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的一株野生大型真菌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Fr.) Singer]子实体进行菌种分离,结合形态鉴定法及ITS分子序列鉴定法对菌种进行了鉴定,并对该菌种菌丝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分离株rDNA ITS片段长度为651 bp,测序结果登录NCBI与GenBank中已知菌种进行BLAST比对,序列相似性在97%~100%之间,下载相似高的ITS序列,用Clustal W进行序列比对,MEGA 2.0软件构建系统树,结合形态特征,鉴定分离菌种为花脸香蘑纯菌种。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适宜的氮源为硝酸铵,适宜的pH值为7.0,菌丝最适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卷边桩菇[Paxillus involutus(Batsch)Fr.]不同分离部位、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并鉴别卷边桩菇组织分离株的真伪,对采集的野生卷边桩菇子实体进行了菌种分离,并对获得的菌丝进行了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A3是卷边桩菇菌丝分离较适宜的培养基配方,菌盖与菌柄连接处为分离的最佳部位。对卷边桩菇分离株rDNA ITS片段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长度为724bp,登录NCBI与GenBank中已知的菌种进行Blastn比对,序列相似性在99%~93%之间,下载相似性高的菌种的ITS序列,通过ClustalW进行序列比对,MEGA5.2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树图分析,鉴定出分离的菌株为卷边桩菇纯菌种。  相似文献   

3.
对采集的野生林地蘑菇子实体进行菌种分离后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地蘑菇分离株r DNA ITS片段长度为705bp,测序结果登录NCBI与Gen Bank中已知菌种进行BLAST比对,序列相似性在99%~91%之间,下载相似高的ITS序列,用Clustal W进行序列比对,MEGA 2.0软件构建系统树,结合形态特征,鉴定分离菌种为林地蘑菇纯菌种。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适宜的氮源为硫酸铵,适宜的无机盐为硫酸钙和磷酸二氢钾,菌丝最适温度为25~30℃。  相似文献   

4.
采用传统形态学分类法与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分析法对采自湖北省恩施地区的2株野生真菌(样本编号: HBES1003、HBES1096))进行分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依据其形态特征初步鉴定该2株菌株为绒盖牛肝菌属 (Xerocomus)菌种。为进一步确定鉴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学,对2株菌株样本的ITS全区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并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采用 NJ(Neighbor-Joining)邻接法构建出系统发育树,通过探究其与已知菌种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样本HBES1003为绒盖条孢牛肝菌Xerocomus subtomentosus,样本HBES1096为黑斑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nigromaculatus。  相似文献   

5.
贺兰山地区青海云杉外生菌根的形态类型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形态学、解剖学角度并利用对外生菌根真菌rDNA的ITS区段的PCR扩增产物分析,对内蒙古段贺兰山地区青海云杉外生菌根形态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并对其外生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1)与青海云杉共生的外生菌根有11种不同的类型;2)经对11种不同类型的菌根真菌rDNA的ITS区段碱基序列测定并运用GenBank的序列局部相似性查询系统(BLAST)软件比对,共鉴定到种水平7株,属水平2株,科水平2株,其中子囊菌为2株,其余都为担子菌;3)在形态、解剖学分类的基础上对外生菌根根尖进行分子鉴定,二者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分别采用不同碳源和不同氮源对紫丁香菌丝体进行培养,对比研究其对紫丁香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分别观察紫丁香蘑菌丝体在培养基中菌落长势、大小、菌丝生长指数及速率。本研究为今后研究紫丁香蘑菌种扩繁、大规模发酵及椴木接种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扩增食用菌的ITS序列对市售的真姬菇、杏鲍菇、蟹味菇、香菇和平菇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通过菌种分离、纯化、DNA提取、PCR扩增及PCR产物测序,获得的真姬菇、杏鲍菇、蟹味菇、香菇和平菇ITS序列长度分别为630bp、620bp、628bp、751bp和621bp。下载相似性最大的ITS序列,采用Clustalw和 MEGA 6.0软件采用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初步确定真姬菇和蟹味菇为玉蕈属的 Hypsizygus marmoreus ,平菇为侧耳属的 Pleurotus ostreatus ,杏鲍菇为侧耳属的 Pleurotus fuscus ,香菇为香菇属的 Lentinula edodes,进一步筛选优良菌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采自重庆武陵山区的野生羊肚菌分离、纯化后得到菌丝样品,通过对菌丝形态和微观进行观察,初步判定为羊肚菌科的1个种,进一步的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丝样品进行PCR扩增所得rDNA-ITS区段大小约为1200 bp,经过BLAST比对,该菌丝样品与Morchella crassipes具有100%的相似性,为粗腿羊肚菌。  相似文献   

9.
和田地区核桃叶枯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10月,采集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托乎乡核桃叶上的一种新病害标本的病叶进行菌种分离、纯化、鉴定,并经健康核桃叶人工接种致病性测定试验,发现了引起核桃叶枯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rDNA - ITS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比较,鉴定核桃叶枯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  相似文献   

10.
一种鼠李白粉病菌的分子鉴定与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鼠李上的白粉病进行显微观察,采用试剂盒法提取病原菌总基因组DNA,用PCR扩增其r 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保守序列,并通过Clustal等相关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序列的比对和亲缘关系分析,在分子水平鉴定该菌种并比较与其它白粉菌菌种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本试验地发生的鼠李白粉病病原菌为费氏白粉菌,其与Gene Bank中Erysiphe friesii var.dahurica(登录号为AB000939)的序列相似度达99%。  相似文献   

11.
华南红树林溶磷菌16S rDNA PCR-RFLP分析及其溶磷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树林是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的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通常生长在港湾河口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Lin,1999),具有独特的生态地位,是宝贵的生物资源.磷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由于红树林周期性生长在海水中,间隙水富含Mg2+,Ca2+,Fe2+等阳离子,磷酸盐通常沉淀在底泥中,导致大量的磷元素不能被红树植物所利用(Bashan,et al.,2002).  相似文献   

12.
从落叶松八齿小蠹各虫态体内外、坑道及木材蓝变部位获得3株与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的真菌,该3株菌可导致木材变色,与蠢害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通过菌体的培养特性和形态观察、放线菌酮耐性及rDNA ITS序列测定,将3菌株确认为Ceratocystis fujiensis,为国内新记录种.3个菌株生长的最佳环境条件:温度为25℃,光照为全黑暗条件,pH值为5.0;最佳营养条件:培养基为PDA+落叶松韧皮培养基,碳源为蔗糖,氮源为酵母粉.3个菌株均具有较强的高温和低温耐受性,能够适应北方较大的温差,树体内的黑暗和酸性条件也比较适合菌株的生长.3个菌株对寄主落叶松具有明显的营养选择性,可利用的碳源种类较多,有机氮源利于菌株生长.  相似文献   

13.
兰科(Orchidaceae) 植物俗称兰花,全世界约有700属20 000多种及大量变种,依其所属生态类型可分为地生兰、附生兰和腐生兰3类,作为一种重要的观赏花卉和药用植物资源,在花卉和天然药物产业上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利用潜力(罗毅波等, 2003).  相似文献   

14.
应用传统的培养方法分离菌根真菌,应用ITS rDNA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了菌株的分类鉴定,并结合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菌根真菌进行检测。传统培养得到了2种与杜鹃花菌根真菌亲缘关系十分密切的真菌,分别为Phialocephala fortinii和Epacris pulchella root associated fungus。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到1种菌根真菌为Rhizoscyphus ericae。  相似文献   

15.
狭义酿酒酵母属中的酵母菌对葡萄酒产品特色的形成尤为重要。于丽江地区分离得到的新菌株,被命名为SA37,ITS序列分析表明其属于狭义酿酒酵母属。同时,在GenBank中下载该属6个种的22个不同菌株相似度较高的同源序列,重点分析ITS序列长度、G+C含量。运用邻接距离矩阵法,建立系统发育树,并讨论各种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贝酵母(S.bayanus)、葡萄汁酵母(S.uvarum)可认为是同一个种;新发现菌株SA37与贝酵母(S.bayanus)、贝优酵母(S.eubayanus)和葡萄汁酵母(S.uvarum)都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丽江地区该种酵母类型鲜有报道,新菌株的发现,为研究酵母的系统发育、菌株间的地域差异以及酿酒工艺的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树木褐根病是由有害木层孔菌 (Phellinus noxius) 引起的一类土壤传染性根部病害,为了实施对 这类病害的生物防治,结合唯一氮源 1- 氨基环丙烷 -1- 羧酸(ACC)为底物和平板对峙法,从澳门松山市 政公园健康树木的根际分离得到 1 株对有害木层孔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 1583。采用一对细菌通用 引物 PCR 扩增获得菌株 1583 的 16S rDNA 基因序列,其片段大小为 1 496 bp,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 1583 与 Burkholderia seminalis 的亲缘关系最近,综合结果鉴定该菌株为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sp.)。拮抗 性研究表明,菌株 1583 对油菜菌核病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黑松叶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sp.)、香蕉枯萎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白蝴蝶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sp.) 和美人蕉瘟病病原菌(Pyricularia cannaecola hashioka)等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于2016年5月在浙江省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3处采样地,每处采集5株华顶杜鹃Rhododendron huadingense的1~2支侧根,培养分离华顶杜鹃的菌根真菌,然后结合菌落形态特征和r DNA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华顶杜鹃根系内共分离到165个菌株,分为22个菌落形态类型;结合r DNA ITS序列分析,最终分为20个不同的菌种类型,其中19个菌种类型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包括8个属于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和6个属于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3个优势菌种分别为Phialocephala fortinii,Ilyonectria radicicola和某粪壳菌纲真菌的近缘种,分别占菌株总数的41.82%,22.42%和10.91%;其余17个菌种类型合计只占总数的24.85%。  相似文献   

18.
采集巨桉林下马勃子实体,培养其菌丝体,提取子实体及菌丝体基因组DNA,进行rDNA-ITS区序列的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对rDNA-ITS不同区域作序列分析,首次构建马勃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野外采集获得马勃子实体l0种,其中成功培养6种,测序结果表明马勃rDNA-ITS区长度在607~766 bp之间,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硬皮马勃属(Scleroderma)与豆包菌(Pisolithus)亲缘关系较近,秃马勃属(Calvatia)、马勃属(Lycoperdon)及横膜马勃属(Vascellum)之间亲缘关系较近,ITSl-5.8S rDNA-ITS2区可建立马勃类真菌属间系统发育树,ITS2区可用于建立马勃类真菌属内系统发育树,3个待定种硬皮马勃Scleroderma sp.11-1,Scleroderma sp.2-2和Scleroderma sp.5-2为金黄硬皮马勃(S.aurantium)的可能性较大.此研究可为探讨巨桉人工林下外生菌根种类与作用机制、马勃分类系统学及菌丝体的开发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鉴定引起新疆巩留县杏树果实斑点病病原菌,研究造成杏树果实病害的原因,为当地杏树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得到罹病杏真菌菌株,利用传统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所分离出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及其致病性检测。[结果]杏果病斑处的病原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分生孢子形态与经PDA培养基培养后观察到分生孢子形态均与Thyrostroma carpophilum(Lév.) B.Sutton所产生分生孢子一致;将分离获得的3株真菌的rDNA-ITS片段测序后与NCBI参考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的结果显示,其序列与T.carpophilum一致性为100%;在基于ITS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3株菌与T.carpophilum聚在同一分支。在接种了T.carpophilum后,杏果实和叶片均产生明显病斑并且从其所产生的病斑上再次分离到所接菌,满足柯赫氏法则。[结论]从新疆巩留县杏果实病斑处分离获得的3株真菌,经鉴定为引起杏穿孔病的病原菌T.carpophilum。这是该菌首次在该地区发现并报道。  相似文献   

20.
杉木rDNA ITS-1区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编码核糖体RNA的基因是由一些高度重复序列组成的多基因家族。rRNA基因以串联重复形式存在于染色体上,每个细胞中的拷贝数目在1000~10,000之间,由于rRNA基因中包含了进化速度不等的编码区、非编码转录区和非转录区,因而可以选择其中保守程度不同的片段作分子标记研究植物的系统发育及遗传变异。ITS是核糖体DNA中介于18s和5-8s之间(ITS-1)以及5-8s和26s(ITS-2)之间的转录间隔区,目前已研究过的被子植物ITS-1一般小于700bp(AlvarezBulyllaet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