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1瘤胃和网胃瘤胃和网胃在反刍动物的整个消化过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饲料内可消化的干物质有70%~85%在此消化,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微生物。瘤胃可看作是一个供嫌气性微生物高效率繁殖的发酵罐。他具有微生物活动及繁殖的良好条件,表现在:1食物和水分相对稳定的进入瘤胃,有供给微生物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2节律性瘤胃运动将内容物搅拌混和,利于微生物利用营养物质,并使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微生物均匀地排入后段消化道。保持了瘤胃的营养  相似文献   

2.
正牛的胃由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组成,其中只有皱胃具有消化腺,而瘤胃等其他胃没有胃腺,依靠胃液中的微生物对食物进行发酵,分解草料中的成分,降解为可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瘤胃体积占复胃的85%[1],瘤胃中的瘤胃液富含细菌和纤毛虫(统称瘤胃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体积约占瘤胃液10%。其中细菌、纤毛虫各占50%[1]。纤毛虫和细菌在瘤胃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科学实验证明,纤毛虫的生长繁殖有赖于瘤胃细菌。另一方面,纤毛虫也具有刺激细菌繁殖的作用[1],  相似文献   

3.
<正>奶牛的瘤胃可看作是一个供厌氧微生物繁殖的发酵罐,在整个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瘤胃的消化主要是靠微生物进行发酵性消化。由于瘤胃内环境的恒定,保证了瘤胃微生物的高度活性,奶  相似文献   

4.
奶牛属草食家畜即反刍动物,最主要的消化特点是有4个胃,并能够利用纤维和非蛋白氮。其中瘤胃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在瘤胃中可被微生物降解发酵为挥发性脂肪酸、肽类、氨基酸及氨等成分。同时瘤胃微生物可以利用氮源、能源等发酵产物合成微生物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调控奶牛消化代谢过程的目标是,使奶牛发酵的有利方面达到最理想,  相似文献   

5.
瘤胃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定量分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瘤胃微生物在反刍动物饲料营养物质消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瘤胃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定量分析技术是研究瘤胃微生物生长及动态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本文对瘤胃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定量分析技术进行了简要综述,旨在为瘤胃微生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1饲养特点牛的消化器官分为口腔(主要是分泌唾液和咀嚼饲料)、咽部、食道、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皱胃与单胃动物的胃的功能相似,有消化蛋白质的功能。瘤胃表面由黏膜上皮覆盖,它不分泌粘液或消化酶和盐酸,瘤胃可降解、合成、吸收营养成分,瘤胃中消化或降解饲料(特别是粗饲料)是依靠微生物来完成。瘤胃中的  相似文献   

7.
李晓双 《北方牧业》2007,(12):21-21
<正>犊牛初生时,其瘤胃、网胃、瓣胃都很小,不具备消化草料的能力,也没有微生物和纤毛虫存在,只能靠吃乳汁进入真胃供吸收利用。如果这时喂给草料,会加重犊牛瘤胃、网胃、瓣胃的负担,引起疾病。  相似文献   

8.
瘤胃是反刍动物重要的消化器官,瘤胃微生物可以将饲粮降解为宿主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与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密切相关。肠道酶是帮助宿主消化的关键因子,酶种类和活性的高低影响着动物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和自身的生长发育。调节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和肠道酶系表达,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改善动物健康状况是目前普遍的研究方向。幼龄反刍动物胃肠道发育不完全,菌群和酶系结构并不完善,在幼龄反刍动物微生物群落稳定之前,早期调控其瘤胃微生物群落和肠道酶系可以更加长期、有效地改善幼畜胃肠道环境发育,促进反刍动物生长发育。本文概括了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定植与酶系建立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浅谈奶牛瘤胃功能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属反刍动物(草食动物),最主要的消化特点是有4个胃,即能够利用纤维和非蛋白氮。瘤胃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饲料可被微生物降解及合成各种营养物质。使用一定的手段对瘤胃中降解与合成过程进行调控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人们养牛实际上是在养瘤胃微生物。如何维护良好且稳定的瘤胃环境,保持微生物的活性及其菌系的相对平衡,是奶  相似文献   

10.
奶牛属反刍动物(草食动物),最主要的消化特点是有4个胃,能够利用纤维和非蛋白氮。其中瘤胃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在瘤胃中可被微生物降解发酵为挥发性脂肪酸、肽类、氨基酸及氨等成分,同时瘤胃微生物可以利用氮源、能源等发酵产物合成微生物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在这些过程中,对于奶牛来说,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调控奶牛消化代谢过程的目标是使奶牛发酵的有利方面达到最佳,而使发酵的损失最小。  相似文献   

11.
牛、羊和鹿等动物属于反刍动物,反刍动物区别于单胃动物的最大消化生理特点是有复式胃结构,复式胃由瘤胃(Rumen)、网胃(Reticulum)、瓣胃(Omasum)和皱胃(Abomasum)4个部分组成。前3个胃称为前胃,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瘤胃,尽管瘤胃内没有消化腺,也不能分泌消化酶类,但瘤胃中存在大量瘤胃微生物,最主要的瘤胃微生物是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原虫(protozoa)和厌氧真菌(anaerobic fungi),1g瘤胃内容物中约含细菌数150~250亿个和纤毛虫数60~180万个,总体积约占瘤胃液的3.6%,其中细菌和纤毛虫各占一半。这些瘤胃微生物产生的消化酶与机械破坏作用是反刍动物消化降解饲料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2.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对瘤胃发育、营养物质消化和宿主生理健康有重要意义。瘤胃微生物移植(rumen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RMT)是将特定供体的瘤胃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移植到受体中,通过操纵瘤胃微生物群落进行菌群重塑或微生物组修复,改善宿主机能状态、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并可预防或治疗部分胃肠道疾病的措施。本文就RMT的发展历程、应用、安全性及潜在作用机制等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RMT在揭示瘤胃微生物组特性或功能、调节宿主新陈代谢、提高生长性能、调控微生物区系平衡、疾病治疗等方面的作用,为RMT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瘤胃发酵及其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刍动物对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以瘤胃中的微生物消化为主,微生物消化与小肠中的酶消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认识瘤胃发酵的特征及规律,采取适当方法对其进行调控,可求得饲料在瘤胃和肠道的最佳分配.  相似文献   

14.
反刍动物的瘤胃消化生理及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反刍动物一般指牛、羊等具有复胃的草食性动物,其复胃具有4个室,前3个室为瘤胃、网胃和瓣胃,总称前胃,前胃的黏膜没有胃腺,食物在前胃时受到机械性消化和微生物消化.第4室皱胃具有腺体,其消化与单胃相似.在这4个胃中,其中瘤胃的容积最大,饲料中70%~80%的可消化物质和50%的粗纤维在瘤胃内消化,其内存大量的厌氧性微生物,是一个良好的、连续不断的微生物发酵罐.因此,研究瘤胃的消化调控机制,是反刍动物营养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奶牛属反刍动物(草食动物),最主要的消化特点是有4个胃,即能够利用纤维和非蛋白氮。瘤胃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饲料可被微生物降解及合成各种营养物质。使用一定的手段对瘤胃中降解与合成过程进行调控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人们养牛实际上是在养瘤胃微生物。如何维护良好且稳定的瘤胃环境,保持微生物的活性及其菌系的相对平衡,是奶牛饲养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调控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正>反刍动物的瘤胃内含有丰富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利用宿主体内适宜的温度、湿度、酸碱度、渗透压以及氧压条件进行生长繁殖,并帮助反刍动物消化和利用营养物质。反刍动物瘤胃内微生物的作用:纤维的消化和糖原的生成、蛋白质的分解与合成、维生素的合成等。糖原、蛋白质、维生素等机体所需物质的生产与合成主要依靠由瘤胃细菌、瘤胃甲烷菌、瘤胃真菌、瘤胃原虫、瘤胃噬菌体等构成的微生态系统协作完成。1瘤胃细菌  相似文献   

17.
免是单胃草食动物。它没有牛、羊等草食动物能提供有益微生物生长的瘤胃。反刍动物瘤胃中的微生物可将纤维素分解,分解产物又被微生物利用,产生的脂肪酸、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利用。兔没有这样的消化道结构,但在长期的生物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与瘤胃功能相似的盲肠。兔采食的纤维主要在盲肠内进行消化,其消化过程与瘤胃相似。  相似文献   

18.
科苑采撷     
犊牛3周龄以内.其前胃(瘤胃、网胃、瓣胃)不具备消化功能.也没有微生物和纤毛虫存在.只能依靠乳汁进入真胃(皱胃)供吸收利用.如果这时喂给草料.会加重瘤胃、网胃、瓣胃的负担,引起发病。如果喂草料过晚.其胃肠长期依赖乳汁.前胃得不到锻炼.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相似文献   

19.
越来越多的反刍动物营养学家正在利用各种天然物质成分来培养反刍动物瘤胃中的有益微生物菌群以提高饲料的消化率。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瘤胃有益微生物群体能够更加完全地分解饲料,使得反刍动物能够从饲料中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 健康的瘤胃微生物群很重要,生长旺盛的微生  相似文献   

20.
<正>牛、羊等反刍家畜饲料中70%~85%的可消化干物质和50%粗纤维在瘤胃(包括网胃)内消化,因此,瘤胃消化在整个反刍家畜消化过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瘤胃被比喻是具厌氧性活体连续发酵罐,在微生物的主导下,瘤胃内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消化代谢过程(即发酵过程)。但它必须具备厌氧性微生物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