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掌握影响碳纤维布(Carbon fibre reinforced polymer/plastic,CFRP)与落叶松和杉木有效粘结长度的木材因素,为CFRP在木结构加固工程中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剪与半桥电测试验方法,研究了树种及木材含水率、纹理方向、材面状态对CFRP与木材之间有效粘结长度的影响。【结果】CFRP与木材间存在有效粘结长度,当CFRP与木材间的粘结长度超过该有效粘结长度时,CFRP与木材间的极限粘结承载能力将不再增加;不同树种间有效粘结长度存在差异,在含水率为15%的条件下,CFRP与落叶松木材的有效粘结长度为97~110mm,与杉木木材的有效粘结长度为111~123mm;材面状态对CFRP与木材间的有效粘结长度影响较大,刨切材面结合牢靠,峰值荷载较大;木材试验含水率及材面纹理等对CFRP与木材间的有效粘结长度几乎无影响。【结论】在应用CFRP前,应将木材表面刨切平整;CFRP可应用于杉木及落叶松构件的加固工程。  相似文献   

2.
采用松木和杉木为试验材料,无规聚烯烃(APAO)热熔胶为胶黏剂,以热压温度、压力、进料速度、涂胶量为影响因素,研究工艺参数对木材热熔胶粘接的胶合强度影响。结果表明:热压温度对松木单板间热熔胶胶合性能影响为极显著,热压压力和进料速度对松木单板间胶合的影响为显著;热压温度、热压压力和涂胶量对杉木单板间热熔胶胶合强度的影响均为显著。松木单板间热熔胶胶合的最优工艺为辊压压力0.8 MPa、热熔胶温度150℃、进料速度6 m·min-1,涂胶量140 g·m-2,其胶合强度可达1.43 MPa,杉木单板间热熔胶胶合最优工艺为辊压压力0.8 MPa,热熔胶温度160℃、进料速度9 m·min-1,涂胶量160 g·m-2,其胶合强度可达1.74 MPa。该木材热熔胶胶拼工艺关键参数的确定,可为木门窗用异型集成材制造及木制品封边自动化应用等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氮(N)沉降背景下湿、干季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特征及酶活性变化对土壤呼吸影响,阐明N沉降下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土壤呼吸与土壤特性之间的动态响应,为滇中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C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选择云南玉溪磨盘山华山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模拟N沉降下(对照-CK,0 g·m-2·a-1、低N-LN,10 g·m-2·a-1、中N-MN,20 g·m-2·a-1、高N-HN,25 g·m-2·a-1)湿(7月)、干(1月)季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C(MBC)、微生物量N(MBN)以及土壤呼吸变化特征,阐明N沉降下土壤呼吸与土壤特性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湿季时,与CK相比,各N沉降处理下土壤TP、TK、NH4+-N、NO3--N、AN均显著增加(13.1%~95.5%);干季时,TN、TP...  相似文献   

4.
火力楠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火力楠人工林木材的性质,为其木材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对火力楠人工林木材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人工林木材的基本密度、气干密度以及全干密度平均分别为0.531、0.641 g·cm-3和0.596 g·cm-3,弦向、径向和体积气干干缩率平均分别为3.9%、2.7%和6.5%,对应的干缩系数平均分别为0.346%、0.239%和0.576%,差异干缩为1.444,属密度适中、干缩性小的一类木材;木材端面、弦面和径面硬度平均分别为5 989、4 847 N和4 829 N,抗弯强度、弹性模量、顺纹抗压以及冲击韧性平均分别为117.2 MPa(3级),10.61 GPa(3级)、57.8 MPa(3级)和55 kJ·m-2(2级),综合强度达175 MPa,综合品质系数达3 295.7×105 Pa,属高等级材。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酿酒葡萄赤霞珠的优质栽培,以20年生赤霞珠酿酒葡萄为试材,采用直立独龙蔓和厂形两种整形方式,通过物候期的调查和果实品质的测定,研究不同整形方式对酿酒葡萄赤霞珠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厂形的萌芽期和着色期均较直立独龙蔓提前了5 d,且厂形的净光合速率(25.82μmol·m-2·s-1)、气孔导度(371.44μmol·m-2·s-1)、胞间CO2浓度(475.23μmol·mol-1)、蒸腾速率(8.08μmol·m-2·s-1)均高于直立独龙蔓(23.24μmol·m-2·s-1、254.72μmol·m-2·s-1、401.15μmol·mol-1、5.13μmol·m-2·s-1),但两种整形方式下叶片的蒸腾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光合指标差异均不显...  相似文献   

6.
为了摸清观光木人工林木材的基础材性,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测定和分析了27年生观光木人工林木材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结果表明,观光木人工林木材属轻密度等级材;体积干缩系数属小,差异干缩属中等。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和冲击韧性分别为79.79、6 517.88、42.38 MPa和26.01 kJ·m-2,对应的强度等级分别为2级、1级、2级和2级;端面、弦面和径面的硬度分别为43.66、30.62 MPa和27.48 MPa,其中端面和弦面硬度均达到了中等硬度水平。木材的综合强度为122.17 MPa,属高强度树种;木材的综合品质系数达到2 929.7×105 Pa,属于高等级材。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高原夏菜生产中甘蓝育苗的最适固体水用量,通过田间随机区组排列试验设计的方法,以生产上常规的用水量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固体水用量对甘蓝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得出:当固体水用量为400 ml/株时,甘蓝在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叶面积与冠根比等形态指标的表现上均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7.41 cm、5.20 cm、26.24 cm2和69.51;同时幼苗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和气孔导度数值最大,分别为27.86μmol·m-2·s-1、13.37 mmol·m-2·s-1、803μmol·m-2·s-1和734 mmol·m-2·s-1;同时幼苗代谢过程中的生理指标最优,可为甘蓝壮苗培育与水分高效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12个网纹草品种的光合光响应曲线(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12个网纹草主要栽培品种的光合光响应曲线,通过曲线拟合和计算得到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等光合作用参数。结果表明:各品种最大光合速率均比较低,最高的是‘Red Star’,仅为4.74μmol·m-2·s-1;所有品种的光饱和点均在240~521μmol·m-2·s-1,因此在栽培时应控制光照条件,PAR小于520μmol·m-2·s-1为宜,否则易发生日灼;所有测试品种的光补偿点均小于7μmol·m-2·s-1,说明这些网纹草品种均可适应室内极弱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9.
以盆栽绣球花手鞠为试材,采用“3414”试验设计,根据氮(N 0、0.5、1.0、1.5 kg·m-3)、磷(P2O5 0、0.19、0.38、0.56 kg·m-3)、钾(K2O 0、0.5、1.0、1.5 kg·m-3)不同施肥水平组合下叶片主要性状的测量数据的多重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分别建立叶片各性状指标与施肥量的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结果表明,(1)叶片基本形态指标与氮、钾肥水平极显著相关,与磷肥水平无显著相关性,平均叶周长和叶面积随氮、钾肥水平的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氮和钾肥在0.5 kg·m-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2)施氮量与色度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钾、磷肥水平与叶片色度值均无显著相关性,与总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3)由一元二次方程拟合结果可得,当以叶面积为方程因变量时,N、K2O最大施用量分别为1.15、1.04 kg·m-3;将总叶绿素含量作为因变量时,N、P2O5最大施用量分别为1.04、0.01 kg·m-3。(4)本试验中,N 1.00 kg·m-3、P2O5 0.38 kg·m-3、K2O 1.00 kg·m-3处理最有利于增大叶面积和加深叶色,氮、磷、钾肥的最大施用量分别为1.15、0.01及1.04 kg·m-3。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施氮量对米槁幼苗光响应曲线的影响。采用砂培法,设置4种不同的氮素浓度,利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等6种模型对米槁叶片进行光响应曲线拟合。此外,也对相关光合参数的响应过程做了探讨。结果表明,在不同氮素处理下,修正模型拟合的各项光合参数结果与实测值比较接近。其中,在N3处理下,米槁幼苗LSP(1 722.041 μmol·m-2·s-1)、Pnmax(8.295 μmol·m-2·s-1)、AQE(0.027 μmol·m-2·s-1)均大于其他处理,LCP(13.769 μmol·m-2·s-1)小于其他处理;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米槁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呈增大的趋势,胞间CO2浓度Ci呈下降的趋势。因此,增施氮量能够显著改变米槁对光的适应幅度,提高叶片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3个苹果品种气体交换特性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i-6400光合作用系统对3个苹果品种(富士、早富一号、新富一号)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的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光响应曲线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个苹果品种均是高光合、高蒸腾、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品种,富士光饱和点(LSP) 和光补偿点(LCP)分别为1 542.8 μmol·m-2·s-1、30.4 μmol·m-2·s-1,早富一号LSPLCP分别为1 618.8 μmol·m-2·s-1、26.6 μmol·m-2·s-1,新富一号LSPLCP分别为1 189.4 μmol·m-2·s-1、41.8 μmol·m-2·s-1。2)富士的PnTr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早富一号、新富一号的PnTr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分布,并且存在光合“午休”现象。3)影响富士PnTr日变化的主要内外界环境因子及作用大小的顺序分别依次为:PPFD>GsRH>Tair >Gs;影响早富一号PnTr日变化的主要内外界环境因子以及作用大小的顺序分别依次为:PPFD >Gs>RHRH>Tair>Gs>PPFD;影响新富一号Pn、Tr日变化的主要内外界环境因子以及作用大小的顺序分别依次为:PPFD >Gs > RH>TairRH>Tair >Gs> PPFD。  相似文献   

12.
了解不同光强对小×胡杨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可为进一步评价小×胡杨新品种适应性提供基础数据,为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防护林体系的更新及造林树种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不同光强下小×胡杨的光合生理参数,利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关系,计算光饱和速率(A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表观量子效率(AQY),暗呼吸效率(RD)等光合生理参数。结果表明,在光合有效辐射(PAR)0~1 500 μmol·m-2·s-1范围内,不同栽植年限小×胡杨净光合速率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强而增加,当光合有效辐射(PAR)为1 500 μmol·m-2·s-1时,曲线处于缓慢上升趋势,小×胡杨还没有达到光饱和点。不同光合有效辐射,净光合速率值均表现为3年>2年>1年生,1年、2年、3年生小×胡杨之间的净光合速率差异显著(P<0.05)。3年生小×胡杨的光饱和速率(A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表观量子效率(AQY)最高。1年生小×胡杨的暗呼吸速率最大,3年小×胡杨的暗呼吸速率最小。在光合有效辐射(PAR)0~1 500 μmol·m-2·s-1,不同栽植年限小×胡杨气孔导度(Gs)均随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加而增加,而胞间CO2 浓度(Ci)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随着有效光辐射的逐步增强,不同栽植年限小×胡杨蒸腾速率逐渐增加,变化趋势都较缓慢平稳,蒸腾速率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变化并不敏感。当光合有效辐射<600 μmol·m-2·s-1,1年、2年、3年生小×胡杨水分利用效率增加迅速,当光合有效辐射>600 μmol·m-2·s-1,随着光强的增强,3年生小×胡杨水分利用效率继续缓慢上升,但1年、2年生的小×胡杨水分利用效率趋于平缓甚至下降。综合分析,1年、2年、3年生小×胡杨具有高光合,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相对较低的蒸腾速率的特点,表现出了对当地生态气候的良好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覆盖栽培竹林生理生态变化机制,给竹林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提供依据,分别对覆盖0、3、6、9 a和12 a雷竹林光合性状和光响应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林净光合速率(Pn)随覆盖年限增长,逐渐减小,在覆盖6 a时显著减小;气孔导度(Gs)随覆盖年限增长,逐渐减小,覆盖9 a时显著减小;覆盖6 a后竹林胞间CO2浓度(Ci)均高于覆盖0、3 a竹林;蒸腾速率(Tr)总体随竹林覆盖年限增长,逐渐减小,在覆盖3 a时即显著减小;竹林水分利用效率(WUE)以覆盖3 a竹林最高,覆盖12 a竹林最低;PnGs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r呈显著正相关,与Ci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竹林光响应过程中,光合有效辐射(PAR)达20 μmol·m-2·s-1后,覆盖3 a竹林Pn均高于其他竹林,PAR升高至400 μmol·m-2·s-1后,各竹林Pn以覆盖12 a竹林最低;覆盖3 a竹林潜在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最大,覆盖12 a竹林最小;覆盖0 a竹林光补偿点(LCP)最低,覆盖6 a后竹林LCP均在10.000 μmol·m-2·s-1以上;覆盖6 a竹林光饱和点(LSP)最高,达737.703 μmol·m-2·s-1。结论认为:覆盖对竹林光合作用起到制约作用,覆盖时间越长,竹林越难以形成可持续生产力;竹林覆盖至第6年,光合生理发生显著减弱,竹林种群受覆盖胁迫越来越严重,此时,需要及时养竹以更新竹林和采取有效的竹林恢复措施,同时,要重点开展竹林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以促进实现竹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叶绿素荧光这一光合作用的敏感指针,对比研究了荆条灌丛下和对照裸地的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幼苗荧光参数在不同天气类型下的反映,同时也测定了栓皮栎幼苗的光曲线,得到了光饱和点和半饱和光强。结果表明,灌丛下与裸地的叶片Fv/FmY(Ⅱ)、qLqNY(NPQ)和Y(NO)等在晴天、多云、阴天下均有不同的反映,均表现出荆条灌丛的庇荫效应。结论:1)栓皮栎幼苗的光饱和点为1 942 μmol·m-2·s-1,半饱和光强为235 μmol·m-2·s-1,显现出栓皮栎并不具有对强光的特殊耐受力;2)晴天中午时段裸地叶片有明显的光抑制,但这种光抑制处于可逆的范围;3)Fv/Fm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反映出灌丛下栓皮栎幼苗叶片的光合活性高、光保护能力强,光合状况优于对照,荆条灌丛对栓皮栎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5.
呼伦贝尔草原蘑菇圈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蘑菇圈是草原上常见的生态学景观,蘑菇圈的真菌不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而且会极大地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从而间接影响土壤呼吸。探究草原蘑菇圈的土壤呼吸作用,为精确估算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Li-8100土壤呼吸监测系统,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蘑菇圈不同位置(圈上、圈内、圈外)的土壤呼吸作用进行监测,并使用探针式电子温度计(CJTP-101)和手持式土壤水分仪测量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同时测定蘑菇圈土壤生物量和土壤养分,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蘑菇圈上的地上生物量为246.2 g·m-2,显著高于圈内(153.1 g·m-2)和圈外(132.6 g·m-2),圈上地上生物量分别为圈内和圈外的1.61倍和1.86倍;蘑菇圈上地下生物量为763.9 g·m-2,小于圈内(927.4 g·m-2)和圈外(824.8 g·m-2),圈上、圈内、圈外地下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蘑菇圈上枯落物量为17.9 g·m-2,大于圈内(13.1 g·m-2)和圈外(9.6 g·m-2),但差异不显著(P>0.05);圈上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别为52.2和7.8 mg·kg-1,显著高于圈内和圈外(P<0.05),速效氮的含量分别比圈内、外平均值高42%和40%,速效磷的含量分别比圈内、外平均值高53%和59%;蘑菇圈上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为3 560.1和319.8 mg·kg-1,均低于圈内和圈外;而全磷含量为502.2 mg·kg-1,高于圈内和圈外,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草原蘑菇圈上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为5.26 μmol·m-2·s-1,显著大于圈内(4.07 μmol·m -2·s-1)和圈外(4.17 μmol·m -2·s-1),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的指数和线性回归关系(P<0.01)。【结论】 土壤温度和水分不是造成蘑菇圈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性的主导要素,蘑菇圈上的土壤呼吸速率增强与圈上较高的速效养分和较强的微生物活性及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在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2010年6—10月,在黄河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利用Li-8100红外动态土壤呼吸自动观测系统、温湿度自动观测系统测定了石榴-绿豆间作系统(间作系统)和绿豆单作系统(单作系统)土壤呼吸速率(soil respiration rate, SRR)及土壤温度和湿度。结果表明:1) 间作系统和单作系统的SRR日波动在晴天-多云呈单峰变化趋势,在阴天日波动变化幅度较小。间作系统的SRR高于单作系统。整个观测时期内间作系统和单作系统的平均SRR分别为2.996 μmol ·m-2· s-1和2.378 μmol·m-2·s-1。2) 间作系统和单作系统SRR与15 cm处土壤温度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在该深处的Q10值分别为2.462和1.793 3) 间作系统和单作系统与20 cm处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与SRR的相关关系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在人工光植物工厂中研究了不同光强的LED白光和红蓝光对营养液水培生菜生长、营养元素含量和累积量的影响。试验设置白光(WL)和红蓝光(RB)两个光质处理,光周期为16/8 h,分别设定三个光强:150(WL150、RB150)、200(WL200、RB200)和250(WL250、RB250)μmol·m-2·s-1,其中红蓝光光强比为4∶1,光暗周期16/8 h。结果表明,光强增加有促进生菜生长作用,随光强增加生菜地上部干、鲜重明显增加,WL200和WL250处理下生菜地上部干重比WL150分别提高了24.6%和49.7%。与红蓝光相比,白光显著提高生菜叶面积和地上部生物量。红蓝光提高了生菜叶片中大中量元素(N、P、Ca、Mg)和微量元素(Mn、Zn)的含量,白光则提高了K的含量,光质对C、Fe和Cu含量无明显影响。白光或红蓝光下不同光强对生菜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只是红蓝光在200 μmol·m-2·s-1光强下多种营养元素(N、P、Ca、Mg、Mn、Cu和Zn)含量到达最大。在白光200 μmol·m-2·s-1的光强下,P、K、Ca、Mg、Fe、Mn、Cu和Zn的累积量最大,而在红蓝光250 μmol·m-2·s-1的光强下,10种营养元素的累积量均最大。相同光强下,红蓝光有利于生菜体内N、P、Ca、Mg、Mn和Zn含量的提高,而白光则更有利于C、N、P、K、Mg和Fe等的累积。因此白光处理更有利于促进生菜生长,并提高生菜体内N、C、P、K、Mg和Fe的累积量,其累积量的提高主要是由较高的生物量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李美美    赵建建    张玲    李保国    陈利英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5):42-46
为确立早实核桃成龄树的适宜修剪方法,以10年生早实核桃‘绿岭’为试验材料,研究重回缩、拉枝、既重回缩又拉枝(常规修剪)和放任生长4种不同修剪方式的核桃树冠中层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重回缩、拉枝、既重回缩又拉枝(常规修剪)和放任生长4种修剪方式的树冠内膛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6.74、7.66、9.27 μmol·m-2·s-1和4.82 μmol·m-2·s-1,常规修剪(既重回缩又拉枝)处理的最大;4种修剪方式在7:00时的Fv/Fm值分别为0.86、0.863、0.87和0.848,除重回缩处理在15:00达到低谷外,其他3种修剪方式均在13:00达到低谷,且最低值分别为0.843、0.842、0.837和0.846,下降幅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常规修剪(既重回缩又拉枝)>拉枝>重回缩>放任生长;4种修剪方式一日中初始荧光Fo的平均值分别为186.87、184.52、201.83和183.64,常规修剪(既重回缩又拉枝)处理的最大;4种修剪方式在7:00时的ETR值分别为3.08、3.33、3.28和3.52,到11:00时分别达到了7.79、8.10、8.17和7.66,4种修剪方式的上升幅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常规修剪(既重回缩又拉枝)>拉枝>重回缩>放任生长。  相似文献   

19.
探讨沙区适生灌木对干旱胁迫的光合生理适应性,为内蒙古中西部沙化地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持。以9种沙区适生灌木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控水梯度,测定供试植物在干旱胁迫下的光响应特征及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表明,9种灌木总光合速率(Pn)对太阳辐射的响应规律基本一致,即受干旱胁迫时光响应曲线显著降低。在中度干旱胁迫下,9种灌木Pn下降幅度为33.7%~69.2%,其中最大净光合速率Pm(μmol·m-2·s-1)柽柳(10.53)、沙木蓼(10.44)、沙柳(9.74)适应性较强;重度干旱胁迫时,Pn下降幅度为75.4%~87.9%,其中Pm(μmol·m-2·s-1)沙柳(4.35)、小叶锦鸡儿(4.11)、中间锦鸡儿(3.91)适应性较强。由表观量子效率和光补偿点变化来看,在中度干旱胁迫时,蒙古莸、华北驼绒藜、互叶醉鱼草、黄柳、沙柳通过提高对弱光的利用来适应干旱;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对弱光的利用较为稳定,表现出对干旱的长期适应性。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表现为柽柳、黄柳、小叶锦鸡儿受光抑制影响较大,沙木蓼、互叶醉鱼草、蒙古莸受光抑制影响较小。在内蒙古中西部沙化地区造林时,沙柳、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为首选树种;为提高造林成活,蒙古莸、华北驼绒藜、互叶醉鱼草等应避开严重干旱区域或季节,同时避免过强光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