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温度变化对斑点鳟鲑仔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温度变化对斑点鳟鲑仔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斑点鳟鲑20日龄仔鱼存活与生长有明显的影响,20日龄仔鱼在水温10~26℃范围内均能存活、生长。最适水温为14~22℃,在适温范围内幼鱼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和生长率,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对其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在(18±0.5)℃时生长率达到峰值,为0.93mm/d。  相似文献   

2.
《海洋与渔业》2009,(7):36-36
病名:鳗鲡水霉病 病原:水霉菌,各年龄阶段的鳗鱼均可危害,白仔和黑仔尤其严重,一旦蔓延,死亡率相当高。通常在水温10~20℃时发病,13~18℃为发病的最适温度;水霉病还往往和爱德华氏菌病、烂尾病、赤鳍病等疾病并发。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温度对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仔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实验设置14、17、20、23和26℃五个温度梯度,以刚出膜且发育正常的云南盘仔鱼为实验对象,定期观察仔稚鱼的生长发育情况并统计死亡数量,测定全长、体长、体重等生长参数。结果显示:温度显著影响云南盘鮈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及存活。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进程加快;实验结束时,23℃组云南盘鮈口吸盘最早发育完整,20℃组云南盘鮈存活率最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20、23和26℃组间全长和体重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这几个温度对云南盘的全长、体重生长产生的效应大致相同。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建议在实际生产中,以20~26℃作为云南盘的养殖温度。  相似文献   

4.
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CCD)和响应曲面方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探讨了温度(18~37℃)和盐度(0~16)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miloticus)仔鱼生长和存活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温度与盐度的一次与二次效应对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温度或盐度的上升,生长与存活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温度与盐度间存在互作效应(P<0.05),温度为18~20℃时,仔鱼的特定生长率与存活率在盐度为8~9时较高;随着温度上升,27~32℃时,盐度为5~7时较高;高温环境时(35~37℃),盐度在4左右,生长与存活率较高.所考察因子与生长和存活率间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79 6和0.982 l(P<0.01),可用于预测罗非鱼的生长与存活率;温度效应对生长的影响较盐度明显,而对存活率的影响则相反.通过对所建立的两个回归方程同时优化,得到2个因子的最佳组合为:温度29.1℃和盐度5.4,在此最佳因子组合下罗非鱼仔鱼的特定生长率与存活率达到最优,分别为10.08%.d-1和91.34%,其可靠性达0.973.建议罗非鱼仔鱼在本研究中得到的最优因子组合下进行培育,以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5.
一、草鱼生长发育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草鱼,也称鲩鱼、草鲩、草根等,草鱼在水温1—38℃范围内都能存活,最适宜养殖水温为25~30℃,在水温27~30℃时其日进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60%以上;当水温低于20℃时摄食量明显降低,低于7℃时停止摄食。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摇蚊幼虫等。  相似文献   

6.
温度和盐度对大泷六线鱼仔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变化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 Jordan et Starks仔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初孵仔鱼及10日龄仔鱼在温度4~16℃范围内都能存活与生长,存活率均在84%以上,温度为20℃试验组的存活率均低于50%.盐度渐变条件下,盐度10~30范围内存活率都大于90%,在盐度为5及以下时仔鱼的存活率降为0,仔鱼对高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差.盐度突变条件下,盐度25和30的试验组仔鱼的存活率都在95%以上,盐度10~20的试验组仔鱼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存治率可达56%~75%.大泷六线鱼仔鱼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2~16℃,最适生长盐度为25~30.  相似文献   

7.
研究水温对鱼类生长影响,阐明最适生长温度及其机制,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在鱼类的能量收支中,摄食是唯一的能量收入部分,在影响鱼类摄食量的诸多因子中温度和体重是最重要的两个。本试验设T=20℃、24℃、28℃、32℃四个温度梯度组,分两期进行:Ⅰ期研究在这四个不同温度下红鳍东方鲀幼鱼体重增长和全长增长的情况,Ⅱ期研究在这四个不同温度下不同体重红鳍东方鲀幼鱼对最大摄食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Ⅰ期中当水温T=28℃时红鳍东方鲀幼鱼体重增长和全长增长最快,日增重率和日增长率分别为1.684,0.588。在T=20℃和T=24℃时体重和全长的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超过28℃时开始降低。在Ⅱ期试验中发现红鳍东方鲀幼鱼最大摄食量随体重的增大而增加,最大摄食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为:在试验水温为20~28℃范围内,二者呈正相关,超过28℃度时呈负相关。综合两期试验研究得出28~29℃是适合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成活率和体内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温度的变化研究不同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成活率和消化器官内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在温度达到0℃时,幼鱼成活率为30%;4℃以上至20℃时成活率为100%,22~24℃为80%;26℃为40%;当水温达到28℃时,幼鱼成活率为0(20d)。养殖水温在8℃以下时,幼鱼基本不摄食,体重没有增长。12~16℃时,其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当养殖水温达到20℃时,其生长速度与16℃条件下的生长速度相比较开始下降,达到24℃时,幼鱼生长速度已经明显下降,与12℃条件下的体重增长速度相接近。在8℃之前,幼鱼胃、肠和肝脏等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活力单位含量较低。随温度的增加,酶活力单位显著增加,其中胃中的消化酶活力增加最快。  相似文献   

9.
温度和盐度急性胁迫对岩牡蛎存活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究岩牡蛎(Crassostreanippona)对不同温度和盐度急性变化的适应性,本研究通过将岩牡蛎从暂养环境(27℃,盐度32)直接转移至5个温度梯度(15℃、19℃、23℃、31℃、35℃)和6个盐度梯度(16、20、24、28、36、40),研究了急性胁迫对岩牡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SZ)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存活的影响。温度实验结果显示,15~31℃组岩牡蛎存活率均高于71.11%,35℃组存活率最低(34.44%),而15℃组免疫指标活性均受到明显抑制, MDA含量在144 h时达到最大值(46.93 nmol/mg prot);温度19℃、23℃、31℃组SOD、CAT、AKP和LSZ活性及MDA含量受应激显著上升后均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盐度实验结果表明, 40组盐度变化对岩牡蛎存活抑制明显,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适宜岩牡蛎存活的盐度变化为20~36组;盐度16组SOD、CAT、AKP和LSZ活性144 h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MDA含量与胁迫时间成正相关最终达到最大值(45.76 nmol/mg prot)。研究表明,温度和盐度突变均会对岩牡蛎5项免疫指标和存活率产生显著影响,岩牡蛎对温度19~31℃组和盐度20~36组突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漠斑牙鲆幼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温度实验,对漠斑牙鲆幼鱼的生长及存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漠斑牙鲆幼鱼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温度范围为18~27℃。在适宜温度下,漠斑牙鲆幼鱼生长快,存活率高。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幼鱼的生长发育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生产上,当培育水体温度低于15℃时应进行人为加温,对促进幼鱼的生长发育与存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任撑住  李进 《畜禽业》2001,(4):50-51
目的:开发一种新型复方抗球虫药物——劲球溶液剂,用于畜禽球虫病的防制。方法:结合数种抗球虫药物的性质及具体用途,筛选出劲球溶液剂的处方,并对制备方法、温度控制、pH值调节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确定了工艺路线。结果:劲球溶液剂稳定,具有良好的抗球虫指数(ACⅠ)。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动物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莉  胡佐忠 《畜禽业》2005,(5):20-23
转基因动物是现代生物技术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研究领域,目前已有转基因小鼠、猪、牛、鱼、鸡等多种转基因动物问世。文章论述了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原理、技术方法,以及转基因动物应用的领域,如生产药用蛋白、抗病育种,作为器官移植供体等,同时也指出了转基因动物存在的不足,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光照、温度对坛紫菜自由丝状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光生物反应器对坛紫菜自由丝状体的培养条件进行试验。通过在不同的温度(7~31℃)、光周期(6~14h)和光辐照度(5~60μEm-2S-1)条件下对其生长的影响试验,确立了自由丝状体的最适培养温度范围为19~23℃,最适光周期(L/D)为14:10,最适光辐照度为20μEm-2S-1左右。  相似文献   

14.
选择通江本地黄牛25头,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5头,A组采用传统舍饲肥育方式,B、C、D、E组分别采用在传统舍饲基础上以不同方式补饲低精料的肥育方式;试验结束时,每组选2头牛进行屠宰测定。结果发现:B、C、D、E组日增重分别比A组(对照组)提高218.8%(P<0.01)、250.3%(P<0.01)、243.8%(P<0.01)、225%(P<0.01),肥育毛利润分别比A组多出8.4元/头、11.9元/头、14.4元/头、6.0元/头,屠宰性能与A组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与A组相比,B、C、D、E组(特别是D组)能显著提高日增重,缩短肥育时间,增加收入,且对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是通江本地黄牛低精料肥育的较好方式。  相似文献   

15.
张绮琼 《畜禽业》2001,(6):48-4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传播迅速、危害极大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受IBDV污染严重的环境下,若消毒不严格,免疫预防不当,易造成鸡群发病。2000年秋季白云区某鸡场发生IBD,经实验室诊断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本次发病的诊断与防制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动物克隆的机理及其潜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峰  贾青 《畜禽业》2005,(5):18-21
目前动物克隆技术因应用低效和后代生长发育异常等缺陷而受到限制,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动物克隆机理缺乏了解。文章对此进行了简要阐述,其中包括细胞周期、线粒体命运、X染色体失活以及供体核的基因组再程序化,并对克隆技术潜在的问题做出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贮藏温度下鲢肌肉鲜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硫代巴比妥酸值(TBA)作为肌肉鲜度的评定指标,研究在冷藏(4℃)和冷冻(-18℃)条件下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背部和腹部肌肉鲜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贮存过程中,鲢背部和腹部肌肉的TVB-N和TBA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在4℃条件下,鲢肌肉一级鲜度的保质期为27~38 h,二级鲜度为51~65 h,到81~88 h腐败变质;在-18℃条件下,鲢肌肉一级鲜度的保质期为11~18 d,二级鲜度为36~43 d,到73~77 d腐败变质;在同一贮存时间,腹部肌肉的TVB-N和TBA均高于背部;并且,鲢肌肉的TVB-N与TBA呈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畜禽疫病直接关系畜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逐步走向产业化,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因此,动物疫病实验室检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重点介绍了一些实际中遇到的动物疫病实验室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微卫星之后,新发展起来的第3代分析标记。具有密度高、双等位基因、易实现自动化检测的特点。作为新的遗传标记,SNP已广泛应用于基因定位、克隆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文章对SNP的概念、检测方法及其在畜牧业研究生产中的应用作一综述。并提出了SNP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84株仔猪黄、白痢E.coli的体外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川省不同规模化猪场临诊发生典型仔猪黄、白痢猪只的肛试粪样及死亡猪只的心血和肝脏中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84株。用12种常用抗菌药物对分离菌株进行了体外药敏测定,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存在广泛的耐药性,以多重耐药性为主。庆大霉素、链霉素、痢特灵和喹诺酮类(环丙沙星、蒽诺沙星、诺氟沙星)等药物较为敏感。药敏试验结果为规模化猪场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