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结合工作实践,就提升犊牦牛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做要点阐述,提出了提升妊娠期母牦牛饲养管理水平;犊牛产后加强护理管理;犊牦牛早吃、吃好初乳;加强犊牛日常管理;重点做好应激性腹泻的防治等综合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5,(10):1674-1677
随机选取6~35日龄自然状态下腹泻犊牦牛和正常犊牦牛各12头,对12例腹泻牛进行3d治疗并观察疗效;采集腹泻犊牛治疗前、后及8头正常犊牛血清,同时对剩余4头正常犊每天饲喂该药剂并采集血清分析。结果显示口服凝胶剂对犊牦牛临床腹泻的治愈率为75%(9/12),总有效率达到91.67%(11/12)。血清生化结果显示,各组间Mg2+和CRE差异均不显著(P0.05);血清CRP在腹泻犊牛中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腹泻治疗前组血清中Ca2+、Cl-、Na+、血清P、TP、ALB、ALP、ALT和AST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组血清中Ca2+、ALB、ALT、AST较治疗前组显著升高(P0.05),且血清Ca2+、ALB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犊牛饲喂药剂前后血清中AST、ALP、ALT活性物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口服凝胶剂对治疗犊牦牛腹泻有效,对正常犊牦牛无不良影响;正常犊牦牛与腹泻犊牛血清生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牦牛是高寒牧区特有的种畜,产犊时期集中在气候异常恶劣、饲草极度匮乏的3~5月份.犊牦牛是指出生至一周岁牦牛.犊牦牛是牦牛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牧民增收的希望.初生犊牛抵抗力差,又受到外界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容易生病、死亡.因此,做好新生犊牛的护理及犊牛常见病的防治,是降低犊牛死亡,提高牦牛繁殖成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应用代乳粉培育放牧犊牦牛的生长效果和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不同营养水平的代乳粉对48头犊牦牛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其生产经济效益的分析,发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喂27%、29%蛋白质水平的代乳粉对犊牦牛的增重效果优于自然放牧牦牛;饲喂29%蛋白质水平代乳品的犊牛生长性能优于饲喂25%和27%蛋白质水平代乳粉的犊牛;对犊牦牛饲喂代乳粉的经济效益大幅优于天然放牧的犊牦牛,27%蛋白质水平代乳粉的投入回报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牦牛生长在高原地带,气候环境相对恶劣,犊牛易受应激反应、营养情况及其他原因影响而发生腹泻。牦牛腹泻不仅影响其健康生长与发育,同时还可能引发牦牛脱水死亡。本文探讨了牦牛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50只安犏一代犊牛的生长发育指标进行了测定,同时与同龄牦牛犊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安犏一代犊牛初生、3月龄和6月龄体重分别比同龄牦牛犊增加了11.21kg、16.1kg和18.04kg(P0.01)。安犏一代犊牛初生的体高、胸围和体斜长分别比同龄牦牛犊提高了7.14cm、7.07cm和6.94cm;安犏一代犊牛3月龄的体高、胸围和体斜长分别比同龄牦牛犊提高了9.22cm、15.1cm和11.19cm;安犏一代犊牛6月龄的体高、胸围和体斜长分别比同龄牦牛犊提高了16.7cm、17.71cm和18.69cm(P0.01)。  相似文献   

7.
牦牛高效繁殖技术生产安犏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年产犊牦牛采用“补饲+隔离断乳+生殖技术诱导”的高效繁殖技术,隔年产犊牦牛采用“补饲+生殖技术诱导”的高效繁殖技术,并采用安格斯肉牛细管冻精实施犏牛生产杂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牦牛高效繁育技术,与对照组相比,高效繁育组当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受胎率、产犊率及犊牛成活率分别为67.50%、61.67%、56.67%和95.59%,分别提高38.33、35.83、35.83和11.59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采用牦牛高效繁育技术,与对照组相比,高效繁育组隔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受胎率、产犊率及犊牛成活率分别为88.00%、83.00%、78.00%和96.16%,分别提高23.95%、25.76%、34.49%和7.25%,差异显著(P<0.05)。采用牦牛高效繁殖技术,显著提高当年产犊牦牛和隔年产犊牦牛的发情受胎效果,杂交后代犏犊牛的成活率也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牦牛犊腹泻病是高寒牧区的一种常见多发病,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以消化机能紊乱、腹泻为主的疾病。本文从流行病学、致病因素、临床症状等方面对牦牛犊腹泻进行了介绍,同时提出了综合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9.
新生牦牛犊牛容易产生大肠杆菌性腹泻疾病,其会影响牦牛犊牛的食欲,促使其精神不振.在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牦牛犊牛死亡.所以,提出有效的牦牛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诊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主要从牦牛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基本概念、牦牛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诊治的方式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为减少牦牛犊牛受到大肠杆菌性腹泻疾病的影响而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犊牛腹泻病因及其药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犊牛腹泻(calf diarrhea)是危害犊牛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明确犊牛腹泻病因及用药现状,对犊牛腹泻的防治及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重要的意义。作者对犊牛腹泻发病原因、药物防治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犊牛腹泻     
犊牛腹泻与机体、病原及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其防治需要确诊病原和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犊牛腹泻的临床病史包括发病年龄、感染犊数量及该病的传播方式。不同年龄的犊牛对不同病原的易感性不一,而发病数量及传播方式受饲养管理条件的影响。仅凭临床症状及肉眼病变难以确诊犊牛腹泻。大多数病例可见水样稀粪和松散的肠内容物,少数病例可见血痢、肠炎,但这些临床症状或病变并非某一疾病所特有。1 实验室诊断对犊牛腹泻的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其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特检病料,查出犊牛腹泻的病源,提出防治措施。在发病早期,由于病原和特征性病变的存在,应检查病犊并采集病料用于诊断。而发病后期的病  相似文献   

12.
正腹泻是犊牛的常发疾病,其既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也可由营养因素、环境因素引发,一般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发犊牛腹泻的主要原因。腹泻严重影响犊牛成活率,幸存犊牛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也会受到影响。1临床症状某养殖户的4头犊牦牛发生以急性腹泻为特征的疾病。病牛精神沉郁、被毛粗糙、呼吸短促,水样腹泻,粪便呈灰白色,其中3头牛的粪便混有鲜血。2实验室检测2.1粪便处理及核酸提取采集病牛粪便按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代乳粉替代全乳饲喂对牦牛犊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日龄相近且健康的牦牛犊,按照抓阄的方法确定试验组(代乳粉)和对照组(全哺乳),每组30头。研究结果表明,海北高原牦牛犊可以提前到30日龄断奶,断奶后用代乳粉替代自然哺乳是可行的。代乳粉能够充分满足犊牛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提高犊牛日增重,加快犊牛生长发育,缩短母牛的繁殖间隔。  相似文献   

14.
旨在研发半舍饲条件下淘汰母牦牛育肥及犊牦牛培育技术。选取带犊母牦牛和公犊牛各66头,分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犊牛培育期间(2017年12月4日—2018年3月5日),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试验组犊牦牛断乳前(3月5日断乳)随母牦牛哺乳,并进行补饲;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补饲,按常规放牧方式饲养,对照组犊牦牛进行断乳并补饲。育肥期间(2018年3月5日至出栏)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于6月错峰出栏;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补饲,于集中出栏时间出售(9月或10月)。在犊牦牛培育期间,观察试验组母牦牛的体重变化情况;每月4日测定2组犊牦牛的体重和体尺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试验组母牦牛错峰出栏收益。结果表明,在犊牦牛培育阶段,由于试验组犊牦牛随母牦牛哺乳,试验组母牦牛体重平均下降1.17 kg/头;2018年1月4日,试验组犊牦牛的体重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体斜长和胸围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2018年2月4日和3月4日,试验组犊牦牛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母牦牛错峰出栏的效益为1 063.05元。研究结果为提高半舍饲条件下淘汰母牦牛养殖效益以及提升犊牛培育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本标准规定了高寒牧区牛犊腹泻病的诊断和防治。本标准适用于牦牛生产专业合作社,放牧牦牛和动物诊疗单位对牛轮状病毒、大肠杆菌、隐孢子虫及消化功能不全引起的腹泻引起犊牛腹泻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幼龄牦牛犊腹泻是牧区牦牛的常见病、多发病。引起腹泻的原因较多,防治方法也各不相同。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流行等特点,将牦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饲喂代乳粉对早期断奶犊牦牛生长性能的影响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试验选用30日龄,体重(26±2.6)kg犊牛30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头犊牛,每组公母各半,Ⅰ、Ⅱ组分别饲喂高蛋白含量代乳粉、高脂肪代乳粉,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母乳喂养。结果表明:饲喂代乳粉能显著提高早期断奶犊牦牛的体增重和日增重(P0.05);饲喂代乳粉对早期断奶犊牦牛的体高、体斜长和胸围没有显著影响(P0.05);犊牦牛早期断奶能显著提高母牦牛的发情率、受胎率(P0.05),缩短牦牛生产周期,显著提升代乳粉饲喂阶段的经济效益(P0.05)。综合分析,饲喂代乳粉对早期断奶犊牦牛无论在犊牛生产性能方面还是经济效益方面都有显著效果,应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贵南县某牧场发生犊牦牛腹泻疾病,为快速确诊发病犊牦牛腹泻的致病原因,及时防控和治疗,采集犊牦牛腹泻样品15份,利用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显示:引发该牧场犊牦牛腹泻的病原是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和邱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 zurnii,E.zurnii)、牛艾美耳球虫(Eimeria bovi,E.bovi)、椭圆艾美耳球虫(Eimeria ellipsoidalis,E.ellipsoidalis)的混合感染,测序结果显示,瑞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ryanae,C.ryanae)的18S rRNA基因与参考序列中国株CP031554/3/2/1同源性在99%以上,各个种球虫与引用参考序列的同源性均在98%以上。同时,遗传进化树显示:本次检测的C.ryanae与中国株C.ryanae 18S rRNA基因同源性关系近,聚成一大支;三种球虫分别与其相同种聚集在一支上。结果表明,该牧场犊牛腹泻是由隐孢子虫和球虫的混合感染造成的,该研究为犊牛腹泻的病原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参考数据,为寄生虫性病原的对症治疗、对因治疗和辅助支持治疗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上年未产犊牦牛采用补饲与同期发情处理技术,并采用安格斯肉牛细管冻精开展牦牛杂交,出生的犏牛犊采用犊牛培育技术,对不同培育条件对犏牛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上年未产犊母牦牛补饲技术,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隔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受胎率、产犊率及犊牛成活率分别为86.67%、82.23%、78.34%和96.46%,分别提高22.84%、27.59%、33.03%和7.62%,差异显著(P<0.05)。采用犏牛犊牛培育技术,与传统对照组相比,犊牛培育组和培育对照组公、母犏牛初生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5)。上年未产犊母牦牛补饲与同期发情处理技术结合犏牛犊牛培育技术,显著提高其杂交一代犏牛的生长发育速度,提高犊牛的繁殖成活率。  相似文献   

20.
正新生犊牛腹泻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为20%~100%,较高的发病率给牛健康养殖造成较大的威胁,严重影响着牛养殖的经济效益。新生犊牛的腹泻不分季节,发病率地区性差异明显,部分地区的发病率为90%~100%,死亡率也高达50%,病发后常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牦牛主要生长在海拔3000~5000m的高寒地区,生长地区环境恶劣,发生新生犊牛的概率相对较高。研究牦牛新生犊牛的腹泻及防治对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