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估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已有相关数据,建立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定量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并对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分析和横向比较。  相似文献   

2.
王晔立 《甘肃农业》2007,(7):68-70,65
在介绍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确立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并以甘肃省为例,着重对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确立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利用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场力分析理论,构造了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数——可持续发展度,对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呈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4.
区域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提出了具有一定意义的区域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的一般程序。并对曲周县1996-1998年期间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曲周县农业-农村系统总体基本可持续。  相似文献   

5.
构建了长江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运用TOPSIS方法进行评价,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进行空间差异的测算。结果表明,浙江省、江苏省和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优,处于一级区间;上海市、湖北省和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等,位居二级区间;而四川省、云南省、江西省、贵州省和重庆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则处于较差水平。由Dagum基尼系数结果可知,长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区域内部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为均衡,地区差异主要源自上游、中游、下游之间的差距。因此提出加大流域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建议,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平衡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咸宁市山地农业发展现状,建立其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并通过模型方法对该区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显示出咸宁市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可持续发展状态不容乐观。根据评价的结果分析出了阻碍咸宁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提出新乡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确定了指标权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对新乡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新乡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呈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农业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和中国的国家重要商品粮战略储备基地。作者在对黑龙江省区域资源农业资源状况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了黑龙江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情况和可持续发展性评价,论述了黑龙江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含义、指标体系进行界定,根据历年统计资料,作计量分析,初步分析评价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安丘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指标体系内涵和构建原则的基础上,确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最后,对安丘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自1996年到2004年安丘市农业系统总体发展良好,但该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即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农村社会还未进入可持续状态,该市的农业可持续性是不稳定的,应加大对其弱势系统的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生态经济学能值分析方法,基于2011—2016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河南省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了动态评价。鉴于河南省农业化程度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的特点,在常规环境负载率、净能值产出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三个农业生态系统能值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考虑农业面源污染的负产出,提出内部损耗率指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污染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6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状态保持良好,但系统发展对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内部损耗率指标虽呈下降趋势,但仍超过0.40。因此,河南省应继续实行化肥农药的减施增效措施,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的稳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熵权法的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新时期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构造了一套客观、全面地评价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以河南省1990~2009年的各指标数值为例,运用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和各子系统发展水平指数。研究结果表明,除少数年份以外,1990年以来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但可持续发展水平波动比较剧烈。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拓展农业产业链条、适度推进农地流转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对公路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公路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采用AHP-F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河南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公路运输系统为弱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河南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证分析,初步确定了河南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阶段,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15.
基于灰色关联的河南省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闫超德  肖洪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2079-22081,22084
根据2002~2008年河南统计年鉴数据,从生产资金、生产条件、劳动力投入和财政支持等4个方面选取了11个对河南省农业综合生产力有影响的变量,经过对变量和农业综合生产力的灰色关联度计算和分析,确定了不同变量对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农业资金已经成为影响河南省农业综合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生产条件,劳动力投入和财政支持对于河南省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小。提出了促进河南省农业综合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强农业金融体系建设,确保农业生产支出;科学安排农业资源配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开展农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增加农业生产财政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16.
黄淮平原农用地产能影响.因素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艳华  王国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85-19087
以黄淮平原(河南部分)为例,从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科技条件、抗灾与可持续生产条件4个方面构建评了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关系数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对评价指标进行极值标准化处理后,采用加权求和法、多元回归法对黄淮平原农用地产能影响因素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农业科技条件对黄淮平原产能的贡献率低于其对河南省的贡献率,资源条件对黄淮平原(河南部分)的贡献率高于对河南省的贡献率,抗灾与可持续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河南省和黄淮平原产能的贡献率均较低且差别较小,得出当前影响该区产能的主要因素为农业科技水平落后、耕地质量和农田基础设施水平低。基于此,提出了提高黄淮平原农用地产能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蒋小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825-10827,10831
在介绍河南省社会经济概况后,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生态承载力的估算方法进行了初步的介绍,重点运用了生态足迹分析法,利用2000~2008年河南省的各类土地供给状况数据对河南省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人口、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之间的不协调影响河南省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实施的效率;经济相对欠发达影响河南省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人口负担过重导致河南省生态承载力不足这3个主要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围绕保护生态系统的阈值,提出了树立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集约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实行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严格控制人口总量增长,强化全民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南省1991—2010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近20年来河南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呈稳定上升趋势,与实际相符合,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研究国内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河南省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及《河南统计年鉴2008》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层次聚类法,准确、全面、有效的实现了对河南省农村信息化水平的评价。该评价对于全面掌握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基本情况,研究制订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科学决策,更好地推进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冯亚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414-8416
从烟叶生产投入水平、产出水平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构建烟叶生产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计算河南省烟叶生产各指标的标准值,综合分析目前河南各烟叶生产区生产发展特点、水平,为提高河南省烟叶生产现代化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