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畜牧与兽医》2014,(6):27-32
试验选用40头新生仔公猪,由5头健康母猪哺乳,每头母猪哺乳去势和完整仔公猪各4头。保育期开始分别饲养,记录全程的采食量和各阶段体重;分别于20、38、85、135和185日龄采集每头猪的粪便和血液样品,用于测定粪臭素和吲哚的含量;并分析血清中雄烯二酮、睾酮(T)、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生长激素(GH)水平;育肥末屠宰并分析胴体品质。结果显示,去势对猪的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完整公猪平均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低于去势公猪(P<0.05);完整公猪脂肪中粪臭素和吲哚水平、血清中雄烯二酮水平高于去势公猪(P<0.05)。185日龄时,完整公猪血清中生长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去势公猪(P<0.05)。各个日龄完整公猪血清中睾酮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去势公猪(P<0.01)。结论:去势并不显著影响公猪的生长速率,但显著增加了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完整公猪脂肪和血清中粪臭素和吲哚水平,血清中雄烯二酮水平均显著高于去势公猪。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性别对关中黑猪胴体性状、肉品质以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实验选用10头体重为(6.34±0.14)kg的关中黑猪,公、母各半,公猪在7日龄阉割,使用商品日粮分栏饲养至100 kg左右屠宰,试验历时8个月。结果表明:去势公猪的平均背膘厚和胴体肥肉率显著高于母猪,而胴体瘦肉率、皮率和骨率极显著低于母猪;去势公猪的pH24、亮度、红度、黄度和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母猪,大理石花纹显著优于母猪;去势公猪背最长肌的肌纤维细胞面积极显著低于母猪,而皮下脂肪细胞面积极显著大于母猪;去势公猪成脂基因PPARγ、aP2和SCD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母猪,而脂解基因ATGL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低于母猪。以上结果表明,关中黑猪去势公猪的肉品质优于母猪,但胴体品质低于母猪,去势公猪脂肪含量高于母猪与其成脂能力强和脂解能力弱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饲喂水平对生长肥育阶段公、母分群饲养的母猪和去势公猪生产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90日龄、体重(40.80±0.10)kg、健康的生长肥育猪256头,按照相同性别随机分成母猪自由采食组、母猪限饲组、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和去势公猪限饲组,母猪限饲组喂料量是母猪自由采食组料量的90%,去势公猪限饲组喂料量是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料量的90%。试验于188日龄时结束,分别于90,125,170,188日龄测定各试验组猪只生产性能、眼肌面积及背膘厚度。试验结束时,各组随机选取10头猪只进行屠宰并测定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结果表明: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的体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最高;母猪限饲组体重及平均日增重最低;限饲组料重比均比其相应自由采食组低;去势公猪限饲组生产性能与母猪自由采食组接近。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在各阶段背膘厚度均为最高;母猪限饲组背膘厚度在试验各阶段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去势公猪限饲组在188日龄时眼肌面积显著低于母猪自由采食组和公猪自由采食组(P0.05)。去势公猪自由采集组屠宰率和瘦肉率最低,板油最多,母猪限饲组瘦肉率最高,板油最少。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肉色亮度在屠宰后1 h显著高于去势公猪限饲组(P0.05),接近PSE肉的亮度;母猪限饲组肉色红度最高,去势公猪限饲组大理石纹评分低于母猪和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P0.05)。说明自由采食的公、母猪增重最好,但料重比及肉质性状差于限饲的公母猪。  相似文献   

4.
选择体重30 kg左右的鲁农2号猪配套系商品猪110头,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研究其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公猪组与母猪组的胴体性能、肉质性状、背最长肌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性别对试验猪的胴体性能和肉品质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选择体重30 kg左右的鲁农2号猪配套系商品猪110头,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研究其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公猪组与母猪组的胴体性能、肉质性状、背最长肌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性别对试验猪的胴体性能和肉品质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试验采用 2× 2× 3因子设计 ,选用 2 16头杂交猪研究了基因类型、性别和管理策略对猪肉食用品质的影响。主要试验处理为 :基因型 (A— 5 0 %杜洛克血统和 B—低于 2 5 %杜洛克血统 ) ,性别 (母猪、手术去势公猪和免疫去势公猪 ) ,以及管理策略 (对照— C,共轭亚油酸管理— CL A,和猪生长激素管理— p ST)。A基因型猪与 B基因型猪相比 ,背膘较簿 ,肌内脂肪含量较高 ,肌肉极限 p H(p Hu)和表面渗出量较高 ,肉质发硬且不大受欢迎。与手术去势公猪和免疫去势公猪相比 ,母猪肌肉 p Hu 值较低 ,表面渗出量高 ,肉质发硬。饲喂对照日粮的猪与饲喂添加 CL A或 p ST的日粮的猪比 ,其肌肉p Hu 值较低 ,表面渗出量高 ,综合滋味、嫩度、多汁性和总的可接受程度 ,消费者对该组猪肉的喜爱程度的得分较高。试验结果表明 :猪肉食用品质与基因型和性别之间的复杂的交互作用有关。试验结果还表明 ,除了有利于减少背膘厚度外 ,添加p ST和 CL A这些管理策略对肉品质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油脂对生长育肥猪肉品质、感官指标、肌肉脂肪酸含量及纤维结构的影响,试验选择健康、体重接近的皮特兰×长白阉割公猪及母猪各20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采用大麦、小麦、玉米及豆粕型基础日粮,亚麻油组:在95%基础日粮中添加5%亚麻油,橄榄油组:在95%基础日粮中添加5%橄榄油,试验共进行80 d。结果显示:不同猪只性别间瘦肉率,背膘厚度和肌肉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阉割公猪背膘厚度、肌间脂肪均高于饲喂同种日粮的母猪,而瘦肉率低于母猪;亚麻油组肌肉中维生素E含量显著低于橄榄油组(P0.05)。不同油脂日粮对各感官指标的影响不显著(P0.05)。亚麻油组肌肉脂肪中亚麻酸的含量显著高于橄榄油组(P0.05);亚麻油组显著增加了C18:3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五烯酸的含量(P0.05);橄榄油和亚麻油组中母猪红肌纤维、肌间纤维、白肌纤维均显著高于阉割公猪(P0.05),橄榄油组各纤维直径较亚麻油组有所提高。不同油脂日粮及猪只性别对肌纤维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日粮添加5%亚麻油提高肌肉n-3脂肪酸的含量或亚麻酸含量。母猪红肌纤维、肌间纤维和白肌纤维的直径高于去势公猪。日粮添加橄榄油可以提高去势公猪肌肉红肌纤维、肌间纤维和白肌纤维的直径和数量。  相似文献   

8.
《养猪》2021,(5)
统计整理50头烟台黑猪的屠宰数据(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分析不同性别试验猪的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性别对试验猪的胴体性能及常规肉质性状、背最长肌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生长肥育猪胴体品质和瘦肉生长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NRC( 1998)生长猪营养需要模型 ,进而建立我国生长猪营养需要模型 ,本试验在较高营养水平下研究测定了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胴体品质和瘦肉生长指数。全期试验结果表明 ,在一定营养水平和环境条件下 ,公、母猪日增重、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但公猪日增重有高于母猪日增重的趋势。胴体品质上 ,公、母猪热胴体重、瘦肉重、背脂、瘦肉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 (P >0 .0 5)。通过测定热胴体重、最后肋背脂得到瘦肉生长指数为 :去势公猪 2 78g/d ,母猪 2 82g/d ,公母平均 2 81g/d。通过测定热胴体重 ,第 10肋背脂、第 10肋眼肌面积得到的瘦肉生长指数为 :去势公猪 2 56g/d ;母猪 2 72g/d ;公母平均 2 64g/d。将瘦肉生长指数、温度、饲养密度等参数输入NRC( 1998)模型得到的营养需要量估测值有一定实际意义 ,但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有待进一步评估验证  相似文献   

10.
为了查明应用小公猪睾丸组织作为生物刺激素的可能性,我们在某农场进行了两个试验。在两个试验中,均设三个试验猪组和一个对照猪组。在第一个试验中(28头),每组8~9个月令的去势肥育公猪5头和母猪2头。在第二个试验中(32头),每组有3~4个月令的去势小公猪3头和小母猪5头。  相似文献   

11.
试验采用40头去势大白公猪,研究日粮脂肪来源(日粮中含有5%的牛羊油或豆油)对猪脂肪酸含量、瘦肉率和脂肪生成的影响是否依赖于日粮可消化的能量浓度(8.8MJDE/kg、14.0MJDE/kg)。试验猪分为4组,体重27-105kg定量饲喂(170g×BW0.569/d)。测背膘、网膜脂、背最长肌中肌间脂肪组织脂肪酸含量和成脂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猪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受日粮能量水平影响(p<0.01)与脂肪来源无关。在低能量组胴体脂肪沉积少、成脂酶活性降低(p<0.01)。在日粮能量水平范围内,采食含豆油的  相似文献   

12.
《今日养猪业》2010,(4):50-50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疫苗——Improvac(TM)(Pfizer)抑制公猪攻击行为和性行为的效果。136头猪分为3组:完整公猪组(64头,即非去势非免疫组),抗GnRH免疫去势组(48头)和手术去势组(24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兽医学报》2015,(8):1366-1370
为探讨日粮能量水平对长白猪脂蛋白酯酶基因(lipoprteinlipase,LPL)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选用同日出生的90日龄(d)长白猪24头(去势公猪12头和母猪12头),按日粮能量水平分成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饲喂至180d,统一屠宰取样,采用qRT-PCR方法检测2组长白猪肾周脂肪、肝脏、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中LPL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测定背最长肌中LPL酶活性。结果表明,LPL基因在2组试验猪组织间的表达模式基本相似,在肾周脂肪中的表达量最高,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最低;组间的比较结果显示,H组(高能量组)肾周脂肪组织中LPL基因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L组(低能量组)(P0.01),但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中差异不显著(P0.05);H组在150,180d的体质量均显著高于L组(P0.05);同样H组LPL酶活性和背膘厚显著高于L组(P0.05)。结果提示,日粮能量水平可以影响猪LPL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及LPL活性,进而影响皮下脂肪和肌内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14.
实验旨在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主动免疫与手术去势对公猪粪便Ca、P含量差异影响以及影响机制。选择30头10周龄、体重(27.62±2.18 kg)相近(大白×长白×杜洛克)公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免疫组和手术去势组,每组10头。其中,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手术去势组公猪在出生1周内进行手术阉割,免疫组公猪于10周龄时耳后颈部肌肉注射2 mL 62.5μg GnRH肽当量去势疫苗,8周后加免。加免后饲喂8周屠宰所有公猪,进行血液生长相关激素浓度、小肠黏膜Ca、P转运载体基因表达及粪便Ca、P含量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公猪手术去势后十二指肠黏膜Ca转运载体瞬时受体阳离子通道亚家族V成员6(TRPV6)及质膜钙泵1(PMCA1)和P转运载体2B型磷酸钠协同转运蛋白(NPT2b)mRNA表达下调(P0.05),粪便中Ca、P含量增加(P0.05);而公猪GnRH主动免疫后上述Ca、P转运载体基因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粪便Ca、P含量低于手术去势公猪(P0.05)。ELISA检测发现,GnRH免疫组公猪血清生长激素(GH)及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浓度高于手术去势组公猪(P0.05),并且血清IGF1浓度与TRPV6、PMCA1及NPT2bmRNA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果表明,与外科去势相比,GnRH主动免疫不下调公猪肠道黏膜Ca、P离子转运载体基因表达,因而粪便Ca、P含量较低,这可能与其体内相对较高的GH-IGF1有关。  相似文献   

15.
选择体重90~120 kg的莱芜黑猪20头(10头去势公猪,10头母猪)进行屠宰试验,研究不同性别试验猪的胴体性状和肉的品质。结果表明,除pH值、甘氨酸、脯氨酸外,性别对试验猪的胴体性能及常规肉质性状、背最长肌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影响都不显著。其中,pH45min值、pH24h值、甘氨酸和脯氨酸都以母猪组较高,分别比阉公猪组提高5.72%(P<0.01)、6.01%(P<0.01)、34.02%(P<0.05)、23.47%(P<0.01)。为不同性别莱芜黑猪肉质性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母猪日粮中添加共轭亚油酸(CLA)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以及脂肪沉积的影响。试验选用胎次相近、妊娠85 d的经产荣昌猪母猪30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分别饲喂含0,1%和2%CLA的饲粮。试验至母猪产后第28天结束。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CLA,能显著提高初乳与常乳中CLA-c9,t11和CLA-t10,c12的含量(P0.05)。对照组中出生第28天的仔猪血液中没有检测出CLA的2种异构体,而添加组中均检测出2种异构体,且2%CLA仔猪血液中CLA-t10,c12的含量显著高于1%CLA组(P0.05)。母猪日粮中添加CLA对哺乳仔猪的初生重、断奶重以及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日粮中添加1%CLA显著降低了肌内脂肪含量、背脂重和背脂率(P0.05)。以上结果提示,母猪日粮中添加CLA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母猪日粮中添加CLA能显著降低哺乳仔猪背脂和肌内脂肪的沉积。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使用索氏抽提法,参考国标GB/T 9695.1—2008/ISO 1444:1996《肉与肉制品—游离脂肪含量的测定》,使用乙醚抽提单块肌肉待测样中脂肪。研究结果表明,大白猪和二元猪肌内脂肪含量均与杜洛克母猪存在显著差异;而长白猪、杜洛克母猪两个品种间和三元猪之间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长白猪和大白猪两个品种与二元猪和三元猪间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均差异不显著。长白猪、大白猪和二元猪公母间,公猪的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均高于母猪。其中长大去势公猪与长大母猪的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而长白公猪和长白母猪、大白公猪和大白母猪、大长去势公猪和大长母猪,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资料来自于500头阉猪和500头小母猪。胴体中瘦肉百分率与沿着脊椎骨7点平均的背脂厚度相关系数(公猪为-0.29~-0.59,母猪为-0.42~-0.58),脂肪沉积面积(-0.37和-0.43),主要切割肉中脂肪数量(—0.45和—0.47),眼肌面积(两性猪均为0.64),臀腿中瘦肉百分率(0.65和0.61),瘦肉和脂肪比率(0.77和0.78)都呈显著相关。主要切割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系统地评价和分析了异普克在控制公猪异味上的效力。将400头公猪在出生时随机平均分成5组:T01为手术去势组;T02、T03和T04为3个批次的公猪异味控制疫苗异普克免疫组,T05为对照组,不去势不免疫。在首免前1 d和屠宰前1 d对试验猪采血用于检测血清中的睾酮浓度和促性腺激素释放因子(gonadotropin releasing factor,GnRF)的抗体水平。屠宰前1 d测量两个睾丸的宽度。屠宰时采集试验猪腹部的脂肪样品20 g,用于分析雄酮和粪臭素浓度。通过测定免疫猪雄酮、粪臭素和睾酮的浓度及睾丸宽度等公猪异味参数,表明3个批次的异普克均能有效控制公猪异味。  相似文献   

20.
文章探讨了仔猪断奶体重的均匀性对阉割公母猪保育和育肥期生长性能、屠宰均匀性及胴体特性的影响。试验选择640头三元杂交猪,试验分为两个阶段:保育阶段(7.5~27.3 kg)和育肥阶段(27.3~130.5 kg),采用完全随机化试验设计,以仔猪断奶体重均匀性和性别为主要影响因素,采用2×2因素分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头猪。在保育阶段,断奶体重均匀高的猪饲料效率较均匀性低的低(P 0.05)。阉割公猪较母猪显著提高了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饲料效率(P 0.05)。在肥育阶段,断奶体重均匀性对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 0.05),但阉割公猪较母猪有提高采食量和饲料效率的趋势(P=0.08)。阉割公猪较阉割母猪显著提高了后腿肌和肩肌的鲜重、未修剪和修剪体重(P 0.05)。结果表明,按照断奶仔猪体重的均匀性对其进行重新分组,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胴体质量无显著影响,阉割公猪和母猪的生长性能、背膘厚度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