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多蘖壮秧对水稻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籼型两系杂交水稻组合X07s/紫恢100为材料,采用不同播种量形成的不同带蘖秧处理,研究水稻收获期器官中微量元素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秧苗带蘖数的增加,Zn、Fe、Mn在水稻叶、茎、子粒中的含量提高,而Cu含量随之降低;各微量元素在叶、茎、子粒中的差异较大;水稻产量随秧苗带蘖数的增加而提高,子粒蛋白质、淀粉含量受秧苗带蘖数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2.
水稻秧苗素质对蘖成穗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于1994年在江苏农学院稻麦研究室土培池中进行,对汕优63秧苗不同带蘖数和两个氨素水平进行不同叶龄期、成穗率和群体质量的研究,结果表有:带蘖壮秧分蘖成穗率高,尤其是前期的分蘖成穗率高、增加分蘖成穗数,有利于库源的协调,提高群体的质量,促进大穗的形成,从而提高单株质量,在足肥的条件下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水稻秧苗素质对分蘖成穗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试验于1994年在江苏农学院稻麦研究室土培池中进行,对汕优63秧苗不同带蘖数和两个氮素水平进行不同叶龄期、成穗率和群体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带蘖壮秧分蘖成穗率高,尤其是前期的分蘖成穗率高,增加分蘖成穗数,有利于库源的协调,提高群体的质量,促进大穗的形成,从而提高单株质量,在足肥的条件下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沼液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玉米沼肥不同施用量试验表明,沼液对玉米株高、穗粒数、行粒数、千粒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沼液追肥最适用量为3000~3750kg/667m2。  相似文献   

5.
氮肥运筹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斯坦福公式计算总施氮量为13·38kg,进行基蘖肥与穗肥不同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基蘖肥占总施氮量比例为70%产量最高,达500kg以上,茎蘖成穗率70%以上,其植株总吸氮量为纯N10·5~11kg/667m2,每百kg稻谷吸氮量为2·05~2·1kg,当季氮素利用率43%~46%。  相似文献   

6.
潘国君 《作物杂志》1999,15(2):35-36
寒地稻作区是指北纬43度以北,包括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图门、桦甸以北的部分地区。在无霜期短,冬季严寒漫长,春季气温回暖晚,夏季高温时间短,秋季气温下降快的生态条件下,必须选择独特的株形来适应寒地的特殊生态环境。通过我们近50年的育种实践,寒地水稻株形从高秆少蘖大穗,矮秆多蘖短穗逐步向矮秆多蘖偏大穗方向发展,已选育出一些株形较为理想的品种,如龙粳1号、龙粳4号等,但由于空机率高,不抗稻瘟病,米质不佳等原因在生产上应用年限不长,最近我们又育成了一个株形理想的龙粳9号。1龙粳9号的主要特性1.1株形理想龙粳9号属矮秆,偏多蘖,偏大穗型品种,剑叶上举,剑叶开张角度小,叶下穗,后三叶功能叶片活力强,根系发达  相似文献   

7.
不同播种粒数对水稻生育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龙粳9号品种,设计水稻三超栽培352孔大钵盘育苗1、2、3粒三个不同播种密度(粒数)及相应1、2、3个穴内不同苗数的宽行超稀植栽培处理,进行水稻超高产生育特点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秧苗素质、成穗率、比叶重、剑叶叶绿素含量、灌浆速度等指标均呈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茎鞘叶干物质积累和分蘖态势都表现为1粒播种最佳;产量构成因素中每平方米穗数3粒>2粒>1粒,穗粒数1粒>2粒>3粒,结实率、千粒重随粒数增加呈下降趋势。表明定位定粒播种减少粒数是培育多蘖壮秧进行宽行超稀植栽培而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抽穗后不同时期去除旗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旗叶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光合器官,探明旗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对小麦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2008-2009年参加四川省小麦区试的35个品系为研究材料,通过在抽穗后不同时期去除旗叶,旨在探明各时期旗叶对小麦穗长、千粒重、穗粒数和小穗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期去除旗叶对小麦千粒重影响最大,其千粒重减少14.7%,抽穗后7 d和抽穗后21 d去除旗叶对小麦千粒重影响较大,分别降低13.9%,14.1%;而对穗长、穗粒数和小穗数影响较小;不同时期去除旗叶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同,且不同品系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不同留叶数对美引烤烟新品种NC297生长及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留叶数(每株留叶16、20、24片)对美引NC297烤烟新品种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留叶数的烟株株型和株高明显不同,而茎围与节距的差异不显著;不同留叶数对中、下部叶片大小和单叶重的影响较小,对上部叶的影响较大;留叶数偏少(L16),均价虽较高,但对烟叶的产量和产值会有不利影响,而留叶数偏多(L24),产量虽有所增加,但均价、上等烟比例将受到不利影响;留叶数为20片的两糖差值小(1.01),总氮、烟碱适中,钾/氯高(8.44);留叶数偏多或偏少,两糖差值均偏大,总氮、烟碱偏高,钾/氯低。综合产、质量效益及各项化学成分指标,NC297以留叶数20(L20)片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探明不同盐逆境水平对耐盐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旨在为沿海滩涂水稻种植和耐盐水稻高产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以'扬农稻1号'(V1)、'南粳5055'(V2)和'通海粳18-2'(V3)为试材,利用盐池设施设置O g/kg(S0)、1.5 g/kg(S1)、3 g/kg(S2)3个不同盐分水平,采用裂区试验,测定分...  相似文献   

11.
陈向阳 《作物杂志》1993,9(3):11-12
“特优63”系漳州市农科所用龙特浦A/明恢63配组而成的籼型杂交水稻新中迟熟组合。株高92~96厘米,株型、叶态理想,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穗大粒重、米质优。中抗稻瘟病,耐肥抗倒。作双晚全生育期125~127天。1991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氮量及种植密度对四川丘陵区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四川丘陵区冬小麦合理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基本苗),选用栽培较广的高产、优质、抗条锈和白粉病的国审品种内麦9号进行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三种不同的纯氮施用量为主处理,四种不同的种植密度为副处理。结果表明:为了优化小麦群体结构,维持亩有效穗、千粒重、穗粒数的协调增长,挖掘小麦增产潜力,四川丘陵区冬小麦高产栽培以亩施氮量12 kg、亩种植14万株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播栽期对机插超级杂交籼稻分蘖成穗的影响,以F优498和宜香优2115两个超级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 设置3月21日(S1)、3月31日(S2)、4月10日(S3)、4月20日(S4)和4月30日(S5) 5个播期,秧龄均为30 d,移栽期依次为4月21日、5月1日、5月11日、5月21日和5月31日,研究其分蘖发生成穗特点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栽期水稻产量差异显著,随着播栽期推迟,产量呈降低趋势,早播S1的产量最高、迟播S5的产量最低。不同播栽期处理下水稻主茎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S1~S4) < S5,一、二次分蘖总和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S1~S4) > S5,S1优势蘖位为第3~第6叶,而S2~S5优势蘖位为第3~第5叶。随播栽期推迟,分蘖发生和成穗叶位趋于集中,F优498一次分蘖发生在S1~S4以3/0~7/0为主,而在S5以3/0~6/0为主;宜香优2115 在S1以3/0~7/0为主,在S2~S5以3/0~6/0为主。一次分蘖成穗率在S1以3/0~6/0为主,而在S2~S5以3/0~5/0为主;二次分蘖发生和成穗以第3~第4叶为主。气象因子对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影响为一、二次分蘖发生率与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平均气温日较差、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一次分蘖成穗率与分蘖期日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分蘖期平均气温日较差、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幼穗分化期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抽穗开花期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综合看来,成都平原地区机插超级杂交籼稻在4月11日前播种5月11日前移栽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在4月21日前播种5月21日前移栽有利于稳产,在4月21日以后播种5月21日后移栽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早籼浙辐802是目前适应浙江省两熟制和三熟制早稻栽培的一个早熟高产良种。1984年武义县种植近1.6万亩,一般亩产4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达550公斤。其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一、高产栽培主攻方向 从4年来的试验和大田典型调查的资料看(表1),浙辐802不同产量水平的穗粒  相似文献   

15.
ΣKg=A·B·C。Σ表示理论产量,Kg表示公斤;A表示每亩有效穗(以万为单位);B表示每穗实粒数;C表示千粒重(以克为单位)。计算结果将小数点左移两位。……  相似文献   

16.
史宏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1):14-22
旨在选育多四粒荚大豆品种,构建理想模型,为大豆高产超高产育种探索新途径。用spss 18分析‘汾豆96’生理生态特性,以椭圆叶形多四粒荚‘汾豆96’为主,结合34份披针叶形四粒荚材料,对其10项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用逐步回归法构建理想模型。‘汾豆96’群体内四粒荚单株的存在率达85%以上,单株四粒荚最高达49个,占总荚数的30.25%,‘汾豆96’产量随四粒荚数的增加总体呈增加趋势。当R~2=0.939时,模型拟合最优:Y=-87.583+0.415X_1-5.155X_2+10.094X_3+13.459X_4。回归方程表明多四粒荚创新材料产量与生物产量(X_1)、株高(X_2)、百粒重(X_3)和主茎节数(X_4)呈显著线性回归关系。提升每荚粒数和选育多四粒荚品种,是高产超高产育种产量突破的新途径。大豆品种具备的理想模型是抗倒伏、多荚粒、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短节间密荚类型。  相似文献   

17.
《种子科技》2014,(12):53-55
粳型常规水稻品种。在京津唐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76.4d,比对照津原45长O.5d。株高117.8em,穗长21.9cm,有效穗数21万穗/667m^2,每穗总粒数134.3粒,结实率86.1%,千粒重27.9g。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0,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2.3%.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水肥条件下旱地小麦水肥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了不同水肥条件对旱地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明显影响;补充灌水和不灌水施肥处理分别比相应对照增产39.2%~142.6%和34.2%~152.3%,同时补充灌水比不灌水各处理增产21.0%~40.2%。不同肥料配比以N1P1处理的肥料利用效率最高,并以适当补灌效果最佳,补充灌水和不灌水每千克N分别增产小麦18.0kg和13.0kg。不同肥料配比处理灌水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0.17~0.72kg/m^3,并以N1P1最高,为1.16kg/m^3。  相似文献   

19.
水稻中位蘖的分蘖规律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经冀粳14号的主茎和不同蘖位1 ̄4次分蘖为材料,研究了水稻中位蘖规律与生产力。结果证实,。中晚熟水稻品种主茎有两个蘖位转折期,依此将主茎蘖位划分为下、中、上3部分;水稻主茎3 ̄n-1蘖位为中部蘖位。在中位蘖中,主茎n蘖位上一次分蘖与主茎n-2蘖位下一次分蘖具有n-2的蘖、蘖同伸规律,即经向上主茎每长2片叶,横向上分蘖次数增加1次的规律,在所有1次分蘖中,n-1和n-2蘖位1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在所有2次分蘖中n-3和n-4用中位蘖2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在所有3次分蘖中n-5和n-6蘖位3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合理利用中位蘖优势具有14.9%左右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20.
杂交早稻近几年已在早稻生产上获得大面积推广应用。但如何进一步利用杂交水稻的分蘖优势,探索不同叶龄施氮的促蘖效果,提高杂交早稻产量,报道甚少。本文根据杂交早稻威优35不同叶龄施氮的试验效果,来分析杂交早稻不同叶龄施氮的促蘖效果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为生产上应用叶龄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