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柞蚕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首次报导利用柞蚕蛹人工大量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主要技术措施,并对温度、湿度等影响繁蜂的因子和小蜂的发育周期进行了观测,初步调查了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主范围及越冬寄主,为人工繁殖周氏啮小蜂和利用该小蜂防治农林害虫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是防治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重要蛹寄生蜂。近年来,利用柞蚕蛹作为白蛾周氏啮小蜂替代寄主进行人工繁育及应用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本文从替代寄主、种蜂和温湿度控制等方面总结了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关键技术,以期为白蛾周氏啮小蜂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亚洲玉米螟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验室繁殖的亚洲玉米螟蛹作为繁殖寄主,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玉米螟蛹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玉米螟蛹的寄生效果良好,寄生率达95%以上;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75%,光照为14h条件下发育历期为19d,雌蜂寿命在9d以上,子代蜂的单蛹出蜂量和单雌产卵量较高.此结果表明利用实验室繁育的玉米螟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具有可行性,繁殖出的子代蜂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和繁殖能力.繁殖的最佳接蜂比例为蜂蛹比1:1.  相似文献   

4.
正白蛾周氏啮小蜂属膜翅目姬小蜂科,是美国白蛾的几种重要寄生性天敌之一[1-2]。该蜂寄生范围广,寄生率高,能达到80%以上,雌雄性比大,约为44∶1~95∶1,每头蜂可以产卵680粒左右,具有寄生蜂的很多优良特性[3]。白蛾周氏啮小蜂将自身卵产在选择好的寄主蛹内,靠吸食寄主蛹的营养进行自身的生长发育,最终杀死害虫寄主,素有"森林小卫士"的美称。如今,白蛾周氏啮小蜂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美国白蛾,具有  相似文献   

5.
提高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室内繁育效率需要在蜂种复壮、适合繁蜂的柞蚕蛹选择、大批量繁育前蜂种的挑选等各个环节保持协调统一。蜂种复壮的质量高低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繁育效率。采集野生蜂种进行复壮扩繁,用作大批量扩繁用蜂种的效果较好。在大批量室内繁育前期,要对柞蚕蛹进行少量接种,以进行寄生率高低检验试验,选择前期试验寄生率高且稳定、经过低温处理、产地生产年限在5 a以内、质地较硬、蛹体头部透明部位呈冰块颜色的柞蚕蛹为原料效果较好。大批量接种前,要选择出蜂早、整齐、数量大、一枚寄生柞蚕蛹从开始出蜂到出完的时间在12 h以内的较好。  相似文献   

6.
白蛾黑基啮小蜂的人工繁殖及其对杨小舟蛾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的生活史,并利用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和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蛹进行了室内人工繁殖与林间释放试验。结果表明:白蛾黑基啮小蜂在江苏徐州1a可完成6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壳内越冬。第1~5代小蜂羽化期均与各代杨小舟蛾蛹期相吻合,可逐代追踪寄生杨小舟蛾蛹。以杨小舟蛾和柞蚕蛹为寄主进行人工繁殖,获得最佳蛹蜂比分别为1∶3(或1∶4)和1∶100。释放30枚·hm-2柞蚕蛹所繁出的小蜂,对越冬蛹的平均寄生率高达(36.21±5.26)%,与对照和15枚·hm-2放蜂量处理相比存在极显著和显著差异,与60枚·hm-2的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利用该寄生蜂防治杨小舟蛾越冬蛹的最佳释放量为30枚·hm-2。  相似文献   

7.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Yang)是防治美国白蛾的重要天敌,为研究其耐寒性,采用不同的降温速率和反复冻融的方法对其老熟幼虫的耐寒性生理指标过冷却点(SCP)和冰点(FP)进行了测定,并以其替代寄主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érin-Méneville)和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 Linnaeus)做为参照。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及黄粉甲虫老熟幼虫在0.1~15.0℃·min-1降温范围内均可有效地测定出SCP与FP,其SCP分别为(-18.44±0.93)℃和(-8.16±3.15)℃,FP分别为(-14.27±1.25)℃和(-2.19±2.03)℃;试验还发现白蛾周氏啮小蜂老熟幼虫、黄粉甲老熟幼虫和柞蚕蛹的过冷却点与冰点均能进行反复冻融测定,且冻融的前3个循环的数值差异不显著(α=0.05),3种昆虫在反复冻融后仍能保持一定的抗寒生理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耐寒机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多年白蛾周氏啮小蜂规模化繁育试验,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总结出白蛾周氏啮小蜂规模化繁育从繁育基地选址、规划设计,到繁育架与繁育箱的定做标准,以及繁育阶段的蜂种培养、摆蛹、接种、封箱、挑烂、计数、装箱等技术要点。为使室内大规模繁育与林内释放有机结合,提高生物防控效率,通过在发生美国白蛾林地内释放周氏啮小蜂,分别选择不同密度、次数、年份进行调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选择一、二代美国白蛾5龄以后老熟幼虫期至化蛹初期,在天气晴朗的早晨9:00-11:00时间段释放效果较好,释放次数为每年4次,释放数量以每次225个/hm2寄生良好的周氏啮小蜂茧较为经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研究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林间释放技术,结果表明:对于蜂茧,其对美国白蛾的寄生率最大可达到68%,放蜂20~25 d后离放蜂点100 m以内,周氏啮小蜂的寄生率可达20%以上,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在人工大量繁殖周氏啮小蜂时能够根据最佳蛹蛹比接蜂,实现高质量、较简便地生产周氏啮小蜂,进行了大规模繁育周氏啮小蜂最佳接蜂比例选择的研究工作,试验按接蜂比例设8个处理,分别是1∶30、1∶40、1∶50、1∶60、1∶70、1∶80、1∶90、1∶100。结果表明,平均出蜂量、平均羽化率都以1∶40为最高,所以实际繁育过程中应选用的接蜂比例为1: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