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4龄起蚕添食NPV后,用人工饲料无菌育进行个体隔离饲养,並对残存的蚕在低温处理前进行体表消毒,5龄起蚕时进行低温处理,调查5龄起蚕低温处理后血液型脓病的诱发与1—4龄添食NPV的关系,其结果是: 1—2龄起蚕添食NPV后,残存的蚕儿子5龄起蚕时即使进行低温处理,完全没有看到血液脓病的发生。 3龄起蚕添食NPV后,残存的蚕于5龄起蚕低温处理后,仅发生11.3%血液型脓病。 4龄起蚕添食NPV后,残存的蚕于5龄起蚕低温处理后,发生50%血液型脓病。  相似文献   

2.
家蚕五龄期爆发脓病软化病的原因,是否由于蚁蚕感染微量病毒,蚕体产生隐性感染,在正常良好的环境下饲养不表现病症,在壮蚕期遭遇不良的环境刺激,促使隐性感染的病毒大量增殖,致使蚕病爆发呢?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关于血液型脓病的隐性感染问题,我们的研究结果认为不存在隐性感染。关于胃肠型脓病及空头性软化病是否存在隐性感染的问题,尚不明了。我们在今年春期,研究了五龄起蚕低温冲击及五龄期高温  相似文献   

3.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4,41(2):52-52
近年来研究的新蚕药品种很多,下面介绍几种效果较好的蚕药:1、脓病清:作用与用途:对家蚕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等病毒病有特效。用法与用量:用于预防性添食,三龄起一支(2ml)加冷开水0.5公斤,稀释后均匀地喷洒在5公斤桑叶上,稍干后,每天添食一次。治疗性添食:2支加冷开水0.5公斤,喷洒在5公斤桑叶上喂食,每天添食二次。2、抗菌增茧素:主治与功能:健蚕、抗病。对家蚕的脓核病、软化病、中肠型脓病等病毒性疾病具有防治效果。用法与用量(1)健蚕防病:四龄起至上蔟,取本品2支加冷开水0.5公斤稀释,喷于5公斤桑叶添食(阴雨天可用白酒稀释)。(2)抗病…  相似文献   

4.
卢德 《广西蚕业》2002,39(2):43-43
有位蚕农来信说 :“今年几乎每批蚕均遭受到蚕脓病的毁灭性打击 ,每批都先洗匾干净之后 ,再喷洒漂白粉液 ,蚕期添食氯霉素 ,每日定时撒新鲜石灰 ,但每批的三至四龄就开始出现脓病蚕 ,以起蚕居多 ,待到五龄的第四、五天就死光了。”从这位蚕农来信内容看 ,脓病无法控制主要是消毒不彻底 ,因为养蚕一旦发生了脓病 ,随着病蚕胃液和血液脓液的流出 ,大量病毒污染蚕匾、蚕具、人手。假如死蚕随地乱扔 ,还会随着养蚕人员的活动 ,传播到整个养蚕环境中 ,致使病毒难于被消毒干净 ,只要养蚕环境中仍有病毒存在 ,脓病蚕就会批批发生 ,难以控制。所以 ,…  相似文献   

5.
桑蚕中肠型脓病蚕排出的蚕粪,含有大量病毒及多角体,能污染桑叶传染于健蚕,是蚕座内传染的媒介。病原物是以游离的状况分布于蚕粪的表面。 蚁蚕及各龄起蚕添食多角体后,经48小时排出的蚕粪有致病力。稚蚕期感染后,3—4龄排出的蚕粪带病原最多,是蚕座内传染的成期。而3—4龄染病的蚕儿绝大多数在五龄发病,且蚕粪的病原物也很多。通过对蚕儿添食病毒或多角体,病蚕混育,病蚕粪混育及病蚕粪浸液添食等试验,均证明以上的规律。因此,加强稚蚕期的消毒防病工作,是预防中肠型脓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石灰为蚕座消毒剂,有能杀灭及隔离散布在桑叶及蚕粪表面的病原的作用,在三龄期以后各龄起蚕及盛食期施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讲演者已报告过人工饲料育蚕的病毒感染性比桑叶育蚕高,这次报告是因为研究了关于蚕儿用人工饲料饲育的时期长短与病毒感染性的关系。对5龄起蚕用桑叶添食CPV,比较1~4龄人工饲料育、1~3龄人工饲料4龄桑叶育、1龄人工饲料2~4龄桑叶育、1~4龄桑叶育的蚕儿时,-log ED_(50)值分别为4.8、4.6、3.9、3.1,人工饲料育的时期越长病毒感染性越高。对4龄起蚕添食CPV时,也可以看到同样的倾向。在与上述相同  相似文献   

7.
为更合理地制订综合防治措施,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通过不同蚕品种,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性别和发育迟早,对病毒致死中量进行测定,以了解蚕对病毒感染性的差异。试验初步了解到:1.家蚕因蚕品种不同,对病毒的感染性有较大差异,一般春用品种较夏秋用品种易感染,以东34×603与东肥×华合比较,达到致死中量的中肠型脓病多角体(CP)添食浓  相似文献   

8.
家蚕抗血液型脓病新品种桂蚕N2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蚕N2是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选配育成的第一对抗家蚕血液性脓病的强健性夏秋用家蚕新品种,省级实验室联合鉴定和农村试验鉴定表明:该品种适合广西等亚热带地区饲养。在常规条件饲养下,蚕体强健性、蚕茧产量和质量等主要经济性状与对照种两广二号相仿或略有提高;该品种在2龄起蚕经口添食NPV多角体病原的LC50(半数致死浓度)为1×10^9个/mL,比两广二号对照高1000倍,表现出较强的抗NPV特性。桑蚕品种桂蚕N2综合经济性状稳定,已通过品种鉴定,可以在广西各蚕区全年各蚕期饲养,特别在家蚕血液型脓病多发的蚕区和夏秋期饲养,更能表现出其强健丰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四号蚕宝素”对病毒性浓核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添食后增产9.7~18.8%,平均增产14.2%.但对血液型脓病的防治效果不佳.“四号蚕宝素”应掌握从四龄起委开始添食,用清水或白酒(效果更好)稀释50倍,每天添食一次,直至上簇为止.若出现病毒性浓核病,以原液兑白酒5~10倍添食,连续添喂2次以上.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蚕病的发生,与病原体的存在和数量,蚕的体质以及蚕和病原体所处的环境三个因素有关,这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夏秋蚕容易生病,主要是饲养过春蚕以后,残留在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中的病原种类多、数量大、毒力强、分布广,即使春蚕发病较少,但中肠型脓病或病毒性软化病等都是消化道病,多角体病毒、细菌等都会随粪排出,据调查,一头中肠型脓病蚕,一昼夜随粪排出的多角体,四龄末期为16万个,五龄初期为160万个,五龄中期为2400万个;一头卒倒病蚕尸体内的卒倒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用桑叶育蚕和人工饲料无菌蚕为供试材料,分别添食经表面消毒和未经表面消毒的中肠型脓病多角体(CPB)悬浮液,调查家蚕对中肠型脓病病毒(CPV)的感染抵抗性与蚕发育阶段和性别等生理因素的关系.明确了:(1)家蚕对CPV的感染抵抗性除5龄稍稍增强外,蚕龄间开差很小。这与笔者以前报道[1]的对NPV感染抵抗性不同;(2)同一龄不同发育时期对CPV的感染抵抗性随饷食后的发育而急速增强,饷食后经12小时已趋稳定,至将眠期又急趋下降,除5龄外,各龄将眠期的抵抗性还低于起蚕;(3)蚁蚕及各龄起蚕在25℃下经24小时饥饿后,对CPV感染抵抗性的减弱程度随蚕龄的发育而减小,蚁蚕饥饿后下降程度最大,5龄起蚕饥饿后下降很小,尤以桑叶育蚕更为明显.这一倾向,也与对NPV的感染抵抗性不同;(4)雌雄蚕间对CPV的感染抵抗性,雄蚕约为雌蚕的3倍。  相似文献   

12.
蚕病是影响蚕茧产量与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养蚕生产上,家蚕血液型脓病(BmNPV病)、家蚕中肠型脓病(BmCPV病)、家蚕白僵病是主要的传染性蚕病。为了防治家蚕传染性蚕病,将丙氧鸟苷、泊沙康唑、金雀异黄酮、尿素等按一定比例配制成复方药物(简称NBBJ),进行了复方药物NBBJ对BmNPV病、BmCPV病、家蚕白僵病的防治效果和对家蚕生长发育及死笼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食复方药物NBBJ的家蚕(药物组),在5龄起蚕经口添食多角体浓度为10~8个/m L、10~7个/m L的BmNPV悬浮液时,BmNPV病发病率分别降低40.00、21.67个百分点,产茧量分别提高了113.80%、43.06%;在5龄起蚕经口添食多角体浓度为10~8个/m L、10~7个/m L的BmCPV悬浮液时,BmCPV病发病率分别降低40.00、34.00个百分点,产茧量分别提高了335.32%、87.09%;在5龄起蚕体喷分生孢子浓度为10~(10)个/m L的白僵菌液时,家蚕白僵病发病率降低61.70个百分点,产茧量提高299.77%。家蚕添食复方药物NBBJ与对照相比,5龄经过基本一致,收茧量高5.42%,全茧量高5.42%,茧层量高5.50%,茧层率差别不大,产茧量和盒种产茧量均提高10.21%,死笼率降低3.31个百分点。家蚕添食复方药物NBBJ可以明显起到抑制蚕病发生,降低死笼率,提高产茧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通过部分现行原种对血液型脓病感染性研究,摸清了血液型脓病的有关发病规律,为有效防治血液型脓病提供基础材料及理论依据。本试验调查了中系、日系共10个现行原蚕品种三龄起蚕添食核多角体的发病时间及发病率。其调查结果发病率最高为80%,最低发病率为30%,各原蚕品种之间的感染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发病时间快慢相差24h。  相似文献   

14.
<正> 为了提高秋蚕饲养效果,我们于一九八三年早秋蚕期进行了家蚕五令尿素添食试验。添食分0.3%、0.5%、1%和1.5%四种浓度,以添食质小作为对照,每种处理各重复三区。供试蚕品种是苏华×日东,1—4令大区饲养,五令饷食后分区试验,每区定300头蚕,以浙江湖桑饲养,每日四回育,实行定量给桑。从五令第二天开始每天上午10时给桑时添食,用喷雾器喷撒添食液至叶面湿润而不滴水为度,见熟后立即停止添食。  相似文献   

15.
刘金凤 《蚕学通讯》2021,41(2):26-28
近年来,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感染引起的血液型脓病在原蚕饲育过程中时有发生,有的原蚕区因为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直接影响到收茧量和制种量,个别原蚕饲养户甚至颗粒无收.为此,我们针对原蚕区的环境及饲养条件,实施了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三对家蚕新品种对血液型脓病的感染性试验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由我所育成的新品种夏7×夏6、秋菊×新6、春华×秋实及秋丰×白玉、丰一×54A共5对蚕品种从3龄起蚕添食家蚕血液型脓病多角体病毒,作其对NPB的感染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种对血液型脓病的感染性差异很大,对血液型脓病的感染性由弱到强依次为夏7×夏6夏6×夏7>秋菊×新6新6×秋菊白玉×秋丰>丰一×54A>秋实×春华春华×秋实秋丰×白玉。  相似文献   

17.
<正> 在养蚕生产上,对小蚕(第1—3龄)饲养的温度比较重视,蚕饲养到三龄以后就“出火了”,放在天温中饲养。在春期、晚秋期常常会遇到20℃左右的低温,由于蚕已分发到千家万户饲养,很难升至目的适温饲养,而第四龄与第五龄蚕对低温的感受性是不同的,从而会产生不良影响,但究竟会产  相似文献   

18.
<正>蚕对病毒的感染抵抗性,因蚕品种、用桑质量、技术处理及蚕所处的气象环境条件等的不同,差异很大.本试验探讨了对转青卵和蚁蚕不同温度抑制时间的长短,以及起蚕绝食饥饿时间长短,与其对胃肠型肤病病毒(CPV)、血液型脓病病毒(NPV)、浓核病病毒(DNV)等三种病毒的感染抵抗性的关系.现将调查结果简报于后,以为养蚕中采取合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甲醛减毒疫苗对家蚕中肠型脓病发生的效果。使用的病毒毒株为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D-13”。游离的病毒由0.02%甲醛在27℃下减毒28-36小时。这种经减毒的疫苗涂沫在桑叶上给刚孵化的蚁蚕添食4小时,疫苗的浓度为10~8(多角体/m1),然后在二龄起蚕用活性病毒添食,本文报告的结果表明,在家蚕中肠质型脓病场合下,口服甲醛减毒疫苗可相对地预防以后食下病毒引起的发病,在1975-1977年期间,蚕区生产试验也表明了同样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一、广东蚕区的“白口仔”蚕病系包括中肠型脓病及空头性软化病,它们均属于病毒病,蚕粪,病蚕尸体均带有病毒或多角体,具有传染性。二、接种多量病毒或多角体(10~8粒/ml或组织浸液)于蚁蚕,则二龄开始发病,三龄全部死亡。如接种少量病毒或多角体,则在整个龄期中断断续续出现病蚕,以五龄为多发病过程比较缓慢,接种微量病毒后,饲育环境正常,则不致发病。南农七乙品种的抵抗力较强。三、接种微量病毒或多角体后,如处于高温干燥,高温多湿或低温冲击等不良环境中,则发病率大为提高。尤以低温冲突为最,因此,认为不良环境可以削弱蚕儿体质,感染微量病毒即可以造成暴发性蚕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