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郑农7278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郑农7278玉米新品种进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最佳种植密度为5.72万株/hm2,密度与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542.5 3431.67X-300X2.  相似文献   

2.
不同生态条件与郑农7278玉米产量关系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郑农7278玉米新品种进行了播期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最适播种期为5月26日至6月5日。玉米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下降,回归方程为:Y=9398.66—97.64X。即每晚播1d.产量下降97.649kg/hm^2。所以夏播种植郑农7278玉米品种宜早不宜迟。  相似文献   

3.
新疆不同种植密度下春玉米光能利用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春玉米不同种植密度下光截获率的变化,探讨通过改进栽培措施,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进而提高产量的技术途径.[方法]选用新疆当地推广玉米品种新玉41号、较耐密性品种中单909为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4.5 ×104、7.5 ×104和10.5×104株/hm2;分别在玉米生长的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乳熟期、蜡熟期测定不同密度下玉米冠层光截获率、生物量累积等,计算光能利用率.[结果]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增大,冠层光截获率增加,玉米光能利用率增加.在适宜种植密度范围内,光能利用率与作物生长率、籽粒产量呈线性关系.[结论]冠层有效光截获量是影响玉米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因素,玉米叶面积指数对光能利用率和作物群体生长率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及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4.
西农8号制种适宜密度与产量试验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西农8号在河西制种的适宜密度为36000株/hm^2,座果率90%以上,单瓜重3kg以上,产种量可达430.8kg/hm^2。  相似文献   

5.
以湘杂油7号为材料,研究了稻田免耕直播不同密度及不同施氮量对油菜的生长发育、植株生物学特性、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施用氮肥180.0kg/hm^2处理的菜植株长势优于施氮肥120.0kg/hm^2处理,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产量最高。各处理油菜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产量大小顺序为T5〉T4〉T2〉T1〉T6〉T3,处理1至6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82.33%、92.02%、35.51%、94.93%、117.93%、53.16%。结果显示,稻田免耕直播油菜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180.0kg/hm^2,适宜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研究以郑农花15号为材料,设置5个不同播期和密度梯度,分析对其生育进程、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能显著影响郑农花15号的生长发育进程,随播期的推迟,各生育阶段天数有不断缩短的趋势,全生育期也随之变短,而密度对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不显著。播期和密度对郑农花15号农艺性状的影响显著,同一播期下,随播种密度增加,郑农花15号株高、侧枝长、分枝数、结果枝数等农艺性状均呈下降趋势。同一密度下,分枝数、株高和侧枝长整体上随播期的推迟逐步降低,而结果枝数、单株果数和百果重随播期的推迟先升高后降低。郑农花15号的适宜播期为4月25日至5月25日,适宜播种密度为15万~19.5万穴/hm2,其中5月5日播期和18万穴/hm2的播种密度,最有利于发挥其高产潜力,研究结论为高产大果花生新品种郑农花15号的深入利用及推广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7.
在长江流域采用直播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PAR截获率、农艺性状、产量形成因子、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为6.00万~8.25万株/hm2时,棉花冠层可获得较高的PAR截获量和适宜的群体LAI;低密度处理(1.50万~6.00万株/hm2时,棉花冠层可获得较高的PAR截获量和适宜的群体LAI;低密度处理(1.50万~6.00万株/hm2)的棉株的株高、果枝数均低于高密度处理(8.25万~12.75万株/hm2)的棉株的株高、果枝数均低于高密度处理(8.25万~12.75万株/hm2)的;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棉株全株、地下部、地上营养器官和地上生殖器官的干物质量均与密度呈负相关关系;籽棉产量随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并在密度为8.25万株/hm2)的;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棉株全株、地下部、地上营养器官和地上生殖器官的干物质量均与密度呈负相关关系;籽棉产量随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并在密度为8.25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值;在密度为6.00万~10.50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值;在密度为6.00万~10.50万株/hm2时,棉花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较高。总的来看,长江流域直播棉花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8.25万株/hm2时,棉花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较高。总的来看,长江流域直播棉花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8.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播期和密度对日光温室冬季黄瓜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3-1995年在吐鲁番市亚尔乡对日光温室冬季黄瓜不同播期、密度的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9月258至10月15日、6.67—7.67株/m2为适宜的播期和密度。在此条件下,植株进入深冬时冠层光截获量最大,对产量形成最有利。产品上市期为12月中旬至5月,其中3—4月为产量形成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免耕播种对麦茬夏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耕播种可以减少生产中劳动力和机械的投入,提高产投比。以不同类型的3个夏谷品种衡谷10号(常规品种)、冀谷31(抗除草剂品种)和张杂谷11号(杂交品种)为试材,在麦茬地进行免耕播种,以传统的旋耕条播为对照,比较2种播种方式下谷子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留苗密度相同时,3个谷子品种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对谷子株高、穗长、穗重、穗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表现不同;谷子品种相同时,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不同留苗密度的谷子产量差异较大。免耕播种时,衡谷10号和冀谷31均在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分剐达到了5380.20kg/hm^2和5680。35kg/hm^2,较同密度的CK增产68.13%%和5.77%;张杂谷11号在留苗密度为2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到了5010.30kg/hm^2.较同密度的CK(旋耕播种该密度时产量最低,3260.10kg/hm^2)增产53.69%。夏谷常规品种免耕播种的产量高于传统的旋耕播种,但应适当加大留苗密度,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较适宜;而杂交种免耕播种时应适当降低留苗密度,留苗密度为22.57万株/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10.
湘杂棉3号在长江下游地区的适宜密度与施肥水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江中游(湖北、湖南等)地区的种植密度一般在1.8万株/hm^2以下,为探索其在长江下游的适宜种植密度及施氮水平.于2005年在扬州进行了不同密度与不同施氮水平对产量构成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密度水平下,每公顷2.4万株的比1.8万株的增产11.88%,增产极显著;在三种施氮量水平下,以每公顷465kg的产量最高,345kg的产量次之,分别比225kg的增产21.22%和18.35%,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而每公顷465kg和34.5kg两水平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最佳处理组合为每公顷密度2.4万株、施氮量34.5kg.其籽棉产量为4203.2kg,说明湘杂棉3号在长江下游种植应适当增加密度和施氮量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1.
一、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和种植模式 不同地区(纬度值)、不同播种、水肥条件及栽培管理技术,棉花的种植密度不同。短季棉的种植密度是9万~18万株/hm^2。一般纬度越高,密度宜适当增加。黄河以南,可采用9万~10.5万株/hm^2,黄河以北,宜在12万株/hm^2以上。此外。密度大小还与播期、水肥条件有关。播种晚,密度宜大;土壤水肥条件差,密度宜大。针对目前短季棉抗病丰产的特性,采取增株与减枝结合,密矮栽培与化控结合,夏棉的种植密度应争取达到12万株/hm^2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粮饲兼用玉米品种丹玉212的最佳种植密度,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东华北、西北春玉米区等6个试验点进行了不同地点多密度试验,以研究该品种的最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丹玉212在不同年份各试验点在67 5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穗部性状间协调性好,空秆率、茎腐发病率、籽粒含水率相对较低,有效叶面积光能截获能力最强。丹玉212在密植条件下均体现了较好的抗倒伏能力,具有市场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
玉米新品种迪卡008种植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迪卡008适宜的种植密度,进行了4个不同种植密度对迪卡008的生育期、抗病性、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迪卡008的生育期、抗病性影响不大;对产量影响显著,在中等以上肥力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为5.25万~6.00万株/ha,最佳种植密度为5.70万株/ha,种植密度超过6.00万株/ha时产量下降极显著。  相似文献   

14.
甘肃耐密玉米品种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陇单3号、先玉335、郑单958在甘肃的种植密度效应,分析了各个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陇单3号的适宜栽培密度为82500株/hm2,在此密度下产量为20319.75kg/km2,穗粒数625粒、千粒重392g;先玉335的适宜栽培密度为90000株/hm2,在此密度下产量为19494.00kg/km2,穗粒数601粒、千粒重343.6g;郑单958的适宜栽培密度为90000株/hm2,在此密度下产量为16173.00kg/km2,穗粒数568粒、千粒重359.1g。分析结果还表明,各穗部性状中,随着密度的增加秃尖变长,其余性状的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加都在降低。  相似文献   

15.
油菜"核杂7号"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双低油菜品种“核杂7号”进行不同施肥量、施肥方法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核杂7号”氮吧适宜施用量为225~315kg/hm^2;当氮肥施用量225kg/hm^2时,年后氮肥施用比例应为25%~40%;种植密度为6.0万~1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适当增密对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个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三个品种的产量都随着增加,增加一定密度后,产量不再增加,而是逐渐下降。本试验条件下,东单60在3200株/667m^2时产量达到最高,产量751.3kg/667m^2;博丰109适宜密度2800株/667m^2,产量755.3kg/667m^2;辽单37的适宜密度3000株/667m^2,产量732.1kg/667m^2。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透光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增密对不同株型玉米冠层光氮分布、衰老特征、及其对光能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为陕西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支撑。【方法】于2017—2018年以陕单609(紧凑型)和陕单8806(平展型)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45 000、60 000、75 000和90 000株/hm2),测定了冠层光氮分布、叶片衰老、物质生产、光能利用及产量构成等指标。【结果】陕单609和陕单8806分别在90 000株/hm2(13 824 kg·hm-2)和60 000株/hm2(9 566 kg·hm-2)达到了最高产量,与45 000株/hm2相比,90 000株/hm2下陕单609和陕单8806的穗粒数(17.8%和30.1%)和百粒重(15.2%和19.6%)均降低。同一密度下,2个品种的冠层光能截获率和叶片氮素浓度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随着密度的增加,2个品种冠层上部光能截获率和叶片氮素浓度不断增加,中层和下层的光能截获率和叶片氮素浓度不断下降,当密度增至90 000株/hm2时,陕单8806冠层中部和下部的光能截获率分别较陕单609低8.8%和70.6%,且陕单609中层和下层的叶片氮素浓度较陕单8806高16.0%和40.5%。当密度从45 000株/hm2增至90 000株/hm2,陕单609和陕单8806成熟期相对绿叶面积分别降低36.4%和63.3%,叶片平均衰老速率分别增加40.2%和34.6%,冠层不同层次叶片衰老启动的时间顺序为下层>上层>中层,与陕单8806相比,90 000株/hm2下陕单609生育后期冠层中上部的绿叶面积较高,且下层维持较高的绿叶面积。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吐丝前后的氮素吸收量和氮收获指数显著增加,当密度增至90 000株/hm2时,陕单609吐丝前后的氮素吸收量、氮收获指数分别较陕单8806高23.5%、43.9%、12.7%。增密后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冠层光能截获量和光能利用率显著增加,密度增至90 000株/hm2时,陕单609的生物产量、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光能利用率和收获指数分别较陕单8806高26.1%、10.2%、9.1%和14.8%。【结论】与陕单8806比,紧凑玉米陕单609密植下较好协同优化冠层光氮空间分布,增加了群体花后中下部光能截获量,延缓群体冠层花后中下层叶片衰老,促进群体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获得更高的籽粒产量和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增密对不同株型玉米冠层光氮分布、衰老特征、及其对光能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为陕西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支撑。【方法】于2017—2018年以陕单609(紧凑型)和陕单8806(平展型)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45 000、60 000、75 000和90 000株/hm~2),测定了冠层光氮分布、叶片衰老、物质生产、光能利用及产量构成等指标。【结果】陕单609和陕单8806分别在90 000株/hm~2(13 824 kg·hm~(-2))和60 000株/hm~2(9 566 kg·hm~(-2))达到了最高产量,与45 000株/hm~2相比,90 000株/hm~2下陕单609和陕单8806的穗粒数(17.8%和30.1%)和百粒重(15.2%和19.6%)均降低。同一密度下,2个品种的冠层光能截获率和叶片氮素浓度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随着密度的增加,2个品种冠层上部光能截获率和叶片氮素浓度不断增加,中层和下层的光能截获率和叶片氮素浓度不断下降,当密度增至90 000株/hm~2时,陕单8806冠层中部和下部的光能截获率分别较陕单609低8.8%和70.6%,且陕单609中层和下层的叶片氮素浓度较陕单8806高16.0%和40.5%。当密度从45 000株/hm~2增至90 000株/hm~2,陕单609和陕单8806成熟期相对绿叶面积分别降低36.4%和63.3%,叶片平均衰老速率分别增加40.2%和34.6%,冠层不同层次叶片衰老启动的时间顺序为下层上层中层,与陕单8806相比,90 000株/hm~2下陕单609生育后期冠层中上部的绿叶面积较高,且下层维持较高的绿叶面积。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吐丝前后的氮素吸收量和氮收获指数显著增加,当密度增至90 000株/hm~2时,陕单609吐丝前后的氮素吸收量、氮收获指数分别较陕单8806高23.5%、43.9%、12.7%。增密后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冠层光能截获量和光能利用率显著增加,密度增至90 000株/hm~2时,陕单609的生物产量、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光能利用率和收获指数分别较陕单8806高26.1%、10.2%、9.1%和14.8%。【结论】与陕单8806比,紧凑玉米陕单609密植下较好协同优化冠层光氮空间分布,增加了群体花后中下部光能截获量,延缓群体冠层花后中下层叶片衰老,促进群体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获得更高的籽粒产量和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玉米杂交种黔单10号密度和施氮量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0-2001年对玉米杂交种黔单10号进行了不同密度,不同施氮量双因子栽培试验及不同密度大区对比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黔单10号是一个耐密植,具有高产潜力的品种,在适宜的栽培和管理条件下其产量可达800kg/667m^2以上,在中上等肥力土壤,施氮量达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影响黔单10号产量及其他农艺性状的主要因素是栽培密度,提高栽种密度是高肥水条件下获取高产的关键措施,黔单10号生产上可采用的适宜栽培密度是4400-5050株/667m^2,施氮量为每667m^2施纯氮12.8kg,折合尿素28kg左右。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丽芳西瓜营养代谢、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种种植密度,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丽芳西瓜营养代谢、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丽芳长季节栽培的适宜密度为0.45万株/hm^2,此密度丽芳表现早发、稳长、不早衰,早期产量比对照(0.30万株/hm^2)增6.4%,个体和群体发展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