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部现登记用于防治水稻恶苗病的农药品种有86个,其中以咪鲜胺为主要成分的药剂74个,占恶苗病防治登记药剂的86%。长期单一采用咪鲜胺类药剂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造成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的选择压力大大增强,致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不断增加,防效逐年下降。近年,江苏省多个水稻品种恶苗病发生严重,与水稻恶苗病病菌对咪鲜胺抗  相似文献   

2.
水溶性壳糖对水稻恶苗病和油菜菌核病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表明水溶性壳聚糖S-Ⅱ对水稻恶苗病菌及油菜菌核病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稍强。用S-Ⅱ进行种子处理后,水稻恶苗病和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均明显减轻,分析认为壳聚糖抑制这两种病害的机理不同,抑制水稻恶苗病的主要机理S-Ⅱ的直接抑菌作用,而抑制油菜菌核病主要是由于S-Ⅱ诱导了油菜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3.
无机铝化合物对水稻恶苗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供试3种化合物中,以硫酸铝浸种防治恶苗病效果最为显著。硫酸铝对恶苗病菌的抑制中浓度为703.4mg/kg,而用无水硫酸铝200倍浓度浸种,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而且对水稻种子发芽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水稻播种前用农药浸种,可有效地杀灭附着在种子内外的病菌,防止或减轻对水稻的侵染危害,是预防和控制恶苗病的关键措施,也是唯一的办法。而在水稻生长期用药防治恶苗病基本上没有效果。目前已登记用于防治恶苗病的浸种药剂,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水稻种传病害主要有恶苗病、干尖线虫病。近年来,随着水稻恶苗病菌对主要浸种药剂咪鲜胺产生抗药性,加之塑盘育苗中的高温催芽措施利于病菌侵染,恶苗病在江苏省呈加重发生趋势。一、恶苗病水稻重要的种传病害之一,为江苏省稻区常发病害,近年来在苏南、沿江、沿海的部分机插稻田回升明显,发生较重,重发地区病株率超过30%。1.发生规律病菌主要在稻种及病稻草上越冬。病菌随着种子萌发而  相似文献   

6.
<正>水稻播种前,用农药浸种,可有效地杀灭附着在种子内外的病菌,防止或减轻其对水稻的侵染危害,是预防和控制恶苗病的关键措施,而在水稻生长期用药防治恶苗病基本上没有效果,目前有登记常用于防治恶苗病的浸种药剂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水溶性壳聚糖对水稻恶苗病和油菜菌核病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表明水溶性壳聚糖S-Ⅱ对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moniliforme)及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稍强。用S-Ⅱ进行种子处理后,水稻恶苗病和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均明显减轻,分析认为壳聚糖抑制这两种病害的机理不同,抑制水稻恶苗病的主要机理是S-Ⅱ的直接抑菌作用,而抑制油菜菌核病主要是由于S-Ⅱ诱导了油菜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8.
水稻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常受到恶苗病的危害,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导致水稻减产,针对水稻恶苗病,病菌来源,发病条件等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 一、发病时期及表现症状 恶苗病又称公稻子,从苗期到抽穗期均有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春季干旱少雨,我省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加之稻种消毒这一不可缺少的浸种环节,由于长期使用可湿性粉荆等传统药剂,使水稻恶苗病病菌产生抗药性,致使恶苗病日趋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如何高效、低成本、无抗性防治水稻恶苗病,成了我省植保专家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防治水稻恶苗病的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的室内抑菌效果,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菌都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以二硫氰基甲烷效果最好,当最低浓度为100mg/L时,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11.
1特征特性1.1水稻恶苗病症状秧苗感病后,其感病植株的节间伸长,长得细而高,植株颜色较淡,叶片窄,根部发育不良,叶位上的叶鞘里或外长有倒须根。病株移栽到大田后,植株抽穗较早,穗子小,谷粒少。引起病株徒长是恶苗病常见症状,但有时感病植株呈现矮化或外观正常。1.2水稻恶苗病侵染途径恶苗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藤仓赤霉菌,属子囊菌亚门。侵染源主要是带菌的谷种和病残体。病菌在谷粒和稻草上越冬,次年使用了带病的种子或稻草,病菌就从种苗的芽鞘或伤口入侵,引起秧苗感病,徒长。秧苗移到大田后,引起稻株发病,水稻抽穗开花时,病菌经风雨传到…  相似文献   

12.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恶苗病发生的症状水稻恶苗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恶苗病的病菌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以及土壤中,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生的发病的主要原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以后幼苗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徒长,比健株高出三分之一,植株细弱,整个植株变成黄绿色,根系发育不健康。部分的病苗在插秧前后就死亡。  相似文献   

13.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秧苗期易发的一种病害 ,多发于粳稻。由于恶苗病病菌是一种好气性真菌 ,近几年 ,随着旱育秧的大面积推广 ,苗床通气性改善 ,给恶苗病病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使该病在江南一些水稻种植区时有发生。其主要表现为秧苗瘦长细弱 ,出苗后一个多月 ,染病苗逐渐枯萎死亡。多年的种植经验表明 ,水稻恶苗病防治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种子包衣预处理 ,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处理措施不当 ,常常造成防治效果不明显 ,经常有农民误认为是种子纯度的原因。为了探求一种有效防治该病的途径 ,试验选用极易发病的粳稻品种 ,采用ZSBF包衣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水稻种子携带病原菌是水稻恶苗病的重要传播途径。本研究旨在了解当前江苏省栽培水稻品种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状况。[方法]采用可分别特异性识别引起水稻恶苗病的藤仓镰孢(Fusarium fujikuroi)、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des)和F.andiyazi的LAMP检测技术,对江苏省2017年收获的103份水稻种子携带上述4种病原菌的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在103份稻种样本中,有89份检测出携带水稻恶苗病菌。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藤仓镰孢,为83.5%,层出镰孢、拟轮枝镰孢和F.andiyazi也被检测到,但检出率较低,依次为15.5%、1.9%和1.9%。[结论]江苏省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是一种普遍现象,藤仓镰孢是江苏水稻恶苗病的优势致病菌种,其次是层出镰孢。种子带菌是上述2种病原菌所致恶苗病的重要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15.
水稻恶苗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恶苗病的病菌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以及土壤中,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生发病的主要原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以后幼苗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徒长,比健株高  相似文献   

16.
25%氰烯菌酯SC、16%咪鲜·杀螟丹WP、22%氰烯·杀螟丹WP等药剂处理(浸种或拌种)稻种对水稻恶苗病控病效果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类因多年使用已产生明显的抗药性;25%氰烯菌酯浸种或拌种对恶苗病病菌均有较好控病效果;浸种、高温催芽等环节极有利于恶苗病病菌的侵入危害,较干籽播种对恶苗病病株率提高60%以上,因而采用浸种催芽方式的一定要进行药剂浸种,才能确保控病保产效果。  相似文献   

17.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秧苗期易发的一种病害,多发于粳稻。由于恶苗病病菌是一种好气性真菌,近几年,随着旱育秧的大面积推广,苗床通气性改善,给恶苗病病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该病在江南一些水稻种植区时有发生。其主要表现为秧苗瘦长细弱,出苗后一个多月,染病苗逐渐枯萎死亡。多年的种植经验表明,水稻恶苗病防治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种子包衣预处理,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处理措施不当,常常造成防治效果不明显,经常有农民误认为是种子纯度的原因。为了探求一种有效防治该病的途径,试验选用极易发病的粳稻品种,采用ZSBF包衣剂处理,并在不同条件下培养后,统计其发芽率及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18.
25%氰烯菌酯SC、16%咪鲜·杀螟丹WP、22%氰烯·杀螟丹WP等药剂处理(浸种或拌种)稻种对水稻恶苗病控病效果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类因多年使用已产生明显的抗药性;25%氰烯菌酯浸种或拌种对恶苗病病菌均有较好控病效果;浸种、高温催芽等环节极有利于恶苗病病菌的侵入危害,较干籽播种对恶苗病病株率提高60%以上,因而采用浸种催芽方式的一定要进行药剂浸种,才能确保控病保产效果。  相似文献   

19.
根据田间调查,总结了2016年永新县水稻恶苗病的发生特点,从菌源、品种、病菌抗药性、预防措施及发病有利条件等方面剖析了重发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恶苗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使水稻高产优质,对水稻苗期病害恶苗病、立枯病、水稻纹枯病,提出防治措施。一、水稻立枯病1、立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由病菌侵入秧苗所引起的,立枯病主要有幼芽腐死、立针基腐等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