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省罗家角遗址4个文化层出土的1 5块陶片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从来自第2、3、4等3个文化层的5块陶片中检出了稻运动细胞硅酸体.形状解析结果显示:罗家角遗址水稻硅酸体的纵长、横长较小,形状系数较大,是一类小型硅酸体;利用硅酸体4个形状特征参数进行亚种判别的判别值也较小,和现代栽培稻籼亚种的硅酸体更相近.但在硅酸体的分布图上出现多峰现象.从硅酸体形状分析结果看,罗家角遗址及其周围的栽培稻可能是一些以籼亚种为主,并混杂粳亚种的多样性群体.  相似文献   

2.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坯土和红烧土中掺和着大量的稻谷颖壳和植物,在研究稻作起源和早期稻作生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遗址没有发现炭化稻谷和与稻作生产有关的生产工具,本研究通过植物硅酸体分析方法,对古稻的文化属性、稻作生产在先民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栽培稻系统的演化方向等进行了探讨.遗址地层和遗迹土壤中高密度的稻叶片运动细胞硅酸体反映了稻米是在小黄山遗址先民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于野生稻的双峰乳突形态特征表明当时已经开始农业生产活动,生产稻米;运动细胞硅酸体形态特征解析结果显示遗址土壤硅酸体来自粳稻,且带有热带粳稻特性.另外,遗迹硅酸体分析结果也为认识遗址功能区等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马家浜文化的社会生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在1975年《考古》第5期上发表T(从钱山漾等原始文化遗址看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卜文中,提出了马家浜文化的命名。并认为太湖地区的古文化遗址的年代序列为马家浜文化一一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由于该文主要是分析阐述良渚文化的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但是,它的私有制等的产生问题,是有它的根源。因此,对马家洪文化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作了简要的说明。在20多年后的今天,考古资料的积累,认识上的提高,有必要对马家at文化的遗存作一定的分析阐述,也是对在嘉兴市召开的"纪念马家浜遗址考古发掘四十周年座谈会"的一份小礼品。…  相似文献   

4.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八千年前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古文化生态学研究(摘要)徐州师范大学地理系陈报章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样品中发现了大量水稻硅酸体(phytolith)和炭化稻米。水稻扇形硅酸体和颖壳硅酸体及炭化稻米的形态学研究表明,贾湖古稻多数为栽培粳与...  相似文献   

5.
吊桶环遗址稻属植硅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硅石研究在植物考古学中尚属新兴分支,如何利用植硅石精确地识别与鉴定植物种属仍是学者们正在努力的课题之一。在吊桶环遗址的研究中,我们共对14份土样做了植桂石的提取和分析,其分别采自遗址的B至O层文化堆积。G层以上各层(除F层之外)出土了丰富的稻属植硅石,例如,从不到10克的G层土样中竟然发现了近一百个各种稻属植硅石个体。然而,在H层以下各层仅零星发现了稻属植硅石。遗址堆积上下两部分出土稻属植硅石在数量上如此鲜明的对比可有两种互相并不抵触的解释。其一,这种现象可以被理解是吊桶环人的食物结构变化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6.
发现马家浜文化和发掘马家浜遗址都是四十年前的事,它在中国考古学上的重要意义并不亚于良渚文化的发现。说实在的,新中国成立以前,人们对太湖平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了解十分浅薄。就浙江而言,在已发现的几处良渚文化遗址中,只有良渚遗址1937年作过小规模的发掘,并由主持其事的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前身)施听更先生写出了《良渚》一书。如果说,《良渚》是最先为我们开启了探视太湖平原乃至杭州湾地区远古历史的一扇小门,那么,四十年前马家浜文化的发现已把我们引向堂奥,看看这个富饶之区的历史是怎样的源远流长。马家…  相似文献   

7.
河姆渡遗址稻的硅酸体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植物硅酸体分析技术,对河姆渡遗址的稻谷堆积物和土壤中的水稻叶片运动细胞硅酸体进行了观察调查,以冀从细胞形成角度了解河姆渡稻谷的种属。结果表明,河姆渡遗址稻叶片运动细胞硅酸体以β型为主,占73.8%;a型次之,占22.1%;中间型占4.1%。平均尖度0.86,背离系数1,是一个以粳型为主的栽培稻群体,其生物学性状与现代的热带粳稻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前言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最早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其年代距今7000-6000年左右,它与后续的崭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展,表明太湖地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成系统,同时也证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但是,由于历史的和各种客观的原因,马家浜文化的知名度远远不如后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除了考古界之外,社会上对马家浜文化了解甚少,至于广大群众,就更是毫无所知了。自马家洪遗址发现之后础年来,江浙地区的考古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资料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马家洪文化的评价也大为提高,在…  相似文献   

9.
河姆渡遗址稻的硅酸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植物硅酸体分析技术,对河姆渡遗址的稻谷堆积物和土壤中的水稻叶片运动细胞硅酸体进行了观察调查,以冀从细胞形成角度了解河姆渡稻谷的种属,结果表明,河姆渡址稻叶片运动细胞硅酸体以β型为主,占73.8%;a型次之,占22.1%;中间型占4.1%平均尖度0.85,背离系数1,是一个以粳型为主的栽培稻群体,其生物学性状与现代的热带粳稻有相仅之处。  相似文献   

10.
今天,嘉兴市在这里举行纪念马家洪遗址发掘四十周年座谈会,浙江省文物局作为主办单位之一,我代表省局向到会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马家浜遗址的发掘是我们浙江省史前文明考古中的一件大事。一九五九年,浙江的文物工作者在嘉兴农村发现了马家洪遗址,考古材料最后证实这是一处六千年前的文化遗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因为在当时,河姆渡遗址、嵌泽遗址以及真正体现良渚文化发展水平的良渚遗址群,都还没有被发现。因此,它可以算得上是后来改写中华文明起源历史的环太湖流域史前考古的第一声惊雷。由于当时认识水平的限…  相似文献   

11.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of 22 ancient paddy soils excavated at Chuodun site, Kunshan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were carried out in 2003 to (1) underst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paddy soils, (2)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soil fertility between ancient paddy soils and recent paddy soils, and (3) inquire into mechanisms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paddy soil. The oldest paddy soils at Chuodun site can be dated back to Neolithic age, around 6000 aBP. These ancient fields were buried in about 1-m deep from the soil surface and their areas ranged from 0.32 to 12.9 m^2 with an average of 5.2 m^2. The paddy soils with 〉 5 000 pellets phytolith g^-1 soil were termed intensively cultivated paddy soils (ICPS) and those with 〈5000 pellets phytolith g^-1 soil were called weakly cultivated soils (WCPS).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carbon (OC), and total N in the form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latter. Ancient paddy soils had higher soil pH and C/N, total and available P, and lower contents of OC, DOC, total N, S, Cu, Fe, and available K, S, Fe, Mn, and Cu compared with recent paddy soils, which were attributed to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and manure fertilizers, pollution and acidification in recent paddy soils.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s of OC and other nutrients in ancient paddy soils with higher PI were greater than that in ancient paddy soils with low PI, which indicated that human activities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nutrients. The contents of OC, total N, P and S in ancient paddy soils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ancient moss of the same age, which indicated that planting rice during Majiabang culture period was beneficial to the accumulation of those life elements.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绰墩遗址埋藏古水稻土肥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绰墩遗址古水稻土的基本性质,阐明水稻土的可持续利用机理。【方法】以绰墩遗址埋藏的古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14C和考古学方法确定了土壤成土年龄和分布;按照中国土壤学会编汇的《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土壤pH,有机碳、营养元素含量。【结果】碳化稻和土壤有机质中14C分析证实绰墩遗址最古老水稻土为距今6 000年马家浜时期,该时期古稻田位于表层以下1 m左右,平均每块稻田面积5.2 m2。古水稻土(每克土中水稻植硅体含量>5 000颗)有机碳平均含量9.7 g·kg-1;N、P、K、Ca、Mg、S、Fe、Mn、Cu、Zn的全量平均含量分别为0.8、1.58、18.2、7.6、6.3 、0.1、22.、0.51 g·kg-1和40.9、80.8 mg·kg-1。【结论】古水稻土的有机碳、全氮含量、C/N比显著大于同期种植强度较弱的古水稻土(水稻植硅体含量<5 000颗/g),其它元素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植强度古水稻土有效态养分含量和pH差异不显著。古水稻土N、S、Cu全量含量显著低于现代表层水稻土,而有机碳、P、Fe、Mn全量含量则相反;现代表层水稻土有效态养分含量一般大于古水稻土。  相似文献   

13.
应用选择溶解性的化学提取和幼苗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几种耕型红壤及其发育而成的水稻土铜的化学形态及其与土壤有效铜的关系,以及红壤旱地改水田后施铜对水稻吸铜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的铜主要以有机态(15.2% )、无定形铁态(11.7% )、晶形铁态(17.2% )和残留态(56.0% )4 种形态存在,其中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态铜(18.7% )和无定形铁态铜(14.6% )明显高于耕型红壤(分别为8.0% 和5.8% ),而晶形铁态铜和残留态铜含量则是后者高于前者.红壤性水稻土有效铜含量显著高于耕型红壤.幼苗试验结果表明,耕型砂岩红壤施铜能明显促进水稻幼苗对铜的吸收,最佳施铜量为 5~10 m g/kg 土.  相似文献   

14.
杂草稻分类及起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草稻已成为影响全球水稻生产的恶性杂草.关于分类及起源一直是杂草稻研究的热点问题,但至今尚无定论.杂草稻是指在人工栽培稻田中或稻田周边耕地里,通过种子落粒等对自然环境的极强适应能力而自然繁衍其群体,对稻田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稻属植株或群体.一般可根据形态特性、籼粳亚种属性、栽培型和野生型对杂草稻进行分类.杂草稻可能起源于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基因渐渗、籼粳亚中间杂交和栽培稻种间杂交,部分杂草稻可能是普通野生稻演化成原始栽培稻的过渡形态,栽培稻与杂草稻自然异交可产生更多的杂草稻类型.因此,提出了杂草稻分散起源的假说,认为杂草稻很可能是多次起源,而且杂草稻在不同地区可能是分散起源.对利用籼粳基因组分化和稻属驯化相关基因研究杂草稻起源的可行性及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水稻水作与旱作条件下土壤和植物磷素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稻水作与旱作条件下土壤和植物的磷素有效性。结果表明:施磷使用两种栽培条件下的水稻吸磷量明显提高,水作水稻比旱作水稻从土壤中吸收的磷更多;施磷后水作和旱作土壤各组分磷都有所增加,其中以树脂-P、NaHCO3-P和NaOH-P较为突出。在水作条件下,从分蘖到成熟期水稻吸磷的增加量与树脂-P、NaHCO3-P、细胞-P、NaOH-P和减少量很好的相关性;而在旱作条件下,水稻吸磷的增加量仅与树脂-P、NaHCO3-P、细胞-P、NaOH-P、超声波-P对水稻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河南蜡梅属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道了河南蜡梅属植物计8种、2亚种、6变种、3变型,其中发现1新种和2新变种,并提出蜡梅系统分类为2亚种——蜡梅栽培亚种和蜡梅野生亚种。蜡梅栽培亚种又分3大品种群、17个栽培品种,并选出圆被蜡梅、晚花蜡梅等新品种,发掘出早已“失传”的蜡梅珍品——蜡素金莲花蜡梅等,蜡梅野生亚种分6变种,其中2新变种。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 17个杂交水稻亲本、3个新株型株系和 2 4个光壳稻、爪哇稻品种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 ,简称RFLP)标记技术 ,研究光壳稻和爪哇稻及其与温带粳稻之间的关系 ,探索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在杂交稻育种中利用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 :42个探针共产生 6 9个不同的限制性片段 ,其中 2 0个 (占 47.6 % )探针显示 47个 (占 6 8.1% )多态性片段 ,至少在 2个基因型间存在差异。每个具有多态性片段分别以 1和0记录存在与否。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 ,创建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 ,温带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 ,但光壳稻和爪哇稻混合聚在一起 ,光壳稻与温带粳稻之间的遗传距离要比爪哇稻与温带粳稻之间的遗传距离大。根据聚类图发现温带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 ,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 ,群间即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更强。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 ,已配组育成了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8.
利用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杂种优势中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17个杂交水稻亲本、3个新株型株系和24个光壳稻、爪哇稻品种为DNA样品来源,通过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简称RFLP)标记技术,研究光壳稻和爪哇稻及其与温带粳稻之间的关系,探索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在杂交稻育种中利用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42个探针共产生69个不同的限制性片段,其中20个(占47.6%)探针显示47个(占68.1%)多态性片段,至少在2个基因型间存在差异。每个具有多态性片段分别以1和0记录存在与否。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灿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温带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但光壳稻和爪哇稻混合聚在一起,光壳稻与温带粳稻之间的遗传距离要比爪哇稻与温带粳稻之间的遗传距离大。根据聚类图发现温带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群间即灿、粳亚种间杂种优势更强。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已配组育成了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9.
籼粳稻亚种间分子标记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籼粳稻亚种的分子标记鉴定提供依据。[方法]以13份籼稻、5份粳稻为亲本,采取SDS法提取水稻叶片总DNA,进行扩增反应,利用321对SSR引物对亲本的多态性进行筛选,分析籼粳亚种之间的SSR标记差异。[结果]18个亲本中共筛选到168对引物具有明显的标记带和较好的多态性。SAR水稻血缘的412、407、421、992、950之间及长药野生稻血缘的84-15与84-23之间的多态性明显少于稳定亲本与栽培稻之间的多态性,也低于籼稻品种间和粳稻品种间的多态性。籼稻与粳稻之间的多态性频率最高,籼稻品种之间的多态性高于粳稻品种之间的多态性。供试材料籼粳稻之间存在31个SSR标记差异,SSR标记可较为准确地鉴定材料的亚种属性。[结论]籼粳亚种之间有明显的SSR标记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