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比较华北落叶松初选优良家系的种子萌发特性和苗期生长性状,对8个家系和种子园混合株系、母树林及人工林种子的千粒重、饱满率等表型性状,室内发芽率和圃地发芽率等萌发特性,2a生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等生长性状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家系46、家系75、家系9和家系74的发芽率分别为96.00%、78.00%、90.00%和94.67%,苗高分别为35.6cm、33.0cm、32.8cm和31.4cm,地径分别为5.43mm、6.06mm、5.47mm和5.39mm;这4个家系在发芽指数、苗高和地径方面综合表现好于种子园、母树林和人工林,其隶属函数值为人工林的4倍以上,较母树林和种子园也高出35%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日本落叶松球果和种子性状的变异情况,选择24个日本落叶松家系为研究对象,测定球果和种子的7个性状指标,结果表明,家系间平均球果长的变幅为1.98~3.77 cm,平均变异系数为8.73%;家系间平均球果宽的变幅为1.86~3.24 cm,平均变异系数为9.69%;家系间平均球果鳞片数的变幅为35.73~79.23个,平均变异系数为11.62%;家系间平均球果长径比的变幅为1.03~1.61,平均变异系数为9.01%;家系间平均种子长的变幅为0.33~0.44 cm,平均变异系数为16.13%;家系间平均种子宽的变幅为0.20~0.28 cm,平均变异系数为18.48%,;家系间平均种子长径比的变幅为1.51~1.84,平均变异系数为21.7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种子长径比为显著差异外,所测定的日本落叶松球果长、球果宽、球果鳞片数、种子长和种子宽等指标在家系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浑河源头落叶松、红松、混交林地(落叶松和红松混交)、采伐迹地4种水源涵养林为对象,研究土壤团聚体和土壤有机质特征。结果表明:4个样地0.25 mm风干土团聚体含量为79.62%~87.78%,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为40.61%~67.09%,均小于风干土团聚体含量。4个样地土壤结构体破坏率为5.92%~64.41%,表现为红松采伐迹地落叶松混交林地,各样地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土壤风干土团聚体MWD和GMD表现为红松采伐迹地落叶松混交林地,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表现为混交林地落叶松采伐迹地红松。各样地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均存在差异;4个样地土壤有机质表现为混交林地落叶松采伐迹地红松,各个样地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综合逆境法测定了樟子松、华北落叶松、油松、华山松、白皮松等5种松对种子的活力及其综合逆境活力,结果表明:樟子松、油松、华北落叶松的种子发发芽率分别为69%、78%和41%.综合逆境活力分别为62.7%、64.3%和61.7%.樟子松、油松的发芽率较高,种子活力也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枯落物层对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水文性质的影响,于2017年通过设置不同密度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枯落物保留/去除样地,调查了枯落物保留/去除样地林下土壤物理和水文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枯落物层能够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土壤蓄水和渗透能力,去除地表枯落物(LR)和保留枯落物(CK)两种林分在0~100 cm土层中平均容重分别为1.38 g/cm~3和1.30 g/cm~3,平均总孔隙度分别为44.88%和49.74%,毛管孔隙度分别为36.33%和42.56%,非毛管孔隙度表现为8.55%和7.19%,LR和CK土壤初渗速率变化为6.25和7.98 mm/min,土壤稳渗速率范围为3.81和5.22 mm/min,土壤平均入渗速率LR和CK分别为4.38和5.64 mm/min。以上结果说明了枯落物层会显著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水文性质。  相似文献   

6.
落叶松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为满足生产上对落叶松良种的需求,该研究采用不同60Co-γ辐照剂量辐照长白落叶松混系种子,相同60Co-γ辐照剂量(20 Gy)辐照落叶松不同家系种子,播种后统计出苗率,测定苗高、地径和侧枝数等生长指标,分析60Co-γ辐照剂量对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以期建立快速获得落叶松良种的方法。结果表明,1年生落叶松苗高、地径、侧枝数和出苗率分别为15.68~22.39 cm、0.28~0.42 cm、1.03~4.01个和7.7%~37.52%,且总体表现为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其中,20 Gy和30 Gy处理的苗高、地径、侧枝数和出苗率与对照较接近。不同家系在60Co-γ辐照处理后,苗高、地径、侧枝数和出苗率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来源于家系本身的生长特性,另一方面来源于60Co-γ辐照处理。该研究为后续采用60Co-γ辐照处理来创制落叶松良种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混交条件下水曲柳落叶松根系的生长与分布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用土钻法调查了水曲柳、落叶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的根系分布 ,并在温室内用盆栽和床栽方法测定了混栽及纯栽水曲柳、落叶松的根系生长。野外调查结果表明 :在混交林中 ,水曲柳、落叶松根系的水平分布不同 ,在水曲柳、落叶松相邻行间和水曲柳带内 1、2行间 ,水曲柳根密度分别为 32 37 2g·m- 3 和 3130 2g·m- 3 ,无明显差异。而在水曲柳落叶松相邻行间和落叶松带内 1、2行间 ,落叶松的根密度分别为 939 4g·m- 3 和2 745 3g·m- 3 ,差异明显。水曲柳根系有向落叶松带伸展的趋势 ,而落叶松根系的分布则受到水曲柳的抑制。混交林中根系的垂直分布更加均匀 ,在水曲柳落叶松相邻行间 ,0~ 10cm、10~ 2 0cm和 2 0~ 30cm土层内根量分别占总根量的 41 9%、2 8 7%和 2 9 4%。而水曲柳纯林中分别为 6 1 0 %、31 6 %和 7 4% ;落叶松纯林中分别为 5 5 6 %、2 7 9%和 16 5 %。温室栽培实验表明 :无论盆栽和床栽 ,混栽水曲柳的根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均高于纯栽 ,尤其是≤ 2mm细根生物量增加明显 ,盆栽时增加 2 8 8% ,床栽时增加 36 5 %。而混栽时落叶松的根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均低于纯栽。水曲柳的地下 地上比较高 ,约是落叶松的 2倍。水曲柳的根生物量约是落叶松的 4~ 6倍。上述结果说明 ,水曲柳的地下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变温处理水曲柳种子,春季播种,出苗率95%以上;两个年度的平均苗高分别为12.9 cm和15.0 cm,平均地径分别为5.1 mm和6.0 mm;大部分苗木达到Ⅰ、Ⅱ级苗标准,可直接用于造林。  相似文献   

9.
为加快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良种繁育进程,进行播种育苗试验。采取沙藏、快速催芽和干藏3种方法处理种子,研究了不同处理方法和种子大小对种子发芽率、出苗率的影响、育苗地土质和播种深度对出苗率的影响,以及播种密度对文冠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直径≥10mm且处理方法为沙藏的平均发芽率、出苗率最高,分别为90.33%、89.67%;沙藏种子育苗选择砂壤土地块且播种深度4~5cm的出苗率最高,达89.67%;文冠果育苗的合理密度为30cm×15cm和40cm×10cm。  相似文献   

10.
以华北落叶松桦木混交林、山杨桦木混交林和油松蒙古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6~9月间的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实时监测,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桦木混交林、山杨桦木混交林和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土壤含水量变动范围分别为5.67%~15.43%、7.10%~24.23%、2.25%~14.57%,土壤水分调节层分别在50cm、20cm、30cm,土壤蒸发总量分别为43.1cm、38.1cm、50.2cm;3种林地7月份土壤蒸发量最大,导致土壤含水量最低。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地形因子对营造兴安落叶松速生丰产林的影响,测定不同坡度、坡向地形条件下兴安落叶松造林地的土壤条件、苗木成活率以及苗木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低坡度(0~8°)时苗高与地径高于其他坡度条件,坡度较高时(24~32°),落叶松苗木成活率(98%)、土壤温度(11.74℃)、土壤湿度均最高(37.66%),但造林地坡度不同时苗高、地径差异不显著。兴安落叶松造林地东向坡与南向坡造林成活率最高(96%,96%),南向坡造林地兴安落叶松苗高、地径最大(54.73 cm,6.48 mm),西向坡造林成活率最低(94%)、土壤温度、湿度均最大(11.68℃,37.1%),而落叶松苗高、地径最小(36.13 cm,5.40 mm),阳坡及较高坡度对兴安落叶松生长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2.
红松与日本落叶松、樟子松采用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和块状混交4种方式进行混交造林,14 a生时,带状混交造林的红树胸径和树高生长量为最大,分别为6.0 cm和8.50 m;其次为行间混交,分别为5.5 cm和8.12 cm;株间混交最差,分别为2.1 cm和3.64 m,仅为带状混交的35%和43%。  相似文献   

13.
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成熟兴安落叶松纯林的3种不同采伐林分类型(原始林、渐伐林、皆伐林)的土壤种子库储量、质量及其垂直分布(枯枝落叶层、土层0~5cm和5~10cm)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采伐林分生长状况,决定了不同的土壤种子储量,渐伐林种子储量最多,皆伐林种子储量最小;从种子库活力程度看,种子整体质量非常差,完整种子中大部分为空粒种子,各林分均为70%左右;土壤种子库中种子集中分布在枯枝落叶层中;各林分林下均有幼苗,表明兴安落叶松纯林土壤种子库种子具有一定的萌发能力。  相似文献   

14.
日本落叶松播种育苗结果表明:种子经雪藏处理,场圃发芽率可达45%以上;在保证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基础上,苗木生长健壮,平均苗高为36.4 cm,平均地径为0.52 cm,平均产量为651株·m-2。  相似文献   

15.
以柳河五道沟林木种子园2014年采集的日本落叶松自由授粉种子为材料,对不同方法处理的种子发芽性状进行测定与评价,结果表明: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平均发芽时间、发芽指数分别为65%、19%、7.1 d和10.8。种子发芽率分别高出国家标准和吉林省地方标准20个和15个百分点,种子活力实际使用价值分别提高了44%和30%,发芽性状遗传品质显著高于一般商品种子。  相似文献   

16.
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子代测定及优良家系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兴安落叶松优树子代和长白落叶松种子园子代苗期及幼林的树高、直径和材积生长量观察和统计分析认为:两种落叶松子代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苗期速生,幼林仍保持较大的生长优势,优良家系生长更为突出。兴安落叶松优树子代8a生材积比原产地对照大28.6%,优良家系大51.5%。长白落叶松种子园子代4a生树高比原产地对照大33.9%,优良家系大65.0%;兴安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主要生长性状具有较高遗传力,兴安落叶松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力分别为0.58%、0.62、0.64;长白落叶松树高、地径分别为0.88、0.89;子代再选择遗传改良效果显著。兴安落叶松选择率为21.7%,材积遗传增益为32.8%。长白落叶松汪清和小北湖产地选择率分别为17.4%和35.0%,树高遗传增益分别为45.1%和33.7%;子代测定结果证明: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初级种子园质量优良,能为生产提供良种。  相似文献   

17.
以舒兰响水林场花曲柳种源种子为材料,进行不同育苗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90株·m-2密度的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平均主根长、平均侧根数分别为16.8 cm、0.60 mm、13.5 cm和14条,120株·m-2密度的分别为19.7 cm、0.45 mm、11.9 cm和11条,150株·m-2密度的分别为23.4 cm、0.35 mm、8.5 cm和9条。前两种密度苗木质量均达到吉林省地方标准Ⅰ级苗标准。  相似文献   

18.
华北落叶松育苗丰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圃地选择(育苗地条件、土壤改良、整地方法)、种子处理(精选方法、冰藏方法、催芽方法)、播种(播种时间、播种方法)、苗期抚育管理(水分管理、追肥管理、病虫鸟害防治、间苗、除草)等几个关键环节对华北落叶松育苗技术进行研究,总结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华北落叶松速生丰产育苗技术,使1年生华北落叶松播种苗平均高33.31 cm,平均地径4.06 mm,平均根长24.48 cm,木质化充分,当年即可出圃造林。  相似文献   

19.
以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为母本,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试验,而后对杂种苗的性状特征进行详细的观察记载,并建立试验林,分析探究遗传特征,测定杂交优势。通过资料分析,落叶松种间杂交亲和力较强,容易获得杂种,并且有不同程度的优良性状。比较好的组合,2年生苗平均苗高达80.3 cm,平均地径达1.04 cm;幼树生长良好,4年生时(包括苗龄)平均树高154.5 cm,最高达245 cm,平均地径2.0 cm,最大3.1 cm,树高、地径的超亲优势分别为47.2%、41.9%,速生性倾向于日本落叶松,杂种优势明显,为培育优良新品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嫩江县中央站林场,天然落叶松种子林连遭球果花蝇的严重危害,致使三个丰年未能采收到落叶松种子。为此,于1980年5月12—24日,我们在中央站林场,采用飞机喷洒敌抗磷乳剂(有效成分含量:敌百虫35%、马拉松25%、三氯甲烷40%)防治10万亩落叶松种子林中的球果花蝇,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球果危害率由98%下降到7.7%,平均虫口减退率达50.2%。1980年调查敌抗磷防治后的落叶松种子林,落叶松种子获得丰收,共采集落叶松球果27万斤,其中球果危害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