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晚期妊娠合并重症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及其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中晚期妊娠合并急性重症哮喘住院患者12例,对该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无效时,及时全身应用茶碱和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症状缓解良好,12例中显效5例(41.7%),好转7例(58.3%)。随访至分娩,新生儿和母亲均正常。结论:中晚期妊娠合并重症哮喘急性发作病人及时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以尽快控制发作,并能保障母婴的安全和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和分析重症哮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治愈21例(80.8%).死亡5例(19.2%)。使用机械通气治疗的11例患者脱机成功8例(72.7%)。本组重症哮喘的并发症以急性呼吸衰竭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为最多(100%),其次为胃食管返流(15.4%)、心律失常(11.5%)、多脏器功能衰竭(7.7%)和其他(气胸、肺不张、上消化道出血各为3.8%)。结论;重症哮喘易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必须及时处理,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非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3年3月收治的6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非手术治疗的经验。结果:全组50例(78.1%)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治愈,12例(18.7%)患者中转外科手术治疗,全组9例(14.O%)死亡。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非手术治疗应强调抑制胰腺分泌、营养支持、应用广谱抗生素等,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4.
毛细支气管炎发生哮喘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毛细支气管炎发生哮喘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吸入激素治疗的效果。方法:对l999年1月~2004年6月期间在本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294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197例发展为哮喘.发生率为67.0%。各年龄段哮喘发生率:46个月为23.1%(3/13),~3岁为59.0%(105/178),~5岁为88.5%(69/78),〉5岁为80.0%(20/25)。有自身过敏体质.接触过敏原,家族遗传性疾病史,父母吸烟的患儿哮喘发生率较无以上因素的患儿高(P〈0.05或0.01),有过敏性皮炎患儿的哮喘重度持续发作发生率也较高(P〈0.05);随着吸入糖皮质激素时间的延长,急性或夜间症状发生率及每月的急诊就诊率降低(P〈0.05或0.01)。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易发展为哮喘.应尽量避免高危因素.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以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自1999年来治疗的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的经验与体会。结果:病情完全缓解38例(67.8%),明显好转12例(21.4%)。死亡6例(10.7%),其中死于上消化道出血2例,呼吸衰竭2例,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各1例。结论:规范的激素治疗及扩张支气管药物的应用是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成功的关键;必要时采用机械通气纠正低氧血症,能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小儿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30例确诊为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观察NCPAP应用前后患儿临床症状及治疗前、治疗2 h后呼吸、心率和动脉血气分析(pH值、PaO2、PaO2/FiO2)的变化。结果 NCPAP治疗2 h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呼吸、心率明显降低,血气pH、PaO2及氧合指数明显升高,与NCPAP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儿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喘憋和缺氧症状,改善血气指标,临床疗效好,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吸入糖皮质激素和联合中药穴贴对小儿哮喘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布地奈德干粉(普米克都保)吸入15例(简称普米克组)和中药穴贴(天灸)联合普米克都保吸入组15例(简称联合治疗组),健康对照组15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测定PEFR值.并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测定血清IL-12、IL-4、IL-8水平(采用ELISA法)。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哮喘日间、夜间症状及使用p2受体激动剂万托林的次数,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PEFR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0.01),治疗3个月后全部患者的PEFR值均上升至正常预测值的90%以上。联合治疗组的日问及夜间症状消失时间较普米克组快(P〈0.01).且联合治疗组使用万托林的剂量比普米克组明显减少(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IL-4及IL-8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12水平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3个月后复查血清IL-4、IL-8水平明显下降,IL-12明显上升,均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两组药物治疗方法均能影响哮喘患儿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联合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较普米克组迅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福莫特罗/布地奈德治疗妊娠期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将妊娠合并支气管哮喘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均常规给予吸氧、袪痰、短效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按病情轻重给予静脉用糖皮质激素、合并感染者作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治疗组加用福莫特罗/布地奈德作吸入治疗,每次160g/4.5 g,每天2次,连续应用7 d。结果治疗后,在气促改善、肺部哮鸣音、住院时间以及肺功能FEV1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福莫特罗/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妊娠期支气管哮喘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辅助诊治难治性重症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方法对经7—14d常规治疗无效的56例重症哮喘患者进行纤支镜检查及治疗,分析哮喘加重且难治的原因。结果56例患者支气管管腔内均有大量黏液痰栓,黏膜明显充血水肿,管腔稍窄。56例深部痰培养中有50例(89.3%)出现一般细菌或(和)真菌生长,以真菌及多耐药细菌感染最常见(占86.0%),其中真菌64.0%,真菌和多耐药细菌二重感染22.0%。50例术后1h的血气分析示患者的PaO2及PaCO2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其中45例哮喘控制出院,5例(8.9%)好转出院。结论真菌和多耐药细菌感染是重症哮喘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纤支镜诊治有利于通畅气道,加强目标性治疗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吴伟城 《湛江医学院学报》2003,21(5):491-491,493
目的:总结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对自1995年来收治咳嗽变异性哮喘4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给予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β2受体兴奋剂及茶碱等药物治疗,1周后咳嗽消失18例,2周后咳嗽消失11例,3~6周咳嗽消失11例。8例于2~3a内转为哮喘典型发作。结论: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提高咳嗽变异性哮喘治愈率.减少哮喘典型发作的转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恶性消化道肿瘤的分布特点,为糖尿病患者预防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生提供帮助。方法:调查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合并恶性消化道肿瘤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分析其肿瘤发病情况和分布特征。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恶性消化道肿瘤患者86例,其中女20例,男66例,男性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结、直肠癌比例最高(27.9%),肝癌、胰腺癌其次(各占20.9%),胆管癌占11.6%,胃癌占8.1%,食道癌占7.0%,胆囊癌占3.5%。糖尿病至肿瘤的病程以胰腺癌最短(1年左右),而结、直肠癌最长(10年左右),其他类型肿瘤居中。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恶性消化道肿瘤在不同器官的表现(包括患病率和糖尿病至肿瘤的病程)有所不同,应早期进行针对性肿瘤筛查。  相似文献   

12.
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常需机械通气治疗,而及时建立人工气过是机械通气治疗的先决条件。以往经口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由于创伤性大,又不宜长期保留,且清醒患者难以耐受,故仅应用于紧急情况。而气管切开则因创伤性更大,易造成气管狭窄,且不能重复进行。为此,作者于1993年起试用经鼻气管插管抢救重症呼吸衰竭患者24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病例与方法1.1病例本组重症呼吸衰竭24例(2例次),其中男17例,女7例,平均年龄57岁;24例属重症哮喘5例、重症肺炎至ARDS2例、肺心病呼吸衰竭10例、纵问肿瘤1例、急性左心衰1例、重症肌无力1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输卵管妊娠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输卵管妊娠患者98例(观察组)和行附件切除术、无输卵管妊娠史的卵巢囊肿患者43倒(对照组)的宫颈分泌物和输卵管组织标本中CMV DNA。结果:观察组宫颈分泌物和输卵管组织检查出CM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20.4%(20/98)、17.3%(17/98);对照组宫颈分泌物和输卵管组织检查出CMV DNA的阳性率则分别为4.7%(2/43)和2.3%(1/4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CMV感染与输卵管妊娠的发生关系密切.定期监测和及时治疗CMV感染可减少输卵管妊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早期宫角妊娠18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宫腔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早期宫角妊娠的效果。方法31例确诊为早期宫角妊娠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采用宫腹腔镜下联合治疗,对照组(13例)在B超下行常规刮宫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成功率、术后β-HCG下降时间、月经恢复情况及再次妊娠结局。结果治疗组手术全部成功(100.0%),优于对照组的7例(53.8%);治疗组术中出血量(25.0±6.3)mL,较对照组的(52.6±23.4)mL少;治疗组HCG下降时间为(4.6±2.3)d,短于对照组的(12.6±8.7)d(均P〈0.05)。经随访,治疗组术后妊娠9/12例,对照组为5/10例。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手术组较传统刮宫手术组治疗早期宫角妊娠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T)伴不孕的疗效。方法:对98例EMT伴不孕患者行电视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盆腔内膜异位结节电灼、粘连分离、输卵管整形及通液等手术。结果:手术时间30~160min.失血量≤80mL.术后住院5~6d,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88例,随访时间12~48个月.53/88例妊娠,妊娠率为60.2%;术后6个月内妊娠31例占58.5%,7~12个月内妊娠12例占22.6%,12个月以上妊娠10例占18.9%。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EMT伴不孕具有损伤小、疗效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并发失血性休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8例输卵管妊娠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行输卵管保守手术比率为69.7%,与开腹组的62.9%无明显差异。腹腔镜组的术后肛门排气、留置尿管、下床自主活动及住院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组(P〈0.01);1月后输卵管通畅率为87.0%(14/23),明显高于开腹组的60.9%(14/23)(P〈0.05);术后镇痛、发热和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在具备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及时有效地抗休克治疗、理想的麻醉及监护条件的医院,腹腔镜手术是治疗输卵管妊娠合并失血性休克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全程健康教育与管理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母儿的影响。方法将356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78例。研究组与对照组均建立“孕妇系统管理保健手册”,另对研究组孕妇建立“妊娠合并糖尿病健康教育与管理手册”,产科和内分泌科护士共同对研究组孕妇在门诊、家庭、住院期间施行全程健康教育与管理。结果研究组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孕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31"US74例),血糖控制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5%"Us69.7%)(P〈0.01)。研究组出现羊水过多、子痫前期、早产、巨大儿的情况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施行全程健康教育与管理,可有效控制血糖,降低了糖尿病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重症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以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598例慢性重症住院病人有关病原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98例慢性重症病人共检出127株细菌。其中真菌28株(22.0%),革兰氏阴性杆菌72株(56.7%),革兰氏阳性球菌27株(21.3%)。真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相对较高,对其余4种抗真菌药物比较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最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3种常见病原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敏感率在92.9%~100%。常见的阳性球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三者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替考拉宁的敏感性均为100%,结论:慢性重症患者由于病情重,住院时间长,易发生医院感染,在应用抗生素时,临床医生应该关注分离菌的变迁及敏感性的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复异位妊娠的发生与首次异位妊娠治疗术式的关系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重复异位妊娠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复异位妊娠发病率为8.04%(16/199),首次异位妊娠行输卵管部分切除和输卵管保留术者发生重复异位妊娠多在同侧(占69.2%);两次异位妊娠间隔时间主要在术后2~3年内;绝大部分重复异位妊娠都有盆腔粘连。结论:重复异位妊娠发生与首次输卵管妊娠采取的术式有关;盆腔粘连是重复异位妊娠发生的重要因素;异位妊娠后不主张避孕,应积极治疗,争取术后尽早怀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后对生育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53例输卵管妊娠患者行腹腔镜保守性手术(输卵管开窗术)治疗后妊娠及再发异位妊娠情况,对照组A 51例行开腹输卵管开窗术,对照组B50例行开腹输卵管切除术。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行输卵管通液术观察输卵管通畅情况,观察并分析3组术后受孕率及异位妊娠复发率。结果:腹腔镜输卵管开窗术组患者术后1年总受孕率为69.8%,术后2年总受孕率为81.1%,复发性异位妊娠率为7.5%。开腹输卵管开窗术组患者术后1年总受孕率为60.4%。术后2年总受孕率为75.0%,复发性异位妊娠率为14.9%。开腹输卵管切除术组患者术后1年总受孕率为43.8%,术后2年总受孕率为47.9%,复发性异位妊娠率为16.7%。观察组术后1、2年总受孕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B(P〈0.05),异位妊娠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输卵管妊娠行开窗术后不影响宫内受孕率,故对有保留价值的输卵管应尽量保留,术后定期随访检测血β-HCG,腹腔镜组优于开腹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