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最小方差法研究江苏省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全省可以分成七大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区,即耕地未利用地均衡主导类型区、耕地主导建设用地为辅类型区、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均衡主导类型区、耕地主导建设用地其它农用地为辅类型区、耕地主导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为辅类型区、耕地建设用地主导均衡类型区和耕地主导均衡类型区等.这不仅揭示了江苏省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规律,也为全省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的制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统筹社会经济生态之间以及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是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的基础,是指导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依据,文章介绍了吉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介绍了工程类型区划分成果,并针对不同工程类型区提出了土地开发整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测算兰州市土地集约度的基础上,构建改进的灰色关联度模型,研究兰州市土地集约度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98—2008年兰州市土地集约度逐步提高,经历了由粗放、基本集约到较集约的3个阶段;土地集约度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呈现明显的关联性,集约度与建设用地、林地负相关,且与建设用地负相关性较高;与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地、园地呈现正相关且相关程度依次减弱。因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地控制建设用地,优化耕地、园地、牧草地、未利用地的利用,有助于提高土地集约度。  相似文献   

4.
利用永济市1990年和2008年两期TM数据,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的支持下,采用RS和GIS相结合的技术方法,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时空演变模型的引入,定量分析了18年来永济市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研究表明,该地区城乡居民建设用地增加非常快,耕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大幅减少,林草地减少幅度不大,水域面积呈现萎缩的现象。18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较小,其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73%,耕地和林草地年变化速度最慢,建设用地年变化速度最快,未利用地和水域年变化速度相对居中。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分别是252.52和263.87,土地利用指数逐渐增大,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极限来看,该区域的开发程度已达到中等水平状态。1990~2008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都大于零,反映该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  相似文献   

5.
为了掌握和揭示普者黑流域土地利用动态的变化特征,以TM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GIS、数理统计等技术手段,对1990—2015年6期(每5年1期)的普者黑岩溶湖泊湿地流域影像进行解译,分别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结构方面分析该研究区25 a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基于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未来30 a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1990—2015年普者黑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未利用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最大,其次是建筑用地、湿地和农地,林地和园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最缓慢;从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相互转化来看,转出面积以农地和林地为主,转入面积以农地、林地和湿地为主.(2)未来30 a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总体上体现了以农地为主,以林地、建筑用地和湿地为辅的特征,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与前25 a的演变规律基本保持一致.(3)与1990—2015年相比,2015—2045年普者黑岩溶湖泊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原有建筑用地增长率明显提高,湿地增长率降低,农地和林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6.
基于"3S"的云南省石屏县土地利用动态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土地利用电子数据和SPOT-5卫星遥感数据,在3S技术的综合应用基础上对石屏县1992、2005年两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①1992年至2005年,研究区园地变化速度较快,动态度达到了20.23%。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18865.48 hm2,耕地、林地面积分别增加了7143.22和6057.07 hm2。但由于未利用土地、耕地、林地在研究初期面总量较大,动态度较小。②在研究时段内,该区土地利用动态转化过程中以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三者之间的转化、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转化为园地,耕地、林地转化为居民用地及工矿等11种转化为主。③该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1992年为193.19,2005年为204.49,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但与全国土地利用综合指数220相比有一定的差距。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方政府政策导向以及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等是影响研究区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选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1985与2016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对影像的定标、大气校正、影像融合、影像拼接和剪裁,然后进行监督分类,从而提取出2个年份的土地利用数据,并在此同时结合对该县的实地调查,对其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该县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5—2016年彰武县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草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以林草地、建筑用地面积增多,耕地、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为特征,其中人文和政策因素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信息熵的基本原理,利用1996—2005年岳阳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岳阳市耕地面积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居民点、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园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有增有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岳阳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的占用和生态退耕。②岳阳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在1996—2005年期间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③未利用地、园地和交通用地所占比例是影响岳阳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主要因素。④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最大值分布在岳阳楼区、汨罗市和云溪区;其次是临湘市、湘阴县、华容县、岳阳县和君山区;最小值分布在平江县。  相似文献   

9.
宋成舜  翟文侠  汤进华  杨旺舟  董捷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498-2500,2502
利用1983~2003年土地统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选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相关模型,对湖南南县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水域占主导地位,土地利用率和垦殖率高。②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和未利用地所占比例有所减小,园地、交通用地、水域所占比例有所增加。③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均变化率为0.57%,反映南县土地利用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园地的变化速度最大,其次是牧草地和林地,再次是水域、未利用地、交通用地和耕地,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最小。④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小于零,全县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⑤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土地利用/覆盖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优势度指数则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江苏建湖县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区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建湖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进行类型区划分,得出5种土地利用类型区,并对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区进行土地利用集约度分析和效益评价,认为提高土地利用集约经营水平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重要措施,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推行土地集约经营、土地后备资源开发三方面提出了建湖县土地开发利用战略,并进一步阐述了土地开发利用战略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动态度的时间分异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倩  刘学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638-2640
基于1997-2007年甘肃省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甘肃省从1997-2007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表明:(1)在这10年间,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较大,其中耕地面积由于退耕还林还草而减少,林地面积变化最大,园地变化最活跃,居民点及交通用地也有较快增长,而未利用地也出现了增长;(2)从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来看,2002-2003年土地利用最为活跃,2006-2007年最不活跃;(3)1997-2007年甘肃省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与单一动态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园地、林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与综合动态度呈正相关,并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耕地、牧草地与综合动态度呈负相关,耕地达到极显著水平,牧草地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杨国东  梁爽  王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4):90-92,96
利用1988和2014年2期的Landsat TM/OIL遥感图像,应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完成两期影像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测量,并且基于GIS提取和统计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分析长春市经济开发区1988—2014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旱地、水田、草地、林地、未利用土地、城镇、居民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该变化的原因,揭示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Shannon信息熵理论,分析研究了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动态变化,并对影响信息熵值大小的土地利用类型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997~2004年,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较全国水平低,熵值呈现单调递增趋势,说明该区土地利用系统朝相对无序状态演变.在8个土地利用一级类型中,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的有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它们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正相关;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有耕地、牧草地和水域,它们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负相关.其中,林地和耕地的面积与该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变化显著相关,是信息熵值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然后依次为园地、交通用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地和水域.  相似文献   

14.
根据张掖市土地利用类型,采集未利用土地、林地、耕地和草地表层土壤样品182个,分析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土壤养分指标,以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张掖市土壤全磷含量为耕地>草地>未利用土地>林地;土壤全钾含量为耕地>未利用土地>林地>草地;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均为草地>林地>耕地>未利用土地;张掖市土壤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全磷及全钾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08年共3期昆明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昆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昆明市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其次为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1990—2008年,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逐渐减少,而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逐渐增加,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和耕地,盘龙区、五华区和官渡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最快,草地→林地,耕地→建设用地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转换类型。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工业-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一般规律,利用1990、2000、2010年三期遥感影像对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进行监测,并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结合社会经济及人口数据对六盘水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及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水田、旱地、未利用地明显减少,城镇建设用地迅速增加;2000-2010年变化速度明显高于1990-2000年,郊区大部分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1990-2010年林地、草地变化数量不大,整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总体看来,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大,其主要驱动因素为快速的人口扩张及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7.
缑武龙  黎诚  胡月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543-19544,19551
基于安化县各乡镇1998和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应用经济学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定量化研究某土地利用结构。结果表明,安化县各乡镇5种主要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均具有不均衡性。在空间尺度上,未利用地和耕地分布最不均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园地次之,林地分布相对均衡;在时间尺度上,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不均衡程度有所减弱,而园地、未利用地却有增加。  相似文献   

18.
王月健  丁武泉  谢付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733-4734,4815
借助线性规划法对轮台县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利用所建立的优化方案可使轮台县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建设用地面积不同程度的增加,未利用土地面积大幅度下降,有利于轮台县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及生态效益目标的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揭示陕北地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陕北地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指引。  方法  以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InVEST模型评估1990—2020年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单因子探测和交互探测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1)研究期间陕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3.83%和1.91%,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增加3.02%、1.61%和1.10%;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90—2000年和2000年以后分别以未利用地转变为草地以及耕地转变成草地和林地为主要特征。(2)1990—2020年,陕北地区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由0.636变为0.651,总体呈上升趋势;生境质量空间上呈“南部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生境质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部林地和草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毛乌素沙地;生境质量等级上升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及西北部大部分区域。(3)土地利用是影响生境质量时空分布的第一因素,对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解释程度为0.433,在交互作用探测中,任意两种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大于单个因素的单独作用,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共同主导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  结论  陕北地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密切相关,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减小人类活动的影响对提高陕北地区生境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