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迟播油菜地膜覆盖试验结果表明,在迟播油菜上使用地膜覆盖能明显促进油菜的生长发育,形成较为理想的壮苗越冬,进一步增强迟播油菜抗寒、抗病和抗倒伏的能力,大多数经济性状得到明显改善,平均增产28.7%,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为迟播油菜高产栽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地膜覆盖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对甘蓝型油菜进行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直播较未覆地膜直播早熟5d,较覆膜移栽早熟2d,较未覆膜移栽早熟7d;地膜覆盖直播较未覆膜直播增产88.24%;地膜覆盖移栽技未覆膜移栽增产46.15%。证明这项技术在淮北地区有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3.
在甘孜州海拔2 800 m的地区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进行试种春油菜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父本和母本2个品种均能正常成熟,获得高产。利用川西高寒山区对油菜进行夏繁加代是可行的,实现了油菜在甘孜地区自然条件下夏繁。  相似文献   

4.
油菜大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油菜壮苗移栽与地膜覆盖相结合的一项新的栽培技术体系,是油菜栽培史上的一次创新.经过安徽省东至县农技推广中心两年的试验示范,平均每667平方米(1亩)增产30~50公斤,增幅18.9%~32%.  相似文献   

5.
试验表明 :油菜地膜覆盖可以有效地解决晚茬迟播油菜晚茬不晚苗的矛盾 ,可增 (保 )温、保墒 ,改善油菜生长发育的外部环境条件 ,提高油菜秧苗素质和生长发育速度。试验表明 :直播盖膜和移栽盖膜分别较露地栽培 (CK)增产 8.0 4%和 8.9%。油菜覆膜栽培的主要技术是 :精细整地 ,施足基肥 ;及时破膜 ,精细管理 ;土壤足墒时移栽等  相似文献   

6.
油菜是临潭县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春油菜是临潭县中西部区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0.67万hm~2,90%的地块分布在干旱山区。本文对临潭县农技推广部门于2012—2013年连续两年在长川乡进行了地膜覆盖油菜新品种比较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地膜覆装置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对甘蓝型油菜进行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直播产未覆地膜直播早熟5d,国覆膜移栽早熟2d,较未覆膜移植早熟7d地膜覆盖直播产未见覆膜直播增产88.24%,地膜覆盖移栽未覆膜移栽增产46.15%,证明这项技术在淮北地区有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8.
石国基 《农家顾问》2004,(10):35-35
油菜大田地膜覆盖移栽技术是近年来继棉花、玉米、瓜菜后的壮苗移栽与地膜覆盖相结合的一项新的增产技术。经大田对比试验证明,平均每667平方米可增产30—50千克,增幅达18.9%~32.0%,为丘陵、山区和新油菜田生产找到了一条稳产高  相似文献   

9.
针对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由于干旱造成油菜籽产量低,通过示范推广油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解决油菜田间土壤水分缺失,并提出油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地膜覆盖种植方式的土壤水效应及对春油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春油菜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对土壤水效应、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甘蓝型春油菜青杂5号为试材,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了白膜平铺穴播(BPX)、黑膜平铺穴播(HPX)、白膜微垄沟播(BWG)、黑膜微垄沟播(HWG)、黑膜膜侧沟播(HCG)和裸地条播(CK)6种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水效应和油菜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1)地膜覆盖后,油菜各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均较裸地条播(CK)有增加,尤其现蕾期和初花期的增幅较大,较CK分别增加2.51%和3.37%。地膜覆盖能提高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黑膜覆盖在全生育期的保墒效果优于白膜覆盖。(2)地膜覆盖种植使春油菜出苗期和生殖期提前,成熟期推迟,全生育期延长6~8d;种植方式对油菜的经济性状和产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与裸地条播(CK)相比,白膜平铺穴播(BPX)的油菜分枝部位提高,有效分枝数、全株有效角果数、角果长度、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增加,公顷产量增加21.27%;黑膜平铺穴播(HPX)后油菜的产量较CK明显增加16.25%,但黑膜微垄沟播(HWG)、黑膜膜侧沟播(HCG)和白膜微垄沟播(BWG)的油菜产量较CK下降,分别减产15.53%、3.82%和2.87%。(3)相关性分析表明,地膜覆盖的春油菜通过增加全株有效角果数和降低角果粒数来提高产量。聚类分析表明以欧氏距离31.10来划分地膜覆盖种植方式的春油菜可采用白膜平铺穴播(BPX)和黑膜平铺穴播(HPX)。[结论]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冷凉区春油菜栽培可采用白膜平铺穴播(BPX),增产20%以上。  相似文献   

11.
油菜大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油菜育苗移栽与地膜覆盖相结合的一项新的栽培技术体系,是油菜栽培史上的一次创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安徽省油菜生产上存在的干旱、晚茬、冻害、肥水流失等一系列问题.促进了油菜秋发多长叶,冬前有效花芽分化增多,春后多长枝结角,从而达到增产目的.一般增幅20%~30%,每亩增产菜籽30~50kg.1999年秋种,全省地膜油菜发展到近30万亩,长势喜人.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地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膜覆盖栽培对油菜具有增温和保墒作用,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增产幅度与地膜覆盖面积成正相关.地膜油菜的高产播期较露地油菜可适当推迟5~15d,玉米茬对地膜油菜的生长没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油菜栽培技术的发展,油菜冻害防御的新技术也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其中包括覆膜栽培防冻、控旺防冻、治病防冻等技术. 1.覆膜栽培防冻油 菜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效果明显.实践证明,油菜地膜覆盖栽培不仅能通过保温、增温(一般使土壤温度升高2.7~4.5℃)防治冻害的发生,而且还能保水、保肥,提高油菜自身的抗寒能力.如1998年我县武桥乡西桥村1000亩连片油菜大面积冻死,而地膜覆盖油菜却获得了157.3千克的好收成.地膜覆盖冻害率比露地栽培(冻害率为63.7%)低57.3%,能有效地预防冻害.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油菜品种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河南省油菜品种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张书芬宋文光刘建民王建平(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郑州450002)袁国胜*(商丘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我国栽培油菜的历史悠久,品种资源十分丰富。为了防止我国油菜有利基因源的丢失,“七五”和“八五”期间国家组织油菜品...  相似文献   

15.
设置地膜覆盖、小麦秸秆覆盖、油菜壳覆盖、青草覆盖和无覆盖(对照)共5个处理,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4种覆盖材料对旱稻田间生长环境、氮肥利用情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覆盖材料均具有较好的保墒作用,小麦秸秆、油菜壳和青草3种覆盖材料在有效保墒的同时,又可较好地利用天然降水;地膜覆盖可明显增加旱稻的土壤温度,而小麦秸秆、油菜壳和青草覆盖则可保持土壤温度处于相对较稳定的范围;4种覆盖材料均不同程度增加了土壤的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提高了土壤肥力,尤其是小麦秸秆覆盖和油菜壳覆盖处理的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的;地膜覆盖、小麦秸秆覆盖、油菜壳覆盖、青草覆盖处理的旱稻较对照分别增产9.9%、16.9%、22.5%、8.5%。综合本研究中旱稻田间生长环境和产量因子各要素,油菜壳覆盖具有较好的吸水、保水、隔热作用,同时可较好的利用天然降水,增强旱稻种植时土壤涵养水分、养分的能力,是当地旱稻覆盖材料的最佳选择,小麦秸秆次之。  相似文献   

16.
油菜是河南省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豫北地区冬季寒冷,冻害成为影响晚播冬油菜安全越冬的主要因素。为保障油菜安全越冬,结合豫北地区气候及冬油菜地膜覆盖经验,总结出适合豫北地区的油菜地膜覆盖技术,并从覆膜时间、覆膜期田间管理、揭膜及揭膜后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豫北地区晚播冬油菜地膜覆盖技术。该技术操作简便,适合豫北地区小规模的油菜种植。  相似文献   

17.
地膜覆盖栽培油菜能增加地温,使油菜根系发达,吸收养分能力增强,促进秋冬发棵;避免养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油菜分枝数、角果数、角粒数和粒重,从而取得比不覆膜增产30%以上的显著效果。介绍了地膜油菜栽培的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不同农艺措施对地膜覆盖栽培油菜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移栽期、密度、氮素水平 3因素 2次饱和D最优回归设计 ,研究了不同农艺措施对地膜覆盖栽培油菜产量因素的影响及互作 ,根据地膜覆盖栽培油菜生长发育的规律 ,提出了生产技术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为丰富烟草水旱两段式育苗在本地应用的配套技术,探索研究油菜壳覆盖烟垄对烟草大田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综合移栽大田前期气温、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等因素,2018年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开展烟苗移栽后覆盖油菜壳与覆盖地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油菜壳覆垄对团棵期、旺长期生长较地膜覆盖弱,成熟期生长较好;大田生育期较长,产量产值均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20.
油菜覆盖地膜的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甘蓝型同菜在直播、育苗移栽两种栽培方式下,采用地膜覆盖对其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油菜具有增(保)温、呆墒、促进油菜生育进程、优化产量性状、显著提高产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