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瓯江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和瓯江的中华绒螯蟹豆蟹培育为扣蟹,长江蟹群体增重22.08倍,回捕率为47.18%;瓯江蟹群体增重6.19倍,回捕率为17.10%。  相似文献   

2.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大亚湾西北部,2007年12月25日完成投礁9.51×10^4m^3,礁区面积2.75km^2。分别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春季,采用拖网和刺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1次建礁前的本底调查和2次建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礁区2次拖网跟踪调查的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2.13倍和2.50倍,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3.38倍和8.19倍,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11.57倍和23.39倍。礁区2次刺网跟踪调查礁区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的2.29倍和3.14倍,平均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5.51倍和9.49倍,平均尾数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11.33倍和10.06倍。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红鳍东方鲀三倍体诱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茂林  姜志强  李荣 《水产科学》2006,25(7):349-352
通过冷休克的方法诱导红鳍东方鲀的受精卵,孵化后的仔鱼,用PAS-Ⅲ型细胞流速仪测定其倍性,得到较高的三倍体诱导率。受精后8 min,0℃下处理15 min和受精后5 min,2℃下处理15min三倍体率最高,为100%;受精后8 min,4℃下处理10 min倍化率最低,为20%;其余几组的三倍体率为90%。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三倍体诱导率的主次顺序是处理时间、处理温度、处理起始时间。  相似文献   

4.
不同贝类对水质净化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试验对比了24 h内褶纹冠蚌和螺蛳对相同生物量藻类的净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褶纹冠蚌对水体中悬浮物的消除率为螺蛳的近3倍,而对叶绿素a的消除率螺蛳远优于褶皱冠蚌,24 h比褶纹冠蚌组高出近2倍。  相似文献   

5.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腕足断裂强度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降低鸢乌贼钓捕脱钩率,2004年12月~2005年1月对鸢乌贼的触腕和腕足断裂强度进行了现场测定。结果认为,触腕的平均断裂强度是其体重的1.06倍;第Ⅰ腕足的平均断裂强度是体重的2.55倍,第Ⅱ腕足的平均断裂强度是体重的2.87倍,第Ⅲ和Ⅳ腕足的平均断裂强度是体重的2.88倍。其断裂强度与体重的比值分别比太平洋褶柔鱼和柔鱼低。研究认为,触腕平均断裂强度低是造成高脱钩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断裂强度与体重之比值分别与体重和胴长呈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6.
用细胞松弛素B(CB)处理九孔鲍♂×盘鲍♀受精卵,分别抑制其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以及第二极体释放诱导异源三倍体。水温24℃,九孔鲍♂×盘鲍♀授精后10min,用浓度0.6~1.0mg/L的CB持续处理受精卵20~25min,抑制其第一极体的排放。而九孔鲍♂×盘鲍♀在受精后27min,当40%~50%受精卵排出第一极体时,用浓度0.6~1.0mg/L的CB持续处理受精卵10~15min,分别统计对照组和药物处理组的担轮幼虫率,并用倍体分析仪检测各组稚鲍的倍性。结果表明:对照组和药物处理组担轮幼虫的倍性较复杂,起始处理时间为10min,CB药物处理浓度为0.6mg/L,持续处理时间为25min,其三倍体率可达40.67%,担轮幼虫的孵化率为26.44%。起始处理时间为27min,CB药物处理浓度0.6mg/L,处理持续时间为10min,其三倍体率可达48.11%,担轮幼虫率的孵化率为29.86%。  相似文献   

7.
利用1.26hm2的草塘进行东北虫刺蛄人工养殖试验。1991—1996年平均产量231.28kg/hm2,个体增重9.59倍,群体增重8.10倍,回捕率85.0%。  相似文献   

8.
瓯江蟹的生长性能及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万全 《淡水渔业》1997,27(2):44-47
用人工放流及围网养殖的方法对巨江蟹的生长进行观察研究。放流巨江蟹平均规格0.5263g/只,收获成蟹规格平均145.87g/只,回捕率6.84%,群体增重18.70倍。围网放养规格平均0.4466g/只,收获成蟹规格99.4g/只,回捕率872%,群体增重19.13倍。  相似文献   

9.
杨富亿 《水产科学》1998,17(5):14-16
利用1.26hm^2的草塘进行东北La蛄人工养殖试验,1991-1996年平均产量231.28kg/hm^2,个体增重9.59倍,群体增重8.10倍,回捕率为85.0%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花鲈饥饿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自制的密闭流水式呼吸仪,测定了温度对饥饿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的排氨率和耗氧率的影响.实验采用当年花鲈60尾,体质量(221.7±17.4)g.在10℃、15℃、20℃、25℃和30℃温度下,分析了其排氨率和耗氧率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氨商(AQ)分别探讨了蛋白质供能比例及内源氮排泄(ENE).结果认为,(1)排氨率和耗氧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经Duncan法多重比较,两两温度之间差异显著(P<0.05);(2)高温30℃时的排氨率是低温10℃时的近9倍,内源氮排泄(ENE)占体蛋白质含氮量的比例也由10℃时的0.06%上升至30℃时的0.55%,表明蛋白质供能的绝对值随温度升高增加了9倍,而耗氧率增加了4.5倍,氨商(AQ)仅提高了近1倍,参与供能的蛋白质占能量底物的比例由11.84%上升至23.00%.因此,饥饿花鲈的能量消耗主要是由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3)Q10值的变化证明花鲈的排氨率比耗氧率对温度具有更高的敏感性,20~25℃时,Q10最小,印证了此温度为花鲈的最适生长温度.[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500-505]  相似文献   

11.
湾鳄驯化、投饵、防治病害技术管理,引进试养百余日成塘率94%─100%;增重6.8~7.8倍。  相似文献   

12.
周洵  朱园贞 《水产养殖》2011,32(5):11-13
本文定量研究了雌、雄中华鳖的生长速度。研究结果表明,雄性中华鳖的日增重率为1.02%,雌性中华鳖日增重率为0.94%,雄性是雌性的1.09倍;养殖结束后,雄性中华鳖均重是雌性中华鳖均重的1.55倍。可见,雄性中华鳖个体生长显著快于雌性中华鳖,并建立了雌、雄中华鳖的体重生长速度的数学模型:Y♂=0.056x1.5003(R2=0.9864),Y♀=0.0812x1.3926(R2=0.9911)。  相似文献   

13.
花尾胡椒鲷幼鱼的呼吸和排泄代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花尾胡椒鲷的耗氧率逐渐降低,耗氧率与放养密度的相关关系可用幂函数方程Y=8.1304X-1.0512(R2=0.9879)表达;排氨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排氨率与放养密度的相关关系可用二次方程Y=-0.0047X2+0.0542X+0.0776(R2=0.5806)表达.花尾胡椒鲷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鱼体重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体重与耗氧率和排氨率的相关关系可分别用幂函数方程式Y=2.163X-0.8495(R2=0.9273)和Y=0.2394X-1.0344(R2=0.7794)表达.白天平均耗氧率和排氨率低于夜间值,耗氧率的低谷值为高峰值的89.19%,排氨率的低谷值为高峰值的22.01%.花尾胡椒鲷的活动耗氧率为基础耗氧率的1.19~1.39倍,活动排氨率为基础排氨率的1.23~1.96倍.  相似文献   

14.
选择刺参南方池塘养殖收获时的小规格个体,采用鲍鱼养殖池流水度夏,时间超过6个月。2年刺参度夏存活率分别为70.6%和89.1%;失重率为56.1%和61.8%。度夏后刺参再养殖约150天,成活率分别为94.9%和81.1%;增长率为10.5倍和13.6倍。  相似文献   

15.
克氏原螯虾含肉率及蜕皮周期中微量元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南京地区的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测试了不同地点、不同月份的克氏原螯虾的含肉率,以及同时期部分小虾和超大型虾的含肉率,分析了螯虾的营养成份,并测试了蜕皮周期中的虾体不同部位的微量元素。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的含肉率与食料的丰欠、季节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人工饲养的螯虾含肉率是野外生长的1.4倍,春季含肉率最高,可达(15.33±2.31)%,秋季含肉率最低,仅(5.38±2.15)%,雌雄螯虾含肉率总体差别不显著,雌性比雄性略高。另外,蜕皮周期中克氏原螯虾不同部位的几种微量元素含量变化明显,在螯虾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有助于螯虾的生长、发育。文章最后还比较了红、青壳螯虾的含肉率及营养成份,青壳螯虾的含肉率较红壳螯虾的高出1.6倍,但红壳螯虾食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6.
冷冻对轮虫休眠卵萌发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在不同冷冻时间和冷冻强度下臂尾轮虫休眠卵的萌发率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褶皱臂尾轮虫( Brachionus plicatilis) 休眠卵在- 18 ℃冷冻20 d ,萌发率提高13 .9 % ;- 30 ℃冷冻60 d ,萌发率提高14 .4 % ;室外经整个冬季冻后,萼花臂尾轮虫( B.calyciflorus) 、壶状臂尾轮虫( B.urceus) 休眠卵的萌发率平均提高了1 ~3 倍,而角突臂尾轮虫( B.angularis) 的萌发率却降低了近1 倍。- 80 ℃强冷冻2 d,褶皱臂尾轮虫休眠卵萌发率从39 .5 % 降至1 .6 % 。同时,本文探讨了冷冻影响轮虫休眠卵萌发的机理以及冷冻处理在北方轮虫土池生产中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自制的鱼类游泳试验装置,研究了流速对鲫(Carassius auratus)游泳行为和能量消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鲫的摆尾频率、摆尾幅度随游泳速度变化有明显的规律。随着游泳速度的增加,鲫的摆尾频率与幅度都相应地增加。流速小于3倍体长/s与大于3倍体长/s,摆尾频率差异性显著(P〈0.05),而摆尾幅度差异性不明显。鲫单位时间耗氧率随着流速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并且随着速度的增加,鲫用于游泳所消耗的能量占总能量消耗逐渐趋于稳定,运动净耗氧率最大为90%。水温(16±1)℃时,体长12~20cm鲫的相对极限流速为其(3.85±1.10)倍体长/s,绝对极限流速为(0.66±0.10)m/s;相同流速的温度环境中,随着体重的增加,耗氧量呈增加趋势。在相同的流速下,水温(10±1)℃时的游泳耗氧量小于(16±1)℃,而净耗氧率较大;温度(16±1)℃时,2.5倍体长/s的游泳速度有利于鲫生长代谢的能量积累。  相似文献   

18.
通过自制的鱼类游泳试验装置,研究了流速对鲫(Carassius auratus)游泳行为和能量消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鲫的摆尾频率、摆尾幅度随游泳速度变化有明显的规律。随着游泳速度的增加,鲫的摆尾频率与幅度都相应地增加。流速小于3倍体长/s与大于3倍体长/s,摆尾频率差异性显著(P<0.05),而摆尾幅度差异性不明显。鲫单位时间耗氧率随着流速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并且随着速度的增加,鲫用于游泳所消耗的能量占总能量消耗逐渐趋于稳定,运动净耗氧率最大为90%。水温(16±1)℃时,体长12~20cm鲫的相对极限流速为其(3.85±1.10)倍体长/s,绝对极限流速为(0.66±0.10)m/s;相同流速的温度环境中,随着体重的增加,耗氧量呈增加趋势。在相同的流速下,水温(10±1)℃时的游泳耗氧量小于(16±1)℃,而净耗氧率较大;温度(16±1)℃时,2.5倍体长/s的游泳速度有利于鲫生长代谢的能量积累。  相似文献   

19.
采用照射强度为1500μw/cm2的紫外线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照射60s,将处理后的精子分别与长牡蛎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卵子进行受精试验,受精后11.5h用浓度为60mg/L的6-DMAP对栉孔扇贝受精卵分别持续处理15、20、25、30min,运用热滴片法对各实验组进行倍性检测。结果表明,长牡蛎同源单倍体组中单倍体率为75.6%;栉孔扇贝异源单倍体组中单倍体率为14.7%,最佳药物持续处理时间为20min,其二倍体率为24.1%;异源诱导栉孔扇贝单倍体组和二倍体组中胚胎均可以发育到D形幼虫期,其单倍体组中的D形幼虫率为5.0%,20min药物加倍二倍体组D形幼虫率最高为6.1%。本实验结果为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提供了诱导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黑龙滩水库网箱养草鱼高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5m^2网箱3个,每平方米放养平均体重39.7g的草鱼种155尾,投喂配合饲料,当年总产成鱼1257kg,每平方米净产量161.5kg。出箱平均个体重1138.5g,在率95.08%,群体增重26.3倍,个体平均增重27.7倍,饲料系数2.16。本文还对高产技术因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