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早、晚稻本田的自然发病条件下应用井岗霉素(50PPm)进行不同生育期的不同发病基数,施药次数的研究以探讨经济有效的防治指标。结果初步表明在肥力中上水平的稻田中,早稻湘矮早7号于分蘖末期病蔸率达20%或孕穗期病蔸率达30%时开始,共施药二次(每次间隔14天)可达增产防病的效果。晚稻余赤231—8则以分荣末期病蔸率达20%或孕穗期病蔸率达30%时施药一次为宜。测定了供试早稻、晚稻纹枯病的不同发病程度对产量的影响。病级越高,减产越大。一般在3—4级以上的病株引起减产严重,进一步证明适期施用井岗霉素控制此病垂直扩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水稻纹枯病防治指标的研究(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指标的研究,1983年198l-1982年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试验研究工作分两部分,即继续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和田间扩大试验,以验证上两年的结果。1984年对早晚稻不同品种又进行了大面积防治示范,进一步证明于分蘖末期病蔸率20~25%或孕穗期病蔸率30%时,应用井岗霉素,早稻施药二次,晚稻一般施药一次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经济有效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水稻纹枯病造成的损失及防治技术的改进措施。提出水稻纹枯病防治应将病情控制在2级以下;田间纹枯病病蔸率达20%时需用药防治,水稻孕穗期病病蔸率达30%以上时应施药2次;重病田在孕穗初期采用大剂量施药方法可取得满意的防效。  相似文献   

4.
晚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晚稻发生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晚稻生产,2009年麻阳县2 666.7hm2晚稻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病,发病最轻田发病蔸率达10.5%,最严重的发生在该县的锦和镇河湾村、绿溪口乡王家坪村、隆家堡乡步云村、兰里镇高坪村,面积达67.6 hm2,经专家组调查鉴定发病蔸率达72.8%,对晚稻造成了严重减产,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晚稻的高产丰收,以下为防治晚稻水稻黑条矮缩病技术,仅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稻纹枯病 对发病稻田,应掌握孕穗期病株率达30%-4%时施药.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泼浇法,田里应保持3厘米-5厘米浇水层.施用井岗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两小时内不下大雨时进行.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毫升-150毫升,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克,任选一种,对水100千克常规喷霉,或对水400千克泼浇.  相似文献   

6.
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规律,采用静态箱技术进行了模拟池中稻田排放甲烷的试验。结果表明:模拟池稻田甲烷的年排放总量为1280kg/hm^2,晚稻高于早稻,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高量绿肥,常量绿肥+经肥和纯化肥3个处理甲烷的年排放量分别为1808,1533和530kg/hm^2,早稻以分蘖末期和幼穗分化始期时甲烷排放量最大。晚稻从分蘖开始逐渐增加,至分蘖盛期和末期达峰值,孕穗期急剧减少,  相似文献   

7.
采用3种施药方案对早稻纹枯病进行防治,结果表明,早稻分蘖盛末期每667 m~2施用29%戊唑·嘧菌酯30 ml+破口前期每667 m~2施用49%丙环·咪鲜胺40 ml的施药方案1最佳,防效显著好于早稻分蘖盛末期每667 m~2施用28%井冈霉素粉剂20 g+破口前期每667 m~2施用49%丙环·咪鲜胺40 ml的施药方案3;分蘖盛末期和破口前期每667 m~2施用32.5%苯甲·嘧菌酯30 ml的施药方案2对早稻纹枯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且与方案1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正水稻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危害种类很多。因此,有效地控制水稻病虫的危害,对确保我省水稻高产稳产有着重要的意义。1.水稻病害防治要点1.1稻纹枯病对发病稻田,应掌握孕穗期病株率达30%-4%时施药。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泼浇法,田里应保持3厘米-5厘米浇水层。施用井岗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两小时内不下大雨时进行。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毫升-150毫升,或井岗霉素  相似文献   

9.
早稻移栽后,有的稻苗迟迟不返青,或返青后迟迟不分蘖,甚至逐渐萎缩。这种生长停滞的现象就是所谓的早稻发僵或坐蔸。早稻发僵造成早造不能早发,分蘖少,穗小、粒数少、千粒重轻,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一、稻纹枯病 对发病稻田,应掌握孕穗期病株率达30%-4%时施药。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泼浇法,田里应保持3厘米-5厘米浇水层。施用井岗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两小时内不下大雨时进行。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毫升-150毫升,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克,任选一种,对水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400千克泼浇。  相似文献   

11.
<正>水稻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危害种类很多。因此,有效地控制水稻病虫的危害,对确保黑龙江省水稻高产稳产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病虫害防治要点介绍如下。1水稻病害综合防治要点1.1稻纹枯病对发病稻田,应掌握孕穗期病株率达30%~4%时施药。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泼浇法,田里应保持3厘米~5厘米浇水层。施用井岗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两小时内不下大雨时进行。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毫  相似文献   

12.
在连作早稻上喷施井岗霉素防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其控病效果与施药时病情基数(x)、控病时间(T)有关。早稻纹枯病的施药次数以一至二次为宜,施药适期为孕穗(剑叶展开)至灌浆期,一次施药的适期为孕穗至抽穗期,控病效果为0.63—0.74;两次施药(间隔10天)的适期为孕穗至灌浆期,控病效果为0.86—0.93。  相似文献   

13.
一.早稻黄、普矮病发病概况及对晚稻的影响1974年新洲县是历史上少见的一次早稻黄、普矮病大发生的年份。四月上旬调查,每亩有黑尾叶蝉七千至二万七千头,为1973年同期的二至四倍。五月中旬调查,迟秧田每亩黑尾叶蝉达十九万六千余头至六十六万三千头,为1973年同期的十至十五倍。早稻黄矮病、普矮病面积达百分之六十,一般蔸发病率12.6%,株发病率是2.69%,重者达  相似文献   

14.
<正>一、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由病原真菌引起,纹枯病防治适期为分蘖末期至抽穗期,以孕穗至始穗期最为关键。一般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5%-10%,孕穗期达10%-15%时应用药防治。高温高湿天气要连防2-3次,间隔期7—10天。防治方法:在分蘖期和孕穗期达到防治指标即要用药防治,气候及苗情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的要连续打2-3次药。防治药剂:5%井冈霉素水剂或20%粉剂对水喷雾或  相似文献   

15.
《农家顾问》2012,(7):32
盛夏高温期是水稻大忙季节,早稻处于结实成熟期,连作晚稻处于秧苗期,单季稻为生长期旺盛期。此时也为病虫害高发时期,须做好防治。防治虫害时,最好田间有浅水层。注意足够的施药用水量,喷雾器喷雾施药(667平方米)对水40~50千克、弥雾机对水15千克以上。1.纹枯病防治指标为病蔸率30%。防治方法:20%井冈霉素40克、15%井冈·丙环唑13~26克喷雾。2.稻瘟病叶瘟病有病叶即可  相似文献   

16.
证实上年/上季病种和病草为初侵染源.查明湖南省早、晚稻该病发生发展的病情.早稻发病轻于晚稻.在35℃/40℃条件下,病害潜育期最短.系统调查杂交晚稻威优6号的病情发展,逐步回归分析气象因子对流行速率的影响.发现日平均温度是主导因素.测定2153个品种(系)的抗病性.呈抗病反应的仅32个(占1·4%),Dular,BJ1等表现高抗.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均呈不同程度的威病性,其中尤以杂交稻发病最重.水稻分蘖至孕穗期最感病.种植密度大和增施氮肥病情加重.深水灌溉田发病重于浅水灌溉田,湿润灌溉田发病轻.对该病的综合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磷肥减施对双季稻生长和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磷肥减量施用对双季稻生长发育、光合特性、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P2O5施用72~90 kg/hm2、晚稻P2O5施用48~60 kg/hm2能促进水稻生长和分蘖,改善水稻的光合特性,提高水稻的产量和磷肥利用率;与常量磷肥处理(早、晚稻P2O5施用量分别为90、60 kg/hm2)相比,磷肥减量10%(早、晚稻P2O5施用量分别为81、54 kg/hm2)和磷肥减量20%处理(早、晚稻P2O5施用量分别为72、48 kg/hm2)的早、晚稻不减产,磷肥利用率提高4.37%~24.29%,磷肥农学利用率提高1.39~4.27 kg/kg;磷肥减量30%(早、晚稻P2O5施用量分别为63、42 kg/hm2)处理的早、晚稻减产显著,减产幅度达5.05%~6.06%,磷肥利用率降低5.66%~11.77%。综合产量与肥料利用率等指标,在试验所在地的双季稻生产中,磷肥减量10%~20%具有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中嘉早17(早稻季)和泰优390(晚稻季)为试验材料,2019年在湖南省浏阳市开展大田小区试验,探究3种栽培方式(垄作栽培、厢作栽培、平作栽培)对水稻根系特性、土壤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平作,垄作栽培显著提高了晚稻孕穗期、齐穗期的根总长和根表面积,其中,孕穗期的根总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显著提高49.43%、52.14%,齐穗期的根总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提高46.13%、36.90%;厢作栽培降低了晚稻分蘖盛期的根总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显著降低33.75%、31.39%;垄作栽培提高了早、晚稻孕穗期、齐穗期的根系伤流量,其中,早稻孕穗期、齐穗期的根系伤流量分别显著提高73.31%、101.14%,晚稻孕穗期、齐穗期的根系伤流量分别显著提高92.81%、52.22%;与平作相比,垄作栽培显著提高早、晚季稻田土壤脲酶活性、0~20 cm土层中有机碳的含量以及晚稻季>5~20 cm土层中碳氮比值,厢作栽培显著降低了晚稻>5~10 cm土层中有机碳含量;相比平作栽培,垄作栽培增加了早、晚稻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产量分别提高了30.20%和10.75%。综上,相比平作和厢作,垄作栽培更有利于提升稻田土壤地力和提高双季稻产量。  相似文献   

19.
超级早晚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超级早、晚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差异.研究表明,超级早、晚稻品种的产量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对照品种(早稻为金优402、晚稻为汕优10).早稻产量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关系密切,而晚稻产量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关系密切.成穗率与早晚稻产量呈显著相关(r=0.878 8*)和呈极显著相关r:0.959 8**).早稻成穗率与分蘖平均增长速率和分蘖平均下降速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0.940 4**和r:-0.952 5**);晚稻成穗率与分蘖平均下降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944 9**).超级早、晚稻的发育颖花数较对照多是由于其分化的颖花数多,而不是由于其退化率低所致.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不同始病期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及不同时期施药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制效果,2018年在江苏沿江稻区,分别系统调查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始发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后进行病情消长动态分析,并分别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移栽后7 d施用8%噻呋·嘧菌酯(3 000 g/hm~2),病穴率达20%及破口期施用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结果表明: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始发病发病高峰的病株率分别为83.56%、75.56%,病情指数分别为32.67、36.19,病害停止期病株率分别为44.00%、51.67%,病情指数分别为25.24、28.26,Logistic函数分析得出病株率盛发历期分别为17.85 d、12.30 d,病情指数盛发历期分别为14.13 d、12.96 d。移栽后7 d施药,发病高峰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2.69%和6.91,病害停止期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6.67%和4.02,Logistic函数分析得出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盛发历期分别为11.50 d和17.43 d,病害控制效果明显;病穴率达20%及破口期施药,发病高峰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44.59%和12.00,病害停止期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1.33%和3.78,Logistic函数分析得出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盛发历时分别为23.78 d和21.94 d,第1次药后对病害控制效果较差,需在破口期再次施药。可见,在相同年份与地域,始病期早迟对水稻纹枯病最终发生程度影响不大;发病前施用8%噻呋·嘧菌酯对病害控制效果优良,水稻纹枯病防治适期可提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