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玉米br—2矮生基因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在国内外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玉米br-2基因的致矮特性,根据基因重组的原理,通过各种杂交方式和选择,使抗病、抗倒、窄叶片等许多优良基因与br-2基因很好地结合,克服了原br-2基因型矮生自交系节间短、叶宽重叠密集、雌雄不协调、授粉不良等一系列缺点,育成了一批具有应用价值的优良矮生系和冀单20号等矮生杂交种,在单基因矮生特性运用于玉米育种研究上取得了进展.  相似文献   

2.
植物矮生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对作物高产性状,高产机理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愈加深入,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作物进行遗传改良已成为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培育理想株型已成为作物育种的重要目标。株高是高等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植株过高容易引起倒伏而减产,而矮生植株抗倒能力强,高产,因而矮化育种对培育理想株型十分重要,矮生基因的发掘研究和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目前高等作物矮生性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特别是对水稻、小麦、玉米、黄瓜、西瓜和番茄等主要作物矮生性状的遗传特点、分子标记、矮生基因的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和评价,分析了激素对高等植物矮生突变体的调控,提出了高等植物矮生资源的利用和矮化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高等植物矮生性状分子遗传学研究和分子育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玉米矮花叶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的一种重要病毒病害,病原为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和甘蔗花叶病毒SCMV,培育抗病品种是主要的防治途径。研究表明,玉米种质对矮花叶病的抗性,多数表现为主基因控制的质量-数量性状抗性,抗病基因表现为显性或者部分显性作用,基因间的作用以加性效应为主,杂种一代抗性趋于抗性亲本。控制SCMV的主效抗病基因有3个,分别位于第三染色体和第六染色体上,可以利用回交转育程序构建玉米矮花叶病抗病基因单位点分离群体,使复杂的多基因位点数量性状分析变为简单的单基因位点的分析,进行基因的精细定位,或者通过抗病基因的聚合杂交选育抗病自交系,进而组配高抗杂交种。  相似文献   

4.
一个新矮生玉米种质资源矮生性状QTL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新发现的玉米矮生种质资源矮2003×冀257构建的255个F2:3家系为作图群体, 利用114个覆盖玉米全基因组的SSR标记构建连锁图谱, 图谱总长度2 852.1 cM, 标记间平均距离为27.42 cM。2006年在北京与海南进行随机区组试验, 鉴定了255个F2:3家系成株期株高。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CIM), 对控制玉米株高性状的遗传位点进行QTL检测。在两个不同环境下均检测到相同的控制玉米株高的QTL位点3个, 分别位于第1和第2条染色体。其中在第1染色体上的1.10~1.11区段存在一个控制株高的主效QTL, 与dwarf plant8 (d8)位置相近, 在北京和海南环境下分别能够解释株高表型变异的50.5%和37.5%, 作用方式表现为显性效应。深入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该基因/QTL位于已知的d8基因下游20~30 cM的染色体区间, 这可能是玉米中控制株高的一个新基因。  相似文献   

5.
段发平  黄志仁 《作物学报》1997,23(2):169-175
对大麦突变体0247弯秆矮生性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突变体0247的弯秆、矮性状均符合3:1的单基因分离,控制弯秆矮生性状是的一隐性主基因。弯秆矮生性状与单株穗数无明显相关,但对每穗粒数,每穗粒重及千粒重有显著的变劣作用,最后讨论了该突变体弯秆矮生性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及株高的研究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矮单88(冀69×冀159)是我所1981年春配成的br-2型矮生单交种。1981~1983年试验,亩产500~505公斤,比京早7号增产8.7%。1984~1985年省大区对比试验,平均亩产480公斤,比京早7号增产15.5%。全  相似文献   

7.
玉米矮花叶病的发展趋势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推广的玉米杂交种有58.3%不抗MDMV,占推广面积2/3以上;高抗MDMV的品种仅占23.1%。玉米矮花叶病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已经造成相当严重的危害.推广抗病品种是解决我国MDMV的基础,而培育高抗MDMV自交系是抗病育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矮生菜豆引种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生菜豆引种试验总结张绍荣贵州省毕节地区农科所毕节种植菜豆素有与玉米间、混作之习惯。毕节地区蔓生菜豆品种比较丰富,但蔓生菜豆单作需要架材,与玉米混作,以玉米植株作支架又大大地影响玉米产量;而矮生菜豆品种单一,基本上只有本地品种鸡油豆,其食用荚为长扁条...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普通型油桃品种‘晴朗’为母本、半矮生型油桃‘SD9238’后代——‘中油桃14号’为父本杂交的141个F1代单株为试材,对半矮生性状进行了SSR分子标记研究。通过集群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用位于桃基因组上的56对SSR引物进行了筛选,获得一个与桃半矮生性状相关的SSR标记CPDCT23,该标记在普通型上表现为显性,在半矮型上表现为隐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该标记对F1代单株性状预测的正确率为92.2%,为进一步开展有关控制该半矮生性状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病毒复制酶基因介导玉米抗矮花叶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将病毒复制酶基因(NIa、NIb)通过花粉介导法,转入玉米优良自交系中.对所转化的玉米后代进行了PCR检测,并对检测呈阳性的植株于次年播种于试验田,对转化的植株连续2代(T1和T2代)利用人工摩擦接种矮花叶病毒的方法进行田间抗病试验.将连续2代抗病的植株通过PCR以及PCR-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证明:病毒复制酶基因已成功导入玉米自交系中,结合田间抗性鉴定,获得了对玉米矮花叶病抗病性增强且农艺性状良好的玉米株系.  相似文献   

11.
以玉米自交系X178和B73杂交培育的183个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在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和成株期进行了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83份重组自交系之间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抽雄期和成株期各有3个高抗的超亲分离;苗期和拔节期的病株率均呈现正态分布,抽雄期和成株期则表现为感病家系较多的偏态分布,且家系病株率的变异系数随生长发育变得越来越小,但抗性遗传力则越来越大.说明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在成株期较准,苗期受环境影响较大;成株期的抗性由2~3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多基因修饰或互作;抗性基因之间以加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12.
玉米矮花叶病毒抗性资源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利用人工接毒方法对 70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两年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的抗性鉴定。依据病情指数 ( % )将抗病程度分为高抗、抗、中抗及感病 4个等级。试验筛选出高抗自交系 4份、高抗单交种 3个、抗病毒自交系 10份、抗病单交种 3个 ;中抗自交系 6份、中抗群体 3个。讨论了这些种质资源在我国抗玉米矮花叶病遗传及育种研究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雪河矮早是云南高原粳稻冷水谷的矮杆突变体,田间种植雪河矮早和中、高杆粳稻材料R-3、12 p 224,用雪河矮早分别与R-3和12 p 224配制正反交组合.调查雪河矮早田间主要性状表现,室内考察雪河矮早主要经济性状.调查雪河矮早配制组合的F1代株高表现和F2代株高分离情况并进行卡方(x2)测验.对雪河矮早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描述.遗传分析再次证实雪河矮早株高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符合3∶1的分离比例.对高原粳稻矮源雪河矮早的应用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乙矮合剂对玉米产量和茎秆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在大田条件下,玉米吉单209和郑单958拔节前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乙矮合剂,试验表明,乙矮合剂处理缩短了玉米穗下部节间的长度,降低了玉米的穗位高,降低了植株的重心,增加了基部节间的茎粗和茎秆密度,提高了玉米茎秆的抗倒伏能力。同时,乙矮合剂在控制玉米株型的基础上,保持了低密度(6万彬hm^2、7.5万彬hm^2、9万彬hm^2)条件下玉米的正常产量,提高了高密度(10.57万株/hm^2、127万株/hm^2)条件下玉米的穗行数和行粒数,显著提高了产量,使玉米子粒产量与茎秆质量得到了协同改善。  相似文献   

15.
玉米矮花叶病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病毒病,一旦发生不但会给玉米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尤其会给杂交玉米制种带来灭顶之灾,轻者大幅度减产,重者颗粒无收。该病毒的越冬寄主为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主要有碱草、狗尾草、芒草、稗草、马唐、牛鞭草等;传毒媒介主要是麦二叉蚜、长管蚜、黍缢管蚜、棉蚜和叶蝉等。在具体的防治工作中,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兼顾”的原则,有效地控制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冯慧民  兰彩莉 《种子科技》2005,23(3):167-168
玉米矮花叶病是一种世界性病毒病害,196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发生,导致十几个县的2 000多hm2玉米田受害,William等(1965)首次定名为玉米矮花叶病毒.1968年河南新乡、辉县等地大发生,损失粮食近2 500万kg,之后迅速蔓延到河北、山西、山东、甘肃、四川、浙江、陕西等省,发病早、来势猛、范围广、病情重为历年来所罕见.笔者于1995-2004年对玉米矮花叶病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专题研究,对病害发生、流行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综合防治要求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矮生芸豆是枣庄市农科院从加拿大引进的一个矮生芸豆新品种.经过3年试验,在枣庄地区栽培表现品质好、产量高、综合商品性状优良.该品种为矮生早熟品种,从播种到采收45~50d,采收期20d左右,全生育期70d左右,生育期短,为换茬的好品种.植株长势较强,株高40cm左右,叶色浅绿;花多,白色;坐荚集中,一般每株坐荚15~25个,荚金黄色,单荚重6.5g左右,长×宽×厚为150mm×7mm×6mm;种子肾形,花色,可食用.每667m2鲜荚产量为1100~1200kg.  相似文献   

18.
一个新的抗玉米矮花叶病基因的发现及初步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SCMV引起的矮花叶病是我国的主要玉米病害之一, 鉴定和发掘新的抗病基因对于玉米抗病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以抗病自交系海9-21和感病自交系掖478杂交的一个BC2F3群体为试验材料, 通过人工接种矮花叶病毒进行抗病性鉴定, 发现该分离群体中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数符合1∶3的分离比例, 推测其抗病基因是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抗感池和SSR标记连锁分析表明, 存在一个新的玉米矮花叶病隐性抗病基因(或等位基因), 将该基因命名为scm3。scm3基因来源于抗病玉米自交系海9-21, 位于第3染色体短臂3.04~3.05区域, 在SSR标记umc1965和bnlg420之间, 遗传距离分别为45.7 cM和6.5 cM。连锁的标记还有umc1307、umc2265、bnlg2241和umc2166, 它们与scm3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是8.3、13.3、15.5和19.7 cM, 这些SSR标记与scm3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为umc1965—scm3—bnlg420—umc1307—umc2265—bnlg2241—umc2166。  相似文献   

19.
育种家王树功先生组建的玉米育种课题组用美国玉米杂交种Ci7×L289选育二环系78-6;再用H84作抗原,改良78-6,育成高产、抗病、高配合力自交系7884-7;用国外02玉米转育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用当地硬粒玉米作修饰基因改良02玉米选育(Q.P.M)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其中育成国审品种本玉9号、本玉15、本玉18;省审品种本玉11、本玉12、本玉13等本玉系列玉米杂交种,成为我国中熟、中晚熟玉米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育成本高4号是辽宁省第1个、全国第2个高赖氨酸玉米杂交种;育成本优1号是东北地区第一个优质蛋白玉米杂交种。同时,育成了一批中熟、高产、优质、抗病和高配合力的本玉系列玉米自交系群体。  相似文献   

20.
矮生大丽花是大丽花的一种,是国内外常见花卉之一,花色艳丽,花型多变,应用范围较广,宜作花坛、花境及庭前丛栽.该品种最宜盆栽观赏,是花篮、花圈和花束制作的理想材料.随着人们对花卉需求量的日益增加,传统的扦插和分株繁殖方法,因其繁殖成活率低,繁殖系数低,已不能满足人们用种量的需求,只有通过制种繁殖大量的种子,才能满足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