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CrylAc活性毒素逐代筛选抗性粉纹夜蛾离体细胞BTI-TN-5B1抗性发展速度呈S形曲线,经56代选择后,抗性比上升至1280倍。在去除选择压力后,抗性比逐渐下降。低水平抗性细胞抗性衰退较快,而高水平抗性细胞抗性衰退较缓慢。抗性比衰退至1.5倍的细胞在复筛后抗性比恢复较快。抗性细胞对苏云金杆菌工程菌GC-91(BtGC-91)、苏云金杆菌鲇泽亚种(B.t.atoazai)和苏云金杆菌库斯塔克亚种(B.t.kurstaki)的复合毒素晶体的活性毒素都具有较高的交互抗性,但对农药无交互抗性,对杆状病毒的敏感性也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对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Cry1Ac毒蛋白抗性的稳定性及其适合度变化,利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Cry1Ac抗性品系棉铃虫转到正常饲料饲养后的抗性衰退及再次筛选后抗性的恢复情况,并比较了敏感、抗性和抗性衰退后各品系间的适合度差异。在失去选择压的情况下,高抗品系棉铃虫对Cry1Ac的抗性迅速衰退,经过4代后抗性水平由最初的3626.67倍下降到1436.67倍;到第12代时抗性水平已低于10倍,随后品系保持较稳定的低抗水平;当重新进行抗性再筛选时,其抗性水平可快速恢复,抗性倍数快速回升,5代后恢复到1123.33倍。与敏感品系相比,高抗棉铃虫品系的适合度明显降低,相对适合度仅为0.33,但转到正常饲料连续饲养14代后,棉铃虫适合度明显上升,相对适合度为0.87,主要表现为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甜菜夜蛾对三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性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脱离药剂选择的条件下,分别研究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 对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3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性稳定性及抗性衰退规律。结果表明,即使甜菜夜蛾对氯氟氰菊酯、氰戊 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的抗性分别达522.9倍、669.7倍和2 737.2倍,抗性仍不稳定,分别经10代、8代和9代饲养后抗性下降为60.8倍、90.8倍和180.5倍;对田间抗性种群的抗性衰退研究发现,甜菜夜蛾对这3种拟除虫菊酯的抗性也表现为不稳定性,在无杀虫剂选择的情况下,开始几代抗性下降较快,当下降至一定水平(6~10倍)后,抗性趋于基本稳定,但很难完全恢复对拟除虫菊酯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Tabashnik的域性状指标分析了新疆MEAM1(Middle-East-Asia-Minor l)烟粉虱隐种对吡虫啉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和不同致死率下的抗性发展速率,同时测定了抗性种群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在30%~50%较低的选择压力下,新疆MEAM1烟粉虱隐种连续汰选8代后,对吡虫啉的抗性上升28.01倍,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429 7。假设田间种群现实遗传力为实验室筛选估算值的1/2,即h2=0.214 9,对新疆MEAM1烟粉虱隐种对吡虫啉的抗性发展速率估算结果表明:在药剂选择压力为50%~60%下,若使其对吡虫啉的抗性增长10倍,则需要生长10~8代;而在药剂选择压力为70%~90%下,若使其抗性增长10倍,则仅需要生长6~4代。表明新疆MEAM1烟粉虱隐种对吡虫啉产生抗性的风险很大。交互抗性测定结果显示:抗性种群对同类型的杀虫剂吡虫清和噻虫嗪分别产生了10.78倍和4.75倍的中等至低水平交互抗性;对多杀菌素、毒死蜱、吡丙醚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敏感性有所降低;对阿维菌素、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等杀虫剂则无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5.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B1抗药性选育及交互抗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阿维菌素B1(abamectin)对小菜蛾敏感种群在室内进行抗性品系选育。经过25代连续汰选,获得抗性种群Laba-R,与选育前比较,抗性提高100倍,La-ba-R种群在不接触任何药剂条件下饲养20代,抗性逐渐下降,很难恢复到选育前的敏感状态。抗性汰选前后分别测定10种药剂的剂量-死亡率毒力回归线,发现Laba-R抗性种群对乙酰甲胺磷、锐劲特、灭多威、敌敌畏不存在交互抗性;对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杀虫双、巴丹和Bt的第三性略有下降,但无明显交互抗性。活性增效剂试验表明,增效醚(PBO)和磷酸三苯酯(TPP)对阿维菌素B1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PBO的增效活性尤为显著,它能使对阿维菌素B1产生100多倍抗药性的小菜蛾完全恢复其敏感性,说明多功能氧化酶解毒代谢增强可能是小菜蛾对阿维菌素B1产生抗性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小菜蛾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消退与抗性恢复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选育的抗溴氰菊酯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 品系第100代为虫源,在不接触任何杀虫剂条件下继代繁殖50代,观察了小菜蛾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消退动态;同时对消退过程中的小菜蛾施加溴氰菊酯选择压力和利用消退过程中的小菜蛾与抗性品系、非抗性品系杂交,观察了小菜蛾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恢复动态.结果表明:①小菜蛾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消退表现为1~15代较慢,15~25代较快,25代后又缓慢的趋势,抗性消退也使氯菊酯、氯氰菊酯交互抗性水平下降;②溴氰菊酯抗性消退过程中,当连续受到一定程度的溴氰菊酯选择压力时,抗性会在几代之内很快恢复;③与其它品系杂交的后代受到一定剂量溴氰菊酯连续处理后,3~4代就能达到或接近抗溴氰菊酯品系第100代的抗性水平,对氯菊酯、氯氰菊酯的交互抗性水平也随之迅速上升.  相似文献   

7.
使用苏云金芽胞杆菌库斯塔克亚种(Btk)可湿性粉剂对小菜蛾进行继代汰选获得F80代和F100代抗性品系。通过分别测定Cry1Ab、Cry1Ac、Cry1Ah和Cry1Ca四种杀虫晶体蛋白对小菜蛾Btk抗性品系F80代和F100代的室内毒力,明确了小菜蛾Btk抗性品系对四种Bt杀虫晶体蛋白抗性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汰选至F80代时,Cry1Ca对小菜蛾的毒力最高,LC50约12.1 mg/L,其次为Cry1Ac,LC50约47.7 mg/L;而汰选至F100代时,仍以Cry1Ca对小菜蛾的毒力最高,LC50约21.4 mg/L,其次为Cry1Ab,LC50约72.2 mg/L。与相对敏感品系相比,小菜蛾抗性品系对Cry1Ac的抗性发展较快(抗性倍数高达67.3~106.8倍),对Cry1Ab的次之(抗性倍数高达60.0~66.1倍),而对Cry1Ca和Cry1Ah的抗性发展较慢(抗性倍数分别为3.4~6.0倍和1.6~2.5倍)。以上结果说明,在主效杀虫基因为Cry1Ac的Btk药剂选择压力下,小菜蛾对四种Bt杀虫晶体蛋白的抗性发展速度差异较大,且Cry1Ac和Cry1Ab存在交互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8.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B_1抗药性选育及交互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阿维菌素B_1(abamectin)对小菜蛾敏感种群在室内进行抗性品系选育。经过25代连续汰选,获得抗性种群Laba-R,与选育前比较,抗性提高100倍。Laba-R种群在不接触任何药剂条件下饲养20代,抗性逐渐下降,很难恢复到选育前的敏感状态。抗性汰选前后分别测定10种药剂的剂量-死亡率毒力回归线,发现Laba-R抗性种群对乙酰甲胺磷、锐劲特、灭多威、敌敌畏不存在交互抗性;对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杀虫双、巴丹和Bt的敏感性略有下降,但无明显交互抗性。活体增效剂试验表明,增效醚(PBO)和磷酸三苯酯(TPP)对阿维菌素B_1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PBO的增效活性尤为显著,它能使对阿维菌素B_1产生100多倍抗药性的小菜蛾完全恢复其敏感性。说明多功能氧化酶解毒代谢增强可能是小菜蛾对阿维菌素B_1产生抗性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对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血清型H_1-H_9和H_(14)10个亚种的12个菌株质粒DNA图谱作了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质粒DNA分子量在3.3~150MD之间,其中苏云金亚种(B.t.subsp.thuringiensis)HD-2菌株、戈尔斯德亚种(subsp.kurstaki)HD-1菌株和鲇泽亚种(subsp.aizawai)含有质粒10个;以色列亚种(subsp.israelensis)质粒6个;苏云金亚种berliner菌株和莫里逊亚种(subsp.morrisoni)质粒6个;质粒5个的有戈尔斯德亚种的HD-73菌株和多窝亚种(subsp.tolworthi);猝倒亚种(Subsp.sotto)和有蜡螟亚种(subsp.galleriae)分别有3和4个;而幕虫亚种(subsp.finitimus)和亚毒亚种(subsp.subtoxicus)有质粒2个。以色列和莫里逊亚种编码的杀蚊毒素蛋白基因分别定位于75MD和98MD的质粒上,它们与苏云金杆菌PG-14的cryIVD基因的同源性大于85%。  相似文献   

10.
抗吡虫啉桃蚜种群的选育及其交互抗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浸渍法,在室内用吡虫啉对桃蚜敏感种群进行抗性选育,经过15代的连续汰选,获得抗性指数为14.34倍的抗吡虫啉桃蚜种群。对9种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如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指数12.76倍)和溴氰菊酯(10.24倍),有机磷类如氧乐果(7.95倍)、辛硫磷(5.44倍)和甲胺磷(5.32倍)以及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混剂(8.90倍)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而对氨基甲酸酯类如灭多威(3.15倍)、有机氯类如硫丹(1.64倍)以及阿维菌素·辛硫磷混剂(2.31倍)等无明显的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1.
采集桔全爪螨敏感种群 ,在室内用甲氰菊酯处理 ,以选育其抗药性。结果显示 :选育至 12代 ,抗性达 17 11倍 ,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交互抗性测定结果显示 ,甲氰菊酯抗性品系对功夫和哒螨灵有非常明显的交互抗性 ,对卡死克有非常明显的负交互抗性现象。  相似文献   

12.
分别用对CyrlAc抗性达11.6倍的Bt棉叶和Bt粉剂(Btk)汰选棉铃虫(Heliocoverpa armigera)种群(对Btk的抗性指数为5.2倍),测定了其对不同Bt制剂,Bt毒素,化学农药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停止汰选后,Bt棉叶汰选种群对CrylAc的抗性指数为5.9倍,对CrylAc 1C的交互抗性为3.7倍,对Btk的敏感性降低,对Bta,Cry2A无交互抗性,Btk汰选种群对Btk的抗性指数为4.1倍,对Bta,CrylAc,CrylAc 1C的交互抗性为2.3,3.1,2.3倍,对Cry2A无交互抗性,两汰选种群对化学农药灭多威,辛硫磷,氯氰菊酯的敏感性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übner)对溴氰菊酯高抗(136.73倍)、对三氟氯氰菊酯(9.50倍)和凯明二号(3.40倍)低抗的3个种群的抗性稳定性。结果发现,无论棉铃虫的抗药性是高或低,在连续几代不接触药剂的情况下,都表现为抗性不断下降;第8代后3个种群都表现为抗性基本稳定,变化不大。停药后第8代分出部分种群作抗性再恢复试验,经6代连续点滴筛选后,3个种群抗性都有所回升。而且,棉铃虫对单剂抗药性衰退明显,但再恢复较快;对混剂的抗性衰退慢,再恢复也慢。  相似文献   

14.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选育及交互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阿维菌素对小菜蛾进行室内抗性汰选,选择压为约杀死种群70%的剂量。连续施药7~8次即表现抗性趋势,汰选至11代,获得抗性指数为80.71的抗性种群(ABM-R)。ABM-R种群对所测试的有机磷杀虫剂乙酰甲胺磷、有机氯类的硫丹、沙蚕毒素类的杀螟丹、氨基甲酸酯类的灭多威、微生物杀虫剂Bt、磺胺脲类衍生物丁醚脲、芳基取代的吡咯杂环化合物虫螨腈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定虫隆、虫酰肼无交互抗性(R/S为0.73~1.19),而对苯基吡唑类氟虫腈的敏感性却有所上升(R/S为0.22)。增效剂试验显示,PB和唧对ABM-S种群无增效作用,而对ABM-R种群增效作用显著,增效比分别为24.57和13.61,表明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在抗性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菜蛾对杀虫双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利用室内选育的敏感品系和抗杀虫双品系为亲本,采用剂量对数—死亡机率值回归线(LD-P线)分析法,研究了小菜蛾对杀虫双的抗性遗传方式。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杀虫双的抗性为多基因、常染色体遗传,正、反交F_1的显性度(D)值分别为0.39、0.28,即其主效基因为不完全显性。小菜蛾对杀虫双的抗性现实遗传力较低,h~2=0.052,产生抗性的速率较慢,室内选育119代,抗性仅达122.8倍。抗杀虫双品系和遗传杂交后代(F_1、F_2、BC)对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的代表杀虫剂溴氰菊酯、灭多威、敌敌畏等的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对3种杀虫剂无交互抗性;亲本和杂交后代的多功能氧化酶环氧化活性与杀虫双的抗性水平呈正相关性;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要比敏感品系低;羧酸酯酶活性与敏感品系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杀螨剂的抗性选育及解毒酶活力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抗药性及其生化机理,在室内对敏感系土耳其斯坦叶螨分别用螺螨酯、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逐代处理,选育出抗性种群。结果表明,选育至15代,土耳其斯坦叶螨对螺螨酯、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抗性指数分别达到268.63、37.98和112.68倍。分别测定敏感品系(SS)、抗螺螨酯(RS)、抗甲氰菊酯(RF)、抗阿维菌素(RA)品系的解毒酶活性显示,3种不同抗性品系相对SS品系的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比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RF品系的MFO比活力上升最快,是SS品系的12.7倍;RA品系的MFO比活力次之,是SS品系的5.76倍;RS品系的3种解毒酶比活力均增长较慢,其中CarE比活力上升最慢,是SS品系的1.31倍。由此表明,CarE、GSTs、MFO的活性增大可促进土耳其斯坦叶螨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形成;螺螨酯的抗性增强可能与CarE关系甚微;MFO活性的增加可能与甲氰菊酯抗性升高密切相关;GSTs、MFO的活性升高可能是土耳其斯坦叶螨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70%的高选择压下,分别用溴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和凯明2号(50%辛硫磷·甲基对硫磷·三氟氯氰乳油,即含三氟氯氰菊酯的复配药剂)对室内饲养了12代未经农药处理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bner)敏感品系进行了抗性筛选。结果,经连续筛选至第12代的LD_(50)值与筛选前第1代的LD_(50)值比较,抗溴氰菊酯种群对溴氰菊酯的抗性为136.7倍,属高抗水平;抗三氟氯氰菊酯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的抗性为9.5倍,抗凯明2号种群对凯明2号的抗性为3.4倍,均属低抗水平。用8种常用杀虫剂分别对这3个种群在停止上述杀虫剂筛选2代后进行了交互抗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种群平均对8种杀虫剂的抗性倍数中,对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灭多威的抗性极显著高于其余5种杀虫剂;3个种群的平均抗性倍数之间差异极显著,顺序依次为抗溴氰菊酯种群>抗三氟氯氰菊酯种群>抗凯明2号种群;以平均抗性倍数表示的抗性种群与杀虫剂的交互作用有以下几个结果:①高抗溴氰菊酯的种群对氰戊菊酯和灭多威有极显著的交互抗性,但对三氟氯氰菊酯和凯明2号仍反应敏感。②抗三氟氯氰菊酯和抗凯明2号的2个种群对溴氰菊酯有极显著的交互抗性;抗三氟氯氰菊酯种群对灭多威和氰戊菊酯有一定抗性,抗凯明2号种群对硫丹有一定抗性。  相似文献   

18.
Cry1Ba3、Cry1Ia8蛋白对Cry1Ac抗性小菜蛾的杀虫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2种苏云金芽胞杆菌原毒素Cry1Ba3、Cry1Ia8及其组合,分别对Cry1Ac抗性种群小菜蛾幼虫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Cry1Ba3、Cry1Ia8对2种目标试虫均有高毒力,LC50分别为0.2175、0.6706μg/mL;Cry1Ba3毒力3倍于Cry1Ia8。2种蛋白混配的结果也表现出高毒力,LC50为0.4375μg/mL,没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也不存在拮抗。敏感与抗性小菜蛾种群生测结果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这2种蛋白及其组合与Cry1Ac并无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9.
小菜蛾对溴氰菊酯抗性选育及其机理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研究用溴氰菊酯在室内以点滴法处理小菜蛾4龄幼虫,连续继代药剂淘汰选育其抗药性,至F65代,抗药性提高到1163倍,已形成高抗生品系。其抗性的形成发展趋势为前期相对缓慢,中期较快,后期迅速增长。于1992、1993、1994年分别以氯氰菊酯、敌敌畏、杀虫双、灭虫剂有明显 正交互抗性,对其它非菊酯类杀虫虫没有产生交互抗性。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地(PAGE)测定表明,小菜蛾对溴氰菊酯抗性的产生可能与非  相似文献   

20.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和虱螨脲是目前生产上防治草地贪夜蛾的主要杀虫剂,为评估其抗性风险,以福建省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抗性汰选品系选育基础上,采用数量遗传学域性状分析法并结合交互抗性测定,进行草地贪夜蛾对上述两种杀虫剂的抗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非连续汰选11代和10代后,草地贪夜蛾对甲维盐(F11)和虱螨脲(F10)的抗性倍数分别达30.57倍和11.35倍;抗性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403和0.555,且前半段筛选的抗性遗传力都远大于后半段;药剂在室内对草地贪夜蛾致死率为50%~90%时,对甲维盐和虱螨脲抗性倍数上升10倍需要汰选8~15代和6~12代。交互抗性测定显示,甲维盐汰选品系对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虫螨腈无交互抗性,对茚虫威和乙基多杀菌素存在一定交互抗性。虱螨脲汰选品系对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茚虫威、虫螨腈和乙基多杀菌素均无交互抗性。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对甲维盐和虱螨脲存在快速产生抗性的风险,但可通过与无交互抗性药剂轮用来延缓抗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