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粳稻品种秋光和籼稻品种密阳2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类型水稻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氮素水平促进根系生长,迅速提高水稻根干重,但同时降低根冠比。除生育前期外,籼稻根系吸收面积均大于粳稻根系吸收面积,籼粳稻比表面积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2.
垄作栽培对寒地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黑龙江省早熟高产优质粳稻品种空育131为材料,通过垄作栽培与平作栽培方式对比试验,研究垄作栽培对寒地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根系的生长和分布在不同栽培方式间有较大差异,供试品种在不同的栽培方式下其根系体积、干质量、根长及活力均存在明显不同。与对照(平作)相比,水稻(空育131)在垄作栽培条件下根系发达,表现为根长增加、根系干质量增大,根量尤其下层根量增多,根系吸收面积增大,根冠比增大,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3.
施氮量对东北粳稻根系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粳稻牡丹江27和牡丹江3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对东北粳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生育时期,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根数、根长、根粗、根体积和根干质量等指标也有所提高,根系的总吸收面积均也有所增加。三种氮肥水平下地上部干质量均随生育进程急剧增加,两品种的根干质量在孕穗期和抽穗期达最大值,抽穗期后根冠比降低,而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大,单株根系伤流强度都随着抽穗后时间的推移先升高后降低,两品种根系α 萘胺氧化力分别在抽穗期和乳熟期达最大值,且根系氧化力在各时期的变幅随施氮量的提高逐渐变小。水稻在孕穗期的根数、根长、根粗、根干质量和根冠比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各生育期根系的总吸收面积和比表面积均与产量呈正相关,且在乳熟期时相关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4.
以穗型直立的紧凑型水稻品种沈农07425和穗型弯曲的松散型水稻品种秋光为材料,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研究两种株型水稻品种的根系活力。结果表明,紧凑型沈农07425与松散型秋光的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均符合高氮中氮低氮的关系,其中总吸收面积受施氮水平影响较大,而活跃吸收面积受品种与施氮水平交互作用影响较大。两个品种水稻根系氧化力随着供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施用氮肥能提高根系氧化力。  相似文献   

5.
增氧对水稻根系生长与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国稻6号(杂交籼稻)和秀水09(粳稻)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研究通气增氧对水稻苗期根系生长和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氧处理水稻根系干物质积累量、根长、根体积、根系活力以及吸收面积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水稻根系硝态氮(NO3 N)含量、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增加。谷氨酸合成酶(GS)、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均增强。在本试验条件下,增氧能显著提高粳稻秀水09苗期根系氮代谢相关酶生理活性;但增氧对杂交籼稻国稻6号根系氮代谢相关酶生理活性影响不显著,说明通气增氧对水稻根系氮代谢生理活性的影响可能与水稻基因型有关。  相似文献   

6.
根据1999年以来浙江省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数据,分析了不同时期浙江的主栽品种数量和品种集聚度等。结果表明,与《种子法》实施前的1999年相比:一是2002年以来浙江省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总数变化不大,但杂交晚稻品种数量逐年增加,常规水稻(除晚籼稻外)品种数量则逐年下降;二是杂交晚籼稻品种集聚度呈下降趋势,常规晚粳稻品种集聚度呈上升趋势;三是杂交晚稻面积占比逐年上升,而常规晚稻面积占晚稻面积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四是1999-2013年期间水稻主栽品种已经更新1次以上。  相似文献   

7.
以25个常规粳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品种(系)为试材,开展钵苗机插综合生产力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系)钵盘育苗秧苗素质杂交籼稻类好于杂交粳稻类,杂交粳稻类好于常规粳稻类;最终成穗数以常规粳稻类最高,杂交籼稻类其次,杂交粳稻类最低,分蘖成穗率以杂交粳稻类最高,常规粳稻类次之,杂交籼稻类最低;经济产量以杂交粳稻类平均产量最高,分别较常规粳稻类和杂交籼稻类平均增产8.43%和9.00%,常规粳稻类和杂交籼稻类平均产量差异较小,常规粳稻类较杂交籼稻类平均增产0.53%,从产量结构来看,钵苗机插更有利于大穗型水稻品种产量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采用裂区试验,以品种生态类型为主区,品种为副区,选择5个中熟中粳水稻品种为材料,以杂交籼稻为对照,研究籼粳稻生态性状在苏北睢宁县的表现。结果表明:粳稻的株高显著低于杂交籼稻;粳稻叶片短而挺,稻穗直立且着粒密,表现较强的抗倒能力;粳稻大田期的出叶速度明显快于杂交籼稻,同期抽穗的粳稻主茎叶片数多于杂交籼稻;粳稻的分蘖力明显弱于杂交籼稻,但成穗率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在产量构成性状上,粳稻大部分是中穗型品种,有效穗明显多于杂交籼稻,千粒重与杂交籼稻相当,正常情况下结实率高于杂交籼稻,属穗粒兼顾型品种,在精确定量栽培下容易取得高产。产量结果分析表明粳稻比杂交籼稻具有产量优势。在现行价格下,试验中的粳稻每667 m2收入比杂交籼稻多166.6元,可见,在苏北推广"籼改粳"能增加种植者的收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鉴定和筛选水稻极端耐热种质或基因,为培育耐高温水稻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耐热等级和幼苗存活率为指标对不同类型水稻苗期耐热性进行鉴定评价,以筛选和鉴定耐热种质资源及主效QTL.[结果]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苗期耐热性存在明显差异,籼稻品种耐热性明显强于粳稻品种,籼稻和粳稻品种均存在极端耐热和极端敏感种质资源;共...  相似文献   

10.
 气孔密度和气体扩散阻力存在着极显著的类型间和品种间差异,一般籼稻的气孔密度大于粳稻、气体扩散阻力则小于粳稻。通过籼粳稻杂交育成的品种表现为中间型,气孔密度与气体扩散导度和净光合速率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比叶重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单叶面积的相关不显著。籼稻品种较高的光合速率主要来自其大的气孔密度和低的气体扩散阻力。如果通过籼粳稻杂交将籼稻气孔密度大、气体扩散阻力低的特性与粳稻比叶重大的特点适当结合在一起,将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1.
以5个北方常规粳稻品种和4个杂交粳稻品种为材料,对两种类型粳稻的苗期根系性状差异和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期望通过研究两种不同类型品种苗期根系特征来解答北方杂交粳稻杂种优势不突出的原因,为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北方杂交粳稻苗期根系的平均直径比常规粳稻粗19%左右,而在根长、投影面积、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上均比常规粳稻小;与常规粳稻相比,杂交粳稻苗期根系属于"短粗胖"类型。相关性分析表明,苗期根系平均直径和根体积与产量呈正相关,因此,选育苗期根系粗壮且根体积较大的品种对产量有更大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对FACE(大气CO2浓度增高)响应的差异。方法 以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共6个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FACE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 1)FACE处理极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平均增加24.17%, 常规籼稻增幅最大,FACE和对照均以杂交籼稻最高;2)FACE处理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常规粳稻增幅最大,并显著增加了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稻每穗粒数;3)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成熟期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成熟期吸氮量平均增加21.23%,杂交籼稻增幅最大, FACE和对照均以常规籼稻最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平均增加7.33%,杂交籼稻增幅最大,FACE和对照均以杂交籼稻最高。成熟期吸氮量对产量促进作用略大于成熟期氮素籽粒生产效率;4)FACE处理降低了植株含氮率,成熟期平均下降0.105个百分点,常规粳稻降幅最大。FACE处理极显著提高植株干物质量,成熟期平均增加23.95%,常规籼稻增幅最大;FACE处理显著提高常规籼稻和杂交籼稻成熟期单穗吸氮量,分别增加10.79%、13.93%,但常规粳稻下降了9.60%;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成熟期群体吸氮强度,平均增加22.29%,杂交籼稻增幅最大。FACE处理对水稻全生育期天数无显著影响;FACE处理显著提高茎鞘、叶片、穗各器官吸氮量,叶片增幅最大,平均增加51.86%,杂交籼稻增幅最大;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不同生育阶段吸氮量,抽穗-成熟阶段增幅最大,平均增加108.90%,杂交籼稻增幅最大;5)植株干物质量、单穗吸氮量、吸氮强度、穗吸氮量、抽穗-成熟阶段吸氮量对成熟期总吸氮量的促进作用分别大于植株含氮率、单位面积穗数、生育天数、茎鞘叶吸氮量、移栽-分蘖和分蘖-抽穗阶段吸氮量;6)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降低了每百千克籽粒需氮量,前者平均增加24.16%,常规籼稻增加最多;后者平均降低4.7%,常规籼稻降幅最大。结论 FACE处理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但品种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2016,(2):54-60
选用杂交晚籼稻品种五丰优T025和常规晚粳品种镇稻11号为材料,设置不同机插株距和取秧面积处理,探讨机插规格对双季晚稻群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塑造了水稻的不同群体起点,对群体发育和产量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取秧面积的增加,机插漏蔸率降低,基本苗数、最高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增加,成穗率和群体透光率呈下降趋势。株距11.5 cm处理的基本苗数、最高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稻谷产量均高于株距13.6 cm处理。杂交籼稻品种五丰优T025干物质积累量和稻谷产量都高于常规粳稻镇稻11号。调节机插株距比调节取秧面积更易控制基本苗数。双季晚稻适宜机插规格为行距26.9 cm、株距11.5 cm;杂交籼稻和常规粳稻品种适宜取秧面积分别为1.05和1.44 cm2。  相似文献   

14.
从粳稻的比较优势看豫南“籼改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粳稻的品种特性和豫南稻麦耕作制度,在豫南种植粳稻相对于种植籼稻有产量高、品质优、茬口好三大优势。粳稻品种产量水平比籼稻高70 kg/667 m2左右,麦茬粳稻比麦茬籼稻高100 kg/667 m2以上;粳米适口性好,价格比籼米高30%~50%。种植粳稻技术上要求推迟播种,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麦茬稻秧龄过长导致的减产,适应机械插秧、抛秧和小麦套种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水稻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推动豫南稻麦耕作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本文对豫南地区"籼改粳"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对江淮流域"籼改粳"的核心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水稻高产抗瘟育种状况日本于80年代初制订了一个水稻超高产育种“逆7.5.3计划”,旨在用15年时间(1995年前)使水稻新品种亩产量比主栽种提高50%。到1988年育成“中国91号”、“中国96号“和”北陆125号”等品种、增产幅度10~20%,看来,这个计划的实现有一定困难。南朝鲜曾经以粳稻品种与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籼稻品种杂交,育成了”统一型”品种。这些品种的穗粒数超过粳稻品种一倍以上,而且收获指数高,比当时主栽品种增产30%以上,推广面积曾达到全国稻作面积的75%。后来,由于稻温  相似文献   

16.
中国杂交水稻与常规稻产量和稻谷品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激 《杂交水稻》2008,23(2):1-4
以2001—2002年国家和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383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对杂交水稻和常规稻在区域试验中的平均产量和主要稻谷品质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籼稻平均产量为7.720 t/hm^2,比常规籼稻高11.72%,达极显著水平;杂交粳稻平均产量为8.991 t/hm^2,比常规粳稻高6.91%,达显著水平。籼、粳杂交稻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达标率均高于常规稻,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优质达标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籼、粳杂交稻品质改良的重点,其中杂交籼稻还应加强胶稠度的改良;垩白度、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为籼、粳常规稻品质改良的重点,其中常规籼稻还应注重直链淀粉含量的改良。  相似文献   

17.
以2004-2013年期间浙江水稻生产的成本、效益数据为依据,比较分析了不同年份、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季节的水稻生产成本效益。结果显示,浙江省水稻生产的成本增幅高于谷价涨幅,成本推动型特征明显;双季籼稻成本利润率低于单季粳稻,"单季化"、"粳稻化"趋势将更加明显;成本利润率相对较高,规模增效是提高种稻收益的根本途径;种稻净利润持续下滑,稳定水稻面积的难度越来越大,最后提出了如何提高浙江水稻生产效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水稻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应用19个不同的探针/限制性内切酶组合,测定了8个不同基因型水稻间的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结果表明:RFLP在水稻中普遍存在,同一亚种内的RFLP较少,而在不同亚种间则较大;栽培稻与野生稻间的RFLP较多,而以粳稻和野生稻之间RFLP最多,达58%-68%。用IBM /PC计算机分析了这些基因型之间的遗传距离,粳稻和籼稻可明显地分成二组,野生稻与籼稻的亲缘大于与粳稻的亲缘。具有广亲和能力的爪哇型品种Ketan Nangka偏向籼型。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水稻主栽品种跨省推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6~2008年我国水稻年推广面积在6.67万hm2以上的1565个(次)主栽品种的跨省推广情况分析表明,我国水稻主栽品种推广平均跨省数为2.8个。总体上,不同时期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品种类型、南北稻区、审定级别之间差异明显,无论是推广平均跨省数还是单个品种年均推广面积,籼稻品种均明显大于粳稻品种,杂交稻品种均明显大于常规稻品种,南方稻区品种均明显大于北方稻区品种,国家审定品种均明显大于省级审定品种。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30余年来在水稻理想株形育种的理论和方法方面进行的探索,取得了(1)水稻株形育种应分三个阶段,它由矮化育种发展而来,它的发展方向是水稻理想株形与优势利用相结合。(2)在杂交后代的选择上提出了耐肥抗倒、生长量大和谷草比大三项选择标准。耐肥抗倒是保证条件,生长量与谷草比的乘积是稻谷产量。耐肥抗倒性与秆高有极其密切的数学关系。受光叶面积及其上的光强度与叶片直立性也有极其密切的数学关系。(3)提出了可用比叶重及叶绿素含量作为叶片质量的选择标准,在田间可凭叶厚及叶色初选。(4)比较研究了典型的籼稻及粳稻以及由籼粳稻杂交育成的偏籼及偏粳品种的气孔密度,得到了籼稻>偏籼>偏粳 >粳稻的顺序,这不仅进一步阐明了籼粳稻杂交育种的科学性,也指明了通过其后代来搞水稻理想株形的优越性。(5)提出了今后高产更高产要适当降低现在高产水稻的每亩穗数水平的同时争得平均每穗粒重的大幅度提高以及(6)分蘖力不能太差等成果。与国内外同类研究进行了比较。各地株形好的水稻品种的高产表现也验证了上述结论。株形好的木稻品种的高产表现也验1正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