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形态。艾思奇是中国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具有奠基性的历史地位,是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先驱。  相似文献   

2.
随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开始走向哲学的领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视了当前我国人民精神上的问题,它主要是为了通过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使我国人民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并且成为我国人民的精神向导。但是,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了很多的文化阻碍,比如中国传统农业的保守思想和我国大众固有的文化思维,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碰撞与分歧,市场经济影响下我国大众对"文化"认识的片面等等。从哲学角度来看,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入我国基本国情,需要从根本上理解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从整体上要结合现实我国民众的基本情况,从方式方法上要建成马克思主义体系和架构。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出发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哲学之间的联系,直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消化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精神指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建构之中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形态的动态性过程,其中需要问题探究、内容创新、教学体系调整以及哲学形态构建等重要内容。本文将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并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建构的价值性及主要途径。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旨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当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林宝 《河南农业》2019,(18):62-6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表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回首过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经引入、传播和发展的动态过程,经验和教训并存。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新时代背景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整行装再出发,立足于实践,坚持和创新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正确认识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对于更好把握和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中,创新性提出了一个命题、四种方法,即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命题,创新方法、共赢共存方法、与时俱进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查研究作为决策前提的方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吴玉章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读也是比较全面的,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的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不断的宣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灵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来研究我国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本文主要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吴玉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钱亚琴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288-290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物质范畴始终是首要的基本范畴,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而非实践本体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论,才能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只有理解和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才能辩证地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产生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在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马克思曾把"任何真正的哲学"喻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这个比喻精辟地显示了哲学的人类性与时代性的不可割裂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反映和表达自己时代的"时代精神",而尤为重要的是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面向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的使命与价值就是用"文明的活的灵魂"塑造和引导新世纪的时代精神。从中国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效果来看,它指导中国一步步走向强大,成为中国不断前进的重要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这一名词,我们当代人需要对这一名词进行深入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是以人们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并且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以及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需要哲学家通过对哲学理论的系统性分析及通过哲学思维方式来呈现出的时代精神。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两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进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2):224-225
在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过程中仍存有一定的问题,所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仍然需要不断地改革。通过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这一角度出发来探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改革路径,以改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上的不足。通过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哲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在于培养大学生具备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的文化语境分析,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过程的文化背景入手,然后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向方式。主要内容有:实现本土化、实现大众化、实现民族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哲学,实践的哲学,革命的哲学,建设的哲学;是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办法论的精神实质,用一句中国的话来概括,就叫做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根本原则。一百多年来,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是依靠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制定了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校哲学课改革的重点是贯彻邓小平理论,这不仅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感,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有利于将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热潮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学说。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的研究中,对马克思本人哲学思想的研究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矛盾论》是毛泽东写于1937年8月的一部哲学名著,是集中体现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不朽之作。这篇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既有中国革命长期艰苦斗争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为其深厚的实践根基,又有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直接的理论基础,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哲学冲合的历史产物。近年来,学界针对其理论来源及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出现了不少见仁见智的观点。有人认为,《矛盾论》完全是脱胎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辩证法观点,也有人以为它是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为滥觞而又涂上一层马克思主义的光环。对诸如此类的…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我国的国情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其主要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新,并加以重视。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才能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通过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根据,从而进一步的探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机制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传入中国的过程中,留学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辛亥革命前,还是十月革命后,留学生们都不遗余力地介绍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全面运用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中国正在发生一场哲学变革,其目的在于克服旧教科书体系的系列缺陷,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探索和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贴近实践,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使哲学更加贴近实践,有两层涵义。一是,要以科学实践观为透视点,对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关系进行理论反思并形成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二是,就当前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实践就是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陶富源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正是这样一部集中反映上述哲学变革成果的代表性著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思想学说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国哲学的历史。该书继承了侯外庐对中国哲学内涵的基本定位,在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之外增加了心性论、境界论的内容,拓展了哲学史研究的内涵;从哲学与文化的互动揭示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对中国哲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些新的判断;继承侯外庐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社会史、学术史研究视野,提出文化史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前人辩证法及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的,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社会现象、发展规律等重大问题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其中国化历程的重要阶段。总结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早期在中国传播的经验,可为新时期新阶段的法制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