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四年以来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国际市场上的谷物出口价格已连续四年下跌,因而带动许多农产品价格的下降,市场疲软,影响了许多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自1995年4月美国小麦的离岸价格创每吨279美元的高峰后,粮价逐年下跌,到1999年10月下旬跌到112美元。迄至2000年1月底,这一跌势仍未煞住,某些粮食品种的价格已跌到近20年来的最低点。粮价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粮食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过高的粮价加重了进口国的经济负担,也使得许多贫穷、缺粮的发展中国家根本买不起他们所必需的粮食,1996/97…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外粮食生产和消费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粮食供求关系偏紧,结构性矛盾突出,粮价总体持续上涨,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3.
《云南农业》2012,(10):61
今年以来,受美国、俄罗斯等产粮大国减产的影响,国际粮价一飞冲天,从6月初到现在,国际市场上玉米期货价格蹿升了53%。大豆期货也猛涨了30%,而豆粕期货的价格从去年底到现在更是几乎翻了一番,与粮价上涨共同到来的还有关于粮食危机即将再度上演的预言。巨大的成本优势是导致今年我国粮食进口激增的主要原因。而国内逐年上涨的刚性成本,在导致粮价不断上涨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国产粮食在市场上越来越缺乏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马茂盛 《吉林农业》2010,(8):215-215
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从事粮食生产的有生力量日益减少,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逐步显现。中国粮价是否快速上涨,粮食是否保障正常供应,中国是否会发生粮食危机,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普通老百姓十分关注的话题,保障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已成为国家宏观调控,抑制价格上涨过快,防止价格由结构性调整演变为通货膨胀的重要措施。保障粮食供应,抑制粮价上涨过快的关键是发展粮食生产。粮不在仓而在田。粮食生产搞好了,粮食供应才有保障;粮食生产没有搞好,粮食供应就会出问题,笔者就当前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调研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今年5月以来,美国农业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谷物理事会等世界粮食机构普通预计2007/2008年度小麦、大米产量低于消费量,世界粮食供需形势偏紧,成为影响粮价上涨的主要因素。[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种植业调整的主要是压缩粮食面积.由于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我国粮食连续3年当年产量低于消费量。因此,无论从全局粮食生产形势,还是2003年粮价上扬的现实,2004年粮食种植要升温。就许多局部地区来说,种植业调整仍要增加经济作物,在调整扩种经济作物时注意要先考虑市场销路。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都应该在品质和特色上下功夫。从黑龙江省看,要合理调整和优化区域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还可用过去“压麦增稻”等种植业调整的经验,启示2004年种植业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取得"十二连增"。丰收背后,粮食收储面临新矛盾,特别是粮价下行压力加大、主产区仓容缺口巨大、国内外粮价倒挂给粮食收储带来很大压力。对此,日前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国粮食流通会议也明确提出将以"五大理念"为指引,推进粮食流通体系领域改革。当前,如何推进粮食去库存调结构,用新理念破解粮食  相似文献   

8.
2007年6月以来,国内市场粮食价格以升为主,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普遍上升。与上月相比,国有、非国有粮食企业中,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产品全国综合平均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小幅上升;主要粮食批发市场价格升多降少。粮价上涨,我更关心的是,面对新一轮的经济周期,粮价上涨,农民能否增效?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将坚持粮食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以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并做好农民增收工作。2017年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强调,扎实稳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粮食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多采用市场化手段,深入研究粮价形成机制、粮食流通和收储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植  相似文献   

10.
李婉 《世界农业》2003,(8):21-23
粮食平准基金的设置缘于1973年肥料换谷制度的废除,及天灾和国际市场对台湾粮食的冲击。1949—1971年一直实施肥料换谷制度,以求掌握粮源、稳定粮价,并在刚开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其后肥料换谷比率逐年降低,地方政府所掌握的稻谷数量也随之减少,并在该制度废除之时降至最低。鉴于掌握粮食、稳定粮价的重要性,以及虑及以农辅工政策致使农民所得偏低等因素,遂于1974年核拨特别预算30亿元设置粮食平准基金,实施粮食保护价制度。一、粮食平准基金的保护收购运作台湾粮食平准基金稳定粮价,提高农民收益的主要手段在于制定粮食保护价格,并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去年粮食总产预计4.9亿吨,比上年减少1000万吨.连续5年丰收,粮食储备达到空前规模,粮食供应转为阶段性、结构性的供大于求.在粮产快速增加的同时,成本却年均递增10%,对农民收入和政府财政都有负面效应.目前,除大米外,中国粮价普遍比国际市场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12.
1999年,我国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明显加大,但粮食生产仍可保持平稳,粮食总供给也有望略高于总需求,因此,市场粮价总体走势不很乐观,一些品种的价格可能比上年有所下跌。 一、1999年粮食总量仍呈供大于求的状况 作此分析判断,主要基于下列各种因承的考虑: 1、1998年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199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900亿千克以上,与上年基本持平。由于低温多雨和洪涝灾害影响,全国夏粮减产  相似文献   

13.
1997年我国粮食生产在遭受严重干旱的情况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仍然获得好收成。粮食总产量为9850亿斤,与上年基本持平,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粮食储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供求关系特别是粮食的品种和地区平衡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由于粮食生产连续三年获得丰收,使得全年粮食价格走势基本平稳,市场粮价稳中有降。作为百价之首的粮价,它的稳定,一方面为保持全国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良好运行态势提供了重要条件和保障。据农业部160个物价信息网卢、调查,进…  相似文献   

14.
我国粮食问题的基本判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粮食市场供求关系正由过去的结构性过剩向供求基本平衡转化,粮食生产已进入了一种新型的受市场竞争影响的稳步发展时期。粮价上涨是合理的市场供求调整,对宏观经济运行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粮价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促进整个经济的良性互动。今后粮食价格走向主要取决于粮食产量,粮食产量将处于一种受自然灾害影响并通过价格表现的波动状态,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是必然趋势,粮食价格不会大起大落,但波动永远存在,而且在很大程序上将与全球粮食价格水平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15.
《吉林农业》2004,(11):17-17
粮价上涨更多的是因为未来存在粮食供给减少的市场原因,是商品的供应短缺导致了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导致农产品供应短缺的原因又在于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度粮价连续几年下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已经连续3年减少,产量也逐步递减。近年  相似文献   

16.
一、1995、1996、1997年三年粮食总进口量接近正常年景一年粮食收购量的46%,使国内粮食严重过剩,导致粮价下跌,而市场粮价下跌影响了农民收人,农民手中现金缺乏,农业投人减少,影响农业粮食生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2000年粮食总产量预计为4.9亿t,比上年实际产量减少1 000万t。有关人士指出,经过连续5年的粮食丰收,粮食储备达到空前规模,当前粮食供应已由长期短缺转为阶段性、结构性的供大于求。在粮食产量近几年快速增加的同时,成本却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对农民收入的提高和政府财政都有负面效应。在此期间,除大米外,中国粮价普遍比世界粮食市场价格高20%以上。这样,一些粮食品种市场低迷,大量积压,调整种植业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品种和品质结构势在必行。 农业部领导指出,今后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主要从事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和特色出口型农产品生产,中部地区侧重发挥优质粮、专用粮、饲料粮的生产,西部地区则退耕还林、还牧,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专家认为,这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意味着正在寻求一种更为合理的粮食供求平衡途径。今后将可能采取粮食进出口调节和内地粮食生产布局与结构调整为主、粮食储备调节为辅的供求平衡途径。 (本刊辑)  相似文献   

18.
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合理制定极为重要,直接影响着当年粮食的生产。本文从种植面积、主要粮食产量、粮价波动、农民收益4个方面采用灰色模型和神经网络对粮食最低收购政策效果进行分析评价。阐明了最低收购价格对于稳定我国粮价稳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信息》2005,(7):10-11
湖北是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2004年,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好、粮食市场价格好、天气情况比较好,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湖北省粮食生产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好形势。全省粮食总产达到210.01亿kg,比2003年增17.91亿kg,增长9.32%,扭转了连续6年产量下滑的势头。粮食增产、粮价提高,为农民人均增收大幅增长挑了重担。  相似文献   

20.
《现代农业科学》2004,(1):15-16
进入11月中旬,我国部分城市农副食品、粮食产区的粮价,在经历了一段较高的涨幅之后,开始有所回落。来自北京市商务局的最新消息,北京市油和面粉的价格分别下降了20%和5%至6%。权威专家指出,粮价上涨带有必然性,受诸多因素影响,粮价今后将可能温和上扬,但要从低水平恢复到合理的水平,尚需要有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