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少数民族文字材料,既是汉字研究的对比材料,也可以是汉字教学的对照材料.在对外汉字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少数民族文字材料,在形象生动的对比中,既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也提高汉字学习的效率,同时达到传播中国多元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习知识的目的大约有2个方面一是学习知识本身;二是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文化和语言有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对可理解性输入起着推动作用.然而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此,本文试举几个例子,就教学中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做一阐述,目的在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以免发生文化休克,不利于交流.  相似文献   

3.
在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汉字的发展占据着重要位置。中日两国为邻,一衣带水,语言的交流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汉语中,量词可谓是锦上添花。而日语中的助数词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日语中的助数词应用范围广泛,即具有多义性。因此,掌握日语中助数词的用法,便于对日语作深入的了解。本文以日语中常见的助数词本为例,分析日语中助数词的应用范围,为今后的日语学习作下铺垫。  相似文献   

4.
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进行语言或文字交流,日语会话教学正是传授给学生日语语言交流能力的一门课程。进行语言交流首先必须具备语言能力(包括词汇、语法知识等)、语言运用能力(包括理解、发音、选择话题等)、以及交涉技巧等。语言交流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对方的立场及问话意图。日语会话练习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听力练习:  听力练习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基础。听不懂对方所说的话,也就无从参与语言交流,因此,会话学习应从听力练习着手。无论从声音还是内容方面,先对会话的构成进行充分的理解之后,再进入下一个发音练习…  相似文献   

5.
对于不同语言的人来说翻译是进行交流的一种必然方式。这种情况下,在跨文化交流中通常会存在更多的问题。交流者会按照自己的文化习惯和期望来理解他人的言论。换句话说,文化术语对于译者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群人所共享的信仰、看法、价值观和规则的复杂集合体。当文化相似时,翻译会变得简单。这是因为两种语言在文化的诸多方面很有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对等的文化术语。当文化不好理解时,通常找不到对等的词汇。译者要想在跨文化交流中进行有效地翻译,就必须要很好地熟悉译语和目的语文化,了解交流的目的和翻译的受众  相似文献   

6.
中专学校和高职学院由于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有些学校开设了硬笔书法课。书法属于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但职业学校的硬笔书法教学既不同于专业性书法教学,也不同于业余性书法学习,其典型特征是职业性,由此也就决定了职教院校硬笔书法教学的实用性特点。书法被《辞源》解释为“汉字的书写艺术”,《辞海》诠释为“毛笔字的书写方法”,显然这两种释义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而日本人把书法理解为“文字的艺术”,确实深得书法之妙味。日本拼音文字“片假名”虽源于日本人注读佛经时汉字的注音,但日本书道已演化为一种“抒情性的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7.
汉字是留学生尤其是汉字文化圈外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障碍。如何提高汉字文化圈外留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通过归纳汉字文化圈外留学生学习汉字的特点、难点;对现阶段对外汉字教学方法进行梳理等方法,探析汉字文化圈外留学生汉字学习困难的成因,为进一步解决对外汉字教学困难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日语借词的产生及其传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语中的绝大部分汉字词是由中国传去的。但是,日本人也自造汉字词,尤其是明治维新前后利用汉字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其中又有不少汉字词传入中国,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就现代汉语中日语借词产生的背景、特点以及传入中国的过程进行一番探讨,以期能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李俊英 《新农民》2010,(7):40-41
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基本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10.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属于非语言范畴。汉字是文学系统中极富有特色的一种文字。如果我们能巧妙地利用它本身的字形和变体,便会增加语言因素所无法起到的修辞效果。关于这一点,已被一些学者认识到了。陈望道说:(汉字)"字形既已繁多而又多少带有图形性质,文字上这就不免很有些人在字音所致的,听觉效果’以外,并注意字形所致的‘视觉效果’……"。王希杰在《汉语修辞学》中也曾举了字形方面的两个例子,并接着说"这一切也都和表达效果有关"。林文金在《修辞学研究》"非语言手段和修辞学的性质"一文中把字形修辞归为非语言修辞手段的一种,并在该文中把字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字作为一种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它是音、形、义的综合体,汉字的音、形、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理据,汉字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每篇课文的识字量都很大。很多老师都觉得现在的识字课难上,究其原因,主要是课文长、生字多、课时紧等。为此,我们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尝试。1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相似文献   

12.
讲授之前的阅读与摘记保勒·梅达著毛世春译学生怎样才能进入数学的殿堂之门?NCTM为在学生中开启这样的大门设置的一个途径就是实行数学交流。数学交流允许学生去表达他们的思想程序,并且是理解数学的基础;数学交流也引导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而反对成为只会单纯...  相似文献   

13.
汉字的性质是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根本特征.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文字学家对其进行了真正系统科学的研究.关于汉字性质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表意文字说、意音文字说、语素文字说、表音文字说、音节文字说、形音文字说.  相似文献   

14.
<正>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作为中华民族的公民,首先要认识汉字、理解汉字、认知汉字。汉字促使中华文明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因此,我们每个人必须尊重汉字,继承和发展汉字的艺术成果,继承时代遗留下来的汉字文化——书法。书法是中国汉字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在汉字书写过程中形成的笔法结构的法则。我们如何去  相似文献   

15.
汉字既是中国文字.也是中国传统图形。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汉字的造型方法和表现方式体现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其符号化的识别特点符合今天时代的经济、市场需要。现代平面设计己经广泛地使用汉字作为视觉传达元素,将汉字独有的文化价值和形式意蕴与现代多元的设计理念和审美方式进行完美的融合,进而推动中国的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对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在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难以将英语语言文学的价值表现出来。而进行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语言文学素养也属于学生的英语能力的一部分,如果学生能够对英语语言文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那么学生对于英语语言也会有更加深入的应用。而在阐述了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必要性之后,也要对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剖析,本文就主要围绕英语语言文学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也对此提出了一定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新考     
用一种新的方法,即文化解析的方法,对甲骨文和金文重新进行考释,得出了很多不同于传统方法的新看法、新结论。这种新方法的理论根据是:汉字起源于古人的社会生活,即古人是依据自己的社会生活造出了汉字。因此,对甲骨文、金文的考释,应由传统的从文字到文字的文字解析,发展为从古人的社会生活到文字的文化解析。只有这样才能揭开汉字与汉文化的神面纱,真正领略其伟大与奇妙。以辛字为例用新方法来对其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8.
翻译难,究其最根本原因,难就难在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与翻译上。翻译,从形式上看来,是一个语言问题,但就其过程来看,又不单单是一个语言问题。因为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密切相关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无不打上民族文化的印记,文化上的差异反映在语言中,而语言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的必要工具,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明确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也就明确了文化背景与翻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与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人与人的交流方式也转移到了电子设备上。而在这一新的交流平台上,语言也相应产生了一些创意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符号与文字的新型组合上,即颜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作为语言发展的一部分,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已经广泛传播并应用在各种网络交流工具中,作为感情符号活跃在虚拟世界。  相似文献   

20.
刘快 《农业考古》2012,(6):338-341
一、双喜字纹饰概述双喜字写作"窰",是一个汉字,它是我国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传统吉祥纹饰之一,也是我国广大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它以左右两个并列的"喜"字为主要元素,加以其他纹样装饰形成,民间称这种以文字为主的图案为"字花"。双喜字结构巧妙,是一个典型的方块汉字,它具有横平竖直、没有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