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林业资源管理》2015,(4):52-58
长鞭红景天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目前处于近危状态。基于样地-样方调查资料,对长鞭红景天种群年龄结构进行动态量化分析,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种群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存活曲线以及生存函数曲线,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长鞭红景天种群年龄结构总体上呈金字塔型,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和Vpi均大于零,表明种群属稳定增长型。长鞭红景天种群各龄级个体数量随龄级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Ⅱ龄级至Ⅴ龄级死亡率较高、达90.29%,整个过程平均死亡率为29.96%,种群存活曲线属Deevey-Ⅱ型B3亚型,种群死亡率与消失率随龄级增长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呈"M"型曲线。生存函数分析表明,长鞭红景天种群前期(Ⅳ龄级前)快速下降,中期(Ⅳ—Ⅵ龄级)相对平稳,后期(Ⅵ龄级后)进入生理衰退期。时间序列预测发现,长鞭红景天种群幼龄个体数量较丰富,未来Ⅱ,Ⅴ和Ⅷ个龄级时间后种群各龄级个体数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建议保护和改善长鞭红景天种群生存的原生境条件,适当人工辅助散播,建立培育基地及基因库、实施迁地保护,加强病虫害监测。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福州市长乐区珍稀植物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Murr.)Carr)种群,探讨其种群生命表和生存曲线,研究油杉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长乐市油杉种群中树个体数最多,大树其次,幼树最少。油杉种群存活曲线为凹型曲线,属DeeveyⅢ型,表现为衰退型种群。油杉种群的个体死亡率和种群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相似,表现为油杉种群早期死亡率较高,生长到Ⅵ龄级时,其种群死亡率呈现逐步下降趋势。油杉种群生存函数曲线表现出该种群前期数量锐减、中期种群稳定和后期种群出现衰退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典型樟子松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樟子松种群静态生命表、年龄结构图,拟合并分析种群存活曲线,利用数量化的方法研究种群动态变化。研究发现:樟子松个体数量随龄级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种群结构呈典型的倒“J”型,属于增长型种群;樟子松种群存活曲线呈Deevey III型(凹曲线),消失率和死亡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出随龄级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生命期望值随龄级增加表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辽东栎是我国华北地区分布广泛的森林群落建群种和优势种,研究山西庞泉沟辽东栎生命表对于揭示其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笔者基于野外调查数据,构建了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辽东栎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包括年龄结构图、存活曲线、死亡曲线等、消失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累积死亡率函数曲线、危险率函数曲线和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结果表明,辽东栎低龄级(1龄级~2龄级)种群数量较少,年龄结构呈衰退类型;种群死亡率随龄级增加逐渐增加,在最高龄级达到最大;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与年龄结构反映的衰退类型相同。总体上,死亡率和消失率随龄级增加,在高龄级阶段(7龄级~9龄级)生物量和消失率迅速上升;生存函数与累积死亡率函数呈负相关关系,生存率随龄级的增加而减小。死亡密度函数变化不明显,危险率函数变化趋势随龄级增加而增加,与死亡率变化趋势类似。因此,庞泉沟辽东栎种群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相似文献   

5.
于2021年,以海南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内建设的固定样地(1 hm2)中的木榄种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学中径级代替龄级方法对其种群的结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此区域的木榄种群径级结构呈纺锤型,Ⅰ—Ⅳ龄级的个体数量之和占种群个体总数的75.4%,Ⅳ龄级后植株个体数量降低趋势明显。(2)数量动态变化指数反映出该区域的木榄种群为增长型的种群,但种群较为不稳定,外界干扰下种群数量增长趋势不显著。(3)此区域的木榄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类型,意味着其种群的低龄级阶段个体的死亡率相对较高,高龄级阶段个体死亡率趋于平稳。(4)此区域木榄种群的静态生命表、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以及生存分析反映出该区域的木榄种群在低龄级阶段的动态变化相对较为剧烈,发展到高龄级阶段种群的动态变化相对平稳。(5)该区域木榄种群数量的时间序列分析也反映出,低龄级个体数量经历2~3个龄级时间后种群数量均逐渐下降,中龄级的个体数量在经历2~9个龄级时间的种群发育过程中,种群个体数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种群总体个体数量随着龄级时间的增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恩施盛家坝红椿天然种群动态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典型代表意义的红椿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绘制红椿自然种群的龄级结构图,量化分析种群各龄级间个体数量、变化动态。编制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寿命期望等重要参数,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红椿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1红椿种群中,1龄级和7龄级存活数分别占总数的28.57%和16.07%。27.5 cm以上径级的立木有10.71%。动态指数Vpi=27.84%0。2生命表表明,种群死亡趋势前期高于后期,死亡高峰在1龄级和4龄级。存活曲线不符合Deevey型,说明环境筛和种群竞争加强造成波动。3时间动态对第3、5、7龄级预测表明,种群呈现老龄个体增加的趋势。4红椿种群死亡率曲线与消失率曲线基本一致,即在1~7龄级波动很大,其中3~4龄级时死亡率和损失度最大。研究认为:红椿种群的生长发育主要受限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种内竞争和环境干扰。对现存种群和生境的保护,以及适当的人工辅助措施是红椿种群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藏东南林芝云杉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藏东南工布自然保护区内林芝云杉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带-样方法对林芝云杉种群及群落进行调查,从种群径级结构、高度结构、冠幅结构、静态生命表、生存分析、时间序列预测等方面对林芝云杉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芝云杉种群胸径结构、高度结构和冠幅结构均呈典型的"金字塔"型,林芝云杉幼苗较为丰富,天然更新能力强,种群处于稳定发展状态。林芝云杉种群不同胸径级的个体数与胸径级呈对数关系,不同高度级和冠幅级的个体数分别与高度级和冠幅级呈幂函数关系,胸径与高度呈直线关系,而胸径与冠幅及高度与冠幅的相关性不明显。林芝云杉种群在生长过程中各龄级个体存活数量相差较大,随着龄级的增加,死亡率和消失率波动性较大,Ⅵ龄级死亡率和消失率均最低,分别为20%和22.31%;Ⅹ龄级死亡率和消失率最高,分别为62.96%和99.33%,平均死亡率和消失率分别为41.03%和57.55%。林芝云杉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Ⅱ型B3亚型。生存函数分析表明,林芝云杉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期相对平稳,后期生理枯竭而衰退的特点。时间序列预测分析显示,林芝云杉种群在未来Ⅱ,Ⅴ,Ⅷ和Ⅵ龄级时间后均呈现不同幅度的增加,种群稳定性可以维持。研究结果可为林芝云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进一步丰富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评价内容。  相似文献   

8.
以种群静态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以林木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利用生存函数分析等方法,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连香树种群的结构及数量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连香树种群结构基本呈金字塔型,其种群内幼苗较少,中老龄个体较多;(2)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第Ⅱ龄级出现峰值,即幼苗死亡率较高;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3) 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连香树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后期相对稳定和末期逐渐衰退的特点,目前种群已处于衰退的早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海南岛甘什岭青梅种群的结构与动态,阐明其生存现状和数量动态,揭示其更新规律,以期为其保护与恢复重建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调查海南岛甘什岭青梅种群,根据调查数据绘制青梅种群结构(径级、高度、冠幅)图。以青梅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采用匀滑技术编制青梅种群静态生命表,根据静态生命表数据,绘制青梅种群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应用生存分析中的生存函数、积累死亡率函数、死亡密度函数和危险率函数分析青梅种群生存现状。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青梅种群的龄级结构进行预测。【结果】青梅种群各龄级、高度级、冠幅级结构完整,种群具有良好的更新潜力,发展稳定,为增长型种群;种群静态生命表表明,青梅种群幼龄个体死亡率较低,中老龄个体死亡率较高,在Ⅳ径级中龄树阶段时死亡率和消失率最高;青梅种群的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中的B1亚型;青梅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均呈现出先增后减变化趋势;生存分析表明,青梅种群具有快速衰减、中期竞争压力大的特点;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青梅种群更新能力强,能够快速恢复为稳定的种群结构,呈现出快速增长而后稳定发展的趋势。【结论】青梅种群幼苗数量多,能应对环境筛选以及竞争压力,能保证一定数量的个体进入下一龄级;但在青梅种群个体处于中龄阶段时,虽然在群落中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和环境资源,因其进一步生长发育所面临的环境阻力及竞争压力大幅增加,只有少数个体能进入老龄阶段。  相似文献   

10.
云南红豆杉种群结构与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4块总面积为5600m^2样地的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了云南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大小级结构,编制了该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并用4个生存函数进行种群的生存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红豆杉的种群数量少,种群发育过程中具波动性,但仍属稳定型种群。云南红豆杉的年龄结构与大小级结构差异较大,不宜以大小级结构替代龄级结构。云南红豆杉的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曲线,该种群的死亡率曲线与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龄级为110~130a和220~250a阶段出现第一和第二峰值。生存空间与养分竞争可能是产生最大第一峰值的主要原因。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云南红豆杉种群具有前期稳定、中期锐减、后期衰退的特点。云南红豆杉种群在160~190a龄级后进人生理衰老阶段,生存率小于5%,累计死亡率大于9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植物种群结构与动态能够反映种群的生存状态以及植物与环境的适应性,对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贵州省西北地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其群落进行调查,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和匀滑技术,以胸径大小级为基础,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和生存函数曲线,分析马尾松人工林结构及数量特征,同时运用种群动态量化方法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结果】马尾松种群的径级结构呈不规则的倒"J"型,主要集中在Ⅱ~Ⅳ龄级(个体数量占55.42%),高度结构呈不规则的单峰曲线,冠幅结构呈非典型的倒"J"型;种群数量动态指数VPi和V′Pi均大于0,种群结构呈增长型,但是种群的演替过程存在波动性;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型,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别在第Ⅰ、Ⅹ龄级出现高峰;生存函数分析表明,生存率和累计死亡率二者互补,呈单调下降和上升趋势,马尾松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动态变化特征;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种群未来老龄个体逐渐增多,幼苗更新不足,若不及时抚育幼苗,种群将难以保持稳定。【结论】在今后的森林经营中,针对马尾松种群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应采取不同的抚育措施,人为促进马尾松幼苗、幼树生长,保证种群的正常更新,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为基础,采用空间代时间法和匀滑技术,编制了福建茫荡山小叶青冈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死亡率曲线、生存分布函数曲线、存活曲线,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小叶青冈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其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幼年阶段个体较为丰富;种群有3个死亡最高峰,分别出现在Ⅰ、Ⅴ、Ⅷ龄级;生存分析表明,小叶青冈种群的生存率单调下降,积累死亡率单调上升;从Ⅴ龄级开始,种群生存率曲线和积累死亡率曲线的变化开始趋于平缓,但种群生存率不足1%,积累死亡率大于99%;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小叶青冈具有前期相对稳定,中期锐减,末期衰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对八月林自然保护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径级代替年龄方法和分段匀滑技术,分析其年龄结构特征,编制珙桐天然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并运用时间序列预测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珙桐种群年龄结构存在波动性,幼年和成年个体数量相对丰富,考虑受到外界环境干扰时V'_(pi)=2.50%,种群的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珙桐的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时间序列预测显示珙桐种群具有一定的恢复潜能。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阐明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的动态变化规律,对燕山北部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种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群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结果表明,燕山北部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群,中径级个体多,大小径级个体少,呈现衰退型趋势。从期望寿命来看,白桦种群和华北落叶松种群在Ⅱ径级时,期望寿命达到最大,表明此阶段种群生理活动达到旺盛期。随着径级的增加,白桦和华北落叶松死亡率和消失率基本呈现相同的趋势,即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小径级和大径级时,其死亡率高,表明这两个种群有衰退的趋势。适当间伐白桦和华北落叶松对其次生林天然更新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珍稀植物红椿天然种群濒危机制,在黄荆山红椿采用相邻格子法设置2个20 m×20 m样方进行调查,划分了红椿龄级结构,分析了种群龄级数量动态指数,编制了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结果表明:12个种群均为增长型种群;2T1种群第5龄级dx达到峰值,消失率Kx最大;T2种群dx峰值在第6龄级,消失率Kx最大;2个种群Ex最大值均在第1龄级,随龄级递增逐渐下降;3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表明各龄级具有相同的死亡率。红椿种群的龄级结构特征与其强阳性特征和竞争密切相关人为"正向干扰"可以促进红椿天然群落的更新与保护。  相似文献   

16.
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杉木人工林区域群体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及生存曲线,分析区域群体密度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区域群体密度随龄级的增加而降低,幼龄群体密度较大,群体密度变化呈倒"J"型。群体密度动态变化指数V″pi=0.005%,群体增长的潜力有限,趋近于稳定型;存活密度曲线趋于DeeveyⅢ型;群体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第1-4龄级阶段骤降,而后缓慢上升并保持在较低水平;生存分析证明,杉木人工林区域群体表现出前期锐减、中后期平稳减少直至衰退的变化规律;谱分析结果显示,杉木人工林区域群体密度除受基波影响外,还展现出一定程度的小周期波动。  相似文献   

17.
青冈栎作为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主要建群树种之一,对南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方法,分析其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编制其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对死亡率、存活、消失率曲线进行分析,并通过时间序列预测、种群数量化动态方法的运用,揭示天然次生林中青冈栎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青冈栎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的动态变化指数值为0.0103,表明该种群趋于稳定型;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各龄级种群有着相近的死亡率;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在未来10、20、30、40 a后青冈栎种群老龄个体逐渐增多,幼龄株数逐渐减少,维持种群长期稳定性困难,因此,采取适当的人工措施是保持青冈栎种群天然更新和种群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种群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典型抽样和样方调查的方法,对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的三个主要分布区域云南省广南县、广西雅长林场、广西龙虎山自然保护区的种群进行调查.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蒜头果种群生命表,绘制死亡密度函数曲线、死亡率函数曲线及生存曲线,分析种群动态趋势.结果表明,蒜头果种群有2个死亡高峰,分别出现在Ⅲ级和Ⅵ龄级.Ⅵ龄级死亡率达到最高峰,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  相似文献   

19.
广西大明山格木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数量动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广西大明山保存较为完好的格木天然林内设置1块1 hm2固定样地,从种群空间格局、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4个方面研究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数量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大明山格木种群从幼龄和中幼龄到大树阶段,其空间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逐渐变为随机分布,但总体上呈聚集分布格局;该格木种群年龄结构大致呈金字塔形,属于增长种群,考虑潜在干扰影响时种群仍处于稳定状态;种群内幼苗丰富,死亡率高,以3~4龄级种群数量变化最为剧烈,是种群动态变化的关键时期,后面龄级的个体比例较低,死亡率较早期明显下降;种群生存分析显示,死亡率、死亡密度和危险率均随龄级增加呈下降趋势,早期生存压力明显高于中后期,格木种群存活曲线为 Deevey存活曲线Ⅲ型。  相似文献   

20.
国家II级濒危植物胡桃楸在烟台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庙顶区域呈狭域分布格局,目前尚无具体保护措施,面临资源丢失风险。本研究利用典型样方法,统计该保护区内目标物种数量、胸径等数据,以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期望寿命、存活曲线以及死亡率曲线等,分析种群结构特征以探讨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该区域胡桃楸自然繁殖较为正常,低龄级(Ⅰ和Ⅱ级)个体占59.3%,而高龄级(Ⅵ和Ⅶ级)则占6.7%;种群结构表现为增长型,部分样方呈现龄级缺失现象。(2)种群总体死亡率随着龄级增加大致表现为上升趋势,在第Ⅵ龄级出现高峰期(死亡率达63.8%);期望寿命随着龄级增加而逐渐降低。(3)该种群存活曲线基本符合DeeveyⅢ型,影响胡桃楸种群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干扰(山体下部)以及环境筛选和种内竞争(山体中上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