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淮北市发展高蛋白大豆产业的六大区域比较优势,提出了确立淮北市高蛋白大豆生产的市场定位、推广专用品种与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培育大豆深加工龙头企业、树立非转基因绿色大豆的品牌4项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最近,转基因大豆是否对身体有害和如何保护非转基因大豆的话题引起热议.那么,非转基因大豆保卫战这场硬仗到底该怎么打?为此,20位大豆专家、学者以及大豆加工企业的负责人为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发展纷纷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3.
开放战略下中国大豆产业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大豆产业长期陷入困境的表现为:大豆供应对外依存度过高、加工主体为外资操控、市场定价权主导地位丧失;国产大豆的总体比较劣势、民族大豆产业界的竞争能力普遍低下以及跨国粮食巨头的恶性竞争,是导致中国大豆产业困境的基本原因。提出了打造国产大豆非转基因的绿色品牌、以品种创新和提高相对规模效益降低大豆生产成本、完善大豆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改善宏观竞争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综述对世界大豆主产国转基因大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就转基因大豆对于人类、动植物及环境安全可能存在的现实和潜在的影响进行了叙述并对中国大豆产业的未来进行了展望;认为,目前应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国非转基因大豆这一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亦注重进口非转基因大豆,使中国成为世界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加工和出口中心;同时加强对大豆生物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早日创造出知识产权属于中国自己的、安全和环保的转基因大豆品种,为中国大豆产业实现新的腾飞提供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5.
中国进口转基因大豆数量逐年激增,廉价的进口转基因大豆对传统的非转基因大豆的整个产业链都形成了严重的冲击.应对转基因大豆入侵是一个需要系统性思考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强转基因标识管理的方法应对转基因大豆入侵的设想,然后就其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加强中国大豆食用油的转基因标识管理可有效促进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冲击下,中国大豆产业形势急剧恶化。作为黄淮海流域大豆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大豆产业变迁具有一定代表性。从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大豆产业变化情况看出,大豆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佳是产业萎缩的主要原因,种植结构调整是重要影响因素。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研发高蛋白大豆深加工产品,打造非转基因大豆产品品牌,推动青岛市大豆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转变目前大豆产业政策是燃眉之急,但从根本上看,调整大豆产业结构才是最终出路,未来应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记者在黑龙江农业开发办采访时,他们这样形容占据中国非转基因大豆"半壁江山"的黑龙江大豆产业的  相似文献   

8.
《北京农业》2009,(8):7-8
<正>转变目前大豆产业政策是燃眉之急,但从根本上看,调整大豆产业结构才是最终出路,未来应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记者在黑龙江农业开发办采访时,他们这样形容占据中国非转基因大豆"半壁江山"的黑龙江大豆产业的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大量进口大豆涌入国内市场,使我国天然的非转基因大豆产业逐渐沦陷。中国4000万大豆种植者面临失业和生存危机,主产区的大豆加工企业生产基本陷于瘫痪。而作为我国唯一1块生产非转基因大豆的净土——黑龙江,油脂企业停产、千万豆农面临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头号转基因大豆进口国.转基因大豆大量涌入中国,不但严重的影响中国的种植业,压榨业.而且对大豆种质资源的安全,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以及人民的健康等也构成严重的或潜在的威胁.从国际市场看,中国非转基因大豆尤其是有机和绿色大豆很有发展前景,应该抓住市场和机遇,占领市场.只要国家重视和予以支持,发展非转基因大豆的种植和产品开发;建立全国的转基因大豆安全监控网络,控制转基因大豆的流通渠道;发展和完善转基因大豆的检测手段,提高消费者的知情权,不仅可以改变中国世界第一进口国的局面,更可成为大豆种植、加工和出口强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企业产品、环境行为和营销战略等方面,探讨了生猪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的特殊内容;分析了生猪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类型及特点,包括纵向一体化模式、生猪屠宰加工商主导模式、生猪养殖商主导模式和大型零售商主导模式,并结合重庆生猪产业,指出了应用对象。提出了生猪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结构和运作模型,认为核心企业必须推动系统中各个环节实现无缝链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设计与生产,从产品(生猪、猪肉)和企业环境行为两个方面,充分运用绿色运营思想,才能实现生猪绿色供应链系统目标;龙头企业应采取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培育绿色供应商、搞好供应链的生态设计、开展绿色物流活动、发展战略联盟组织等策略。  相似文献   

12.
赵寅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5):150-151,159
大豆作为重要的作物和工业原料,市场需求较大,其中非转基因大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当前大豆生产存在着诸多问题,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结合富裕县大豆产业生产现状,分析了当前大豆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目前大豆种植面积逐渐下滑、收益逐年下降,提出了今后发展富裕县大豆产业发展的具体建议,以满足大豆食品的需求,为促进大豆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解决食品产业的环境污染及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需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应用于食品产业,而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基础。在阐述食品产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信息共享模式的内容及作用,重点剖析了在食品产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中实施信息共享机制存在的障碍,并运用博弈论分析了在食品产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内成员间采用信息共享机制的必要性,以期通过供应链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以绿色旅游理念为导向,构建了以旅行社为核心的绿色旅游供应链模型,提出构建绿色旅游供应链的基本要求,并讨论构建绿色旅游供应链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我国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现状入手,阐述了我国东北地区大豆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种植面积不稳定、大豆效益略低、大豆及其制品标准化程度不高、加工链条短、管理相对粗放、重点主产区重迎茬严重、供求矛盾突出等。从而也看出我国大豆生产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政策导向作用;强化攻关研究,为东北大豆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整合科研力量,加强科技带头人培养;增加大豆优质育种的科技投入,为大豆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和物力支持等建议,有利于我国大豆未来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振兴我国东北地区的大豆产业。  相似文献   

16.
易腐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三级供应链的现行体制下,建立了供给模型,分析了各参与主体的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对供应链效率的影响,探讨了实现供应链协同的约束条件,并给出了增进供应链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宋巧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177-13179
从业务流程、经济效益、绿色环保和客户服务4个方面分析了评价绿色供应链绩效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给出基于证据理论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模型和算法。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Taqman定量PCR技术检测转基因大豆中外源基因拷贝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Taqman定量PCR技术检测转基因杂交大豆中外源,Ⅲ终止子基因的拷贝数。[方法]以大豆凝集素基因为内参照基因,以非转基因大豆基因组DNA为内参照基因标准品,通过梯度稀释法分别求取了内参照基因和质粒DNA的cz值与拷贝数对数值的相关性标准曲线方程,并通过将得到的0值代入标准曲线方程求取了样品的拷贝数。[结果]内参照基因标准曲线方程为Y=-3.422x+35.201,R^2=O.998;外源基因标准曲线方程为Y=-3.348x+34.890,R^2=0.999。nos终止子基因及其下游边界序列在转基因杂交大豆中为单拷贝。[结论]为确定转基因大豆外源基因拷贝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对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扩大消费品优质供给、保障食品安全有重要作用。基于我国2012-2021年统计数据,构建了包括经济基础、物流发展、冷链运营、开放创新、绿色协调5个一级指标及21个二级指标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综合评价指数确定得分水平,借助障碍度模型分析发展障碍因子。结果显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增速较快,到2021年水平值达到0.85,是初始状态的近13倍,其中开放创新水平的贡献度最高;阻碍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因素在2017年之前为开放创新水平,之后则是绿色协调水平。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水平,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绿色低碳物流。  相似文献   

20.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依据广州、深圳两地共236家制造企业数据,考量环境协同、环境监督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绿色供应链管理将社会、环境责任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融入链式管理体系中,能协同上、下游企业环境管理活动,监督环境违规行为,实现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