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旅游视角的农业景观吸引力及其测评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业景观的旅游价值正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简析农业景观的内涵特征和美学特性的基础上,阐明了农业景观吸引力的作用机理,构建了"景观拉力-需求推力-阻力"吸引力结构系统,并从景观美景度、环境友好度、景观可达度、景观感知度等4个方面探讨了农业景观吸引力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陈锋仪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622-11623,11626
中国式景观具备极高的审美意义。在中国式景观构建中,诗歌文化使景观的审美高度上升到精神层面,并创造出由诗像、诗情、诗意、诗境构成的中国式景观感知系统。通过"诗意空间"、"和谐空间"、"联想空间"与"美育空间"所呈现的多维交叉状态使得中国式景观充满神奇、神秘的意象。  相似文献   

3.
农业旅游景观普遍存在着文化,以多种形式表现着文化,往往是审美与文化的统一体,需要品读,并通过品读,加深理解,形成、提升情趣。农业旅游景观文化可采用直读、深读、意读和联读的方式来品读。  相似文献   

4.
基于网络照片收集,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旅游者摄影照片进行研究,探索旅游者对古镇旅游景观与旅游资源呈现出的感知与体验,以及旅游者之间的景观偏好共性。结果表明:古镇旅游主要以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及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为主,以寺登四方街为核心,集聚效应明显,旅游热点已渐趋成熟,旅游者对建筑、街巷空间、桥梁和生活场景类景观表现出明显的景观偏好共性。  相似文献   

5.
皖南古村落旅游景观资源再开发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古村落作为"新安文化"发源地,其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该研究阐述了皖南古村落的旅游景观资源类型,分析了皖南古村落现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古村落再开发的开发原则与旅游产品的重新构建形式,最后尝试性探讨了古村落的未来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丽江古城桥梁景观为研究对象,选取30个桥梁景观单元进行景观美学评价。通过景观评价得出直观视觉与感性形态的综合影响因素,提出相应优化建议,提升丽江古城桥梁景观的美学质量,为丽江古城桥梁旅游路线开发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与借鉴。综合运用美景度评价法与语义分析法,构建桥梁景观评价体系,得出影响桥梁景观公众审美偏好的主要因素为植被覆盖率、视野开阔度、环境共生性、桥梁个性度、生态因子、认知因子;根据各桥梁景观单元综合评价得分高低,分析评价者对各景观单元喜好度,提升整体景观美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森林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环境中,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森林自然景观资源,融合人文、地理、社会景观等开展的旅游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游乐、休憩、疗养,以及目前流行的森林浴、动植物观赏、越野、登山、攀岩、探险、漂流、生存锻炼.因此森林旅游就是根据景观生态的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布的原理、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景观文化性原理、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和景观多重价值原理,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合理布局景观结构,发展具有知识性、参与性、审美性、情趣性的森林旅游业,从而把发展林业经济与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防篡改、开放性的特征,为乡村旅游地景观文化的开发与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阐释了区块链在乡村旅游地景观文化开发的优势,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地景观文化原真性开发与治理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最后从结构层、数据层、合约层、应用层等维度构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乡村旅游地景观文化原真性开发与治理体系模型,并提出了具体的运营保障措施,该模型可以实现乡村旅游地景观文化进行原真性的开发与治理,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它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文化,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以及体验农业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农业景观结构,是集旅游、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为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性产物.观光农业景观结构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景观、植物园林景观、人文历史景观、休闲旅游景观.农业景观功能主要是生产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森林结构属性的公众偏好,以Science Direct与中国知网(www.cnki.net)为文献来源数据库,以"forest structure attribute""public preference"与"林内景观"为关键词,检索国内外森林结构属性研究的基本概况。就树种、树的大小、林木空间分布变化、采伐与林木覆盖范围、地被物与枯树倒木、可视性、林缘的自然性、沿森林小径行走时的林分变化等10个森林结构属性的公众偏好进行了综述。构建了基于水平空间、垂直空间和全空间为一体的林内森林结构属性旅游吸引物框架体系,并就未来公众对森林结构属性偏好的研究提出思考。图1参73  相似文献   

11.
肖雍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23-20625
解析了园林与文学的概念,从园林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出发,通过园林表现形式、园林景观的主要造景手法以及游人赏景角度分析了文学在园林中的应用。在表现形式方面解析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有形"文学和"无形"文学;在造景手法方面突出了文学在借景、抑景、题景、点景中的应用;分析了游人赏景中的"观"、"品"、"悟"的文学,指出园林设计应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园林特色;强调不同主题的园林景观应突出不同的文学韵味;根据游客心理,体现园林景观的文学内涵。以期对今后的园林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魏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864-2865,2983
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之上,介绍了乡村景观发展吸引力的内涵,阐述了当前乡村景观发展存在的问题,认为我国乡村旅游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景观产品特色不明确,乡村景观资源营销力度不足。总结了乡村景观吸引力的影响因素,结合我国当前发展的实际,提出提高乡村景观吸引力的建议与措施,强调应营造舒适的乡村景观意象,切实加强对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力度,强化乡村景观资源旅游市场的开发。以期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乡村景观的基本属性与消费者喜好度之间的关系,选择14个典型的乡村旅游地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VR虚拟沉浸式体验进行感知与评价数据采集,以统计学软件SPSS 25.00的多向度(MDS)分析模块对其属性特征进行测量,结合相关与回归分析模块论证乡村旅游景观属性的多维特征与消费者喜好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不同景观对象的属性特征强度与喜好强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景观属性的属性特征在两维空间中具有良好的聚合性,不同的景观类型在属性特征上保持着基本一致性。2)消费者对乡村景观的属性认知与喜好度之间总体上具有一致性。3)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青年群体消费乡村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想在此玩耍的欲望度”。乡村景观的设计应该在满足视觉消费的同时强化乡村景观的文化价值。此方法在准确测量乡村旅游景观特征强度的基础上,结合消费者喜好度形成的原因,为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开发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林辉  荣侠  陈晓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18-1620,1774
立足于人文科学角度,阐述了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内涵,并从构成、类型、特征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从构成角度看,文化景观可以狭义地理解为构成景观文化的非物质部分;从类型上看,各种类型的文化景观都有其对应的景观文化;从特征上看,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都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包容性、积累性、传承性,不同的是景观文化的滞后性、稳定性和文化景观的不稳定性。论证了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的本质关联、发展关联、共生关联和互转关联,将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从本质上看做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指出二者的不一致性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的因素始终贯穿其中,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文化景观与景观文化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渝东南的地理概况,引入了旅游审美的内涵及"概率筛选"效应,分析了渝东南旅游景观的特点,进而从民族建筑美、民俗风情美、历史文化美、饮食特色美的基本美学形态方面,对渝东南民俗文化的美学价值进行分析和阐释,认为运用旅游美学分析认知民俗旅游资源的独特价值,并在旅游开发中将其显示出来,有助于渝东南旅游文化特色之美的保存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针对旅游开发的不同主体,分别从政府、旅游企业、普通民众角度,就渝东南民俗保护与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大鹏  高娟妮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72-10475,10525
分析了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以及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地域文化性的含义。从城市所面临的缺乏本土地域文化特征的危机出发,通过对白水县杜康东路景观设计实例的分析研究,解析了白水县的城市文化背景、项目概况和设计定位、设计指导思想以及总体构思与节点布局,以探讨如何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合理运用本土地域文化,并且以地域文化为重要的创作源泉,吸收其有益的"基因",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从而更好地展现城市的鲜明个性与特色。  相似文献   

17.
卢洁  万涛  沈慧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29-13031
对安徽省池州市大王洞风景区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7类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总结出其地文景观丰富、农家风情浓郁、水景美不胜收、山体景观秀美、生物景观丰富以及人文资源积淀深厚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吸收以往专家、科研人员在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上的经验,运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利用AHP法、德尔菲法、旅游地综合评估模型,将评价因子分成资源价值、生态安全、开发条件3个方面,对各种影响因子进行归类和层次划分,确定出属于不同层次和不同组织水平的各种因子的相互关系,确定评价因子权重,进而对主入口广场区、胜境湖游览区、田园风光区、诗神游仙景区、洞府乾坤景区的生态旅游景观资源进行开发时序评价,得知洞府乾坤景区较其他景区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具有成为一流旅游地的条件,但仍需改善生态安全和开发条件,其他4个景区需要针对具体的特点做进一步规划和开发。  相似文献   

18.
镇山村“家庭主导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天翼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39-10541
分析了镇山村的地理区位,将其旅游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建筑景观和民族文化景观3类,并将自然景观分成半边山、花溪水库、附近田园,将建筑景观分为石板建筑群、石板城门、石板巷道和石板城墙,将民族文化景观分为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布依族民风民情,分别对景观内容加以介绍,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以“农家乐”为主的“家庭主导型”开发模式,并从精英推动、时代背景、家庭经营优势、客源结构与社区文化因素方面对该模式进行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李松杰  李兴华  肖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68-12970,12973
界定了昌江水域的概念,指出昌江作为景德镇的母亲河,是这个千年瓷业城市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强调了其在景德镇城市经济发展以及瓷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考察的方法,论证了这座瓷业城市沿昌江形成的窑址景观、昌江水域的交通景观、民俗和建筑景观以及独特的意象景观,分析了文化景观的构建与演变历史,以此来探究城市发展的历程。突出了以昌江为主线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反映出"水元素"在景德镇城市发展和瓷业生产运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在景德镇加强昌江"一江两岸"的改造、构筑新文化景观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对景德镇城市发展和完成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产生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20.
选择道教文化场地海南文笔峰景区作为研究场地,研究游客对道教文化景观情境感知与行为偏好之间的关系。于2019?04?26—04?30,通过现场调查、分发问卷,5 d共获得186份调查问卷,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道教文化景观情境感知与行为偏好之间的确存在着数量关系,通过特定的行为活动可以获得景观情境感知;2)游客对修仙情境感知受学习性活动影响;3)游客对自然情境感知随学习性活动、游赏性活动而变化,且游赏性活动比学习性活动产生的影响更大;4)游客对美学情境感知随学习性活动、游赏性活动和宗教性活动而变化,其中,学习性活动并未能增加对美学情境感知;5)游客对孝善情境感知随学习性活动、宗教性活动而变化,且宗教性活动比学习性活动产生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