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本研究测试了八个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3、Xa4、xa5、Xa7、Xa10、Xa11、Xa14和Xa23在相应载体品种上对华南白叶枯病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和强毒菌系Ⅴ型菌的抗性反应;分析了Xa4、xa5、Xa7和Xa23抗病基因与不同感病品种杂交组合F_1的抗性表达模式以及显性抗病基因Xa7和Xa23在杂交水稻上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大部分抗性基因在不同载体品种上抗性表达一致,但也有少数基因在不同载体品种上抗性表现不一,甚至截然相反,说明不同遗传背景对抗性表达有影响,而这种影响因不同抗性基因而异。隐性抗病基因xa5(IRBB5)和显性抗病基因Xa23(CBB23)与感病亲本组合的F_1代分别表现感病和抗病,符合隐性基因或显性基因的抗性表达模式;而2个显性抗病基因Xa4(IRBB4))和Xa7(IRBB7)与感病亲本组合的F_1代,有部分组合的F_1代表现抗病,符合显性基因的抗性表达模式,有部分组合的F_1代表现感病,不符合显性基因的抗性表达模式。在杂交水稻上的利用价值方面,Xa7与2个不育系组合的F_1代均表现高感,不宜在杂交水稻上利用;Xa23(CBB23)与4个感病亲本,无论是不育系还是常规稻组合的4个F_1代全部表现抗病,抗性在F_1充分表达,在杂交水稻上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番茄抗性品种与黄瓜轮作对根结线虫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探讨对根结线虫具有不同抗性的番茄品种与黄瓜轮作减轻根结线虫病危害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抗性品种多菲亚能极大降低土壤中根结线虫2龄幼虫和卵的密度,减轻黄瓜根结线虫病的危害;抗性砧木Beaufort也能显著地降低土中根结线虫和卵的密度,但下茬黄瓜根结线虫的危害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抗性品种与感病品种轮作能有效地防止根结线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根据等位性试验表明,水稻突变品系XM6携有的单个对菲律宾白叶枯病小种的隐性抗性基因与已知的4个隐性抗性基因Xa-5,Xa-8,Xa-13和Xa-19是不等位的,该隐性基因被称为Xa-20。用XM6和具有上述4个隐性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间杂交的F_1植株和F_2群体与原始品种IR24相比较,表明XM6的抽穗期较早,植株重量较低,穗头较短。XM6也高抗日本水稻白叶枯病小种1到4。  相似文献   

4.
采用离体叶片菌丝体接种法和活体叶片菌丝体接种法对19 份黄瓜品种( 系) 进行了黄瓜菌核病抗性筛选。结果表明:黄瓜品种C1 、A15 、甘丰2 号、中农2 号的抗病性较强。中农7 号、828 等品种具一定的抗病性。其余品种( 系) 大多抗病性较差,其中津春3 号、山东密刺较感病。  相似文献   

5.
不同抗螟性亲本所组配的F_1代在玉米心叶期,对亚洲玉米螟 Ostrinis furnacalis(Guenée)抗性研究表明,玉米抗螟牲为数量遗传,亲本抗性在杂种后代中具有累加效应,杂种的抗性与双亲平均抗性呈高度正相关。中等以上抗性亲本组配的 F_1代为抗螟型。而以中抗系组配杂种时,不论父本或母本,只要一个亲本为感螟系,则 F_1代均为感螟型。不同水平抗性亲本组配的正反交组合 F_1代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6.
小麦抗源对条锈病的抗性遗传研究初报   总被引:25,自引:1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3—1985年在北京进行了洛夫林10号等15个国内小麦主要抗源成株期对条锈病的抗性遗传研究。供试抗源分别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用条中25号小种的单孢子菌系在田间对各组合的亲本、F_1、F_2和F_3代进行接种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洛夫林10号、洛夫林13号、洛夫林18号、阿芙乐尔、山前麦、NS2625和抗引655等7个抗源的抗性系由1对显性和1对隐性基因所控制;高加索和F16-71两个抗源的抗性由两对显性基因控制;保加利亚10号的抗性由两对隐性基因控制;HWY1775的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初步看出,F33-70、9D-27-2、48111和无芒4号等4个抗源各携带两对抗性基因。供试抗源所携带基因的异同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蚕豆赤斑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斑病是世界蚕豆产区的主要病害,严重威胁蚕豆安全生产。为明确蚕豆赤斑病的抗性遗传规律,本研究用赤斑病抗性较好的蚕豆品种‘通蚕鲜8号’、‘启豆2号’分别与高感赤斑病蚕豆品种‘成胡10号’、‘成胡14号’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2个组合6世代(P_1、P_2、F_1、F_2、BCP_1、BCP_2)的赤斑病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蚕豆对赤斑病的抗性最适合遗传模型为E-0(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两对赤斑病抗性的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在2个组合中分别为-40.43、2.16和-36.31、-3.86,显性效应值分别为-15.22、-15.72和-5.98、-6.48。2个组合的主基因遗传率在BCP_1、BCP_2、F_2中分别是19.05%、51.99%、70.90%和19.29%、52.13%、77.3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0、19.9%和0、0、21.06%。本试验条件下,蚕豆品种‘通蚕鲜8号’、‘启豆2号’对赤斑病抗性由2个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受多基因修饰作用,环境对其抗性影响较小。感病亲本对后代抗病性的负向影响较大,在育种实践中需适当提高感病亲本的抗病性,以提高后代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8.
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开拓抗虫基因源,培育抗性稳定的水稻抗虫品种,采用感虫的栽培稻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高抗褐稻虱的野生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用改良的苗期群体筛选法,对其后代进行抗性鉴定,证实其抗性可以遗传,已成功地获得了抗褐稻虱的杂种后代。并根据飞虱在抗虫植株上的生存率、群体建立、蜜露量和稻株的受害级别等指标与感虫对照种TN1上的差异显著性作比较,综合评定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测试的N482(A)/101392组合的F_5、F_6、F_7和H_4等几个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均为抗生性。  相似文献   

9.
黄瓜白粉病是危害黄瓜生产的重要病害.根据最新报道维生素B1(vitamin B1,VB1)能诱导多种植物对真菌、细菌、病毒病害产生诱导抗性[1] .VB1诱发黄瓜对于白粉病抗性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多个浓度的VB1溶液预处理黄瓜幼苗后,黄瓜白粉菌Sphaerotheca.fuliginea挑战接种,检测幼苗的发病指数,调查VB1对其发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 Foc)是引起黄瓜枯萎病的病原真菌,为了明确不同抗性黄瓜品种连作对枯萎病菌遗传分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TEF1-α、H3基因片段对不同抗性黄瓜品种连作及对轮作后分离的枯萎病菌群体进行遗传分化分析。结果表明,感病品种连作及轮作后菌群分化程度较低( 0.007< FST <0.045 );与种植抗病品种一茬后的菌群相比,连作三、五茬后的菌群均发生显著分化(FST > 0.050),其中连作三茬后的菌群遗传分化程度最高(FST > 0.300)。单倍型分析发现,抗、感病品种连作后部分菌株形成新的单倍型,且分离自抗病品种的病原菌群体分化产生的单倍型数量多于感病品种。主成分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与感病品种连作及轮作相比,抗病品种连作后病原菌菌群呈现出更显著的菌群分化。综上所述,抗病品种连作能够加剧黄瓜枯萎病菌群体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1.
烟草品种抗青枯病鉴定中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烟草青枯病t1菌株对G3、红花大金元等品种分别作不同接种方法、不同菌量、不同年份和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以及与黄瓜花叶病(CMV)交叉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在烟株旺长初期,用切根灌菌液接种与病区自然鉴定之间对青枯病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55),接种体浓度以10^8scfu/ml为宜,不同抗感品种在不同年份重复鉴定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波动,用相对抗病指数评价品种抗性,可减少误差。参试18个品种不同生育期与t1菌株的互作反应,分为苗感成株期抗病型和全期感病型两类。烟株生长初期交叉接种黄瓜花叶病毒(CMV)与青枯病菌明显减轻青枯病病情,但干扰了抗病性鉴定,查清了上述影响因素后,可以组装一套规范化的烟草品种抗青枯病筛选鉴定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用七个亲本进行双等位基因分析,研究冬小麦对梭条花叶病毒(WSSMV)的抗性遗传,借助于免疫吸附电镜计数法测定的病毒颗粒数评估亲本和F_1代植株的抗性反应。研究表明,该抗性是由几个显性基因控制的且具有高度的遗传特性。本文还提出了二位点基因模式,解释观察到的亲本抗性类别和F_1代植株表现出的遗传样式。  相似文献   

13.
弱光胁迫下黄瓜霜霉病抗性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弱光胁迫下黄瓜霜霉病田间发病规律及遗传特性,筛选抗霜霉病黄瓜品种,以15份黄瓜自交系为试材,在弱光条件下通过子叶接菌诱导寄主植株发病,同时结合田间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调查进行复合抗性鉴定,进而筛选抗病组合,并对其分离世代进行抗性鉴定与遗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供试15份材料中共筛选出4个典型品系HB1、HB2、HB3和HB4,其病情指数分别是14.17、28.71、63.33和78.33,分别属于高抗、抗病、感病和高感病类型。这4个亲本的F1代及分离世代群体中霜霉病抗性与亲本抗性均存在正相关关系,抗性亲本的后代表现出较强的抗性;F2代群体病株分离现象比较明显,呈偏态分布,有明显的主基因+多基因存在特征,表明弱光胁迫下黄瓜霜霉病受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效应值较大。经田间抗病性鉴定分析,初步筛选出组合HB12、HB13和HB21为抗霜霉病组合,可用于后续抗病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4.
小菜蛾对杀虫双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利用室内选育的敏感品系和抗杀虫双品系为亲本,采用剂量对数—死亡机率值回归线(LD-P线)分析法,研究了小菜蛾对杀虫双的抗性遗传方式。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杀虫双的抗性为多基因、常染色体遗传,正、反交F_1的显性度(D)值分别为0.39、0.28,即其主效基因为不完全显性。小菜蛾对杀虫双的抗性现实遗传力较低,h~2=0.052,产生抗性的速率较慢,室内选育119代,抗性仅达122.8倍。抗杀虫双品系和遗传杂交后代(F_1、F_2、BC)对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的代表杀虫剂溴氰菊酯、灭多威、敌敌畏等的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对3种杀虫剂无交互抗性;亲本和杂交后代的多功能氧化酶环氧化活性与杀虫双的抗性水平呈正相关性;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要比敏感品系低;羧酸酯酶活性与敏感品系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以5种黄瓜主要病原菌作为诱导抗病因子,研究其对黄瓜主要病害的作用,结果发现黄瓜经病原菌诱导后,可以产生对诱导病原菌及其它病原菌引起病害的交互保护作用,并且诱导的交互保护作用与诱导浓度、诱导间隔期、不同品种存在相关性.诱导效果不随诱导接种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黑星病菌对霜霉病菌的诱导作用中,以浓度为1×102个/ml的黑星病菌孢子悬浮液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导间隔期为48h黄瓜黑星病菌对霜霉病的交互保护作用最明显,抗性品种的交互保护作用明显好于感病品种;炭疽病菌可诱导黄瓜有效抑制褐斑病的发生,但挑战接种褐斑病菌后,却促进了炭疽病的发生.诱导接种炭疽病菌后再挑战接种褐斑病菌12d,对褐斑病的防效为92.07%.  相似文献   

16.
枯萎病菌对不同抗性黄瓜品种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枯萎病菌接种不同抗性黄瓜品种,研究不同抗性黄瓜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抗感品种POD、PPO和几丁质酶活性基本都呈现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趋势。抗感品种均在接种后12 h时出现第1次POD活性峰值,抗病品种中农13号、津优3号分别在接种后60、72 h、感病品种在84 h出现第2次POD活性峰值;接种后24 h时抗感品种均达到第1次PPO活性峰值,抗病品种在48 h、感病品种在60 h时达到第2次PPO活性峰值;接种后抗病品种在48 h时达到第1次几丁质酶活性峰值,72 h时达到第2次峰值,而感病品种只在60 h时出现1次几丁质酶活性峰值。抗感品种的POD、PPO、几丁质酶活性的2次峰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各自的对照,在接种后的早期阶段,感病品种的POD、几丁质酶活性的第1次峰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抗病品种,PPO活性的第1次峰值极显著地低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7.
用枯萎病菌接种不同抗性黄瓜品种,研究不同抗性黄瓜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抗感品种POD、PPO和几丁质酶活性基本都呈现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趋势。抗感品种均在接种后12h时出现第1次POD活性峰值,抗病品种中农13号、津优3号分别在接种后60、72h、感病品种在84h出现第2次POD活性峰值;接种后24h时抗感品种均达到第1次PPO活性峰值,抗病品种在48h、感病品种在60h时达到第2次PPO活性峰值;接种后抗病品种在48h时达到第1次几丁质酶活性峰值,72h时达到第2次峰值,而感病品种只在60h时出现1次几丁质酶活性峰值。抗感品种的POD、PPO、几丁质酶活性的2次培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各自的对照,在接种后的早期阶段,感病品种的POD、几丁质酶活性的第1次峰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抗病品种,PPO活性的第1次峰值极显著地低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8.
对133个小麦品种间杂交组合的观察结果指出,凡有免疫品种为亲本的组合,其 F_1抗病性表现显性的机率都很高,而其机率的高低又与另一亲本抗病性的强弱呈正相关。对24对正反交组合的 F_1代,8对的 F_2代和2对的 F_3代作比较观察的结果表明用免疫品种作父本与母本,对后代抗病性的表现和分离并无不同影响。根据田间调查结果,看出杂种后代中底部叶片轻微发病的植株其抗病性稳定程度和遗传力低于“全株免疫株”;用底部叶片发病,中上部叶片表现免疫的品种作抗病亲本,F_1代的中下部叶片发病比较普遍;而用全株免疫的品种作抗病亲本,F_1代一般没有发病现象。试验结果证明 F_1代和 F_2代中的“少茎病株”(同一植株中多数分蘖免疫,个别或少数分蘖感病),其后代(F_2和 F_3)分离出的免疫株率与全株免疫株差别不明显。感病分蘖与同株免疫分蘖的后代在抗病性的分离上也无显著差别。石特14×胜利组合 F_2免疫株的后代(F_3)中有15.8%的株系全部植株免疫;“0;”型和“1”型 F_3植株分离出的免疫株率各达到80.3%和55.5%,但汉有出现免疫的株系。  相似文献   

19.
黄瓜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霜霉病是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主要依靠化学防治来减轻其危害.甲霜灵(metalaxyl)是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的代表品种.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进该药剂不久,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就对甲霜灵产生了抗性.在过去10余年中,抗性治理多采用药剂替换或混用技术.作者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来制定用药流程,进行了黄瓜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治理.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黄瓜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及双炔酰菌胺的抗性时空动态及这两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防效,采用叶盘漂浮法检测了2011~2016年采自河北省和山东省黄瓜主产区的霜霉病菌1 821个菌株对烯酰吗啉及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并采用茎叶喷雾法对这两种药剂的田间防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黄瓜霜霉病菌1 821个菌株对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抗性频率分别为88.5%和34.3%,供试菌株中对烯酰吗啉的低抗菌株及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菌株占优势,平均抗性倍数分别为8.92和2.44,抗性指数分别为0.42和0.27。黄瓜霜霉病菌对这两种药剂的抗性频率、抗性倍数及抗性指数随着监测年限及地域的不同而波动。在河北定兴和山东寿光日光温室进行的田间药效试验中,按照药剂田间推荐剂量喷施4次,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250 g·L-1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效(85%以上),与两地黄瓜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产生低抗、对双炔酰菌胺敏感的监测结果一致。由此推断,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250 g·L-1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可在对甲霜灵(或精甲霜灵)、噁霜灵及嘧菌酯普遍产生抗性的地区,作为58%甲霜灵·代森锰锌WP、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WG、64%噁霜灵·代森锰锌WP 和250 g·L-1嘧菌酯SC的替代药剂单独使用或与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混用,防治黄瓜霜霉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