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黄颡鱼养殖区域遍布全国各地,因其营养价值较高,具备较高经济价值及市场潜力。随着黄颡鱼养殖热潮高涨,病害频发,正在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瓶颈。2017年4月中旬荆州市池塘养殖黄颡鱼出现大量死亡,笔者接到求助后赶到现场,对养殖场环境及病鱼等进行了调查摸底。本文就黄颡鱼发病  相似文献   

2.
黄颡鱼因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而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几年黄颡鱼市场行情较为稳定,养殖效益相对较好。但众所周知,相同的养殖条件下,黄颡鱼雄鱼的长速明显比雌鱼快,于是近年市场上诞生了全雄黄颡鱼。随着全雄黄颡苗在广东、浙江和四川等主养区的逐步推广,养殖效果也逐渐凸显,近两年已初步得到市场认可,但也存在头鱼不大等争议。全雄黄颡鱼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其优势在哪里,又该如何用好全雄苗呢?  相似文献   

3.
<正>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俗称黄腊丁、嘎牙子等,属鲇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黄颡鱼具有肉质鲜美、营养物质含量丰富、无肌间刺、滋补价值高等特点而倍受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黄颡鱼经济效益显著,成为重要的淡水养殖经济鱼类之一。随着黄颡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提高,大规模疾病时有发生。2013年5-6月重庆市荣昌县一养殖场黄颡鱼暴发了严重的疾病,病鱼出现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强,在自然水域中,一般不易发生疾病。但在池塘精养黄颡鱼,增加放养密度和人工大量投放饲料,如投喂饵料营养不全、饲料变质、水质变差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黄颡鱼会产生疾病。因此,做好黄颡鱼池塘养殖病害防治工作是提高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下面就防治黄颡鱼池塘养殖疾病发生的主要技术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5.
黄颡鱼又称黄腊丁、黄嘎等,是我国常见的一种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因其肉质鲜嫩、少细刺,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人工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但随之而来的疾病问题也日益严重。通过近年来对黄颡鱼疾病病原的调查分析和实践总结,现将黄颡鱼的主要疾病的病原、症状、流行情况及其防治技术等介绍如下。一、黄颡鱼红头病1.病原现已确定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为鲇鱼爱德华氏菌。2.症状该病在临床上根据症状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急性败血症型、慢性"红头病"型。急性败血症型发病急,死亡率高,一般在水温迅速升高或者水质恶化的情  相似文献   

6.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校辉 《水产养殖》2009,30(9):17-18
黄颡鱼俗称黄蜡丁、昂弓、昂刺、黄姑子等,隶属鲇形目,鳞科,黄颡鱼属,是常见的底栖性偏肉食的杂食性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然水体中,因其对环境适应力强、养殖经济效益高而深受养殖者欢迎。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黄颡鱼的人工繁育及成鱼养殖,经过近10年的攻关、研究,目前黄颡鱼人工养殖技术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笔者自2000年开始进行黄颡鱼的苗种繁育和黄颡鱼的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现根据研究、推广和生产中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将黄颡鱼成鱼池塘养殖技术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又称黄骨鱼、黄角丁,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黄颡鱼的青睐,市场需求、人工养殖区域不断扩大。目前,黄颡鱼在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地区均有养殖,成为养殖户喜爱的养殖品种。随着黄颡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病害也日渐增多,已经严重危害黄颡鱼养殖业的发展。笔者于2015年6月在广东佛山一家黄颡鱼养殖场遇到黄颡鱼"裂头病"暴发,本文就该例黄颡鱼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工养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在我国各地的兴起,各种传染性疾病也开始成为人工养殖黄颡鱼过程的问题之一。由于过去对黄颡鱼的疾病缺乏研究,在生产中养殖业者对控制黄颡鱼疾病缺少有效的对策。本试验在从患病的黄颡鱼体内分离菌株,并对其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的基础上,采用内服菌株敏感的氨苄青素和外用稳定性粉状二氧  相似文献   

9.
黄颡鱼健康养殖疾病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是一种小型名优淡水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等内陆水域,它以肉质细腻、无肌间刺、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随着人工养殖技术的普及和养殖产量的提高,黄颡鱼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在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生暴发性鱼病,一旦发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治愈率低,对渔民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张鹏  赵库 《中国水产》2009,(3):55-56
黄颡鱼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是我国淡水商品鱼为数不多的出口鱼类。近年来,黄颡鱼养殖已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热点之一,全国已有二十几个省市开展了养殖,面积已达到数万亩,但产量只有数十万吨。种苗供应不足、饲养中疾病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如黄颡鱼夏花养殖“大肚子”病的流行,一旦发病其成活率在30%~70%,甚至绝塘。经过2006、2007、2008年连续几年的黄颡鱼苗种的养殖,对黄颡鱼苗种养殖阶段“大肚子”病的防治取得了一定效果,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11.
影响黄颡鱼繁殖的几点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作文  谢先尧 《内陆水产》2001,26(10):15-15
黄颡鱼地方名黄古、黄腊丁、嘎牙等。因其具有肉质细嫩鲜美、无肌间刺等优点,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售价一直居高不下。同时黄颡鱼食性杂,生长较快,在池塘中养殖不仅能增产创收,而且还吞食锚头鳋等鱼体寄生虫,水中枝角类、桡足类、无节幼体及各种小鱼虾等,既减少了鱼病的发生,又消灭了水体耗氧者。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黄颡鱼已成为一个新的名优养殖鱼类品种,对其苗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笔者集多年的繁育经验,为增进交流,对影响黄颡鱼繁殖的几点因素作一总结。1产卵时间黄颡鱼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于5月底开始产卵活动,一…  相似文献   

12.
黄颡鱼在分类上隶属于鲶形目、黄颡鱼属,有黄颡鱼、江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4种,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主要是黄颡鱼和江黄颡鱼。黄颡鱼虽然个体较小,但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很受消费者欢迎。目前,黄颡鱼的池塘集约式养殖在四川、湖北、浙江、江苏等地区都有较快的发展。本文就池塘标准化养殖无公害黄颡鱼进行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正>黄颡鱼俗称黄姑鱼、黄蜡丁、嘎牙子,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鲇形目、科、黄颡鱼属,因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无肌间细刺而颇受消费者欢迎,而且黄颡鱼对生态环境因素适应性较强,目前已成为淡水养殖的重要对象。我们项目组采用人工性逆转和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首次实现全雄性黄颡鱼的规模化生产,并经过中试  相似文献   

14.
  静等 《科学养鱼》2014,(3):60
<正>瓦氏黄颡鱼是黄颡鱼属中重要的经济淡水鱼之一,也是主要养殖水产品之一。随着黄颡鱼集约化养殖的扩大及密度的提高,多种疾病的暴发也相继发生,这给水产养殖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总结了2013年8月成都某养殖场瓦氏黄颡鱼感染嗜水气单  相似文献   

15.
黄颡鱼常见疾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颡鱼,也称嘎牙子,是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名优鱼类。近年来,黄颡鱼人工养殖在黑龙江省兴起,养殖的规模和产量较过去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病害的增加,影响了黄颡鱼的人工养殖效果。现对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作以介绍。1肠炎病1.1发病症状肠炎病是一种细菌性鱼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甚至不吃食。发病的初期,剪开肠道,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道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在发病的后期,可以看到肠道、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很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的粘液,血…  相似文献   

16.
正黄颡鱼隶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在中国,黄颡鱼是一种优质名贵的经济鱼类,因为市场价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很多地区养殖量逐年增长。人工养殖条件下黄颡鱼的体色易变,会影响商品价值。影响养殖鱼类体色的因素很多,饲料色素不足是主要因素之一,水质、疾病、饲料等也能导致黄颡鱼体色发生变化。养殖鱼类体色变化分为黑色和黄色等鲜艳体色的变化,鱼类黑色体色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皮肤、鳞片中成熟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分布,以及黑色素颗  相似文献   

17.
黄颡鱼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刺少无鳞、价格适中等特点受到消费者的喜爱.2015-2019年四川省黄颡鱼养殖产量迅速增加,2019年养殖产量达到3.25万吨,占全国的6.1%.四川省黄颡鱼养殖主要集中于眉山和成都周边,为全国黄颡鱼养殖户提供优质苗种,同时也是四川省黄颡鱼规模化养殖与产量重要区域.本文结合四川省黄颡鱼养殖经...  相似文献   

18.
黄颡鱼是近年在山东发展起来的淡水养殖新品种,俗称“黄嘎牙”或“黄腊丁”。作为一种新开发的水产养殖品种,黄颡鱼病害防治技术尚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一些疾病发病机理不明确,当病害一旦发生,其危害往往形成较大损失。现就2012年6月发生的一个黄颡鱼肠炎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黄颡鱼又名黄骨鱼、黄腊丁、嘎鱼等,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黄颡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无肌间刺,且具有滋补、药理作用,成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在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区均有较大规模的养殖。黄颡鱼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与网箱养殖两种,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放养密度大幅增加,黄颡鱼病害逐年加剧。根据养殖户的反馈情况,现在总结以下几种常见病害的防治建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颡鱼(Peletobagrus fulvidraco)俗称黄姑、黄腊丁、嘎鱼等,属鲇形目、鲿科,属小型底栖淡水温水性鱼类,杂食性,最佳生长温度25-28℃,常见于我国江河湖泊中.它以其肉质细嫩、无鳞、少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广大养殖者和消费者的青睐.也因此,黄颡鱼市场价格居高不下,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黄颡鱼在自然水域中生长慢,又因养殖成活率低,不但严重影响了养殖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市场发展.因此,成功的人工大规模黄颡鱼健康养殖显得的尤为重要.黄颡鱼健康养殖技术在以往报道中屡见不鲜,但笔者认为,以往报道没有结合现代化的养殖模式和技术.本文从常规方法并结合目前水产养殖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方法介绍黄颡鱼健康养殖研究中的几个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