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稻田 ,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 ,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 ;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 ,产生中耕浑水效果 ;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 ;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 ,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与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 :将雏鸭放入稻田后 ,直到水稻的抽穗为止 ,无论白天和夜晚 ,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 ,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日本流行的稻鸭共作技术始于1991年 ,日本鹿儿岛市桂…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作是一种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能够提升稻米品质,增加种植效益。本文介绍了广陵区稻鸭共作绿色优质稻米生产技术,对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发展稻鸭共作、推动绿色优质稻米生产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3.
稻鸭共作技术的引进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种养集成技术,它利用役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完全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并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达到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可作为肥料。稻鸭共作使鸭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刺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作是以水田为基础,以水稻的优质安全生产为核心,充分发挥了稻鸭共作的除草、治虫、肥田、刺激水稻生长等优势,实现生态无公害优质产品生产。以稻鸭共作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建设为平台,开展效益分析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技术应用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总结稻鸭共作的配套关键技术,以促进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辽宁省地理位置、稻鸭共作技术要求及效益几个方面入手分析,探讨了稻鸭共作技术在辽宁省发展的可行性。经分析认为辽宁省所处纬度适中,稻鸭共作技术成熟,与水稻单种相比农民能够增加收入,稻鸭共作技术在辽宁省可以适当推广。  相似文献   

6.
稻鸭共作技术与水稻机插技术的集成应用,充分发挥了稻鸭共作的除草、治虫、肥田、刺激水稻生长等优势,是一条适合苏南地区水稻生产且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新途径。笔者阐明了稻鸭共作条件下机插秧壮秧指标、大田群体质量指标,以及对除草、控制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的效果,分析了该项集成技术增收节支效果及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规模、不同年限稻鸭共作系统水体藻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通过设置不同年限(4、20 a)和不同规模(0.067、0.200、0.333 hm~2)稻鸭共作田,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分析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的丰富度指数较非稻鸭共作田高,长期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Ace丰富度指数较短期共作田高,物种数增多;稻鸭共作田与非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优势种均为裸藻、绿藻、蓝藻,但稻鸭共作田绿藻、蓝藻的相对丰度高于非稻鸭共作田,另外稻鸭共作田规模大小影响蓝藻的相对丰度,规模越大蓝藻相对丰度越低;稻鸭共作田藻类多样性指数比非稻鸭共作田高,水体藻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稻鸭共作系统的水体藻类群落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冗余分析表明,对于稻鸭共作后期而言,影响非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溶解氧,而影响稻鸭共作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是可溶性钾和pH。研究表明,长期稻鸭共作系统提高水体藻类多样性,改变藻类群落组成,从而影响农田水体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有机水稻生产环境下稻鸭共作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试验利用免耕轻耙进行有机水稻生产,研究稻鸭共作有机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关系,指出有机栽培水稻产量主要由每穴穗数、每穗粒数、整株蛋白含量以及株高4个性状决定。稻鸭共作在每穴穗数增加的基础上,每穗粒数也增加显著,并随鸭群体量增加而增加,而整株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也从生理角度上说明了稻鸭共作氮肥利用的增加。说明稻鸭共作,鸭排泄物可以增加稻田肥力,同时鸭在稻田内活动也可以增加肥料利用率,从而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9.
稻鸭共作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还能有效控制稻田病虫草的危害,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综述了稻鸭共作技术对水稻生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对稻田病虫草害的影响,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展望了稻鸭共作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为稻鸭共作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云南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Orza sativa L.)光合产物的影响,探讨稻鸭共作模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田间对比试验,随机区组排列。测定指标为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效率。[结果]稻鸭共作模式下水稻叶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2浓度、叶绿素含量有所增加,提高了水稻的净光合速率,增加了水稻的生物和经济产量。[结论]该研究可为稻鸭共生模式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