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试验旨在测定牛至油及其与5种抗生素联合应用的抗菌活性。用两倍稀释法测定牛至油对16株临床分离大肠杆菌,包括8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和8株不产ESBLs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挑选几株耐药菌株用棋盘法测定牛至油与头孢噻呋、左旋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多西环素、氟苯尼考联用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牛至油对产ESBLs和不产ESBLs菌的MIC值均为0.25mg/ml;牛至油与左旋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与头孢噻呋、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存在相加作用或无关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泰州地区鸡源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耐药情况,对13株分离自泰州地区的鸡源大肠杆菌进行ESBLs检测,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药物对产ESBLs菌和非产ESBLs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13株分离菌中有5株被确定为产ESBLs菌株,阳性率为38.5%.产ESBLs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耐药性极其严重,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二者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和62.5%,对头孢噻呋的耐药率分别为100%和12.5%,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80%和20%,产ESBLs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氨苄西林与舒巴坦(2:1)联用与单用氨苄西林相比,对产ESBLs菌的MIC值降低至单用氨苄西林时的1/16~1/8,但对非产ESBLs菌的MIC值没有明显变化.氨苄西林与阿米卡星(1:1)联用与单用两者中的任何一种相比,对产ESBLs菌和非产ESBLs菌的MIC值均降低至单药时的1/16~1/2.结果表明,临床可选择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混合制剂来治疗产ESBLs鸡大肠杆菌的感染,也可尝试将不同种类、不同作用机理药物联合应用来治疗鸡大肠杆菌感染,尤其是耐药性鸡大肠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3.
该试验旨在测定牛至油及其与5种抗生素联合应用的抗菌活性.用两倍稀释法测定牛至油对16株临床分离大肠杆菌,包括8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茵和8株不产ESBLs茵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挑选几株耐药菌株用棋盘法测定牛至油与头孢噻呋、左旋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多西环素、氟苯尼考联用的抗茵活性.结果表明:牛至油对产ESBLs和不产ESBLs茵的MIC值均为0.25mg/ml;牛至油与左旋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与头孢噻呋、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存在相加作用或无关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牛至油和5种抗菌药物头孢噻呋、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阿奇霉素、氟苯尼考及它们之间联用对临床分离的8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鸡大肠杆菌的MIC值,考察牛至油和抗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8株产ESBLs鸡大肠杆菌对牛至油敏感,对5种抗菌药均有耐药性,头孢噻呋与牛至油联用表现为无相关作用;多西环素、阿奇霉素与牛至油联用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左氧氟沙星、氟苯尼考与牛至油联用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探讨野菊花提取物与抗菌药联合作用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大肠杆菌的体外抑制效果,为野菊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2倍微量稀释法和中西药联合诱导传代法测定野菊花提取物、抗菌药及联合作用后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显示,野菊花水提物对该耐药大肠杆菌的MIC值为250 mg/mL,且在野菊花水提物亚抑菌浓度(1/2 MIC)作用下进行中西药联合传代,其与头孢曲松钠、头孢噻呋钠、头孢噻肟钠、氟苯尼考、痢菌净、阿米卡星、林可霉素7种抗菌药联合作用后,抗菌药的MIC值明显降低。表明野菊花水提物能够显著降低产ESBLs大肠杆菌对部分抗菌药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辽西地区鸡源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检测辽西地区(锦州、盘锦、阜新、朝阳、葫芦岛)鸡源大肠杆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选取15种代表药物,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最小抑菌浓度(MIC)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检测到产ESBLs的37株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呋、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均高于91.2%,对硫酸安普霉素、阿米卡星、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高于78.4%,对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克林沙星药物耐药率等于或低于46.0%,头孢吡肟、阿莫西林与棒酸(CA)酶抑制剂联用后耐药率低于8.11%。由此表明,辽西地区鸡源大肠杆菌产ESBLs耐药菌株表现多重耐药现象,但配合ESBLs抑制剂能明显增强抗菌活性,降低耐药率。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及膜通透促进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对鸭源大肠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8株多重耐药鸭源大肠杆菌对头孢噻呋钠、恩诺沙星、阿米卡星、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及其与舒巴坦、利血平和EDTA联用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舒巴坦能使5株鸭源大肠杆菌对头孢噻呋钠的MIC值下降4倍以上;利血平仅能使3株菌株对头孢噻呋钠的MIC值下降4倍以上;而EDTA能使7、5、3、6、8株菌对以上5种药物的MIC下降4倍以上;舒巴坦+利血平使4株菌株对头孢噻呋钠的MIC下降4倍以上,使5株菌株对氟苯尼考的MIC下降4倍以上;舒巴坦+EDTA使鸭源大肠杆菌对以上5类药物的MIC大幅度下降,分别使8、5、2、8、8株菌MIC下降4倍以上;利血平+EDTA使7株菌株对恩诺沙星MIC下降4倍以上,使所有分离株对其余4种药物的MIC显著下降;舒巴坦+利血平+EDTA和5类药物联用后,所用分离株的MIC下降4倍以上。由此可见,引起鸭源大肠杆菌对以上抗菌药物的耐药原因主要包括细胞膜通透性的下降、药物的主动外排作用和产生β-内酰胺酶的破坏作用,三者相协同提高了鸭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水平。  相似文献   

8.
通过PCR扩增获得鸡福氏志贺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SHV-12和TEM-1V型ESBLs基因片段,定向克隆入质粒载体构建重组质粒,酶切和DNA测序鉴定后转化受体菌BL21,用SDS-PAGE电泳观察目的基因在重组菌中的表达,用双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表达蛋白的底物水解特性和抑制剂的抑酶作用.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质粒经EcoRⅠ和XholⅠ双酶切后,可切下目的条带;DNA测序发现插入片段与SHV-12和TEM-1V ESBLs基因序列完全一致.重组质柱转化BL21所表达的重组蛋白有超广谱β-内酰胺酶活性.重组菌S-BL21、T-BL21的最优表迭条件分别是IPTG浓度0.5、0.8 mmol/L,诱导温度37℃、37℃,诱导时间5、4 h.SHV-12和TEM-1V型ESBLs能水解青霉素G、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呋、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对头孢噻呋钠的Km值最小,分别为4.9和1.29;对头孢曲松钠的Km值最大,分别为53.43和24.13;抑制剂舒巴坦钠、它唑巴坦钠对SHV-12和TEM-1V型ESBLs水解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洛阳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现状以及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敏感情况,采用两倍稀释法测定氨苄西林、头孢噻呋、头孢吡肟、氨曲南等药物对11株临床分离鸡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显示:单独用药,氨苄西林抗菌活性最弱,其MIC值均不低于320ug/ml,头孢吡肟抗菌活性最强,其MIC值为1.25-2.5ug/ml。氨苄西林、头孢噻呋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用后,联用MIC值比单药的MIC值降低了1/32-1/2,头孢噻呋与非B一内酰胺类药物联用后,联用MIC值比单药MIC值降低了1/120-1/16。  相似文献   

10.
30株鸡大肠杆菌ESBLs基因型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倍稀释法检测30株鸡大肠杆菌对常见药物耐药性,用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并分别用TEM、SHV和CTX-M等3种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以确定其基因型.结果显示23株大肠杆菌为产ESBLs株,占76.7%.PCR扩增表明TEM、CTX-M、SHV阳性率分别为73.9%、43.5%和0%,有7株同时检测出TEM和CTX-M基因(占30.4%),3株未检测出TEM、CTX-M和SHV 3种基因(占13.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产ESBLs大肠杆菌对药物的多重耐药性明显比非产酶大肠杆菌严重,产酶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噻呋的耐药率最高,为95.7%,对氨基糖苷类、恩诺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高于78%,氨苄西林和三代头孢与酶抑制剂联用或2种不同种类的药物联用均能明显增强抗菌活性.以上结果表明河南省76.7%的临床分离鸡大肠杆菌为产ESBLs株,其基因型主要是TEM和CTX-M,尚无SHV型,β-内酰胺类与酶抑制剂联用或不同种类药物联用是防治鸡产酶大肠杆菌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福氏志贺氏菌的诱导及其诱导耐药菌MIC与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探讨福氏志贺氏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机制。结果表明,随诱导代数的增加,诱导菌对抗菌药的MIC值亦逐步增大,诱导至30代时,三代头孢对诱导菌的抗菌活性显著降低,MIC范围为2μg/mL-32μg/mL。当对福氏志贺氏菌诱导5代时,已有β-内酰胺酶的产生;诱导至15代时,已有ESBLs产生。诱导至30代时,ESBLs已大量产生。志贺氏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主要耐药机制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香蕉茎秆水煮液联合西药抗菌药对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应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香蕉茎秆水煮液及阿莫西林、阿米卡星、磷霉素、恩诺沙星、痢菌净、阿奇霉素、利福平、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头孢噻呋钠等19种西药抗菌药物对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s);采用棋盘法检测香蕉茎秆水煮液与19种西药抗菌药物对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联合抑菌作用,通过计算其最小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来判断药物相互作用效应。结果发现,香蕉茎秆水煮液与痢菌净、磷霉素联用时,FICI≤0.5,表现为协同效应;香蕉茎秆水煮液与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头孢噻呋钠、头孢噻肟、阿莫西林、磺胺间甲氧嘧啶钠、阿奇霉素、氟苯尼考及利福平联用时,0.5FICI≤1,表现为相加效应;香蕉茎秆水煮液与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及林可霉素联用时,1FICI≤2,表现为无关效应;香蕉茎秆水煮液与克林沙星及加替沙星联用时,FICI2,表现为颉颃效应。由该试验结果可以得出,香蕉茎秆水煮液与部分西药抗菌药联合使用能增强其对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头孢噻呋与恩诺沙星联用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倍稀释法、棋盘法测定头孢噻呋、恩诺沙星以及两者联用对鸡大肠杆菌标准株、临床分离株和鸡链球菌标准株、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结果显示:单方头孢噻呋对五菌株的MIC值介于1~32μg/ml之间,恩诺沙星的MIC值介于0.5~64μg/ml之间,且两药对临床分离株的抗菌活性均明显较标准株低。两药联用对鸡大肠杆菌标准株和临床分离不产酶株、鸡链球菌标准株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均为0.75,呈现相加作用;对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产酶株和鸡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FIC指数为1.5,呈现无关作用,但头孢噻呋联用MIC值仅为单方的1/2。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牛至油、小檗碱、头孢噻呋、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及氟苯尼考6种药物对分离产ESBLs鸡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牛至油与小檗碱等5种药物联用对12株产ESBLs鸡大肠杆菌和标准菌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分析牛至油与小檗碱等5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为筛选对产ESBLs鸡大肠杆菌有效的药物及复方牛至油口服乳的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2株产ESBLs鸡大肠杆菌对牛至油、小檗碱敏感,对4种抗菌药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小檗碱与牛至油联用均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分析藏鸡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与耐药性的关系。采用CLSI推荐的方法检测了临床分离的4株藏鸡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情况,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8种抗菌药对其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临床分离的4株鸡大肠杆菌中,有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为25%。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对多种药物耐药,4株临床分离鸡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耐药率均达10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鸡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之一,这对指导西藏地区鸡大肠杆菌病防治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用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从临床分离鸡致病菌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β-内酰胺酶(BLA)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同时测定了多种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经鉴定9株致病菌中1株为沙门菌,8株为大肠杆菌;9株致病菌均为BLA阳性,其中有1株为ESBLs阳性;9株细菌对部分抗生素耐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多种抗生素的联合用药能部分的恢复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旨在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以10日龄死亡雏鸡体内分离的一株肺炎克雷伯菌为研究对象,纸片扩散法药敏结果显示对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Ⅴ、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氨曲南、氯霉素、四环素、诺氟沙星等9种药物具有抗性。对其携带基因型进行PCR鉴定显示该菌株为产CTX-M-27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菌株,并且携带Ⅰ型整合酶,此外还检测到了SHV-26、TEM-1型β-内酰胺酶。研究结果为防治临床动物感染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提供了参考,同时也揭示了ESBLs菌耐药遗传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临床分离的12株鸭大肠杆菌进行了ESBLs检测,并用K-B纸片法测定了其对常见几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期为抗菌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临床分离的12株大肠杆菌中有4株产ESBLs,检出率为33%。产酶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呋的耐药率都高达100%,而不产酶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呋的耐药率均为87.5%;4株产酶菌中对氨苄西林、氨曲南耐药率分别为75%、50%,而8株不产酶菌对其耐药率分别为62.5%、0.0%,可见产酶菌的耐药率明显大于不产酶菌。同样,对于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其他抗菌药物也出现此种情况,说明产酶菌对这些药物存在多重耐药性。所以,临床中应注意通过药敏试验合理选用药物,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及其与抑制剂联用时对临床分离鸡致病菌的抗菌活性,并进行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结果表明:这三株分离菌对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低,甚至耐药。但头孢氨苄/舒巴坦(2:1)、阿莫西林/棒酸(2:1)、头孢曲松/TB(4:1)、头孢哌酮/TB(4:1)配比联用时,可以恢复三株分离菌对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有一株菌产ESBLs。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临床分离的12株鸭大肠杆菌进行了ESBLs检测,并用K-B纸片法测定了其对常见几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期为抗菌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临床分离的12株大肠杆菌中有4株产ESBLs,检出率为33%.产酶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呋的耐药率都高达100%,而不产酶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呋的耐药率均为87.5%;4株产酶菌中对氨苄西林、氨曲南耐药率分别为75%、50%,而8株不产酶菌对其耐药率分别为62.5%、0.0%,可见产酶菌的耐药率明显大于不产酶菌.同样,对于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其他抗菌药物也出现此种情况,说明产酶菌对这些药物存在多重耐药性.所以,临床中应注意通过药敏试验合理选用药物.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