮纹水渍状病斑,病斑随着病情发展以同心圆状向外延伸,颜色由里到外逐渐变深;叶背的灰色圆形病斑可见多个同心圆形绒毛状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病斑与病斑外的部分组织以及病斑同心圆上的绒毛状组织于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菌丝体与分生孢子形态,病斑边缘组织块在PDA培养基上分离培养的病原菌都可观察到菌丝体形成的菌核。依据以上症状和病原真菌分离培养的形态特征,初步诊断该病为桑叶菌核病,病原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de Bary)Fuck.]。调查16个样点的480株桑树,株发病率为81.25%,叶发病率为37.63%,发病指数18.5。9~10月份气温24.4~18.7℃,多阴雨天,加之连片桑园通风透光能力较弱且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条件,病原菌繁衍迅速,病害呈流行之势。尚未发现有明显抗性的桑树品种。  相似文献   

16.
王华荣  史娟  任斌 《草业科学》2012,29(12):1816-1820
筛选比较了5种苜蓿褐斑病菌离体叶片接种技术,结果表明,逆向产孢培养技术是苜蓿褐斑病的理想接种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逆向产孢培养技术离体接种的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子囊孢子侵入途径观察发现:接种到叶片上的子囊孢子4 h后开始萌发产生芽管以直接侵入的方式侵入寄主表皮细胞,侵入前不形成附着胞等侵染结构,未观察到子囊孢子由气孔侵入。  相似文献   

17.
张红玉  杨斌  何月秋 《草业科学》2010,27(5):101-105
采用水蒸汽气蒸馏提取了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新鲜叶片和松针褐斑病菌毒素胁迫下紫茎泽兰离体叶片内挥发性成分,将所获挥发油按体积分数0.1%、0.5%、1%分别加入PD培养液中,分别采用悬滴法和菌丝干质量测定法测定培养液对分离自罹病紫茎泽兰叶片的2种致病菌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毒素胁迫紫茎泽兰植株叶片的挥发性成分均能促进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sp.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的孢子萌发,能抑制拟盘多毛孢菌丝生长而明显促进链格孢菌的菌丝生长,指出松针褐斑病菌毒素胁迫作用有利于提高紫茎泽兰病原菌对紫茎泽兰的生防效果,可望采用毒素—病原菌协同防除紫茎泽兰。  相似文献   

18.
2014年5月,在海南省乐东、东方、三亚等芒果主要产区,发现一种芒果生长期的新型果实病害,主要为害果实,对叶片、果柄等也有影响,严重影响海南芒果品质,制约芒果产业发展。为明确致病菌,以期为病害防治提供依据,保障芒果产业发展,观察其田间发病情况与症状,并依据科赫法则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和回接试验,结合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害症状表现为芒果果实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表面开裂突起斑点,有时渗出透明的粘液,粘液流经斑点处出现黑色小点,严重时病斑合并呈不规则形,病斑未深入果肉。该菌培养菌落初期呈灰白色放射状圆形,后期产生黑褐色色素,菌丝变为黑色;培养皿背面颜色由蓝黑变为黑色。未成熟的孢子无色、单孢、近卵形,分生孢子大小为(1.7286~9.8785)μm?(1.5937~6.6502)μm;成熟的孢子暗褐色、双孢,分生孢子大小为(9.5235~14.4462)μm?(2.2137~6.1555)μm;分生孢子器扁圆形,产孢体褐色。将其rDNA-28S和rDNA-ITS序列经BLAST搜索比对,结合形态学观察,初步鉴定该病害的病原菌为Botryosphaeriaceae科Lasiodiplodia sp.。该病原菌致芒果生长期病害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早期落叶对葡萄的危害极大,严重影响产量和树势。笔者经多年调查,认为造成葡萄早期落叶的主要原因是葡萄褐斑病和葡萄霜霉病为害,并根据其发病条件和规律进行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葡萄褐斑病1.1症状:葡萄褐斑病仅为害叶片,有大褐班和小褐斑两种。大褐斑病病斑近圆形,直径3~10mm,中心有深、浅间隔的褐色环纹,有时外围具黄绿色晕圈。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及背面散生深褐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连接在一起而成不规则的大病斑,后期病斑组织干枯破裂,导致早期落叶。小褐斑病病斑…  相似文献   

20.
蚕桑产业是云南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之一,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大,云南现成为全国栽桑养蚕第三大省份。然而,桑树病害的发生成为影响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以桑褐斑病最为严重。桑褐斑病是云南桑树最重要的叶部病害,由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 (Bereng.) Allesch]感染引起,发病率高,危害严重,严重影响蚕桑生产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桑褐斑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桑褐斑病的分布、危害、病原、症状、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等方面。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桑褐斑病更深入的研究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