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茶道 ,是茶文化之内核。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和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简称’七义一心”)。儒家重视礼义引控之和 ,体现中和之美 ;道家倡导纯任自然之和 ,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美 ;佛家推行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 ,体现规范之美。中国茶道并蓄儒释道三家“和”思想之精华 ,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对“道”的诠释 ,大别有两大类…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谣》儒释道茶礼中的茶具与道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儒释道三家茶礼是中国茶谣中主要的茶礼表演,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宗教文化与茶、儒家思想与茶的结合,而茶具和道具则是这种外在体现的主要载体,因此在舞台艺术表现中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三家茶礼的茶具和道具作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庭院布局、建筑结构、植物配植等方面论述中国古典庭院与传统文化中的"礼"的密切关系。古典庭院借助于园林空间布局及其技法,表现儒家对秩序即"礼"的尊崇并寄托对自然审美的一种追求。古典庭院整体布局将谋求秩序等级与"师法自然"巧妙地融合,在营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上,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古典庭院的入口由"礼义门"演化而来,充分体现了儒家对秩序和等级的尊崇;古典庭院中配植的植物多以松、竹为主,不仅让人感受自然的季节转换,而且表达了主人的君子之德和仁爱之心;古典庭院的建造过程也充分表现了儒家讲究人情世故的礼义。  相似文献   

4.
古礼今论     
一、古今社会制度本质的差异,决定古礼并不下及庶人(平民,老百姓),今礼则应该而且必须下及于庶人。公元2008年5月19至21日的全国性哀悼活动,中南海怀仁堂前举行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参加的向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同胞致哀的盛典,实为共和国真正做到礼下于庶人的最典型最有力的证明。二、上个世纪的"五四"运动以及"文化革命"对礼义之邦的古礼和相关礼籍的批判未免过分。古礼当中反映古代圣贤思想认识高度的精华,古礼和相关礼籍的认识与实践意义,不应一概否定。三、部分旧礼与相关礼制思想的翻新、改造或适度回归,是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以来值得注意的文明建设的成就之一,也可以证明礼义之邦传统文明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元代的茶俗 茶品 茶艺——元曲里所见的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个杰出贡献.在中国古代,茶与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享受密不可分,影响遍及饮食、民俗、商业、文学、艺术、民族交往等领域.元朝虽然在中原地区统治的时间较短,未曾出现过专门的茶学著作,但与唐诗、宋词比肩的元曲,却纳入了大量的茶事内容,包括茶品、茶礼、茶肆、茶俗和茶艺等各个方面.其中一些记载,充满生活情趣,反映元人饮茶的意境和感受,体现了厚重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人文精神,是研究元代茶文化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6.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物资.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东汉王充在探索国家兴衰治乱根源时认为:"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礼丰义重,平安之基立矣",把重视农耕作为安定天下的基础.美国前国务卿享利·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先秦以"礼"为核心的国家法度之形成和流变,通过对礼法秩序、规范和礼义的研究,认为礼法以对自然秩序的模仿,在"同律度量衡"的基础上进行规范确立,礼法的核心要义在于"有孝有德"。  相似文献   

8.
在明代,茶果已成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至帝王,中至官僚,下至平民,均常以茶果为食。茶果与礼仪发生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以茶果待客、以茶果馈赠、以茶果祭祀、以茶果作为婚姻的彩礼。茶果之"果",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果肉、果仁之"果",二是水果、点心之"果"。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南涧彝族罐罐茶茶艺和糊米茶茶艺,概括提炼出南涧民族茶礼,指出南涧民族茶艺和茶礼要突出南涧本土民族——彝族的民族特色,将民族礼仪、民族风俗、民族音乐、民族服饰、民族饮食、茶的保健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奉献出南涧茶艺的精品。  相似文献   

10.
孟子是一位精通礼的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辨礼义,为僵化的等级性礼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在他的两种"敬"的学说中,敬不是单向性的义务,而是上下之间共同遵守的准则,他强调礼的本质高于形式,高扬了人的道德自觉意识与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1.
释茶德──解读茶叶大师庄晚芳之“和廉敬美”云南凤庆茶厂杨明柱和中柔美是茶之诗韵,和顺恬淡是茶之神韵。淡泊清心内存真趣,和平善意当推茶为极首,一档清茶和气顿生,和颜悦色,内涵深邃,人类寿福尽可在茶中寻觅。廉耻礼义是茶之灵魂。廉洁自爱是茶之精髓。性存清廉...  相似文献   

12.
礼是荀学的核心观念.荀子从礼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两个方面论证了礼的合法性依据.礼的外在形式具有缘饰人性的功能,它既可以满足人性对审美的欲求,又符合政治生活中辨异目的.通过对礼义的学习,以及礼对人恶劣情欲的抑制,在逐渐积善和化恶中,促使人的气质发生变化,从而使理想人格得以养成.  相似文献   

13.
刘金芳  万斌 《农业考古》2004,(2):156-157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兴于唐。”作为享有国饮之称的茶,不仅可消渴解乏,满足人体生理健康之需要,而且还成为人们进行社交的媒介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美好享受。于是,自古而今,就有了以茶为礼、以茶待客、茶宴茶食茶话会等茶礼茶俗,茶的品饮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其中,评茶与品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茶叶饮用方式,茶之评与品,虽皆为饮茶,然而各自内涵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元代德辉重新编修的《敕修百丈清规》继承和完善了前代禅宗清规的饮茶礼仪,并将之进一步仪式化、制度化,最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禅茶制度.在《敕修百丈清规》中,明确规定的大小茶礼约有50多种,概括起来,可分为祭祀丧葬茶礼、僧众活动茶礼两大类.《敕修百丈清规》中,茶汤经常连用,不同语境下,“茶汤”的含义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李光地礼学在继承儒家礼学传统的基础上,主张顺应社会形势,合于人情,同时保存古礼精神,回归“缘情制礼”、“礼以义起”的礼学思维。李光地不仅阐发“礼义”,而且注重礼器之用,这表现在他的个人伦理道德修养上,也体现在他的社会教化活动中,由此真正将“天道性命”落到了实处。这样,李光地礼学兼顾了礼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世界三大饮料的茶历史悠久,人们在对茶的认知过程中,不仅发现了茶的药食价值,还开创了茶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礼。文章从"千红一窟"、"暹罗茶"和"以茶待客"等入手,对《红楼梦》中的茶礼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17.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饮茶实践的我国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艺、茶礼、茶俗、茶德和茶道。茶是属山茶科植物,叶含咖啡碱、茶碱、鞣酸、挥发油等,有兴奋大脑和心脏,提神益思,驱除睡魔,消除疲劳之功效,除充作饮料外,并为制茶碱、咖啡碱的原料,更有药用价值。用水沏茶叶而成为茶水、茶汤;茶与点心的合称为早茶、晚茶;旧时订婚聘礼代称为茶礼、受茶;以颜色而论有茶色、茶褐之称;以栽培茶树、采摘茶叶和粗制毛茶为主业或副业的农民又谓茶户、茶农;元代经营茶叶买卖的商人也称谓茶户;旧时茶商在茶楼  相似文献   

18.
李精耕  陆坤 《农业考古》2015,(2):117-122
欧阳修是名副其实的"醉翁",同时也是造诣精深的"茶人",茶在他生活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成为心灵的调适剂和诗歌创作的题材。酒之浓烈张扬与茶之平淡冷静,体现着他不同时期、不同处境的身心状况与精神面貌,早年的爱酒过茶到晚年的转而向茶,流露出他独特的处世心态与人生风度。  相似文献   

19.
"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术语,其意义一是体现"纯一"性,每次茶道都是不可能重复的,能感动今世的也许仅此一次;二是很多在茶会上碰到的朋友,很可能今生仅此一次,因此每次茶聚都是难得的缘分,应该格外珍重. 因写作《名人茶事》、《中华茶人诗描》(与钱时霖先生合著)两本茶书,笔者结交了海内外300多位茶人茶友,其中以信件、电话、电子邮件神交的居多,见面采访或茶聚的属少.17年来,这些茶人茶友不幸已有15位仙逝而去,其中9位未曾谋面,6人仅见一面,可见"一期一会"之语颇有哲理.  相似文献   

20.
南宋径山万寿寺的茶礼(即茶宴,一种茶会礼仪)一直因史料不足而无法复原.现存的史料中,特别是寺院清规等文献中明确记载有“茶礼”,但却没有具体的形式.本文根据文史资料仅从文字上复原了南宋径山万寿寺的茶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