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工具。本文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原则,结合仁怀市实际情况,以该市21个乡镇、街道办为基本评价单元,运用GIS技术对仁怀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仁怀市主体功能区空间格局进行科学划定,并划出生态保护红线。最后结合仁怀市“十三五”规划要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对仁怀市主体功能区建设发展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张贵军  吕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838-17839,17844
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指导思想,采用主体功能区划的方法,对保定地区进行划分,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适宜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各功能区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按照我国的气候和地貌等自然条件,将全国陆地生态系统划分为3个生态大区,即西北内陆河流域属于西部干旱生态大区。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特征属于荒漠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降水少、蒸发强烈、极端干旱地区,生态功能极为重要。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看,西北内陆河流域移民迁入区很大一部分属于限制开发区,也有一部分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是提供全国或区域性的生态功能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土地利用功能评价及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的差异特性开展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是统筹土地利用,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化以及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为了协调土地功能差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结合土地生态位概念,运用GIS中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从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发展适宜性、生态环境适宜性等3个方面,构建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生态位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栅格单元为评价单位,对冀东山地丘陵区卢龙县进行生态位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发展适宜性、生态环境适宜性区域差别明显。在生态位适宜性框架下,划分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4个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分区结果显示,卢龙县北部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中部以农业发展为主,南部依托现有城镇发展体系,注重内部挖潜,合理扩张产业园区。通过土地利用功能评价与调控研究为卢龙县土地资源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为宗旨,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规划和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为主要依据,制定宝兴示范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背景条件下,以生态功能区划方法为指导,划分主题生态功能区,并以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探讨各区管理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规划将国土空间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这一重要的划分要求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农村的主体功能定位。以鄂西北山区新农村建设为例,根据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不同的主体功能定位,提出建设新农村必须要做好农村的发展规划、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统筹利用支农资金。  相似文献   

7.
任茜  樊宏  贾国君  王俊  曹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149-2152
利用GIS技术,以四川省内江市为例,构建数字高程模型(DEM),并依据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坡度和坡向,结合海拔高度、土壤质地、土体构型、农用等、利用等等生态因子对区域进行生态适宜性与敏感性分析评价。参照区域适宜性和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综合人口、生产力布局的特征,借鉴景观格局整体优化的方法,将内江市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4个主体功能区,并针对各功能区的特点指出了相应的发展方向及优化调控措施,为低山丘陵区进行土地利用格局优化调控提供依据,也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赣州市为研究区,构建了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模型,利用该模型分别划分出3类不同的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并进一步分析了赣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演变(2000-2011年)。研究结果表明,赣州市尚主要处于重点开发区,近12年来相对资源承载力变化比较平稳,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应用于主体功能区划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主体功能区划是协调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保护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助于形成我国区域均衡有序发展的空间格局。论文以冀东山地丘陵区典型县域卢龙县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环境重要性、社会经济承载力、土地利用承载力3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与模糊聚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主体功能分区。优化开发区为卢龙镇、石门镇,面积为20122.26 hm~2重点开发区为刘田各庄镇,面积为11094.93 hm~2;限制开发区为下寨乡、双望镇、木井乡、蛤泊乡、潘庄镇、印庄乡,面积为40006.11 hm~2;禁止开发区为刘家营乡、燕河营镇、陈官屯乡,面积为24359.25 hm~2,分区结果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情况。主成分分析与c-均值聚类相结合拓宽了划分主体功能区的方法,对落实主体功能区划具有重要价值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滨湖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格局,并对其耦合协调性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识别"城镇-农业-生态"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格局;运用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性进行研究;引入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耦合协调性内在机制.[结果]①湖口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格局中,农业空间比重最大,面积占比47.94%,生态空间次之,占比39.53%,城镇空间最小,占12.53%;②湖口县"城镇-农业-生态"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耦合协调度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格局,总体协调性较好,未出现勉强协调以及不协调情况.整体以中级协调地区为主(占比84.17%),良好协调地区次之(占比14.99%),初级协调地区仅占0.84%,且分布较为零星;③湖口县城镇发展通达性对农业生产适宜性的直接效果为0.963,农业生产适宜性对生态保护迫切性的直接效果为1.151,同时作为中介变量,城镇发展通达性通过农业生产适宜性对生态保护迫切性的间接影响效果为1.108,城镇发展通达性对生态保护迫切性的直接效果为-0.162.[结论]湖口县城镇空间发展有力推进农业空间质量提升,而农业空间的质量提升亦对生态保护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但城镇空间的发展还是以牺牲生态空间的质量为代价,两者还处在不协调阶段.研究结果可为湖口县用途管制格局的合理确定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昆明市空间布局,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昆明市全域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分区。结果表明:1)昆明市生态保护核心区面积为7 032.11 km2,占全区面积的34.75%,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生态红线保护区,对保证粮食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及水源涵养具有重要作用;2)昆明市生态保护涵养区面积为4 444.31 km2,占全市面积的21.15%,集中分布在北部的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以及富民县;3)生产生态扩展区面积为7 711.87 km2,占全市面积的36.70%,主要分布在建设开发区外围,包括禄劝县西南部,富民县东北部和西南部,寻甸县西南部,东川区东部,石林县东南部,晋宁县,西山区等地;4)建设开发核心区面积为1 554.98 km2,占全市面积的7.40%,集中分布在昆明市的都市核心区。  相似文献   

12.
旨在探索如何构建一种生态与经济发展兼顾的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工作体系。以扬州市为例,选择防洪、水土保持、生物保护、乡土文化保护和游憩安全5个要素构建区域多层次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利用神经网络CA模型模拟无生态约束下的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格局,将二者耦合得到优先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调整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并为每类管制区编制相应的管制规则。结果表明:①利用景观安全格局与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格局耦合来进行建设用地管制区划分,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再进行建设用地的安排,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②通过调整建设区的划定,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新增建设用地适宜调整的区域,在建设用地管制的基础上,给予地方政府充分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区域生态保护和优化城市布局支撑路径,以北京市行政中心迁移为背景,基于2009—2017年通州区土地利用调查和自然、社会经济数据,利用Dyna-CLUE模型模拟通州区2035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结果显示:1)2017年模拟结果显示Kappa系数为0.95,表明模拟结果与真实几乎完全一致,可以应用于情景模拟;2)自然增长情景主要变化特征为耕地、园地(草地)和水域转向建设用地,生态保护情景下变化最为明显的是耕地、园地(草地)和设施农用地转向林地,而政府规划情景为园地(草地)和设施农用地转向林地;3)相较于自然增长和政府规划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加强了林地保护,抑制了建设用地的增长;相较于自然增长情景,政府规划情景强调了耕地保护,抑制了建设用地的增长。从空间上看,区别主要在于东南部的漷县镇以及北部的宋庄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耕地保护需要关注城市副中心边缘地区和通州区东部乡镇;2)园地(草地)保护需要聚焦于通州区北部的宋庄镇和东部的西集镇;3)新增林地规划可以重点关注通州区东南的漷县镇、中部的张家湾镇以及北部的宋庄镇,而水域规划可以着重于通州区城区周边乡镇以及东南的漷县镇。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求安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12个指标建立安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对安阳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社会发展因素、能源消耗与工业废物排放和经济发展是影响安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的3个主要因素。2014年安阳市龙安区、林州市和安阳县的土地状况为良好,汤阴县土地安全处于预警状态,文峰区处于中度警戒状态,而内黄县、殷都区和北关区处于重度警戒状态。安阳市土地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土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上升到生态安全的层面.以人类生存安全和理想人居环境为目标,基于空间数据和统计资料,利用景观安全格局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包含基本保障格局-缓冲格局-最优格局3个级别的水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大气安全格局、生物保护安全格局和农田安全格局,叠加得到高明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明区建设用地扩展最优方案和生态功能分区.结果显示,并非生态安全格局水平越高,城乡发展模式越优,缓冲生态安全格局下的高明区建设用地扩展模式,最可能实现生态安全保护与城镇扩展的和谐发展.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明确了区域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为区域生态功能分区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生命支持系统,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的建设质量也逐渐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态城市的提出与建设,城市绿地生态效能的研究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能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城市发展达到良性循环的必然趋势。笔者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从降温、增湿、固碳放氧、降噪、抗污染、生态保健、生物多样性保护7个方面论述了城市绿地生态效能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系统归纳了生态效能的研究方法、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规划的构建途径,以期为其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根据成县50a的气候资料和农业气候区划资料,对全县各农业气候区农业发展问题及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气象灾害对成县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地发展经济林,着力开发气象能源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8.
秦静  李瑾  孙国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930-15932
结合天津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把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划分为7种类型: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娱乐。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方法以及国内学者制定的中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对天津市生态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10年天津农业生态价值的现实值为307.52亿元,接近当年的农业经济价值317.33亿元。提出了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功能开发对策:严格保护耕地,提高农用地征用补偿标准;积极慎重地发展设施农业,防止设施农业规模盲目扩大而影响其生态功能发挥;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的市场转化;改善环境,形成较为完备的农业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9.
李辉  阚兴龙  刘云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919-21921
斗门北区300余km2区域被确定为珠海市的生态农业区,基于此背景,在介绍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分析该区区情的基础上,得出该区应采取农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式的发展模式,并总结出2条实现路径,即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以发展生态旅游路径为重点,阐述了斗门北区旅游资源概况,以及发展生态旅游的瓶颈,即缺乏统一规划,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意识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招商吸引力不足;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旅游知名度小;产品开发落后,对已有景点整合不够。从发展生态旅游的瓶颈入手,提出了发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的思路,即构建"一轴两翼四中心"的旅游空间布局;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圈,包括以黄杨山为核心的文化休闲生态圈,以东滘和西滘为主要结点的沙田水系生态圈,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圈,白蕉水乡非物质文化旅游圈。  相似文献   

20.
王斌  边玮瓅  张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64-12465
以天津市宝坻区八门城镇为例,在对区域农业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农业体系的建设目标,研究了天津地区小城镇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强农业环境保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发展休闲农业等5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