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山羊无角性状是畜牧业生产中重要的经济性状,报道显示山羊无角间性综合征(polled intersex syndrome,PIS)控制着山羊的无角和间性性状。山羊PIS序列定位于1号染色体约11.7 kb的序列上,试验旨在研究这段序列对关中奶山羊(3只有角山羊、3只无角山羊)无角性状的影响。选用4对引物(PIS1-1、PIS1-2、PIS2、PIS3)扩增关中奶山羊的PIS序列,第5对引物(PIS whole)用于检测PIS序列的完全缺失,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多态性分析,并对序列进行基因注释。结果发现,试验成功扩增出山羊PIS的全长序列(12.814 kb),BLAST比对结果正确。PIS whole引物没有扩增出任何条带,说明关中奶山羊中不存在11.7 kb的完全缺失。经SeqMan软件分析拼接序列发现30个多态性位点,这些多态性位点可能与关中奶山羊有角/无角性状相关。对拼接序列进行基因注释,发现存在1个tRNA编码位点、2个微卫星、3个microRNA编码位点及L1-EN、RT-nLTR-like样保守结构域,并发现1个CpG岛、1对反向重复序列和2段串联重复序列。本试验结果对关中奶山羊无角性状的分子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段长约11.7 kb的片段缺失导致山羊无角和间性突变,称为无角间性综合征(Polled Intersex Syndrome,PIS)。通过对该缺失片段(AF404302)内4个重复序列(1~3120 bp,3988~4565 bp,4989~7088 bp,7875~9135 bp)的结构分析,发现其右侧一段属于LINE-1家族的L1M3分支(7875~9135 bp),另3段均属于RTE家族的BDDF分支。以缺失片段内两段逆转录酶结构域的全长蛋白序列为参考对NCBI网站牛基因组数据库进行tblastn,并与得到的56条共有序列构建进化树,以此树为基础推断PIS缺失区域大约形成于(22.5~30)百万年前,正好是牛科动物分化趋异的年代,结合其他证据认为该调控方式可能只存在于牛科动物中。该发现也为PIS区域作用机理和non-LTR的竞争学说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3.
无角间性综合征(PIS)是指在山羊中发现的随着无角山羊的增多而间性山羊也随之增多的现象。山羊的无角性状是常染色体显性性状,间性性状是常染色体隐性性状,而且两种性状是连锁的,受到同一区域(PIS区)的调控,故PIS区完全缺失会导致无角和间性性状同时出现;PIS区位于山羊1q43,是一个转录调控区,对FOXL2、PISRT1以及PFOXic等基因转录起调控作用。文章从无角间性山羊的形态学、解剖学特征、核型分析、PIS区域结构与功能以及检测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综述筛选PIS山羊的方法,以期促进养羊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间性是一种多发于山羊群体的先天性繁殖障碍疾病。为了解槐山羊间性性状发生机制,叉头转录因子2(FOXL2)启动子反向互补(PFOXic)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间性性状的关系,本试验进行了间性槐山羊Y染色体易位分析、无角间性综合征(PIS)区缺失检测、PFOXic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和PFOXic基因型与间性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间性槐山羊染色体构成不含Y染色体,且PIS区均纯合缺失;在PFOXic基因中共检测到4个SNP:g.129749119 T>C、g.129749087 C>T、g.129748782 T>C和g.129747880 T>C,其中g.129749087 C>T为错义突变。SNP突变位点分析结果显示,g.129749119 T>C、g.129748782 T>C和g.129747880 T>C突变为中度多态,g.129749087 C>T突变为低度多态,4个SNP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 0.05)。SNP和基因型与间性性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g.129749119 T>...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BMPR-IB)、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生长分化因子(GDF9)基因是否与崂山奶山羊的产羔数相关,试验采用PCR-RFLP法对290只经产崂山奶山羊BMPR-IB基因的FecB突变、BMP15基因的FecXH和FecXI突变、GDF9基因的G8突变(GDF9基因编码区1 184 bp处的碱基突变C→T)进行多态性检测,并探索与产羔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崂山奶山羊BMPR-IB、BMP15、GDF9基因均只有1种基因型,不存在多态性。因此,BMPR-IB、BMP15、GDF9基因不能作为崂山奶山羊产羔数(多胎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6.
黔西北黑色马头山羊是从贵州黑山羊中选育出来的一个新群体,主要分布于我省的毕节地区境内,具有个体大、生长快、产肉多、成熟早、易管理等优点。在“有角母羊×无角公羊”和“无角母羊×无角公羊”这两种组合中,后代中无角个体出现的频率分别为51.45%和84.95%,说明黔西北黑色马头山羊具有较特殊的选育价值。但是,在选育过程中发现,当亲本均无角的情况下,后代个体中就会产生极少数间性羊只,其出现的机率为3.82%,估计随着无角基因的纯合,发生的机率还会有所增加,这将是选育黑色马头山羊的一个缺点,本文就其发生的规律进行阐述,便于克服,以发挥黑色马头山羊的生产优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快贵州黑马羊的扩群繁育及品种培育,试验采用核心群开放式选育及正反交试验方法,开展黑马羊选育提高、山羊有角与无角性状显隐性关系及无角与间性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选育后,核心群周岁公母羊体重分别为(29.77±5.51)kg、(25.18±5.67)kg,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为(40.08±7.73)kg、(34.90±7.56)kg;基础群周岁公母羊体重分别为(26.59±3.68)kg、(24.09±4.60)kg,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为(35.33±4.09)kg、(32.16±6.83)kg。周岁羊屠宰率达48.46%,产羔率达152.16%。经t检验,选育后核心群周岁、成年公母羊及基础群周岁、成年公母羊平均体重极显著高于选育前平均体重(P<0.01)。经有角♂×无角♀、无角♂×有角♀正反交试验,后代无角率为52.20%、有角率为47.80%;无角♂×无角♀杂交,后代无角率为75.32%,有角率为24.68%。无角对有角是显性,山羊间性与无角存在连锁关系,群体中出现间性羊的概率为3.45%。  相似文献   

8.
野牛、野羊一般表现为有角,家养牛、羊品种存在无角与有角的变异。家牛有角与无角性状由复等位基因P_F、P_C和p_(rs)控制,单倍型突变引起荷斯坦奶牛无角。绵羊染色体上基因片段的插入导致绵羊无角,而HOXD基因群导致绵羊多角性状。山羊染色体上一个片段的缺失导致山羊无角间性综合征。论文综述了牛、绵羊和山羊角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牛、羊无角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西农萨能奶山羊和波尔山羊生长分化因子9(GDF9)基因遗传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和生长体重的相关性。根据绵羊GDF9基因序列设计4对引物,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GDF9基因的多态性,同时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了其多态性与产羔数和生长体重的关系。所研究的西农萨能奶山羊群体和波尔山羊群体P1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分别定义为AA、AG和GG3种基因型;P2、P3和P4扩增片段均不存在多态性,只出现一种带型。通过测序发现:GG型与AA型相比在外显子2的792 bp处有1个G→A的单碱基突变,结果导致第396位氨基酸由缬氨酸变为异亮氨酸。在西农莎能奶山羊群体中,AA基因型产羔数最小二乘均值均极显著高于AG基因型和GG基因型;AG基因型显著高于GG基因型。此外,在西农莎能奶山羊中还发现AA基因型的个体各个生长阶段的体重和GG型和AG型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在波尔山羊群体中,AA基因型产羔数最小二乘均值均极显著高于AG基因型和GG基因型,AG基因型的高于GG型,但没达到显著水平。结果表明,GDF9基因对西农莎能奶山羊和波尔山羊的产羔数均有显著影响,因此认为GDF9基因外显子2第792 bp处G→A的突变可作为西农莎能奶山羊和波尔山羊多胎性状的有效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0.
根据牛GnRH基N序列设计4对引物,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GnRH基因的多态性,同时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了其多态性与产羔数和生长体质量的关系。所研究的西农莎能奶山羊和布尔山羊群体在P4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分别定义为CC、CT和TT3种基因型;P1、P2和P3扩增片段均不存在多态性,只表现一种带型。通过测序发现CC型与GG型相比扩增片段的第185、336bp处同时有C—T的单碱基突变。在西农莎能奶山羊和布尔山羊群体中,CC和CT基因型产羔数最小二乘均值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研究结果表明,GnRH基因对西农莎能奶山羊和布尔山羊的产羔数均有显著影响,因此认为GnRH基因P4扩增位点的突变可作为西农莎能奶山羊和布尔山羊多胎性状的有效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1.
Polled trait of goat is important economic trait in livestock production,goat polled intersex syndrome (PIS) influenced polled phenotype and intersex phenotype of goats. PIS sequence locats in a approximately 11.7 kb nucleotide sequence in chromosome 1. This experiment was aim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IS sequence on polled phenotype in Guanzhong dairy goats (3 horned goats, 3 polled goats). The PIS whole sequence in Guanzhong dairy goats were amplified using four pair of primers (PIS1-1, PIS1-2, PIS2 and PIS3), the whole absence of PIS sequence was detected using the fifth primer (PIS whole). The sequencing result was assembled, analyzed and annotat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PIS sequence full length was 12.814 kb, and the BLAST alignment result was correct. PIS whole primer didn't amplify any srtipes, which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a total deletion of 11.7 kb in Guanzhong dairy goats. SeqMan software analysis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total of 30 polymorphic sites, wihch were likely to connect with polled/horned phenotype in Guanzhong dairy goats. The annotation result of concatenation sequence showed that there were one tRNA encoding locus, two microsatellites, three microRNA encoding loci, L1-EN conserved domain, RT-nLTR-like conserved domain, also find a CpG island, one pair of inverted repeats, and two tandem repeats. This experiment result had a significant reference value for study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polled phenotype in Guanzhong dairy goa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全价颗粒饲粮代谢能/总氮(ME/N)和性别对全舍饲简州大耳羊生长性能及养分消化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2×4两因素试验设计,选择健康、体况良好的5月龄简州大耳羊64只,公羊(26.56 kg±2.96 kg)和母羊(25.75 kg±2.46 kg)各32只,公母各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羊,分别饲喂ME/N为0.59、0.51、0.43、0.35的全价颗粒饲粮,过渡期5 d,预饲期10 d后进行30 d饲养试验,再按照平均体重每组选择4只羊开展为期11 d的全收粪尿消化代谢试验(预饲7 d,正试期4 d)。【结果】①饲粮ME/N显著影响试验羊平均日增重(ADG)和干物质采食量(DMI)(P<0.05),在ME/N为0.43时ADG达到最佳(259±58 g/d);试验公羊ADG和DMI显著高于试验母羊(P<0.05),饲粮ME/N和性别对DMI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②随着ME/N降低,试验羊尿能(UE)显著增加(P<0.05),对总能摄入量(GEI)、粪能(FE)、消化能(DE)和总能(GE)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公羊GEI、FE、DE均显著高于试验母羊(P<0.05)。③随着饲粮ME/N降低,试验羊摄入氮(NI)和氮表观消化率均显著增加(P<0.05),公羊NI、沉积氮(NR)、净蛋白利用率(NPU)和氮的生物学价值(BV)均显著高于母羊(P<0.05)。④随着饲粮ME/N降低,试验羊粗脂肪(EE)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表观消化率先增加后降低(P<0.05),其他养分消化率无显著变化(P>0.05);公羊干物质(DM)、磷(P)、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母羊(P<0.05);性别和饲粮ME/N对养分表观消化率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结论】当全价颗粒饲粮能量一致,适当降低ME/N(增加N浓度)可以显著提高全舍饲生长育肥期简州大耳羊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但继续降低ME/N不能提高试验羊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代谢,在本试验条件下最适的饲粮ME/N为0.43;生长育肥期公羊对养分消化代谢及生长性能均优于同期母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内蒙古绒山羊KAP基因家族角蛋白相关蛋白9.2(KAP9.2)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突变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系,以期为内蒙古绒山羊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606只雌性阿拉善型内蒙古绒山羊为研究对象,采集耳组织提取DNA并测定其体重及体高、体长和胸围等体尺数据,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与直接测序技术检测KAP9.2基因的InDel突变,检测遗传多样性指标,利用SPSS 23.0软件分析突变位点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 在内蒙古绒山羊KAP9.2基因外显子区存在30 bp的InDel突变,产生II、ID和DD 3种基因型。多态信息含量(PIC)显示,该位点在育成羊群体中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0),在成年羊群体中属于低度多态(PIC<0.25),且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在整个群体中,属于低度多态(PIC<0.25),但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育成羊群体中,此30 bp的InDel突变对体长和十字部高有显著影响(P<0.05),对体高、胸深和胸宽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成年羊群体中,此突变对管围、胸深和胸宽有极显著影响(P<0.01)。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育成羊和成年羊全部群体中,此突变对体长和十字部高有显著影响(P<0.05),对体高、胸深和胸宽有极显著影响(P<0.01)。【结论】 KAP9.2基因InDel突变对阿拉善型内蒙古绒山羊多个生长性状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可作为内蒙古绒山羊优良性状选育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4.
山羊的间性是一种严重的繁殖障碍,而且多发生在无角山羊群体中,对山羊尤其是无角系山羊的选育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作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山羊间性的研究文献,从解剖学、遗传学等多方面对间性山羊的遗传学特征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关中奶山羊αs1-酪蛋白(alpha-s1 casein,CSN1S1)基因组织表达谱及其生物信息学功能,初步探究CSN1S1基因在奶山羊乳成分合成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以关中奶山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扩增并克隆CSNIS1-1和CSN1S1-2 2个突变形态,并利用ProtParam、NetPhos、SingalP 4.1 Server、NPS和Phyre2等多种生物信息软件和在线工具对CSN1S1基因及其突变形态的蛋白质结构、理化性质、磷酸化位点等进行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SNIS1-1和CSN1S1-2在关中奶山羊肝脏、脾脏、乳腺、肾脏、子宫、输卵管6个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关中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中存在CSN1S1-1和CSN1S1-2 2种突变形态。对测序结果比对显示,CSN1S1-1存在3个碱基的突变,CSN1S1-2不仅存在3个碱基的突变,还存在6个碱基的缺失。CSN1S1-1与CSN1S1蛋白相似性为99.07%,CSN1S1-2与CSN1S1蛋白相似性为97.20%。蛋白理化性质分析显示,CSN1S1-1中碱基的突变导致第31位亮氨酸变成脯氨酸、第92位谷氨酰胺变成谷氨酸;CSN1S1-2除上述改变之外,第83位由丝氨酸变成半胱氨酸、第84位由谷氨酸变成谷氨酰胺,还存在第81和82位2个丝氨酸的缺失。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SN1S1-1和CSN1S1-2在关中奶山羊各组织中相对表达趋势基本相同,其中在乳腺、子宫、输卵管中相对表达量较高,在肝脏、脾脏和肾脏中基本不表达,在子宫中CSN1S1-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CSN1S1-1(P<0.05)。【结论】 关中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中存在CSN1S1-1和CSN1S1-2 2种突变形态,且2种突变形态与CSN1S1的蛋白相似性均达到97%以上。CSN1S1-1在蛋白结构上与CSN1S1已有明显区别,而CSN1S1-2中6个碱基的缺失是导致氨基酸改变、磷酸化位点缺失与移位的直接原因。CSN1S1-2在子宫中表达显著高于CSN1S1-1,其可能在子宫中发挥潜在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试验旨在从代谢组学角度探究关中奶山羊睾丸发育代谢机制。【方法】 选择1月龄断奶雄性关中奶山羊和24月龄体成熟的雄性关中奶山羊各6只,采集睾丸组织,使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技术对睾丸组织进行化学检测,通过多维和单维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两组不同代谢物进行化学检测、对比与鉴别,通过富集差异代谢物分析筛选关中奶山羊发育代谢中的潜在关键通路。【结果】 在1和24月龄关中奶山羊睾丸组织中共筛选出334个差异代谢物,其中显著上调137个,显著下调197个。对前36个差异代谢物进行比较鉴定发现,分别为脂质和类脂质分子、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未分类化合物和苯丙烷和聚酮化合物四大类。经相关性分析发现,在1和24月龄关中奶山羊睾丸发育过程中,脂质和类脂质分子与甘油磷脂呈最大正相关,羧基及其衍生物与甘油磷脂呈最大负相关。对不同的代谢物进行富集分析,筛选出7条潜在的重要代谢通路,分别为肿瘤中的胆碱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肿瘤中的中心碳代谢、铁死亡、谷胱甘肽代谢、氨酰-tRNA生物组成以及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结论】 本试验从代谢组学角度揭示了1和24月龄关中奶山羊睾丸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机制,为今后哺乳动物睾丸的发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奶山羊养殖是农村最广泛的一项养殖项目。我国现养殖的奶山羊品种主要是莎能奶山羊与本地山羊杂交培育的后代。种羊选择要根据当地的品种资源、区域性优势及价格,灵活实施。根据养殖需要合理饲养种公羊、母羊和羔羊。母羊要选择有明显乳用家畜的楔形体型,发育状况良好、体格强健、健康无病、外貌匀称,且乳房容积大、外形好看、产奶量高的优良个体。种公羊要选择品种优良、体质健壮、发育良好、反应灵敏、精力充沛、食欲旺盛、健康无病、雄性特征明显的优良个体。加强奶山羊的繁育管理,注意观察母羊的发情表现,做好发情鉴定,及时配种。注意做好母羊的妊娠管理、分娩接产和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关中奶山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2)基因进行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检测其在山羊各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为后续探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以关中奶山羊乳腺cD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扩增并克隆关中奶山羊FGF2基因完整CDS区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系统发育树构建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FGF2基因在关中奶山羊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背最长肌、肺脏、乳腺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关中奶山羊FGF2基因编码区长468 bp,可编码155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17.26 ku,理论等电点为9.58,其中含量最高的是甘氨酸,占10.3%。相似性比对结果表明,关中奶山羊FGF2氨基酸序列与人、牛、马、兔、绵羊、虎鲸和野猪的相似性分别为98.7%、99.4%、100.0%、98.7%、99.4%、99.4%和62.6%。系统进化树显示,FGF2基因在不同物种间具有高度保守性,与马的亲缘关系最近。关中奶山羊FGF2蛋白不稳定指数为38.39,属于稳定亲水性蛋白质,不含跨膜结构和信号肽;FGF2蛋白二级结构含有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无规则卷曲,分别占比10.32%、14.19%、30.97%、44.52%。蛋白质互作预测分析显示,FGF2蛋白与FGFR、KDR、FGF1、FGFR4、MET和FGFR1等与乳腺生长发育相关的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到关中奶山羊FGF2基因在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背最长肌、肺脏、乳腺和卵巢中均有表达,在乳腺中表达水平最高,其次为卵巢,在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水平最低。【结论】关中奶山羊FGF2基因CDS区序列长468 bp,编码155个氨基酸,为亲水蛋白,二级结构以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为主。FGF2基因在关中奶山羊泌乳高峰期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究FGF2基因在关中奶山羊乳腺发育中的作用及其具体功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